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逃离 [打印本页]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1-3-6 20:03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鸭瓜。    时间: 2011-3-6 22:05
好.学习...
作者: 死因里    时间: 2011-3-7 08:36
本帖最后由 死因里 于 2011-3-7 10:52 编辑

最近看了太多浑浊的小说,看到这个精神为之一振,如同一剂清新的薄荷。一个背景设置在乡村的小说,写的也只是普通的故事,但是不土也不俗气更不落入俗套,难的,学习了。轻盈。轻盈的同时还有点狠,他丈夫去海南找后来又去别处找,当时我看到说去海南找的时候差点掉泪了。再使点狠劲,估计眼泪就下来了。
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地方似乎为了那种轻盈而造成处理地有些不够有生命力,比如:“住进阁楼的第二天,在傍晚时分,我看到我的丈夫疾步地朝着村口走去,眉头紧锁,他的身后跟着一串的人,他老迈的父亲、他的表哥、堂哥、侄子。走在最后头的是我的女儿,她的手被她奶奶紧拽着,一路走,一路地抹着眼泪。”在我脑海里出现的是一幅舞台剧中一群人物串在一根线上一起出场的画面,而且有点接近木偶或是皮影戏的味道,可以说很轻也可以说很板,少了点筋骨血肉。这些人物不过是空空的云影,来去无风。结尾让我想起佟妍的民谣。
作者: 江冬    时间: 2011-3-7 14:21
主人公很像包法利夫人啊。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1-3-7 14:25
又让我写砸了。因为看到了一则女人躲藏在情人家阁楼多年的新闻,想到写个小说,后半部分又加了自己理想中的愿望进去,但笔力远远不足以支撑。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11-3-7 19:51
看了一遍,谈谈整体感觉,我觉得问题是,作者始终只是以自己的日常经验想像。个人以为,这样的一个框架,仅仅有好奇和想像是不够的,是无法填满充斥复杂情感的独特个体的。视角应该更远一点,情感需要控制,甚至无须情感介入,让事件的叙述以“客观状态”呈现。但我觉得这是余余写作的软肋,过分的同情心导致视角的偏离,这障碍几乎出现在你所有作品中,同情心不是问题,但将之扩大、蔓延、乃至以此作为整个作品的主要基调,这就导致了你的作品总是在“尚可”的水平线上徘徊却始终无法提升至“精湛”的境界,它甚至给我一种“虚”的感受——当然这个小说发在一般般的文学刊物上应该可以了,文笔没有大破绽,不过贴在这里的话我是终于忍不住讲点不中听的了,因为你总是在重复同样的问题:换不同的装束,但却只抒自己的情。建议作者脱掉“玫瑰色的眼镜”,即使很艰难但也请努力地摈除你的“少女情结”,如果不能把这世界、这世界下的人间关系看得更深入一点,那就请站得更高一点、更清醒一点罢。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1-3-7 23:08
本帖最后由 酒童 于 2011-3-7 23:44 编辑

这个真学不得。
余余你太被期刊的一些人宠着了,一直太自以为是了。。。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1-3-7 23:12
本帖最后由 酒童 于 2011-3-7 23:46 编辑

余余,你得把呵护与反分清了。
别写了。。。你与周遭的现实衡量一下,你那点碎情绪能算到哪个挡里?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3-8 01:34
这篇不差,问题可能是写了一个没有亲历过的故事所以难免缺乏真切体验。我觉得是眼力的问题而不是态度的问题,你们突然好言重啊。。。。
这篇看到余余的改变,句子变得直接,也更自如。我喜欢这种直接,不过许多直接的句子稍微缺了洞察力以至许多关键的地方一带而过。特别是这种不是自己亲历的故事,更需要强大的理解力。整体结构和行文比以前要成熟,稳重,这个可以肯定的。一个写作者,只要在进步,只要在写,只要在调整,就值得写下去。随着自己的理解力和感受力的提高,在基本的写作能力的逐渐成熟的同时,作品肯定会越来越好的。先放心写下去吧。
作者: 西维    时间: 2011-3-8 09:14
说得是有点过火。就像穿了一件新衣服在大街上走,有人说你的衣服仍旧像你以前穿过的很多旧衣服,而且没品味。不过别失去买新衣服的热情啊,仍旧要把自己变得美一些。
这个新闻我曾经看过,刚开始看这小说时有一种在回顾那则新闻的感受。费了好大劲才从那新闻故事跳到这个小说里。情绪是有些泛滥,我也常常这样。女人如果要像男人那样控制情绪,是不太容易的。很多人当中,就那么几个。
作者: 死因里    时间: 2011-3-8 11:10
本帖最后由 死因里 于 2011-3-8 11:30 编辑

