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我们被大雨困在了这里 [打印本页]

作者: 一层    时间: 2010-11-1 00:39
标题: 我们被大雨困在了这里
    他正在做梦。眼前是一片广阔的湖,雾蒙蒙的空气中,他踩着单车带着女人从湖心飞驰而过。突然,他感觉自己赤裸的后背有指尖触碰,对应在梦里的画面,像是女人紧贴在后背的眸。指尖开始轻快地敲打着他,在短促的敲击中,皮肉体味到阵阵冰凉。他慢慢地醒来,眯着眼睛转过身,看见了裹着大衣站在地板上的小馥。
    “碗儿,七点了,你该起床了。”
    “呃……昨天晚上又忘了定时了……”
    “我起来关个灯,以为你们已经走了呢。”
    “哦,这就起了。”
    他支撑着自己从床上爬起,一股巨大的冷气顺着掀起的被沿,迅速包围了他的身体。伸手去够堆在墙角里那团衣服的时候,他听到下铺的老虎开始嘟囔:
    “那雨大的,下成毛了。”
    他和小馥同时凑到窗边,各拉开帘子的一角,急切地要验证这个消息的真实性。
    “我操!”
    “确实够大的。”
    窗外满是雨水,雨点成片成片的落下来,在和地上积水接触的一瞬间,幻化成一个个圆滚滚的水泡。房间里霎时安静下来,稀拉拉的雨声渐渐地在耳畔清晰。这是霜降的第一天,按照传统的说法,时节已经走到秋天的深处,本不该下这么大雨的。
    他趴在护栏上向下观望,厚厚的棉被裹在老虎壮实的身体上,显得鼓鼓囊囊。他轻声地问堆砌在被窝中的那个人:
    “你还去不去了?”
    “不知道!”
    回答的语气显得慵懒而又不耐烦。这在他看来是不负责任的答复,他因此产生了一丝不悦,便没有再问下去。他微微拉开窗帘的一边,站起身来。他的身高刚刚能允许他直立在床铺与天花板之间,他用几乎赤裸着的身体去迎接窗缝里灌进来的风,不远处的高楼由于漫天的雾水而浑浊不清,他试图去看清更远处的一切,但却只能听到雨声,难以逃避。
    小馥钻进被窝里,又睡过去了。他在床头伫立了半晌,又看了看表,如果此时穿衣出发,用最短的时间到达目的地,也一定晚点了。想到这里,他便重新倒头在床上,卷起铺盖,又睡了过去。
    但是他没有再梦到女人,至于梦到了什么,已近晌午才再次醒来的他,靠在墙头绞尽脑汁地想,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站台上等车的大部分是学生,偶有几个老年人,手里拎着两捆青菜,或是满载而归后的购物袋。远处驶来的公车缓慢地靠近人群,人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等候在汽车轮最可能停止转动的地方,如果某一次估计稍有偏差,他们便拥作一团,随车头移动一段距离,然后在司机开门的一瞬间,黑压压地蜂拥而上。
    学校门口的站台只有在这种场合才会变得喧闹而节奏急促,其他的任何时间里,这里往往散发出的是缓慢、闲散的气息,就像此刻他手中的香烟。
    那个长睫毛的女孩朝他投来第一瞥时,他正扭头看回来,两人的目光刚刚撞到一起便飞快地四散到别处了。他后来揣测,或许是他等车时的某个站姿引起了女孩的兴趣,又或许是他稍显另类的着装,甚至可能是烟头里飘升的刺鼻的气味。女孩在这不算寒冷的天气里,已经警觉地围上了围巾,粉色,有厚实的绒毛附着其上。她的鼻翼有一颗淡褐色的痣,仅仅是点缀在这位少女的脸上,对整体的美观别无大碍。除此之外,他再也没有观察到什么,因为他还要佯装去观望远处将至的公车。
    回程的车上,他不住地想起她,他隐约地感觉到刚刚女孩的睫毛上有黑亮、闪耀的晶体,至于是化妆品的遗留物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已无从考证。他渐渐地开始幻想自己的长睫毛在别人眼里的形状,不论它上面有没有黑亮、闪耀的晶体。他记得他第一次将双眼轻轻地贴近女人的脸颊,用长而卷曲的睫毛在上面缓慢地摩挲,女人笑得很开心,他们相拥在一起,像是永远要在一起似的。
   
