黑蓝论坛
标题:
从《老无所依》到《严肃的男人》
[打印本页]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0-7-15 12:22
标题:
从《老无所依》到《严肃的男人》
一、从《老无所依》说起
在讨论《严肃的男人》之前,我先说说科恩兄弟的前几部作品。因为一个创作者尽管一生会创作许多题材,但探讨的主题却往往只有一个或几个。这也是候孝贤说的“一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的含义。
科恩兄弟在国内广受关注应该是2008年《老无所依》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之后。得奖带来的名声使他们迅速勾起了大量中国观众的好奇。但同时《老无所依》也使得大量中国观众大呼莫名其妙。这是由于广泛的电影观众对于电影的需求仍集中在感官刺激的层面,电影对于多数人来说只是一门消遣娱乐项目,既不具有现实意义,也非某些高深晦涩的人文主张的载体。像《老无所依》这样的电影,应该说需要观众具备较高的知识和审美素养才能理解和感受。《老无所依》让许多人纳闷的地方,恰恰是科恩兄弟长久以来的一个创作主题——即探讨偶然性和命运的关系。
假如你问别人,人的命运是由什么决定的,我相信多数人会回答性格决定命运。换句话说,我们普遍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命运是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能控制的。当然,我们肯定也不会否认,客观环境也影响着我们的命运。所以,当我们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利用、改变甚至创造客观环境时,其实也就是在书写自己的命运的过程。大多数影视文艺作品对于人类的存在与命运的关注面也就在此。在我们读到的大多数故事里,都是讲述一群立场和动机不同的角色各自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实践自我意志。这些不同的意志往往还站在价值对立的两个面。由此,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搏斗就展开了。
但是,遍阅科恩兄弟的作品你会发现,在他们的许多创作里有一条一而贯之的主题,就如我前面说的,他们从另外一个切入面去关注人类的存在与命运——即偶然性对人类存在和命运的影响。
我们再回过头来理解《老无所依》的具体情节,尤其是里面最让普通观众纳闷和感觉无趣的地方。比如牛仔的下场,本来他和杀手是故事里的死对头,观众或多或少会期待着他们间的最后大决战。可牛仔竟然在杀手面前堪称完美地展现了自己智勇双全的一面后,莫名其妙地被另一伙和故事主线毫无关系的强盗劫杀了。杀手的退场也有点奇特,他遭遇了一场车祸,然后逃走了。而这场车祸是完全孤立的情节安排,它和主线剧情、和牛仔、和双方争夺的财物都全无关系。还有,那名追查杀手和牛仔的老警长就更郁闷了——他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接触到杀手或牛仔任一方。他的所有努力都是徒然。他的存在甚至没有影响到杀手和牛仔的命运。影片里所有人物的命运,仿佛被一股更大更神秘的力量掌控着,落入了无常和偶然性的主宰。
二、再到《阅后即焚》
在科恩兄弟过往的创作里始终存在三个关键词:命运的偶然性、罪案题材、黑色幽默。其中,对命运的偶然性的探索是他们一贯的主题。而黑色幽默则像他们叙述语言的基调,是他们几乎所有作品里都存在的。而罪案题材应该是他们非常偏爱的一个领域,但他们也拍过一些别的题材作品。而这部《阅后即焚》,像是一部把科恩兄弟的三个关键词高度结合的作品,我认为它也是理解科恩兄弟的创作风格的一把钥匙。
在科恩兄弟早期的作品里,像《血迷宫》、《米勒的十字路口》、《冰血暴》、《了不起的勒博斯基》、《缺席的人》等等,都是罪案题材,但都有着一些乌龙事件或无厘头桥段,让观众感受到命运的荒诞和因果的非必然性。而《师奶杀手》更是完全把黑色幽默提炼出来拍成了一部近乎标准的喜剧。可是《老无所依》的故事却罕有地沉重,在这部片里几乎察觉不到幽默的存在。而我下面将说到的另一部片《严肃的男人》,却又不是罪案题材的故事。
《阅后即焚》则围绕着一宗由布拉德·彼特和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合谋去勒索乔治·克鲁尼,结果彼特被克鲁尼错手杀死的案件,表现了当事人及一些相关人物因事件而毫无逻辑地被改变了的命运。这个故事几乎无法总结。偶发和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让角色们措手不及掩耳。故事里没有哪个角色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或体现在为改变客观环境而作出的努力中的。一股充满偶然性和不可预知的神秘力量掌控了一切,一些很偶然及不相干的因素被粗率地剪切到了一起,使事态始终朝着不可预知并且缺乏意义的方向前进。
在影片最后,那个政府高官追问负责彻查此案的部下,“从这件案子中我们得到了什么教训?”我相信这也是所有观众想问的,到底这些错综复杂又莫名其妙的事件背后,隐藏了什么经验教训或深刻意义?我们应该如何去归纳和总结?然而,他的那名可怜的部下,只能用呆若木鸡的表情回复他。于是他骂了一句“Whatthefuck!”——这其实是一个精辟的总结——“Whatthefuck”就是我们面对命运无常的绝对性时惟一能表达的态度。
三、《严肃的男人》到底要说些什么
这部片是去年上映的,是科恩兄弟暂时为止最新的一部作品。当初看完此片后,我想象得到肯定有许多人要问,到底这部片都他妈想说什么啊?
