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淮海战场碎片 [打印本页]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0-22 11:11
标题: 淮海战场碎片
淮海战役,发生在当年楚汉大战中项羽的首都彭城周围,也就是今天的徐州.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0-22 11:24
蓝洪安,黄埔十六期,邱清泉五军副团长.战败后被俘.
他的袍泽朱英跑到台湾后任特种部队副司令,接受美军训练准备反攻大陆时,他正在劳改农场正用手掰粪便,给水稻上肥.没人肯象他那样伺候稻田,连上肥这样的事,他也力求做的最好.农场厂长都觉的不可思议.这真的是傲得不得了的国军超级主力,五军军官吗?

蓝洪安对记者说过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他说:享福时享不了福是傻子,遭罪时遭不起罪是孬种.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0-22 11:31
本帖最后由 二六山山 于 2010-10-22 11:32 编辑

淮海战役发生在四个省里;安徽河南江苏山东,所谓中原逐鹿,自古都是这里.


安徽:淮北偷,淮南抢,阜阳没有共-产--党.  (当然到了后来 王怀忠死刑,肖作新无期.)

山东出响马, 河北出盗贼, 河南遍地流星锤.


一点题外话.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0-22 11:35
粟裕,淮海战役共方指挥员.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0-22 11:53
本帖最后由 二六山山 于 2010-10-22 14:20 编辑

最恶的一仗发生在碾庄.10个纵队包围黄百韬兵团.双方一仗死了8、9万人,相当于汶川地震人数.解放军军官秦镜90年代还回忆起当时战场上野狗吃死人肉,吃的膘肥体壮的骇人情景.


兵团司令黄百韬惨烈战死.他的儿子在台湾长大后,成为同性恋,最后在台湾杀人碎尸,但蒋特批其免死.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10-22 11:57
真棒!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0-22 15:06
刘伯承在回忆淮海战役时,少有的是胜利者的自豪,更多的是沉重.

"多少白发苍苍的老人找我要儿子,年轻的寡妇找我要丈夫,心里很不安.人家父母十七八岁把孩子送给你,你要对人家负责啊."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0-22 21:42
文强,淮海战场上被俘的中将参谋长.

儿子文定中说他"谋事至终,待人至诚".

所以这位兄台,毛的亲表弟,后来在功德林却成为死不悔改的死硬战犯,和黄维一起直到75年才特赦.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10-10-26 14:06
继续啊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0-28 13:27
本帖最后由 二六山山 于 2010-10-28 13:30 编辑

[attach]4183[/attach]双堆集,中野围住了黄维.
久攻不下.战场形势瞬息万变.
这时陈士榘代表华野增援中野. 但邓跟下属部队联系,要他们让出一个攻击位置时,没有一个纵队愿意。

邓"无奈"地摊了摊手,说:“瞧,我们这些部队都和敌人杀红了眼,这是不甘心、不服输啊。那请你谅解一下吧!”

陈士榘表面客气,出来后马上开吉普车闪人.

这里面有一个华野和中野争战功的问题.中野打得差不多了,华野过来却把攻破的功劳抢了.中野指挥员心有不甘.

最后邓还是把陈喊了回来,拿下了双堆集的尖谷堆.

刘帅旁边就是陈士榘.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10-10-28 23:47
从淮海战役ZG的记载可以看到,最高统帅直接插手具体事务,是导致国军战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有好多次机会,都因“最高统帅”的干预而致使“战略设想”和“前线情况不符”,所谓的“人要知本分”,在哪儿都说得通。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0-30 13:08
本帖最后由 二六山山 于 2010-10-30 13:12 编辑

淮海大战中,郭汝瑰是国军作战厅长.

他"向我党提供了许多十分重要的军事情报,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其中包括:重点进攻山东计划、徐州司令部兵力配置、国军在大别山的调度计划、解围兖州计划、解围长春计划、解围双堆集计划.1948年11月底国军江防计划、武汉、陕甘、西南等地区的兵力配备序列等.

1997年10月,郭在重庆因车祸去世.享年九十岁.

一谍卧底弄乾坤,两军胜负已先分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0-30 13:43
本帖最后由 二六山山 于 2010-10-30 13:54 编辑

白崇禧,华中剿总司令官.
淮海大战期间,东北剿总已经被歼灭.西北野战军牵制着胡宗南的西安绥靖公署兵团.东北野战军牵制着傅作义的华北剿总兵团.看来只有华中剿总方面可以派兵.驰援淮海.