    “喂,碗儿?你已经到了?”
    “哦,刚到了一会儿,准备上课呢。”
    “操,我们悲剧了,车上有人丢了手机,已经报了警,堵着车门不让下去,车也不走了。”
    “又不一定是车上人偷的,说不定是等车的时候被新疆人遛走了呢。”
    “唉,估计哇,反正现在是下不去车了。”
    “那咋办,你们还过不过来了?”
    “不行我们一会儿准备回哇,这也不知道去了就几点了。”
    “那也行,你们小心的点儿,别也把手机丢了。
    “噢,那就这哇,先挂了。”
    “嗯,挂了。”
    ……
    “喂,你们回去了没?”
    “我们已经来了。”
    “来了?现在上课的了?”
    “废话,听不见老师在上面嗷嗷叫了?”
    “噢,那行,下课再联系哇。”
    “嗯,挂了昂。”
    “挂了。”
   
    “老头儿放下了钓丝,把它踩在脚底下,然后把鱼叉高高地举起,举到不能再高的高度,同时使出全身力气,比他刚才所聚集的更多的力气,把鱼叉扎进正好在那大胸鳍后面的鱼腰里,那个胸鳍高高地挺在空中,高得齐着一个人的胸膛。他觉得铁叉已经扎进鱼身了,于是他靠在叉把上面,把鱼叉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推进去。”
    他是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小腿已经开始震颤。在这之前,当他读到老人左手抽筋的那部分,他隐约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不像刚刚读“皓月当空”时那么舒服了。现在,他左边的小腿开始不由自主地震颤,这有点出乎他的意料。
    他明白,这不是生理性质上的抽筋,一定是受了外界刺激后下意识的支配活动。他没有刻意去阻止自己的小腿,反而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这种从脚跟一直连带到膝盖的上下晃动,用“频率”来描述已经不那么自然了。他想,这应该是一些节奏,从我的上体灌之全身,最后在这里让我察觉。
  他不禁将这个奇怪的现象与小说联系到一起,他读过许多小说家的文论,他们在谈到小说的因素时,无一不牵扯出“节奏”一词。然而,天资并不聪颖的他却总是难以体会,究竟藏匿在小说里的“节奏”是一种什么东西——是鼓槌忽快忽慢地敲击紧绷着的鼓面;还是女人疾步走过时,高跟鞋踏在地板上的声响。
    今天,他终于在自己的小腿上看到了小说里的“节奏”,此时的它是如此的直观,直观到他用肉体便可以生生地去感知它,跃动不息。他被这样的“节奏”吸引着,忘记了小说仍在继续,忘记了自己所坐的教室里还有一名中年女教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
    现在,他认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小说家就是海明威,而《老人与海》,也当之无愧是世界上最优美的小说,他为自己的这个发现而欣喜着。


    他又开始做梦,梦中的他在纸上写字,一笔一划,连贯而有力。他不很清楚自己到底在写什么,似乎是一篇小说,抑或又是一首诗。但他可以感知到自己写下的文字里透出的力量,一个个汉字连接成句,继而成章,是在叙述一个故事。梦里的他顺着这个故事不断地写,不知倦怠。几年前,当他还是用黑色的中性笔在演算本的背后写下一段段文字时,他充满了激情,他肆无忌惮地释放着自己,从中体会畅快淋漓的感觉。那段日子现在看来实在太苦了,但要想再次找回,却失去了任何可能性。在他醒着或者睡去的任何一段时间里,每每想起这些,他就伤心得要死。
    他几乎要被梦里的自己感动了。故事的情节百转千回,他突然觉得,这样的故事真好,不论是对阅读者,还是写作者,都存在快感可以体验。要知道,他是多久没有在阅读和写作里体会到快感了。
    他不是一个在情感涌动时便痛哭流涕的人。他不止一次地被告知,作为一个成年男人,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和理智都快成为他的人生信条,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写作。于是,当他醒来的时候,眼袋里的液体依旧分散着,而没有汇聚到眼角滴落下来。
   