科恩兄弟并不是没有拍过晦涩难懂的影片,事实上他们拍过一部《巴顿·芬克》,当时也让很多人,包括我,看得很痛苦。在那部片里,科恩兄弟模糊了角色的想象空间和现实空间,情节在现实和超现实间来回切换,而又不向观众提示每次的切换点。可是《严肃的男人》带给观众的不解却完全不同。如果讨论故事的具体情节,《严肃的男人》可谓很现实很直白。它一没有复杂的情节,二没有故弄玄虚的表述。但是,恐怕很难有人能把握准这个故事的意义。而这也是大多数观众的疑问所在——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我这里说的意义,并不是指那层广受创作者厌恶的“通过讲述故事传达意识形态”的含义。我所说的意义,是指故事的主题。到底创作者想通过这部影片表现什么。假如什么都不想表现,完全彻底地无意识和无意图,那我想无论谁也无法进行创作。哪怕你的创作就是为了否定创作意义的存在,那这也仍然是一种意义嘛。而《严肃的男人》的主题,其实就是科恩兄弟的那个老命题——关于人类在命运的偶然性之下的处境。当然了,恐怕你会说,这个很类似宿命论,是老生长谈嘛,表达这个的影片不是有很多吗。但是,几乎没有什么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怀和表达是接近科恩兄弟那么纯粹的。我们任何人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感觉到命运的无常和偶然性。但作为一宗叙事创作,如果你单纯去刻画这点,必然会使故事支离破碎,缺乏主心骨。而科恩兄弟这样做了。他们几乎一直做这个,但只有这次做得最彻底。在他们以前的故事里,事态发展的因果关系常常被切断,看似要线性发展的事态忽然被不相干的因素弄得错综复杂,背离预期。仿佛是要嘲弄观众一般,故事里的角色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做的努力,以及情节的整体铺垫和趋势,几乎已清清楚楚地在观众脑海里展现出一幅整体的图景了,就像一个画家已在画布上起好了草稿、定好了色调,旁观者以为马上就要看到活灵活现的细节描绘了——可是忽然间,画家拿出一支喷枪把画面涂了个面目全非,使所有人愕在当场。但毕竟,科恩兄弟以前这样干的时候,没有这次那么直接和纯粹。比如《逃狱三王》里的人物尽管受尽了莫名的因素摆布,但毕竟故事整体上有着传奇的色彩,而讲述方面也处处流露黑色幽默的基调。但《严肃的男人》除此以外别无其它。
《严肃的男人》的故事很平淡,就是一个普通人的一段普通生活。尽管里面也表现了一些关于中年危机、父子代沟、犹太社区文化和美国与亚洲移民的价值冲突等等的元素——但情节本身仍然是零散的。你很难说这些元素的拼凑包含了创作者的某个具体的意图。换句话说,并没有所谓的情节意义存在。同时,这里也没有科恩兄弟招牌式的罪案描写和黑色幽默。
或许也是由于故事过于平淡,故此科恩兄弟在影片开始前安排了一段极富隐喻色彩的寓言故事——一对夫妻,在一个严寒的雪夜,丈夫从外面归来,称路上碰到了一个亲戚,并且把他带了回家。妻子听后震惊地表示这个亲戚早已死了,跟来的必然是魔鬼。然后这位亲戚进来了。妻子质疑他,但他矢口否认自己已死,声称是这位妻子记错了。最后妻子一刀扎进了亲戚的心窝,亲戚踉跄着跑了出去。故事到此结束。
科恩兄弟安排这个短故事应该是为了揭示影片的主题。这个故事充满了doubt。它既没有解释这亲戚是人是鬼,也没有讲述他的下场如何,所以这个故事有四重可能性:这人是鬼,被妻子扎死了,死在外面;这人是鬼,但没被扎死,逃掉了;这人是人,他被妻子扎死了,死在外面;这人是人,但没被妻子扎死,跑回家了。对于那对被吓坏的老夫妻来说,事情尽管发生了,但什么都没留下。他们没办法知道事情的真相。对于四种可能性的推断,他们既无法证实任何一种,也无法证伪任何一种。换句话说,客体世界有着许多可能性,但一切都是未知——既不可预测也无法验证。