我觉得这个是与个人介入这个世界的方式有关的,在很多时候,余余并不是看不清,而是选择去回避,因为在她的内心中有一种对于美好愿望过分向往的浪漫情愫在,在大家看来可能也确实会显得很少女。
讲到不要继续写下去,这就言重了,我个人在看待小说时会对不同人在不同阶段中有一个分阶段性的看法,在这个阶段中她做到一个什么样的度上。而在这过程中,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是有很多可学习借鉴的地方的。而且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最终要成为卡夫卡或是谁谁谁那样的,那么尖锐地去看待这个世界。
当然大家这么尖锐地提出,对于作者来说,可能也是再好不过的事。同时也希望余余能越写越好。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11-3-8 21:08
本帖最后由 冯与蓝 于 2011-3-8 21:12 编辑

酒叔的跟贴,呃……但以我对酒叔的了解,他可爱的地方就是在保有年轻冲动言论的同时,依然具备冷静后反省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过几天他还会跟贴跟作者打个招呼。而我比酒叔不可爱的地方就是,我在这里的每个跟贴,都是冷静后的行为,我是想得清清楚楚,在一吐为快与意恐打击作者的写作热情之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者。在余余若干时段前的一个小说中我就曾经指出过观念与视角的问题,之后她每个小说我都看,一直到这篇,很遗憾,问题并没有解决,文笔的逐渐老练并不能掩盖其观念的贫乏,且因为日益熟练而导致旧有的问题愈加根深蒂固,一旦成为大众认同的风格,则无药可救。我想以作者网上展露的性格来说,她实在并不缺乏鼓励,她缺乏的倒是打击。相比这里的其他女作者,余余并不具备天赋与理论的双重优势,她的优势在于对写作的热情,而热情往往仅能催生作品的数量而非质量,在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倘若要从量变产生质变,就必须加深思考,提升观念。一个农民,辛辛苦苦地种地,有人夸奖他勤劳,他就种得更欢实,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他到底想种出什么?拿着谷粒是种不出玉米的。如果要种玉米,就必须扔掉原来的种子。这才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作为一个不能说已经种出了玉米但至少的确尝到了蜕变的乐趣的我而言,这几乎是经验之谈了。至于像楼上有人说的“女人如果要像男人那样控制情绪,是不太容易的。很多人当中,就那么几个。”明显是不理解所谓“控制情绪”的真正含义。这跟性别没关系。生活当中能不能控制情绪关系到一个人的性格,写作中的情绪控制则体现了作者的技术,一个生活中情绪外显的人也可以在作品中引而不发,反之亦然。不过我一点也不反对作者继续写下去,甚至她完全可以继续保持原有的风格与视角,继续这么热情地写,没问题的,总会有人喜欢。作者和读者向来是交集甚少不交集甚多的两个圈,写作是一个人的自由,同理,我也只是在尽一个读者的本分而已。
作者: 死因里    时间: 2011-3-9 09:04
本帖最后由 死因里 于 2011-3-9 09:11 编辑

啊,酒童叔难道要先给根棍子然后再给颗糖吃?  这可是天蝎座惯用的伎俩。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1-3-9 09:54
本帖最后由 余余 于 2011-3-9 13:36 编辑