但种种原因注定,白坐镇的华中剿总不可能派兵支援淮海.可以想象,当时蒋先生气尿了,无语了.

但为什么不能出兵支援?打正兵布阵的消耗战也可以和我党周旋个几年,为什么不出兵支援?
另外,出兵驰援到底是否可以改变淮海战场的形势?这大概可以写一本书吧.
白崇禧是回民.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1-3 20:54
本帖最后由 二六山山 于 2010-11-3 21:12 编辑

淮海结束后,蒋先生内牛满面,不知道他这时是否想起过薛岳.

中央军委成立以来最惨的一次战斗发生在长征时的湘江战役,薛岳率领中央军重创红五军团,战役结束后,红八军团撤消番号,红三十四师被歼灭.

日本部队在华时在万家岭被消灭过一个整师团,这也是中国抗日"持久战"中绝无仅有的一次.最高指挥者也是薛岳,

长期剿共,抗日战神,薛伯陵的战功不是偶然的.

淮海和辽沈之前,薛岳任徐州剿总司令.史料表明,前期我军处于下风,淮阴战役胜利后,作为华中解放区的心脏,两淮地区及整个苏中根据地的陷落,严重影响华中军民的士气。一时间人心浮动,粟裕、谭震林等解放军将领们心情沉重。

后来不太帅了因丢了两个师,报销了一个机械化部队被蒋先生先架空后撤职.
临阵换将,胸罩啊.
他指挥下的国军实际上是和我军是斗了个旗鼓相当.
可以理解,我军斩首行动歼了74师后,老蒋非常之生气.得有将领负责.
那相当于俩人打架,其中一人猛地冲上来拿着菜刀一下子把对方手指头剁掉后又马上挂五档跑了.

薛岳、白崇禧这些国军顶尖军事人才没能参加淮海,是历史对中国百姓的仁慈,否则不知道要多消耗掉多少生命.因为他们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是敢不听蒋的瞎指挥的.
薛岳抗战时曾经给派到他手下锻炼的蒋主席办公室主任俞济时发过一封的古今中外罕见的军事电报:汝若儿戏命令,余就儿戏汝命!

薛岳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还有他的长寿,103岁.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1-4 09:44
本帖最后由 二六山山 于 2010-11-4 09:54 编辑

刘陈邓,并告粟陈张,谭王,韦吉:
    (一)刘陈邓二十七日十七时电、粟陈张二十七
日十四时电均悉。(二)假如(今二十八)日刘陈邓
能完全解决黄维兵团,粟陈张能包围蚌埠以北之李延
年刘汝明诸部,并能于今后数日加以歼灭,则整个淮
海战役已起了决定性的变化,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即告结束。
(三)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是解决徐蚌两处之敌,夺
取徐蚌。(四)在完全解决黄维及李、刘在蚌埠以北诸部之
后,全军须休整一个短时期,其时间依情况决定,大约须两
星期左右。然后以主力取徐州,以相当大的一部取蚌埠、浦
口、合肥及淮南、江北、运西、巢东地区诸城,直迫长江。
(五)华野现共有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十、
十一、十二、十三、渤、鲁、广、特等大小十六个纵队,中
野现共有一、二、三、四、六、九及王张十一等七个
纵队(王张纵应归还中野建制)。请你们在第二阶段结束之
后,短期休整之前,立即考虑下一阶段作战的兵力部署问题,
向我们提出意见,多少兵力打徐州,多少兵力出蚌浦。(六)
假如李、刘主力能在蚌埠以北被歼灭,则蚌埠及蚌浦线敌军
甚少,似有乘胜夺取蚌埠及占领蚌浦线一段或全段之可能。
只要有此种可能,我即应以至少两三个纵队早日渡淮南进,
执行此项任务。即使蚌埠不能马上夺取,我亦应早日切断蚌
浦间联系,使敌从他处可能调来之兵力无法到达蚌埠。执行
此项任务之各纵,可在切断蚌浦联系之后,在蚌浦线上进行
休整,休整完毕再攻蚌埠。