接下来身为教授的男主角在故事里所负责的课程又是一次对主题的隐喻。他讲述的是量子力学里的“薛定谔的猫”的假设。量子力学是一门复杂而深奥的学问,我并不了解。但量子力学和传统力学有一点广为人知的分歧,就是始自牛顿的传统力学对于物理的变化总是有着可以演算和求证的确定答案。譬如说你在一万米高空扔下一个一公斤的铁球,一分钟后这个铁球处于海拔多少的高度,这是通过公式能算出来的,并且无论测试多少次结果都不会错。传统力学里的一切物理变化,包括动能、势能、温度、质量、速度等等一切的物理现象,都有着确定的公式和答案。可是,当自然科学发展到微观领域后,科学家惊讶地发现,宏观世界里从没被证伪的物理公式,在微观世界里竟然行不通了。在粒子的世界,即使你完全掌握了一颗粒子的所有相关数据,你仍测算不出它的运动规则。而量子力学就是为了解决这种不可预测的规律而被提出的。量子力学用几率来代替传统力学里的必然因果。比方说,针对同样一段测试,量子力学给出的是结果为A出现的次数、结果为B出现的次数、结果为C出现的次数……但它永远不能像传统力学解释宏观世界时那样给出确定的答案。所以物理学家薛定谔曾作出了一个著名的假设(阐引自百度百科):
因为在没有测量之前,一个粒子的状态模糊不清,处于各种可能性的混合叠加。比如一个放射性原子,它何时衰变是完全概率性的。只要没有观察,它便处于衰变/不衰变的叠加状态中,只有确实地测量了,它才会随机的选择一种状态而出现。那么让我们把这个原子放在一个不透明的箱子中让它保持这种叠加状态。现在薛定谔想象了一种结构巧妙的精密装置,每当原子衰变而放出一个中子,它就激发一连串连锁反应,最终结果是打破箱子里的一个毒气瓶,而同时在箱子里的还有一只可怜的猫。事情很明显:如果原子衰变了,那么毒气瓶就被打破,猫就被毒死。要是原子没有衰变,那么猫就好好地活着。量子理论认为,如果没有揭开盖子进行观察,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此猫是死是活,箱中之猫处于“死活叠加态”——既死了又活着,要等到打开箱子看猫一眼才决定(不是发现,而是决定)其生死。
深入地探讨这个“薛定谔的猫”的假设是科学家的兴趣所在,而影片里借用这一科学假设来表达的内涵则是:命运是无常和不可预测的,没有公式去演算,也没办法准确测试。因果律并不存在,或仅存在于人类的认知领域以外。这些既是量子力学的概念,也是科恩兄弟借以对存在本质的一种叙述方式。
或许恰恰因为生命的无意义本质,所以我们都对意义有着病态的追求,甚至不惜自欺欺人。无论是国外传统的宗教方式,或是国内的政治意识形态方式,或者是个人的理想主义方式,无一例外都在尝试赋予生命一种有意义阐述。电影,或是其它形式的文艺作品,当然无法就人生意义作出解答。但它们可以对人类的处境表达关怀。就像你身处一个绝对无光的黑暗领域,它并不试图向你描述有关光的一切,而只是轻轻给你披上一件温暖的绒毛外衣。影片最后以一句古老的智慧作为结语:以质朴之心坦然接受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receive with simplicity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这是我听过的最能温暖我心的谚句了。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7-16 17:37
这样的主题并不新鲜 导演的功力就在于如何把这样的主题拍得艺术化 而不只是一场报告
大陆有导演——我们看得见的导演关心这个么?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0-7-17 01:22
2#
陈鱼
确实,这个主题无论在哪个体裁的作品里都不鲜见,不过在创作上关注这一点,并且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科恩兄弟啦,呵呵。
国内的导演,似乎没有尝试过这样的命题,最起码我没看到过。和个人写作不同,国内的电影导演资金压力还是挺大的,这样的题材恐怕难找到投资。而自己筹钱弄成小制作的话,质量又无法保证。事实上天才型的导演是很罕见的,像Orson Welles那样,年纪轻轻,一出道就拍出传世作品的,可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优秀的导演,还是需要一个积累和学习的过程的。科恩兄弟就是拍商业片出身的,在《严肃的男人》之前,他们的十几部电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条前进的轨迹,是让他们找到想表达的东西和表达的方法的历程。而且他们成名之后也拍纯商业作品,像《师奶杀手》那样的喜剧片。一来当然是因为他们兴趣广泛,二来也是遵循商业市场里的生存法则。试想一个导演,总是不给资方赚钱,以后谁还给钱你拍片?而国内的导演,恐怕享受不到这么优沃的行业环境。对于现在的国内导演来说,由始至终都在市场的压力下匍匐寸进,能力和个人风格是很难得到砺炼的。