感谢所有的跟贴。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1-3-9 09:54
虽然有的回帖略有点偏激,但把所有回复连着读下来,我觉得获得了很多启发,这大概就是黑蓝的可爱之处,余余应该也不会介意的 ^_^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1-3-9 10:38
小说应该和世界保持一种时差
含糊的表述是——小说不再以表面世界为经验基础 不再以表面世界的体验作为绝对真实 我们或许在写作时依然动用了表面世界的素材 但是 仅是道具 而不是“原物”——椅子仅仅是“椅子”两个文字 而不再必要和天然具备它本该有的物理体积、材质、功用、它来自的某株树和守护那片林子的猎户和他孙女——时差让作者在连贯、老道、精巧、弥漫无隙的表面世界的场里脱身而出 能慢半拍地看到这个世界其实本来就是一个假相 它亦步亦趋 像个傀儡——而 此时此刻 你对傀儡里的生离死别将有怎样的感触?
落脚到这篇 余余显然还在把男人当男人 女人当女人 情归情 盼归盼 纵身一跃的逃离的软弱无力也体现了作者面对这个结尾和全篇的软弱无力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1-3-9 10:57
冯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啊,小说写到这个程度,已经不是“句子变得直接,也更自如。”这样的能满足的了,我觉得佘佘更需要的是在写作视野上的更进一步,冯老师的第一个回帖已经把“魔障”指得很清楚了,能不能看清或者愿不愿看清,就是作者的事情了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3-9 15:19
插播个题外话:冯与蓝和陈鱼说出了写作的普遍而重要的规律,写作者们都应该看一看,一个月的小说帖你读下来就会发现,很多作者的小说都有种用几句话便能概括出来的简单。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1-3-9 16:16
我也是,余余的小说我每篇必读。她也贴了不少。后来我发现
问题在这里:她的确很歉虚,你怎评她都不恼。但问题是她压根没有理你提出的问题,照老样写她的。
我不考虑这是否是她的能力问题。我考虑的是我个人真受不了她这种皮遢赖劲。
没了。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1-3-10 08:28
本帖最后由 余余 于 2011-3-10 10:16 编辑

19# 酒童


酒叔:你说话已经伤害了我。什么期刊宠着,一直自以为是。之所以选择沉默,是因为怕自己多说话会引来纷争,我害怕“口舌战”。另外在自己的小说贴后说任何表态、解释的话,我都觉得是无力、多余的。别人给的指导意见,真正消化、落到写作上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不是医生看病,给了药就能治好。
  如果看我的小说让您添堵、“恨铁不成钢”,请忽略过我。我只是因为喜欢写,无其他。
作者: 鸭瓜。    时间: 2011-3-10 09:49
世界就是有的开花,有的长草,有的有毒,有的很甜。这样世界才是多样的,丰富的。小说也是这样。生物有生物的进化,作者有作者的进化。提意见是好的,但是不能偏激了,以自己眼里的世界,来教化世界,本身就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1-3-10 10:06
本帖最后由 酒童 于 2011-3-10 10:33 编辑

一说狠点就来这词,这词太滥了。不过,也就是这个问题,还是重点。伤害的形式很多,你意识不到你对别人的伤害。
是动了你的尊严?是这意思吧?好吧。翻开你所有小说的跟帖好好看看,N多轮新版主对你的小说的评论大抵是一个内容一个重点,再下轮新版主对你的评论依然如此。。。而你亦如故:“我只是喜欢写”。你不要考虑评论者慎密再三的跟帖,夜班夜点你别管,他们该你的。你自然不会认为这是伤害。
不要太矫了。你对再三指出的问题的漠视就是对别人尊严的伤害。我说过,你的力不从心不在我考虑范围。
好吧,你自管写。至于我一个读者的跟帖,忽不忽略是你的事。
作者: 拉僧仲    时间: 2011-3-10 12:30
写得非常棒。作者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解剖得如此仔细,真是难得。一切故做的佶屈聱牙看似华丽的叙述在这里都已黯然失色。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1-3-10 15:41
写得非常棒。作者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解剖得如此仔细,真是难得。一切故做的佶屈聱牙看似华丽的叙述在这里都已黯然失色。
拉僧仲 发表于 2011-3-10 12:30


好感人的跟帖啊,也许作者需要的就是这样赞美吧。
作者: 拉僧仲    时间: 2011-3-11 14:01
好感人的跟帖啊,也许作者需要的就是这样赞美吧。
Guest from 218.x.x.x 发表于 2011-3-10 15:41

晕,有这种匿名的煞笔。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3-13 23:25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1-3-13 23:29 编辑

就这几个坚持写的,朋友之间不要伤和气。

文学批评不像西药,像中药,有下重有下轻,有补的有调的。其实就是个药方,你怎么抓药还是自己说了算。

一方面我觉得大家的批评还是各有道理的。真的。但作者看待批评要在时空上离得远一点。从长远看,这都是小事。大事是自己写自己陶冶。不要被批评束缚住。
另一方面,一辈子就反复写一个感觉,就写一个地方,甚至就写一件事,也能写成精!