                                      军  委

                                  二十八日四时

              中央档案馆毛泽东手稿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11-4 13:41
本帖最后由 阿姨…别这样 于 2010-11-4 13:53 编辑

如果白崇禧能驰援淮海战役,那胜负还真不好说,桂系军队的强悍顽强好像正好能克解放军(红军),参与湘江战役的时候就和湘军把中央红军从八万干到四万,要不是出于政治目的放红军一条生路,老蒋的第五次围剿就斩草除根了,哪儿还有“长征”的机会。后来陈毅领优势兵力兵围攻泗县,反被桂系钢七军击溃。华野叶飞、陶勇的一、四纵,后来又被桂系七军和48师咬住,吃了大亏,损失了两万多人。再后来与刘邓鏖战大别山,打得中野到处跑,差点干回打游击的老本行。可惜老蒋和李宗仁离心离德,毕竟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危难时刻不拉兄弟一把,反而暗箱逼老蒋下野,结果解放军过江了,桂系也落得个稀里哗啦,连起家的钢七军也被腰斩的下场。。嗯**就输在离心离德上,力量都在内部相互抵消了,大到中央派系明争暗斗,小到孟良崮坐看不援,大好江山就这样断送了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11-4 13:44
本帖最后由 阿姨…别这样 于 2010-11-4 13:54 编辑

不过后来的海南岛战役倒是集齐了薛岳和桂军,薛岳总司令布置伯陵防线,士兵多是从大陆撤出来的桂系军队,不过大势已去,兵败如山倒,天涯海角也守不住。。。。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11-4 13:48
**的悍将里面,最后倒是胡链不败了一回,在金门战役让解放军遭受了罕见的全歼战,其他像陈明仁、薛岳、王耀武都没能保住常胜的记录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11-4 13:51
本帖最后由 阿姨…别这样 于 2010-11-4 13:55 编辑

老毛:“南方几个省能打仗的,第一是广西,第二是广东,第三是湖南 ,第四江西。”

还是老毛:“白崇禧是很喜欢带军队的,他的广西部队只有十多万,数字不大,将来和谈成功,一旦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建立国防军时,我们可以请他继续带兵,请他指挥三十万军队,人尽其才,这对国家也有好处嘛.白先生要我们的军队不过江,这办不到.我们过江以后,如果他感到孤立,可以退到长沙再看情况,又不行,他还可以退到广西嘛.我们来一个君子协定,只要他不出击,我们三年不进广西,好不好?”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11-5 10:22
那时的猛将都身材消瘦,反而看起来更有气概。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11-5 10:23
白崇禧等桂系与老蒋不同心同德,我看一点也不奇怪。

真的大权为老蒋所握,共军被灭。那桂系他们又能得到什么呢?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11-5 13:24
像刘斐、郭汝槐、熊向辉这样的超级大内鬼在解放战争中起到的作用的确是非常巨大,很多国民 党作战计划都是提交给老蒋,也抄送给了老毛,所以老毛才能根据老蒋的计划出牌,调兵遣将,等谁谁谁突出了赶紧围住,谁谁谁要从哪儿来援需要在哪儿阻击。解放军总是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把国军逐一包围击破。要没有这些情报,在大西北延安山沟里的老毛估计很难保持“用兵真如神”的神话,可能更多就靠主观臆断了。像后来的朝鲜战争,开始打得很好,打得美国大兵士气低落,甚至提出和谈要求(被拒),于是老毛就开始主观臆测了(在美国国防部他是不可能有内鬼的),认为美国人真是“纸老虎”,于是全线出击,结果成强弩之末,被“纸老虎”美国大兵快速反击,差点全线崩溃(有趣的是,阻击美军精锐冲击最后防线的50军,是国民  党的降军,打得非常顽强)。朝鲜战场的主动权一下子就没了,还是彭大帅亲自回京禀明战况,老毛才能相信志愿军目前只能采取守势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11-5 14:14
不过,即便能以优势兵力包围国军,解放军也未必都能实现全歼,尤其是国军五大主力,一些团级甚至营级作战单位,都曾创造过在数倍甚至十倍的解放军包围下不败,还使对手付出惨重的代价,像“中正连”对抗20余倍的解放军,18军1个工兵营(很少上前线作战的单位)击溃1个野战旅都是好例子。这说明解放军面对精锐敌人坚守时,攻坚能力是很差的,这死穴一直没有改善,到后来朝鲜战场的砥平里战役就暴露无遗了,砥平里之后美军不再一面对志愿军的纵深插入就立刻防线后撤。之前美国佬大概还是二战的思路,想想看,要是德军插入了美军的纵深,那美军麻烦大了,但是砥平里后美国佬发现了志愿军的弱点,从此即使被包围了,他们也可以采取收缩立体防御的战术,固守待援,甚至以此消耗志愿军有生力量。