    又是新的一天,窗外的雨从昨天开始便一直下着,从未停止。
    他独身一人躺着冰冷的床上,努力地追忆刚刚梦中的情节,却依旧徒劳。他想:是该写一篇小说的时候了。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11-1 10:27
一层的ID很眼熟,小说却是第一次看,从行文可以看出平时应该有不错的阅读积累和良好写作训练,写作基础很好。这篇的问题在于情节缺乏设计,简单的小说要么淡如水却余音袅袅,要么描写精准、以感情制胜。
还有一名中年女教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这样的句子还是应该慎重一些。
作者: 一层    时间: 2010-11-1 11:48
谢谢阿姨的建议。
这是我第一次在小说版发帖,之前在版内悄悄地读过各种层次与风格的小说,好些简洁、有力的作品使我深感自己的浅显和不足。因此我总是想,等我有天写出可与诸位相提并论的东西,再放上来供人评说也不迟。
但是好小说的标准在不断变化,如果我只是闭门造车,可能永远囿于自己的浅见,也永远写不出简洁、有力的作品。
于是,我决定将小说版定位为学习、交流的基地(尽管之前的各位斑竹都不止一次的提到这一点),而不是展示技能和吓退后生的平台。
一个星期前,我写下这篇流水账似的小说,目的也只是要记录最近几天里的若干个瞬间,写着写着我发现这种连接也许可以形成一种小说的结构,类似于电影的蒙太奇那样。我试图用这种情节的不连贯来表现日常生活的错乱与唐突,可写完以后又不甚满意,放了一个礼拜后,又开始觉得干瘪、无力,难以修改。
所以我把它贴上来就是为了求教,也许我很多自己从未意识到的问题在大家的评判之间便会暴露出来。就像阿姨提到的情节设计问题,我在写这个东西的时候觉得情节是不需要去过多用力的,它也并不是我的强项。
还有“中年女教师”那句话,我也只是随意地就会写出那样的句子,是不是这种随意会破坏气氛呢?对于需要谨慎和随意的地方我总是拿捏不准,自己的处理方法一般是随性而来,然后在修改的时候再去斟酌。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11-1 16:13
“老头儿放下了钓丝,把它踩在脚底下,然后把鱼叉高高地举起,举到不能再高的高度,同时使出全身力气,比他刚才所聚集的更多的力气,把鱼叉扎进正好在那大胸鳍后面的鱼腰里,那个胸鳍高高地挺在空中,高得齐着一个人的胸膛。他觉得铁叉已经扎进鱼身了,于是他靠在叉把上面,把鱼叉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推进去。”——你引了这段使我想到一点,就是在这段里行动的推进显得干净明朗又富有层次感,而这点是这篇小说缺少的,单纯从语言上看,感觉不是太干净,又有努力向成熟朴实的突破,又不时冒出很多类似“青春写作”的句子,显得不谐调。而且行文上可能由于构思的不够成熟而显得不够明朗,缺少某种衍生出去又回拢起来的东西。感觉你有很好的基础,支持多写多贴多交流。
作者: 一层    时间: 2010-11-1 17:37
4# X      写的时候基本上是边想边写,脑海里只有几个大致的框架,比如分别要写哪几个场景,它们之间的顺序是怎样的。除此之外,我在结构上还不能太好地把握。平时读那些很优秀的小说,感觉作者这样写,这样安排,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可自己写起来,构架的痕迹又太重了,因此有的时候就是由着性子先把字吐出来,然后再做修改,改的时候也不愿意再在结构上做大的变动了。这可能是我不太谨慎的地方。
     关于语言,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定型,甚至可以说仍在哺乳期。近期的一些阅读可以不同程度的影响我的语言,比如写这篇的时候,很明显是受了海明威的影响,打电话那部分就是对他的“对话体”小说的一种尝试,但是现在看来,这种拙劣的尝试好像没有为小说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只是在单纯追求形式罢了。
     我大约是在上高二的时候才有了严肃文学的概念,之前也会看所谓的“青春文学”,所以难免会受其影响。但以我的生活阅历和写作经验,一味地让自己的语言变得老成,却又太过做作,所以很多时候,我尽量追求自然的表达。然而这种“追求自然”,却又成为另一种“不自然”。唉,这真是一件让人挠头的事情。
     在黑蓝看过一些小说之后,最大的触动就是:小说不光是情感的自由表达,在某种意义上,与数学、建筑也是相通的,是需要动脑筋,下功夫的。由此产生的对小说的敬畏,让我长时间难以起笔。这篇所谓的小说,就算是一次拙劣的尝试吧,需要学习和体会的东西真的太多了。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11-1 17:44