我不是当和事佬的,我要表达的是,余余不必为批评所伤。佛教讲法无定法,万法归宗。法,只是一种修炼形式或方式,能提升层次的职能由修来确定。
所谓文学批评,就是别人对你的“法”所提出的看法。但它们不影响你的“修”。

“修”才最要紧!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11-3-20 00:50
标题: 【特邀评论】
黑天才|更多的尝试——评余余小说《逃离》


  小说第一段就有情绪不稳定的地方,这个和余余其他小说的情绪的波动的不同是:她更加明显、外露,更加坦然的去描述一个人在一个特殊环境中的变化,用词方面比较外放,包括“爱”、“九九那个艳阳天”、死亡、情书、疯女人等等,有种刻意地把人物抛向一个环境中,以期达到环境和人物的一个统一。我们不能说这种逼真不真实,或因为它以报道而起就显得虚,但这种过分的氛围和人物的渲染值得商榷。
  仔细分辨小说,确实能辨认它和余余过去小说的一种共通感,那种轻和细之间很微妙又自然的东西。唯一的不同是,它的用力(这种用力和她小说中的轻、细没有关系),而是试图还原或试图逼真、深刻导致的这种优点反而滑向单薄。我觉得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后,应该极力避免自己触及不到的某部分东西的展示。更重要的是,有些东西或许我们很难去从“还原”的角度去入手。
  这篇小说让我想起我写小说的头两三年因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场景乃至一个报道写作的时间。提到自己,是因为我认为余余或许和我相似,正在这个过程之中。并非一个写作者写得够久,就会获得和写作时间相同多(或同等级)的经验。余余在动笔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她和我一起聊过关于这个小说的看法,并且把原始报道给我看了下。我知道她正在尝试着去写这篇小说,也知道她对这篇小说把握不是很大,这个把握不大,包含了没写过这种从报道中提炼写作,和因报道对写作者产生的影响从而导致的情绪上的不稳定(这种大概就是我们写小说有时冒出的危险感的潜意识,能感知,但找不到原由),后者非常难自我发现。
  我的意见是,这些震撼自己的,是不是值得书写。真实的事件与情感已经被生命以行为方式、声音、气味和情感创造出来,它本身已经是完整的艺术品。以文字的方式单纯复制它并没有多大乐趣,甚至说:粗鲁地瓜分原本是用来组成一个人的秘密,使它成为文字,是对这件艺术品的破坏。这个更多的是针对自我记忆中真实发生的。当然也针对外部事件对自我产生的影响。众人的经验不是个体的经验,个体仍然需要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一个又一个尝试,而成为“众人”。这个“众人”在此没有走向大众,而是大众的对立面:使文路不那么狭隘,不那么千篇一律,这个涉及到我们对于小说的大众化的共同理解:就是有些陷阱不能踏入。但又要尝试了之后才知道。
  这些都是在试图替余余谈一些经验上的不足,也是那次我知道她在写这样一个小说的时候我没有把我自己的经验聊起的原因。因为我觉得这种经验的不足就像是把一根内存条放置在另一代的主板上。只要她在处理第二个类似小说时会进行比较大的调整。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1-3-24 13:59
黑天才|更多的尝试——评余余小说《逃离》


  管理员 发表于 2011-3-20 00:50

+1。我肯定+1。是因为我想这样说又不会这样说。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11-3-30 16:23
只有那种一如既往的笔调挑不出大毛病,看着舒服,其他的应该说是退步了,一些意象、词语特别扎眼,让人觉得奇怪,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及时性小说比不上新闻报道。互动性,趣味性比不上电子游戏。视觉刺激性比不上电影。小说再去模仿吸收这些元素,肯定是没劲,也没有出路。
小说到底怎么样才行呢,真2012了。
作者: 穹宇    时间: 2011-4-1 01:56
整体结构还不错,情节推进稍微弱了些,像两个女人开展对话这种设计说服力不强,余余其实在下力气,可能以前的那些短,天然一些,这个有明显拉长的痕迹,免不了有些地方似乎要被拉断的感觉。
我觉得余余压掉一些字数,就会结实一些。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1-4-1 20:19
本帖最后由 酒童 于 2011-4-1 20:23 编辑
整体结构还不错,情节推进稍微弱了些,像两个女人开展对话这种设计说服力不强,余余其实在下力气,可能以前的那些短,天然一些,这个有明显拉长的痕迹,免不了有些地方似乎要被拉断的感觉。
我觉得余余压掉一些字数 ...
穹宇 发表于 2011-4-1 01:56