题外话,贾樟柯不错,假如一定要挑个有点东西的国内导演的话,我会挑他。
作者:
边河
时间:
2010-7-17 11:07
科恩都是在做独立制作吧。《金钱帝国》就应为跟电影公司合作很不理想。所以两兄弟以后都坚持自己倒腾。这似乎倒是打了巧妙的擦边球,如何能简单以遵循商业市场里的生存法则来概括之。
国内导演不是在市场的压力下匍匐寸进,如若是只有市场压力,那反倒能成就能人。就外部情况,国内导演是受了国家体制,政治形式的严厉限制下在题材选择上才不得不缩手缩脚。
作者:
乌鸦十三
时间:
2010-7-17 14:27
科恩兄弟我很喜欢,多年来,他们不但突破了观众的想象,也不可思议的突破了自己,既能拍出不在场的男人,也能推出阅后即焚。
我觉得他们总是在说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主角,以及反面主角往往非常强大,个人能力堪称登峰造极,思维敏捷,小心谨慎,有计划能力也有执行能力,但是,即使不犯任何错误,也会遭受无法控制的失败,因为一切都在“天”,也就是导演的手里。看他们的电影总是促使我考虑这样的情况,什么都可以,任何结局都有可能,因为本来就是如此,多姿多彩的世界是由几率和可能性构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个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竭尽所能,结局如何只能走着瞧。我不相信人定胜天,但我相信周密的计划和超越一切的信心可以去影响可能性,至少能让可能性的洪流减小面积。
当然,我还是更喜欢提姆伯顿和克里斯托弗·诺兰,还有大卫林奇,尽管林奇似乎状态下滑。科恩兄弟还是太现实,这种现实性对我来说,有时会觉得是种遗憾。我坚信艺术本身是虚构的,因为本来就是虚构的,去强调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这是何必呢?它不是现实,是虚构,在虚构中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真实,促使观众,读者或者其他任何人想象,在想象中进入现实,这是我认同的艺术观点,在这一点上,这些导演走得更远些。
7月16日,诺兰的最新电影《Inception 》(奠基,或者糟糕的译名盗梦空间)已经上映,票房口碑俱佳,而且据说国内审片的人因为看不太懂,已经基本同意一点不剪引进国内——这真讽刺,真的——同时这也是莱昂纳多的新作,期待他最终能走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舞台,他的努力同样让人敬佩,他不再是杰克,而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这很不容易。
希望能早日在国内影院观看这部电影。商业的,首先是商业的,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导演才会不去挑战商业,相信观众,相信自己的表达能超越个人的极限,相信更多的人,这是好的,不是退缩,不是自以为是,不是围困在自己的城墙里,而是面对这个世界,这就是商业,去击败传统的观点,做出崭新的东西,这就是商业。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0-7-18 00:06
to边河:你说的情况是不我知道的,你的观点也是我疏忽的,谢谢!我其实还有一层意思,没表达好,就是电影不像写作,不是一个人投入就能做出的。相对于电影导演来说,如果有了一个自己的创作构思,首先能做的不是马上拍出来,而是先找投资。所以我说的经济压力,大部分是指此。而国内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化的挟持,对这个情况抱怨的创作人太多了,这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限制,但在这个限制内还是有很多实践和探索空间的,起码像《严肃的男人》这样的电影完全通得过国内的审核吧?而且,国内也不乏创作人突破文化管制拍出自己想拍的电影,像《盲井》就是,顶多不让上映,但可以送出国评奖。像这类在不自由的环境下进行的自由创作,对于写作人来说需要的只是个人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但对电影人来说需要的却是资金。这两者的现实难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同样的管制环境下,总的来说,文学总是比影视超前和自由,也是受这一现实条件决定的。