早动笔和不怕暴露自己弱点的想法是很好的,认真写,然后大大方方的贴出来,即便可能会有问题,但是贴上几篇后,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会找到并且沉淀下来,加油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11-1 17:48
另外,在写作的成长期,我个人觉得可以多写些虚构题材的,找到一些感觉后再杀回来写有涉及自己生活的题材。。。当然很多人都是从写自己起步的,但过早写这些容易流于宣泄和自怨自艾
作者: 一层    时间: 2010-11-1 18:44
另外,在写作的成长期,我个人觉得可以多写些虚构题材的,找到一些感觉后再杀回来写有涉及自己生活的题材。。。当然很多人都是从写自己起步的,但过早写这些容易流于宣泄和自怨自艾
阿姨…别这样 发表于 2010-11-1 17:48
   如果虚构的话,故事和情节对我来说是个问题,也就是说:写什么。
    我发现自己在重压之下往往会迸发思维的火花,比如上高中的时候,我也想过写物理老师慢慢变成甲壳虫的故事,但是发现卡夫卡和王小波都写过了。后来快要毕业的时候,写了一个“数学猫”的小说,还为此取得了一些小的荣誉。
    而现在的生活远远比高中时要懒散,有的时候只想去读别人的东西,连胡思乱想的本事也慢慢退化了。
    我自己常做的一个练习是“写生”,就是把经历过的一些场景,用文字记录下来,并且尽量不去掺杂自己的情绪,不去点评,不去议论。我觉得如果这样的练习能坚持下去,对以后写小说是有益处的。
    当然,这种癖好与阅读也不无关系,可能是读的虚构题材的作品不太多吧,自己硬生生地去写难免会没有方向感。
    不过最近购得一套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集》,也许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去尝试虚构题材的小说了吧。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0-11-1 18:47
感觉一层对待写作和交流的态度很好,基础也不错,加油!
作者: 一层    时间: 2010-11-1 18:50
9# asui1003 谢谢阿穗,我会努力的。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10-11-2 09:10
多运用自己的感觉,把它和经验放在一起。第一句其实并不好,如果要用的话,我觉得它放在这一段的结尾会好一点,也会使别人进入小说感受要好一点。
那个小馥,作用不是太大,后面那部分感觉要好得多,引用的那一段引得很不错,后面也跟得不错,还是没有整体的把自己跨到一个语境里去,要进去的话,要全部进去。还是挺好的,用了心,局部也有控制,语言也比较干净。
作者: 一层    时间: 2010-11-2 12:52
11# 黑天才       开头和结尾的部分其实并没有设计过,只是写着写着发现用两个梦境相互照应,可能在结构上显得精致一些,但这种手法或许过于稚嫩了,有点小学作文课上“首尾呼应”的感觉。
      关于人物,可能就像X说的那样,由于构思不够成熟,小说里的有些人物会使人产生一种“跑龙套”的感觉。我也认为人物的出场和刻画是为小说的整体运作服务的,但是现在的我似乎很难驾驭这种技术,只能是让他们自然的出现,然后再略显突兀的消失。
      后面的部分确实是我自己写的最舒服的地方,写的时候我尽量让自己的感情有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不能流露太多,但也不要压回去,因为这部分我确实自己把自己打动了。也就是说,控制是有的,但可能还是不太到位。
      关于进入语境的问题,我之前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许以后再写的时候,把自己沉在小说里多一些,便可以体会到其中的分寸了吧。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0-11-2 14:02
读不懂。黑蓝的评论好像全是些技术性的东西,把小说当做建筑物来做精美的设计,应该不是这样,至少不是如此,先想想小说的走向吧,再去写可能更值得些。
                       YKJ
作者: 一层    时间: 2010-11-2 14:24
本帖最后由 一层 于 2010-11-2 16:57 编辑

