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拍照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残    时间: 2010-8-20 20:31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0-8-20 21:27
我挺喜欢,写得挺好的,语言熟练流畅,不矫情不磕巴。而且不仅是写作,似乎对待生活也是比较有心得的人呢。就是,作为小说的话,这篇有点滑,一下就读过去了,关键是不能让人有所回味,没什么值得咀嚼的东西。笔触更像是日记,闲笔散写。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10-8-24 19:35
老残的小说只读过几篇,也认同“顺畅”的说法,但这个过于顺畅,也没有在小说自我设置障碍,镜头里的东西太多,镜头外的东西太少了。
作者: 阿去    时间: 2010-8-25 00:47
以后要老残学习,把自己外拍的事儿多做记录
作者: 亢蒙    时间: 2010-8-25 01:29
老残依然是老问题,对话的虚假感和设计感。再有就是留恋表面的小情调而没有更精致的细节和刻画。
看了这篇小说里出现的一些专业摄影知识,让我觉得我还是就当个傻逼拍摄爱好者就好了,我经常拿手机到处瞎拍,有时也拿卡片机和没有多余镜头的单反。我老觉得器材不重要……拿手机摄像头拍个路上的砖头堆和用单反拍摄一个美女,我觉得似乎砖头堆更有趣……
作者: 江冬    时间: 2010-8-27 10:20
很淡的感觉,老残是不是越来越走“废话”的路子了。孙智正的《青少年》就是这样记些流水账似的,不过他记的那些东西还是有点小味道的。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8-27 12:35
很感兴趣女人和李琛的关系的 尤其是她听说李琛结婚时的反应 以及后来的一些事儿(去买吃的然后却走了 虽然可能真是有朋友 但这个落空的感觉却呼应着一些猜测) 还有李琛问了他们聊了什么的反应
我倒不觉得有设计的痕迹 反而感觉蛮入味的 潜藏在叙述外面的信息也挺富有意味
翻看照片,80端拍到了栏杆,100端,拍到了船,135端是船头,200端一片模糊,300端也是。”这样的叙述挺喜欢的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8-27 14:06
我对这种主人公指向作者本人(或者作者主要性格)的小说有一种天然的好感,它更容易带来一种属于作者自身的写作风格,有点类似图森的感觉。与个人风格相匹配的技术也很娴熟,一些细节很漂亮,偷拍送外卖的小伙子那段甚至有种武侠小说的质感。
对话的设计感是比较明显,女主角不开口的时候,我觉得她很真实,甚至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她一开口就有种作者在提线操纵木偶的感觉,她说的话更像是在知道会得到什么回答后再回过头来把要说的修饰一番再说,我觉得作者没有把话语权交给人物本身。但也没法儿说作者控制绝大部分话语权就不好,个人风格比较明显的作者多少都有一些自己坚持的东西,类似男男提到的孙智正,我记得他常用一个词组——“我说,嗯。”或者“我说,呵呵。”——可有可无的一个词组,去掉不去掉影响都不大,但作者会坚持用它。我觉得老残也有一些自己坚持的东西吧,这种坚持说不定会达到不容更改的地步,但是可以预测,这种坚持多少会随着时间而有所改变,以更隐秘、和谐、有利于整体的新姿态、不明显地去坚持。
如果要从这篇里面找主要问题,我觉得不在小说本身而在作者,我个人看到的是作者的一种惰性和妥协。也就是——点破一个关系一般的朋友的暧昧情事——这样的一个故事配不上作者所掌握的技术。它更像是作者想写一个小说,来克服写作的责任感在精神上的压力,却又厌倦于追求情节最优对脑力的压榨,于是写着写着不自觉地采取了一个相对不那么费脑力的故事情节。我甚至觉得,最后点破这个情事,还不如纯写男女主人公相处来得好,因为这样会考虑内容太简单而费尽脑力去在这个简单里面挖掘更多的东西,写作锻炼的意义也更好。
其实以老残这样的技术,写一个有起因、经过、结果的,曲折的,有“狗血”情节的“纯”爱情故事,说不定挺好的,因为,肯定作者是不屑于像传统言情那样去写的,于是一些自身的技术就有了拓展的用武之地。
个人观点,仅做参考哈。。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8-28 12:49
"他问我镜头拿到了没,我说拿到了,也试了,蛮好的,钱我已经交给那个美女带回去了,他说那就好,我说谢了啊,这镜头不错,他说他今天下午要去上海出差,问我要不要带其他的镜头,我说那带个适马50 1.4给我吧,他说就要这个,我说是的,就要这个,他说,好的,他会帮我去看下。"——这类交代式的对话感觉很不舒服。
赞同黑天才“镜头外的东西少了点”的说法。感觉线条和运笔都非常自在了,让自己的内心爆发出来创造吧
作者: shep    时间: 2010-9-3 23:17
语言生活化的利弊就这样了:增加了亲和力,但却削减了语言延展的能力。而且我认为,其实还是弊大于利,这会破坏作品的信息容量——哪怕是最成功地复制生活本身的语言,也不得不承受生活的虚无本质带来的空旷感。想一想,能够反复阅读的作品,绝不仅有一些真实生活的片段,它应当也应该还有语言以外的什么东西才对。

这篇小说忽然让我想起了冯小刚的贺岁片。至少对我来说,我是不能一天看三遍的。他的电影是有精彩之处,但这些精彩的地方,到头了,不可能再往上升了,也就这样了。[同意阿姨的后半部分]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