电视剧里一些国军将领放言多久多久剿灭解放军,那也不完全是骄横傲慢,人家也是在之前接战中得到的乐观经验,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当国军精锐压上前线的时候,大内鬼们也许早就把他们的作战意图呈送给了对手。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1-7 10:46
本帖最后由 二六山山 于 2010-11-7 10:51 编辑

五军军长邱清泉,蒋军中最牛逼的中将军长.出身贫寒.华野大军的重兵包围下,在陈官庄死于非命.但死前在包围圈中天天喝酒玩女学生,还说:这辈子是玩也玩够了.

台湾有以他命名的地名清泉岗.

淮海战场侥幸突围出来的五军残部兵卒将校们九死一生,他们现在都已八九十岁,每年都在台湾聚会.他们最大的快乐是每年天气好的时候相约老友一起,一趟一趟的回大陆旅游.
[attach]4217[/attach]
大陆是他们的家,他们却回不了家.等到可以回家了,家已经找不着了.

每当此时此刻,都让二六山山想起张艾嘉的一首<戏雪>,这首以淮海大战为背景的台湾歌曲,放入家国情怀、沧海桑田、风雪汽笛的历史大背景下,听来荡气回肠.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1-7 11:14
本帖最后由 二六山山 于 2010-11-7 11:15 编辑

华野6纵.粟裕最爱用的部队之一.
6纵的主力师建国后是北京卫戍区的头号警卫师.
因为战功,英雄部队成为了御林军.什么战功?比如淮海之前,干掉了74师.比如包围黄百韬,比如围歼黄维,蒋纬国亲自驾驶坦克率领两大军团疯狂进攻解救黄维时,阻挡他的铁门栓就是6纵.

司令员王必成.去世于1989年.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11-7 12:38
说到6纵,就不得不提已经被说得烂熟的整编74师,我个人认为6纵是一支从74师阴影下走出来的部队。在两军相碰前,各自都是自家王牌。6纵被誉为为粟裕最得力的3只铁拳之一,王必成号称“王老虎”;74师更不用说了,抗战正面战场洗礼出来的钢铁部队,日本人都知道三五(下属番号)部队最难打。相遇前,各自都打得很好,6纵在苏中6战连捷;74师在淮南被华野主力就要追到屁股上的情况下,硬生生拔掉了解放区重镇淮阴,接着克淮安。与74师交战过的解放军认为该师异常强悍,有了畏惧心理;而在苏中连捷的王必成却不信邪,表示非得跟张灵甫过过招。
平定两淮以后,张灵甫拒绝了老蒋班师回朝休整的建议(我觉得这是一个失误,再王牌的部队也需要休息、补充),挥师苏北。一战涟水,74师采取强攻,与来援的6纵硬碰硬;一个攻不下,一个打不退;直到华野重兵来源,74师只能溜走。
休整一个月,再战涟水,由于之前的乐观态势,谭震林下令6纵和74师1V1对决,6纵从接战之初就处于劣势,只能采取坚守消耗敌有生力量的战法(这对这场战役影响不大,但日后的影响却很深远),十几天后涟水被攻克,解放军被逐出苏皖根据地,只能退守山东,而6纵基本被打残。涟水战役后,华野要将王必成撤职查办,是粟裕把他保了下来,留职检查。这是王必成一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他表示:“日后打74师,绝对不要忘了我王必成的6师!”孟良崮战役前,谭震林也说过:”涟水之战后,我和王必成至今没有笑过。”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1-7 12:40
本帖最后由 二六山山 于 2010-11-7 12:45 编辑

华野特纵,就是华野特种兵纵队,实际上是华野炮兵纵队.
司令员陈锐霆,也是最后一位离世的解放战争纵队首长.去世于2010年6月,105岁.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11-7 13:00
本帖最后由 阿姨…别这样 于 2010-11-7 13:02 编辑