13# Guest from 183.63.9.x       个人认为小说不存在读懂读不懂的问题,只有可读性强弱的问题。前几天看鲁羊以前的一个访谈,其中有一句话很触动我,大致意思是:日常生活里的每一件事情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便毫无逻辑、不可理解。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小说算是另一种形式的生活。            有关黑蓝,我想我不便多做解释,如果你愿意,可以去看看首页的《作为本体存在的小说》,里面的一些句子或许会中和你的若干异议。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10-11-21 01:24
标题: 【特邀访谈】
《我们被大雨困在了这里》作者一层访谈


提问:陈鱼
嘉宾:一层

陈鱼:一层。

一层:【握手】恭候多时。

陈鱼:开始了噢。你现在应该是读大学吧?

一层:额……还是有点紧张,我平复一下。
是的,在读大学。

陈鱼:大几了呢?什么专业?

一层:今年大二了,学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苦逼专业。

陈鱼:嗯,苦逼这个词说明你还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紧张^_^。是因为喜欢这个专业,还是仅仅读读而已呢?

一层:额……家庭所迫,完全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所以我高考报志愿比别人要简单的多,哈哈。

陈鱼:呀,这真是一个神奇的乐观。
你是90还是91年的?

一层:只能这样想喽,家里人意图是好的,他们想让我将来尽量不为工作发愁。我91年。

陈鱼:很善良的想法啊。
开始写作或者说对写作感兴趣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一层:感兴趣的话应该是从初中开始的,那时候会上作文课,我们语文老师会选一些写的比较好的同学,上讲台给同学们念自己的作文。而当时我喜欢的女生又特别喜欢我写的东西,所以就渐渐对写东西有了兴趣。

陈鱼:能不能说,一开始是因为虚荣心和满足感?

一层:额……可能会有这些因素。但我觉得也不全是,小时候家里有很多杂书,读书的习惯从小学开始就有培养,看的稍微一多自己也会手痒。

陈鱼:在起点上,我觉得自己的感觉跟你差不多,然后写下去我觉得——“手痒”显然更重要。觉得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有哪些呢?是比较广范围的还是对一类或几类风格特别有感触?

一层:其实喜欢的作家是从高中才开始有概念的。和这个时代大多数文学青年类似,我也是从王小波和王朔开始看起,继而接触外国文学,因为到现在也读得不算太多,所以我只能说可能自己看的作品相对杂一些,每一种都不太深入,是浅尝辄止的。

陈鱼:外国文学的作家就看过的印象比较深的有哪些呢?

一层:塞林格。我觉得这个作家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叙述。虽然很多人说博尔赫斯更会讲故事,但是我看博尔赫斯不太多。

陈鱼:看你的QQ头像,窦唯,还有周五的行程安排,听李志巡演,对文青音乐你也抱以热忱是吧?

一层:额……说到音乐,其实是随着成长经历变化的。还在上初中的时候也听周杰伦,听潘玮柏什么的。之后怎么说呢?自身素质提高?远离恶俗文化?听音乐的口味也变了。

陈鱼:嗯,类似从金庸古龙到塞林格海明威,慢慢的变化。脱离恶俗,追求文艺,这应该算一种自我觉醒吧?

