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黑蓝网刊97期亢蒙专栏 [打印本页]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11-1-20 23:38
标题: 黑蓝网刊97期亢蒙专栏
                                            

                                       


  新年的话:
  在黑蓝网刊连载个人专栏已经一年的时间了,2010年我的个人专栏主题是宅男的无聊生活--当然这个无聊是要打双引号的。2011年,我从宅男转变为一个电影媒体小编辑,上班了,也开始接触一个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世界。2011年的专栏里,我将在每个月为黑蓝的朋友们推荐一部我认为不错的不那么大众的电影。推荐的标准很简单,就是越主观越好。这自然会造成有的电影我觉得不错,但大家不买账的情况。我希望这样的情况越多越好,这一方面说明了我的确是个电影世界的小瘪三,另一方面又证明了电影这种艺术体裁的多元和更多可能性。
  希望这一年我推荐的12部电影至少有一部是因为恨我而让你去找来观看的,我会尽量加强剧透的分量,让大家看完专栏便后悔看了它。新年第一期因为春节期间杂志社工作紧迫而写得很草并且急躁,这会在2月份的专栏文章内得到改善。2011年,世界末日前的最后一年,让我们看着剧透过的电影来度过吧……

  20111月推荐影片:
  《黑暗乡村》
  托马斯·简这个名字想必很多人都并不熟悉,甚至会对这个名字感到百分之百的陌生。但如果我说他是电影《迷雾》中的男主角,那么一定会有人恍然大悟的会心一笑。《黑暗乡村》是托马斯自导自演的一部惊悚电影,这部电影的整个故事都发生在黑夜的美国乡村洲际公路上,可以算是一部公路电影。与此同时它又涉及到精神分裂、犯罪和作者电影的元素,电影中那由大量单色调影像构成的诡异气氛让人印象深刻。对于一个年轻的导演来说,能拍摄出这样的处女作,已经足够让人惊喜。一辆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以及汽车内的一男一女,在精彩的剧本支撑下,创造出了让人挥之不去的悬疑恶梦--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肾上腺激素激增呢?
  《黑暗乡村》的故事呈双线叙事的结构展开,一条明线一条暗线的处理,在技术上并不算高超。但导演托马斯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点,他在电影中把暗线处理得颇为晦涩,甚至有时故意掩盖和遮掩暗线的外露。电影中的男主人公和女主角开车行驶在夏夜的公路上,路边突然亮起的闪电似乎带来了时空跃迁般的情节拐点。在车子突然撞上一个行人后,电影开始走向了复杂和分叉的小径花园--他们的车撞倒了一个看不清面目的男人。这个男人没有死,他在被惊慌失措的两位主角搬上汽车后座后,忽然坐起,说了一段让人匪夷所思、一头雾水的呓语。这段呓语之后被证明是开启电影内核的一把钥匙。
  在剧本的创作上,三个人在深夜因一场车祸而出现在一个场景中,这故事本身便具有延展开来的素质。整部《黑暗乡村》都会围绕着未知、真相和这两者杂糅在一起造成的怀疑作为主要骨架。更何况被撞倒的这个男人,其实就是男主人公自己。这便是托马斯一直在故意放烟雾弹的暗线:其实电影中发生的故事,有一部分是男主人公的幻觉。而这幻觉的比例到底占多大,鬼都不知道。
  这是精神分裂类题材电影的一个惯用手法:越是让观众糊里糊涂,电影所想要表达的东西便越清晰。这种悖论类似于反差越是巨大,其所指代的对比作用便越明显。我遇到了我,这个命题不同于以往的精神分裂题材电影,以往的同题材电影中,精神分裂体会呈现出面貌、五官等的不同,而在《黑暗乡村》里,男主人公遇到的就完全是潜意识的自己,长相完全一样。虽然导演在最开始用血肉模糊来弱化了这个特性,但随后他就很明确的表露了这个直观的设定。这比起故弄玄虚的"我身边的人可能是我的分裂体"更具有开门见山的冲击力,这一点在伊藤润二的恐怖漫画《black paradox》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几个人在生活中频频遭遇和自己长相一模一样的人,这场景想想都觉得耳后凉风阵阵。
  精神分裂造成了惊悚的效果,在惊悚的效果后面,是被噱头掩埋的对他人对自身如何深入了解的探讨。托马斯很喜欢颗粒感很强的黑白系画面,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镜头,是那场主人公和女主角在半废弃的路边休息站的戏。在这场戏里,男主角和女主角陷入了焦躁的顶峰。那些本来看起来让人觉得安心的停车场,却在之后显现出可怖的真相--这些车上布满了灰尘和锈迹,它们很可能是男主角精神分裂体在公路上杀死并掩埋的那些死人的拥有物。这场戏的打光很有意思,光线的角度变化为整场戏的结构增添了多层面的氛围渲染。之前被很多影迷认为是导演放置的真相细节--埋葬自己的尸体时,电影剪辑很奇怪,突兀的出现了一个男主角的脸部特写。这个细节像电影中一些其它类似细节(诸如血迹的消失、土坑的变化等)一样,被影迷们解释为是导演在留下解谜的线索。虽然这具有像在《穆赫兰道》里找钥匙的过度解读、阐释的影子,但这彩蛋式的设计,还是让人不禁想起了《搏击俱乐部》里频率极高的穿插影像快速闪现又消失。