孟良崮战役消灭74师,是华野五个纵队合力的结果,如果把主要功劳算给6纵,是不公平的。6纵在消灭天下第一师里起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涟水战役里消耗了74师大量基层骨干,后来被俘的74师军官们都认为涟水之战骨干、老兵消耗太大,是造成后来覆灭的重要原因。可见要是刚上解放战场的74师,即便是5个华野纵队合围,也不一定能拿不下。就像老毛说的那样:“能歼灭整编74师,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我,一个是蒋 介石。”
另一个是阻援跑得快,抢在黄百韬的整编25师前抢占了黄崖山,使张灵甫的“中间开花”成为空谈。后来王必成回忆,假如国军先我1分钟到达黄崖山山顶,阻击25师的战斗,乃至整个孟良崮战斗恐怕就是另一番场景了。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11-7 13:12
我觉得孟良崮74师覆灭的原因有四个:
一是孤兵深入,高估了周围友军的合作态度,黄百韬是尽了大力气;但李天霞是不援的。
二是选址不当,孟良崮碎石太多,炮弹一打石头飞溅,“中心开花”花都不漂亮,粟裕(还是陈毅记不清了)就说过,即便是美军骑兵第一师选在这里,也难逃失败的下场。这是公认的败笔。
三是经过莱芜战役后,华野获得了大量的弹药、粮草,装备已经不输于一般国军,而且是以逸待劳。这一点常常被遮蔽,以逸待劳其实不输于多加一部分兵力。
四是采取战术错误,纵观74师战史,它只要采取奇袭,一般都战果辉煌;而采取强、强守攻往往都会消耗掉很多能量,因为74师是以猛打猛攻著称的。奇袭和强攻、强守,战术使用南辕北辙,效果也不尽相同。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11-7 13:20
确信要打孟良崮,素以严肃著称的6纵“冷面”司令王必成欣喜若狂,不顾一切地大叫起来:“马上要打74师了,大家快起来!”隔壁的江渭清听到,以为他整天想着打74师,讲起梦话来了,便说:“这个王老户,想打74师想疯了,做梦也想!”6纵副司令员皮定均等人闻声跑到王必成房间,问道:“王司令,半夜三更闹什么鬼?”王必成高举电报,笑逐颜开:“野司命令我们迅速北上,参与围歼74师。”皮定均还在1纵的时候,就在淮阴之战吃了74师大亏,淮阴失陷后,这位一生好训人的猛将被陈毅训得灰头土脸。此时,向老冤家报仇的时机,全纵队一片欢腾。
长途开到战场后,王必成命令他的3个师分成三支有力的铁拳打了出去:中路饶守坤师枪夺垛庄,左路张云龙师堵截25师,右路梁金华师堵截83师。他对三位师长下令:“报74师之仇,就在今日。你们谁完不成任务,提头来见。”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1-10 13:40
本帖最后由 二六山山 于 2010-11-10 13:46 编辑

大决战台词(根据完成台本):[attach]4237[/attach]
【毛】我讲过,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现在看来,这个话没有错,照一般规律,总兵力和装备不超过对方,绝不可进入战略决战,也不尽然,解放战争两年多,我们滚大大了,我们打精了,我们积累了有力决战的条件。好比凹凸镜,向着炎炎烈日,百倍千倍的光度聚合到一点上,白热化了、冒烟了,不能不燃烧了!   
【蒋】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论着项羽被困垓下,仿佛这中原古战场对我们决定了凶多吉少。二十年前,我从徐州踏上征途,开始了第二次北伐,中华秋叶海棠遂归于一统。本党本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竟发的境界,犹在眼前。短短二十年之后,这里竟至于一变而成为我们的葬身之地了么?   
【毛】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这个赌字很不好听,可又找不到一个更恰当的字代替它,就是这么一回事,啪的一下押上去了。正是因为如此,事情临到了面前,又禁不住心扑扑地跳,哪有这个道理,心慌地什么呢?我们不怕燃烧,我们不怕白热化,我们不怕烫着哪里,我们的手不能发抖啊!   
【蒋】无论怎么样,会战兵力是以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毛】六十万对八十万,这是一锅夹生饭,夹生就夹生,也要把它吃下去!
[attach]4236[/attach]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1-15 13:19
"昔日一同创造奇迹的五大前委早已做古.
[attach]4239[/attach]
粟裕,衔领开国大将之首,他象一朵灿烂的烟火,在淮海战场上绽放出惊人的夺目光芒,而后渐渐归于沉寂.1958年,粟裕受到不公正的政治批判.此后长期在军事科学院任职.1984年粟裕在未能得到改正的郁闷中离世."
(生死决战-淮海战役解说词,配乐来自<美国往事>)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1-15 13:35
本帖最后由 二六山山 于 2010-11-15 13:38 编辑

1990年,徐帅去世.按照生前遗愿,骨灰撒到了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和太行山.