一层:觉醒。这个词用得有点大了吧,我觉得一切都是成长经历和知识结构带来的,有点像佛家说的:缘定如此。

陈鱼:那么,来到黑蓝是什么机缘呢?

一层:这个……前几天我看黑蓝早期的网刊,很多人都是意外进来的,或者是完全对这个网站没有预先的概念,甚至有点被吓到的感觉。我和他们一样,我是高考毕业以后,在家看《萌芽》,那期的最后有小饭和夜X的一个访谈,他们在里面谈到了黑蓝,好像还谈到了马牛,之后我就上网到这里了。

陈鱼:高考后的话,在黑蓝大概有两年了噢,觉得在黑蓝对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影响么?

一层:影响是肯定的。刚接触到黑蓝的那一段时间里,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写作动机和建立已久的写作信仰,所以我上大学的第一年里,基本没有写出什么成型的东西。记得我还写过一个小说,里面引用了首页宣言里的一些话,用来表明黑蓝对自己的影响。

陈鱼: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写作动机和建立已久的写作信仰——能说说黑蓝之前的动机和信仰以及黑蓝之后的动机和信仰吗?

一层:之前对写作的概念就是表达情感,对小说的理解就是记录事件、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如果解释动机和信仰,我觉得写作是作者很私人的一件事情,动机当然就是自我叙述,以此来表达感情,信仰的话,我觉得就是要表达真实的感情,做一个真诚的作者。
黑蓝带给我的改变,是从一个更科学的角度来审视写作,让我意识到了感情需要控制,结构需要设计,尤其我看到宣言里写的:给阅读者制造障碍。我觉得自己之前的观念完全受到了颠覆,尽管在来黑蓝之前接触过一些法国新小说的东西,但是完全难以理解,黑蓝可以说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这些东西,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接受,慢慢改变。
也可以这么说,黑蓝给了我一些更加艺术化的动机和信仰。

陈鱼:写作,从顺其自然到艺术化地控制(如:加入了自觉的技术)大概是这样么?

一层:对,是这样的。

陈鱼:那么,就可以来说说《我们被大雨困在了这里》了。

一层:嗯,好的。
额……是我自己说吗?还是以问答的形式开始谈?

陈鱼:我先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我看了回复,觉得都说作者基础不错,其实对这点我不敢肯定——基础、方向、感觉,我觉得在这个小说我并没有强烈的感受,反而我看到作者在技艺上的缺陷——这些缺陷,我自己想了想,在我自己来黑蓝之前,我大概也不会在意和发觉。
以第一段为例,“他正在做梦。眼前是一片广阔的湖,雾蒙蒙的空气中,他踩着单车带着女人从湖心飞驰而过。突然,感觉自己赤裸的后背有指尖触碰,对应在梦里的画面,像是女人紧贴在后背的。指尖开始轻快地敲打着他,在短促的敲击中,皮肉体味到阵阵冰凉。他慢慢地醒来,眯着眼睛转过身,看见了裹着大衣站在地板上的小馥。”

陈鱼:1.第一个标红的“他” 其实是真实的他了,而不是梦里的他,不再是骑车带女人的他,所以“突然”的前后其实是两个主语的发生,前面是梦,后面是现实,但是不加区分的都用“他”在阅读上会造成一种错乱——这种错乱用后面“对应梦里的画面”进行解释就显得有点吃力和笨拙。

一层:嗯,是可以感觉到这里不太好。对应梦里的画面。这句话其实也不是刻意加上的,只是会显出一种刻意的味道。这与我以前写东西比较啰嗦不无关系,我并没有在这个地方仔细琢磨。

陈鱼:2.“眸”这个字眼是不是太古雅了?“眸”应该比“眼眸”更古雅,更诗化,相对于这个语境有点跳?
3.“敲打”和“敲击”这两个词语会否力量感太强?
4.在皮肉之后紧跟“体味”——体味本身除了体会,还有身体气味这个意思,紧跟与“皮肉”之后会否有语义上的短暂紊乱?
5.“小馥”这个名字取名上有推敲么?一个女气的古典的名字?像闺房小姐?