这不是最主要的,,,通常意义这篇上月报也不是下品。
作者: 做特    时间: 2011-4-3 14:26
这不是最主要的,,,通常意义这篇上月报也不是下品。
酒童 发表于 2011-4-1 20:19

看了你在这个帖子里的所有回帖,我彻底糊涂了。你到底给个明确给个痛快的态度啊。
作者: 卡萨尼诺    时间: 2011-4-13 16:32
刚刚看到爱尔兰作家克莱尔 吉根一篇叫南极的小说 马上想到余余的这篇 余余可以找来比对着看下 我不会评论 但觉得也许那篇小说对余余有用 这篇逃离我很喜欢
作者: 林树    时间: 2011-4-13 18:12
押了一把。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1-4-15 14:50
本帖最后由 酒童 于 2011-4-15 15:02 编辑
看了你在这个帖子里的所有回帖,我彻底糊涂了。你到底给个明确给个痛快的态度啊。
做特 发表于 2011-4-3 14:26

可能我下面的话你听了更糊涂。
作者看到的前方,是一棵树还是莽莽原始森林;是一座山还是亘古绵长的山脉。
该篇作者已经是一棵树了。一棵树朝另一棵树奔去,其意义仅仅是:噢,“这片林子里”又多了一棵树。而已。而已。
就是这样。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1-4-16 01:02
35# 酒童
我真怀疑你有没有看完这个小说,忽左忽右地瞎说一通乱砸一气说实话我真担心你砸了自己的脚。
而已。而已。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1-4-16 20:16
35# 酒童
我真怀疑你有没有看完这个小说,忽左忽右地瞎说一通乱砸一气说实话我真担心你砸了自己的脚。
而已。而已。
Guest from 114.x.x.x 发表于 2011-4-16 01:02

咳、咳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1-4-21 14:05
文学评论对码字儿的人来说不过就是扯淡,那些掌握了一些所谓的文学理论皮毛,张口这个名人闭口那个名人的评论尤其可怕。
码字儿的人,成长,不是靠批评更不是靠什么建议。
这是一个孤独的活儿。就像手淫,不是你说左三圈右三圈就会有成熟的快感。
怎么干,只有自己知道。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1-4-23 13:31
可能我下面的话你听了更糊涂。
作者看到的前方,是一棵树还是莽莽原始森林;是一座山还是亘古绵长的山脉。
该篇作者已经是一棵树了。一棵树朝另一棵树奔去,其意义仅仅是:噢,“这片林子里”又多了一棵树。而已 ...
酒童 发表于 2011-4-15 14:50

看来酒童对于作者的期待很大,却叫他不要再写。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1-4-25 08:46
看来酒童对于作者的期待很大,却叫他不要再写。
Guest from 116.x.x.x 发表于 2011-4-23 13:31

哈。看来你真得没懂诶。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4-25 14:27
酒童叔想把人置之死地而后生,有种像对待自己的严肃在对待自己关注的作者,我相信余余过后肯定能从这次得到更宽厚的力量。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1-4-25 15:58
刚刚看到爱尔兰作家克莱尔 吉根一篇叫南极的小说 马上想到余余的这篇 余余可以找来比对着看下 我不会评论 但觉得也许那篇小说对余余有用 这篇逃离我很喜欢
卡萨尼诺 发表于 2011-4-13 16:32


真巧呀,今天也有这边的朋友推荐我看吉根的《南极》,下午在网上购了。这篇《逃离》先搁放着吧,以后有心情的话,后半部分要推翻重写。

没想到这个贴子还有人在留贴。我是在黑蓝成长起来的,对所有关注自己的朋友除了感谢(所有批评也是值得我自己好好反思的),另外要做的事,唯有继续写自己的小说,期待能写好一点。

在写新的了,这个旧的,大家就不要纠结了,哈。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1-5-7 13:50
第26楼,
深以为然。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