1992年,李先念去世,骨灰撒在祁连山、河西走廊.

1984年,粟裕骨灰葬撒在了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八省市的土地上,让他得以陪伴他牺牲的战友们,其中一捧骨灰就安葬在了徐州以东的碾庄.


千秋功业,一朝尘土,冬日阳光下的那些大峡谷.也许是百战将星们人生游戏的最后蒙太奇.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1-15 22:37
本帖最后由 二六山山 于 2010-11-15 22:46 编辑

解放战争中被俘的国军高级将领,解放后大多在全国政协文史委工作.不论以前军衔、职务高低,到政协工作后,他们的地位按说已一律扯平,但潜在的上下级关系,还时有体现。比如黄维和杨伯涛从前同为陈诚系将领,杨为军长,黄是兵团司令,尽管杨伯涛任文史专员的资历早黄维十余年,但他仍将黄尊为“上峰”,有时因稿件内容等问题被黄维申斥,也不敢“造次”。此外,这些“国军”将领还保持着一个相同的习性,即站立时笔管条直,走路时目不斜视,开会时正襟危坐。
他们开会时的“坐姿”,与电影里蒋介石召集军事会议时那些将领的姿势没什么区别。这应该是他们年轻时被黄埔军校训练出来的。
杨伯涛,国军第十八军军长,被俘于淮海战场.晚年的他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做出了积极贡献,李瑞环曾接见他。1990年杨伯涛81岁生日时,全国政协领导为他送去一尊大寿星陶瓷像。而且此后每年生日都为他送去一份生日蛋糕,直到2000年去世.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11-16 09:23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0-11-16 09:33 编辑

我姥爷也在文史馆工作过。他是傅作义的文官。我小时印象里他就总是在家里正襟危坐。和黄埔没什么关系,盖因其军人作派使然。
[attach]4243[/attach]

解放了当一当饭店经理,当一当小学教员,还是我党会教育人啊。
他有很多故事,可我母亲那一辈子女并没有把这些经历和故事看作宝藏,没有留心过。关于姥爷在军队中的一些佚事、旧事、回忆都是我从大姨的口中听到并纪录下来的。比如他去日军防线受降(因他精通日语),因一线官兵尚不知投降一事,将他扣留,并逐级向上级电话咨询后才接受投降的故事。还比如是傅作义的部队曾抓到3个打算前往延安的青年(到底是什么时期不清楚了),外祖父审讯他们后,将他们都释放了。青年人志在四方,应允许他们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是后来外祖父给我母亲的一个解释。解放后在北京,3个青年中的一个人,在外交部工作,在街头认出了姥爷,还来家中拜访。
还有傅作义和士兵吃饭等一些回忆。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1-16 15:36
本帖最后由 二六山山 于 2010-11-16 15:41 编辑

据师哲等著《在毛主席身边》一书:
[attach]4249[/attach]
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解放军的军事统帅时,认为粟裕最会打仗。认为从近代至今,只有粟裕在华东打的一些仗可以与二次大战中的某些仗相提并论。其它的仗怕是都不算数了。“这个仗是粟裕指挥的,本来不成熟呢,他们硬要吃下去。我的这些战友中,属这个粟裕最会打仗,他也是我们湖南的。”上面这段话是对老外讲的,而且对方又恰好是二战名将,军事行家,我认为是最能反映毛心中的真实想法的。众所周知,毛对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听众不同,场合不同,他会说出不同的评判。一般来讲毛对老外(又尤其是他与他较为投合的老外,如斯诺)讲话时,真实度最高,也最能反映他心中的想法。