一层:2.我总觉得眼眸会把眼神也带进去,而“眸”这个词带给我的是具体物象的感觉。
3.敲击和敲打我也想过去更换,但是没有想出更好的词语。
4.这个语意上的紊乱,我还没有考虑过。我只是自己觉得这个词放在这里比较合适,主要是从音律上考虑的。
5.这个名字没有推敲,因为我的那位同学叫“馥麟”,是个男的。

陈鱼:就像你说的5一样,还有些(其他作者)处理方言、转述方言的方式——直接把生活中的方言放进小说中,我觉得都属于“不自觉”的表现,黑蓝给我最大的感觉是,看了许多作者的写作,我对写作的观察的度量衡越来越细,如果以前是一团的,如主旨、故事、现在或许慢慢会变成段落、句子、最后是字,一个一个的字。
所以之前我会跟你说“觉醒”——因为我自己是这样感觉的,要觉醒,才能去反思,不再顺其自然,自然的好感是在的,但是我们要去挖掘更内部。
这一切 或许是害怕自然的未经过洗礼的热情会慢慢冷却。

一层:你说的对。我之前困惑的很大程度也来源于这些。所以你会感觉到在我写的东西中,转变的意图比较明显,这些转变会显得很拙劣,从黑蓝的角度来看,我的确只是一个写作的初学者。

陈鱼:我觉得,除了一些天才作者,对绝大部分作者这个转变都存在,我身上也一样明显,比如如你所说,看了黑蓝的小说,一开始会有不敢写的感觉,以及反思再反思,黑蓝提供了许多小说的样式,让我们去看、去想。
你身边有写作的同道吗?或者是否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团?

一层:额……我这么跟你说吧,我们学校是一个随处都可以听到有人唱《爱情买卖》的地方,你能指望在这个地方找到文学吗?

陈鱼:那总该有文学社吧?

一层:学校里有文学社的,但我还没有跟他们打过交道,刚来的时候也没指望交到喜欢文学的朋友。

陈鱼:能说说写作对于你的关系么?如果在以后,如果工作繁忙、压力大,会放弃写作么?

一层:额……我想跟你统一一下,你觉得写写博客,写写日记,这个算是写作吗?你说的写作是否只是指创作,就是写出一些具有创造性和探索性的东西?

陈鱼:是的,创作。不是和文艺维持一种享受和若即若离的关系贴个文艺青年的标签发泄发泄小郁闷分享分享音乐节的全家福。

一层:这个问题我有想过,甚至还想得很恐慌。因为我现在还没有踏入社会,还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我不知道将来在重压之下自己能守住多少阵地。我只能让自己现在努力一些,让这个惯性尽量变大,变成一种类似于本能的东西,将来或许就很难再去撼动我的写作了。

陈鱼:之前在说写作的理念和信仰的时候,你表达了一些。那么,你有没有觉得写作带给你——回馈给了你什么是你觉得最值得珍惜的呢?

一层:我觉得是单纯的快乐。这个是我做别的事情体会不到的。还有就是严肃的态度。因为我平时是一个吊儿郎当的不靠谱青年,唯独在面对文字的时候,我的态度是严肃的。我觉得这很神奇。

陈鱼:我看到版主都在鼓励你多贴作品 如果说出产作品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那你会有兴趣多多参与小说版的回帖么?