  电影最开始,有一段颇有意味的独白。这段独白或许正好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一切,谁也没有规定表达一定要明确:
  你不记得事情是如何开始的,但你应该能猜得出这一切将如何结束。她好像是个发牌手?二十一点?扑克? 这并不重要。现在,事情全部结束,大功告成。……你一觉醒来,枕边躺着你这辈子见过的最漂亮的姑娘,她手指上戴着廉价的戒指,地板上有一张揉皱的婚礼小教堂的50美元收据。你甚至不知她名字的拼写,但这无所谓。你只知你爱她,这是真实的,你愿意为她做任何事。傻瓜!……继续,看看你自己,如果你那时知道你现在知道的,事情会有任何变化吗?你觉得你能拯救她吗?你觉得你能拯救你自己吗?quot;
  有时我觉得非要在一部电影中找到符合逻辑的解读,正巧掉入了想要让电影迷惑你的窠臼中。我个人更注重感觉,而不是梳理、重拼和让它更好理解。我这么说又觉得自己仿佛自己扇了自己的嘴巴,或者换句话来说,任何解读都是在窠臼中往外蹦,我只是不想承认自己也在蹦,同时又想让大家都别蹦。这又仿佛是《黑暗乡村》中那迷雾重重的故事,当你和女友开着车走在祖国无其他人无其它车的高速公路上,路边月色清亮、树影婆娑。忽然有个和你一模一样的人被你撞翻,你惊恐地停车,和女友把被撞翻的人拉到车上。这时,你是等待他突然坐起来,还是干脆自己打个响指,哼起AC/DC的歌儿?
  《黑暗乡村》的摄影风格很复古,尤其是车内的场景。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公路怪谈+连环杀手+多重人格,这么多的内容都塞进这部电影里倒也足以让其成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心水之作。有时我会觉得那种车内复古的拍摄手法,正好印证了我很早以前一直在想的东西:电影气氛的营造,和电影本身一样,必须是综合的。复古的手法和潮流的题材、演员和导演的双重身份、明线和暗线的铺设都让《黑暗乡村》不管是外部还是内部都有着分裂的气息。电影的最后,一切又回到了故事的起点--恶梦循环着,无休无止。这种时间循环力场的环形结构,把电影彻底带入了黑暗气息里。一时间,电影中的所有东西都开始在幻真之间抖动。你会发觉电影中有些人物说话时并没有张嘴,还会发现那些本来应该注意到的怪异镜头。最后,你会发现你已经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一部分,它开始影响你,而你再也忘不掉有关这部电影的一些画面和细节,并且总想把它们作为一种线索去解释什么。
  这正好让我想起今晚下班回家时的一件事,当时我正好坐在公交车上,而公交车行驶在夜晚7点左右的京承高速公路上。我坐在车的外面,被几个站着的乘客挤来挤去。坐在我里面座位的是一个秃顶的男人,他头仰在椅背上,用眼角的余光看起来是睡着了。车子大约行驶到路程的多一半时,这个秃顶男人浑身颤抖了两下。我下意识的扭头看向他,他睁着眼在目不转睛地盯着公交车的车顶。我想抬头看一下这个男人在看什么,但我突然又觉得不应该抬头去看。正犹豫时,这个男人又闭上了眼睛,像刚才那样睡了。我这下反而觉得应该抬头看看,当然,车顶没有任何异常。那个男人抖动可能只是因为坐在窗边太冷了。至于他为什么突然睁眼看向车顶,我想起自己查看车顶仰着头的样子,头皮“轰轰”地响了一会儿。

                                           2011120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1-21 04:45
这自然会造成有的电影我觉得不错,但大家不买账的情况。我希望这样的情况越多越好,这一方面说明了……另一方面又证明了……


噢!有人给自己找台阶咯!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1-21 04:45
以上为开玩笑。写得不错。
作者: 西城四月    时间: 2011-1-21 09:54
本帖最后由 西城四月 于 2011-1-21 09:55 编辑

《论剧透的艺术》……再看看你剧透得何等粗暴……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1-1-21 15:15
是不是该学生铁那样公布个下载地址之类的……
作者: 林思南    时间: 2011-1-21 17:06
我会按着你推荐的电影来看的,我正缺少有人跟我推荐来着。,,,,,,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