to乌鸦十三:我也很期待《奠基》哦。诺兰从最初那部《尾随》开始,就已经很有自己的东西了。那部片好像还是他的学校作品,但情节布局已经很匠心和完整,三重骗局,层层倒扣,完全不像是学生作品。然后他拍那个《记忆碎片》,就是把这个人嗜好发挥到极致。一个只有十几分钟记忆的病人,陷入一桩复杂的事件里,他要克服自己奇怪的失忆症,不断给自己留暗号和提示,帮助自己连贯地展开行动,找出杀妻凶手。于是情节就在他的不断遗忘和忆起中推进。诺兰那时在编剧和镜头叙事两方面都很老到了。然后《失眠症》和《致命魔术》我也看过,他已经和帕西诺这样的大牌合作了,风格也拓宽了,不再局限在自己擅长的情节技巧里。他肯定学到了很多东西。然后两部《黑暗骑士》把他扶上了一流导演的行列。第二集里小丑布的那个用两辆巴士来拷问人性的局,仍然有着他的强烈个人风格,但已经不限于技巧上的炫耀,而关注到深层次的意义表达。情节技巧只作为手段,而不是结果了。而现在看《奠基》的介绍,这个剧本,靠,就是诺兰最擅长的风格嘛,而且给他的表达空间也更大更自由了。我预感这会是一部《黑客帝国》一样的创纪元之作,呵呵。
作者:
边河
时间:
2010-7-21 15:59
唔,严肃的男人有裸女,有吸食大麻镜头,对表现青少年教育问题上存在多处模拟两可之处,有脏话,有可能引起民族问题(宗教上的玩笑)诸多问题不用一一列举,肯定通不过国内审核。
大可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天下无贼,不究片子的好坏,这部片子在剧本送审时就遭到令人无言的质疑,官方表示坏人不能逃之夭夭,坏人必须绳之于法,这一情况是从当时报纸媒体采访中看到的,如若没记错是南方周末。
国内禁映,却允许出国评奖,这对于一个电影创作者来说,是再可悲不过的事情了。
当然如果没有审核制度,你就更没办法拍了,既然有了审核制度,就有办法逾越之。这个四五十年代好莱坞的黑色电影制作就给了我们很好的佐证。对于神奇的中国电影审核制度,到底存在否,具体的条例是哪些,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只能是道听途说,于是乎我还真是好奇万分。
拍电影资金和创作能力从来都是首要的问题,毋庸置疑。
作者:
亢蒙
时间:
2010-7-21 18:48
万恶的审核制度的确太可恶了。《严肃的男人》最后出现的那个龙卷风真帅。我觉得“不确定性”真是一个能探索一辈子的母题。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7-21 18:57
本帖最后由 陈鱼 于 2010-7-21 18:59 编辑
不确定性最好的我觉得是《记忆碎片》。。。我看得不多。。。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0-7-22 21:22
9#
陈鱼
《记忆碎片》的不确定性是叙述手段上的,因为主角患有奇怪的失忆症,所以导演诺兰以他为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时,观众也只好随着主角一点点去拼凑零碎的事件碎片。而科恩兄弟关于命运的不确定性的探讨,则是内容层面的。这是他们创作中的一个固定的命题,是关于人类对自身命运做出的努力和由此带来的结果之间的因果断裂,形成的一种让人愕然和莫名其妙的审美。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0-9-6 07:06
贾樟柯迟早会成长为张艺谋、冯小刚,张艺谋、冯小刚最早出道时也曾经贾樟柯,八十年代中国有不少贾樟柯,可后来都成了张艺谋、冯小刚一类的。拍什么题材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拍,就好像小说一样,写什么内容并不重要,除非你拍、写的是以挣钱为主的东西,重要的是你怎么写。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