一层:关于回帖这件事情,我一直有点自卑心理。因为自己写的还不太能拿出手,我觉得自己的话放在别人的作品下面会显得没有说服力。

陈鱼:但是黑蓝需要不同的声音和视角,我想这可以作为一种回馈,如果觉得技艺不精的话就只能拿真诚和勇气回馈,回馈这个你和我貌似目前都还算喜欢的论坛^_^

一层:嗯,那我以后会尝试在小说版参与讨论的,以一个学习者的态度。

陈鱼:哈哈,那在本次访谈的最后预祝你明天李志演唱会之行圆满成功,并有意外收获。

一层:哈哈,谢谢你。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采访你一下……

陈鱼:好呀。

一层:你有过写不出东西,或者不知道该写什么的写作贫乏期吗?如果有,你是怎么渡过这段时期的。你觉得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像人的生理周期一样正常,还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或者它预示着什么不良信号),如果是后者,又怎样避免这种时期的再次来临。

陈鱼:你有过写不出东西,或者不知道该写什么的写作贫乏期吗?——当然有。
如果有,你是怎么渡过这段时期的。——不断地阅读以及参与评论,让自己还是保持文学的思维而不至于懒散,同时也在阅读和评论中收获各方面的刺激,因为或许出路就在那里,某个他人的句子里。
你觉得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像人的生理周期一样正常,还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或者它预示着什么不良信号),如果是后者,又怎样避免这种时期的再次来临。——很正常,也应该是周期性的,大概类似随着眼界的开阔自己的提升,不断遇到更高的瓶颈,类似螺旋上升,每一次上升之前都会有迷茫、初级,比如是怎么样讲故事,讲好一个故事,继而是审视写作的意义,再之后是小说和故事的区别以及小说的各类技巧等等。此时的写不出其实是自己的反省期,所以“顺其自然”或者“随缘”的态度我觉得在这个时期比较危险。而是我们要努力去介入和激活,去突破文字、音乐、电影,去丰富自己,期待能破茧而出。还有一点很重要,这是我最近体会到的——我已经有大半年快一年写不出东西了。写了删掉,不满意——就是 要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文本,不管是词语还是节奏、还是事件、场景、时空,都属于作者自己。只有在这个世界里写起来才能有力量,而如何去寻找这个世界,真的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一层:明白了,你的回答给了我一些指引性的东西。之前我遇到这种情况,基本是靠不断的阅读挨过去的。以后如果再碰到这种情况,我会尝试做一些更加积极的改进。

陈鱼:即使在写不出的情况下,你也可以写,其实就是不断地试水和锻炼。不一定是最终能拿出来的,而是许多片段的尸体用来让你找手感和维持念头。其实阅读是单向的,较为被动的,评论和不断练手主动一些。当然,也不单是阅读,我觉得好的电影也帮助蛮大的。

一层:额……我看电影比较少一些。比较热衷于的是《甜岸们》这种对抗体制,警醒人类的纪录片。

陈鱼:啊……我都不大看纪录片的。

一层:不过电影相对来说比较直观,精髓的东西也不会因为国界不同而流失。我比较耿耿于怀的是,西方文学在翻译过程中到底流失了多少精髓,它的语言和词语是不是根本不能按照译本来探讨,所以这也是我想努力学好英语的原因。我也想知道一些你的看法。在汉语作品和翻译作品中,分别要用什么眼光和态度来阅读?

陈鱼:我英语超烂的。所以对翻译没太多想法,因为根本不够格,只是在阅读一个小说的时候会查查看,看大家觉得哪个译本好,就去看。也很少刻意去比较译本。
不管汉语还是翻译,态度都是一样的,就当文本来看,我不会去揣摩——在读的时候一直揣摩翻译者是不是搞错了或者怎么样的(因为无法凭自己能力求证啊)。但大致来说,汉语的东西我看得不多,国外的东西虽然有流失,但在句子这个单位上流失的应该不多,所以我的一个观念是国内的比如诗歌或者小说,可以抠到字上,但国外的最多到句子上,单位不同。

一层:回答都很好啊,你还在吗?

陈鱼:在。
只是自己的一点体会啦。

一层:额……我对你的采访也到此结束啦,哈哈。

陈鱼:多多参与回帖,多多交流,如果你有兴趣和时间的话。


一层:嗯。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