即便在一般略通军事的人眼中,白起韩信岳飞三人也是中国古代最具知名度的将领。然而,谁又知道明清以降,谁又是吾国最优秀的军事家呢?近五百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将领,当推中共开国第一大将粟裕。中共最高级将领中最具军事才能的是通常所说的五虎大将: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粟裕。上述排位是根据55年授衔时的坐次。四元帅一大将。不过谈到具体军事才能,恐怕次序正好要调过来。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11-17 10:36
最近几年,对粟裕拨乱反正的风声非常大。不知这背后有什么推手。

他不是坏蛋,但也不会是完善到家的老好人。这几年对他翻案翻得厉害。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1-20 12:32
本帖最后由 二六山山 于 2010-11-20 12:35 编辑

1948年11月淮海徐蚌战役开始,到1949年初结束.

几十年后的今日之中国,商业浪潮带来的社会现象越来越走向极端.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1-22 17:28
本帖最后由 二六山山 于 2010-11-22 17:39 编辑

宋任穷,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政委、中原局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三副政委。[attach]4259[/attach]

淮海战场上宋主要负责支前后勤工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军粮草供应殊为重要。根据史料记载,淮海期间豫皖苏人民共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提供粮食两亿1千万斤,柴草5亿3千万斤。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转运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 万人。

套用星际争霸的术语,我军是是采着富矿和高能瓦斯和国军作战的。
文革中,宋受到冲击。[attach]4260[/attach]


但与此同时,在另一个世界。八一八大接见中,女儿宋彬彬在天安门受到主席的接见,还亲自为主席戴上了袖章。
一句“要武嘛”,宋从此改名宋要武。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0-11-22 17:43
本帖最后由 二六山山 于 2010-11-22 17:59 编辑

80、90年代,宋公做为九老之一,中顾委副主任。当然愈老愈贵。一同维护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钢丝。图为温总在他办公室。
[attach]4261[/attach]

2005年,宋公去世,生前位极人臣,死后哀荣备至。
[attach]4262[/attach]


不同时期照片的背后是人物命运的强烈反差。
[attach]4263[/attach]

每当此时次刻,都会想起《水浒传》第一集里那个算命先生摇着签筒说的话:阴阳逆转,福祸轮回;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attach]4264[/attach]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1-4-30 08:26
更正:

东野九纵政委李中权,是解放战争中至今健在的,也是最后一位纵队首长.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4-30 21:46
更正好。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1-6-2 14:00
本帖最后由 二六山山 于 2011-6-2 14:09 编辑

2011年6月2日,再次更正:

中野九纵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也仍然健在.

这个显赫,反而忽略了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1-6-2 14:43
本帖最后由 二六山山 于 2011-6-2 14:52 编辑
最近几年,对粟裕拨乱反正的风声非常大。不知这背后有什么推手。

他不是坏蛋,但也不会是完善到家的老好人。这几年对他翻案翻得厉害。
生铁 发表于 2010-11-17 10:36



刚看到这个回复.

二六山山个人观点:

翻粟的案,为粟正名,矛头对准的是邓.粟是已经在官方平反了的.等于不停说你邓是怎么搞的.

我们就是这样的政治传统,看似从点滴、不相关入手,然后事出有因.

就象三峡的缺陷问题,以后留下的一个大的政治话柄就是李.

三峡说的是不是事实,是事实,但矛头客观上就对准了李.


比如中学历史书上伟大的蔡锷将军,我们的朱总司令就是他的得意干将.否则那么多伟大历史人物,八几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影制片厂偏偏从<蔡锷>拍起?

众所周知,央视前两年在黄金时段播了部电视剧<赵世炎>.烈士赵就是李的舅舅.

再比如,近两年播的一些历史题材电视剧,名字我就不说了,电视机里毛周朱们正在如何讨论对日做战、对蒋作战的战略大事,只见电视里镜头一变,习中勋突然出来插了两句嘴,指示布置了几项工作.这在八九十年代,是罕见的.

山山个人是佩服习的,他的敢说敢为、不落井下石,殊为难得.但1943年2月时,习还是个西北某地的地委书记,45年时才是中央候补委员.
中央大事,且轮不到他出场说话呢~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11-6-2 14:47
31# 二六山山

配图真牛。。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11-6-2 15:42
剧本是这样的,比如现在仅南京就有至少三个班子,在筹划关于李*源*潮的影视剧,而且开策划会时,上层授意是非常明确的,一般会提出几点,某人要出现镜头,某人要有台词,某人要走某种方向。类似城市规划,哪里要拆,哪里要盖,一点不遮掩。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11-6-2 15:53
搜了下文强,身份太复杂了
1907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他是毛泽东的姑表兄弟,在黄埔军校与林彪同期,与周恩来的弟弟周恩寿同班,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以后脱离**,成为军统人员、**军参谋等
文强是文天祥的23世孙,父辈曾追随孙中山,文强17岁拜见过中山先生;他的姑母文七妹就是毛主席的母亲,他和毛泽覃感情最深,中学毕业后,两人曾乘同一条船去广州报考黄埔军校。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1-6-3 07:25
<众志成城--李三峡日记>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6-3 15:22
二六山和浩然的发言,使我觉得自己犹如井底蛙。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傻。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11-6-3 18:02
虽然以为明白既然历朝都是这样,本朝也概莫能外,但是发现自己曾经学习了很多年的关于历史的常识,都是某些人根据某些需要精细选择过的,每次通过一个很小的线索,搜出一连串闻所未闻的庞大关系网,我都会感觉到自己的傻。
作者: 西城四月    时间: 2011-6-3 18:18
剧本是这样的,比如现在仅南京就有至少三个班子,在筹划关于李*源*潮的影视剧,而且开策划会时,上层授意是非常明确的,一般会提出几点,某人要出现镜头,某人要有台词,某人要走某种方向。类似城市规划,哪里要拆, ...
孙浩然 发表于 2011-6-2 15:42

即便他隐隐有王霸之气也没法登上影视剧吧,我记得一般都是等仙逝之后才能拍的啊。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1-6-5 17:57
当然不是拍本人传记了,可能会以金陵轶事这样的角度拍个《组织部里的年轻人》?
作者: 西城四月    时间: 2011-6-5 18:15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各种社会现象,当然包括政坛,都是“有机体”。它是活的,远非我所想当然的那样,黑白分明最多再掺个灰色。
作者: 西城四月    时间: 2011-6-5 18:16
世界在我眼前仿佛第一次丰满起来。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11-7-13 10:58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11-7-13 11:14
即便他隐隐有王霸之气也没法登上影视剧吧,我记得一般都是等仙逝之后才能拍的啊。
西城四月 发表于 2011-6-3 18:18


拍不出来根本没关系,有进度汇报有档案有班子就行。
领导需要的是感受到社会各界歌颂自己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绵长、前瞻而富有层次。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1-10-12 23:15
国军残部93师有一部分跑到了云南边境地带.残部副军长雷雨田(原名张秉寿)老爹目前仍然健在.

老人曾经参加过淮海大战,几乎被俘.活到现在,成了文物.
 雷先生已加入泰籍。他在谈到残军的历史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时,看得出心情有些沉重,他说,“我一生经历了三次大溃败,一次是跟日本人的长沙会战,一次是跟**的徐蚌会战,接着是元江大败,最后来到这山沟沟,作起了山大王。他们叫我雷军长,其实我是山大王。现在想想,我这一生,对国家,于民族,究竟何益之有?”

[attach]6386[/attach] 
 他似乎在有意调侃自己,但凡人上了年纪,都会渐渐熄掉心中曾误以为灿烂的浮火,然后在静谧中细细品尝人生的厚重况味。如今岁月已逝,往事如斯,国共两党的这段恩怨毕竟已经成为历史.
[attach]6387[/attach]
作者: 二六山山    时间: 2011-10-12 23:26
[attach]6388[/attach]
幸运逃出来的八军司令官李弥,留有不少淮海时期的照片~若晚生几十年,看样子也有本事捞个副镇长当当.
[attach]6389[/attach]
左一为刚逃出去的李弥,1949年1月10日,邱、李两兵团的阵地被解放军全面突破,李弥躲在周楼的掩蔽部里,示意所部第九军第三师长周藩出去投降。解放军要周楼的主要军官出去报到,其余官兵放下武器,集合投降。李弥不愿出去,放声大哭,对周藩等人边哭边说:"我不能死呀!我死不得呀!我若能回去,对你们的家属,我一定要照顾的。你们都可以放心!"李弥在周藩等人离开掩体后,换上负伤士兵衣服,乘混乱之机溜走了。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