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对岸 [打印本页]

作者: 江冬    时间: 2011-3-13 14:02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1-3-13 15:30
风格较印象中的”少年系列“变了不少啊,很黑蓝,有点博采众家之长的感觉,气韵平稳却不平淡,好看,这正是我愿意为之投上一票的小说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1-3-13 15:36
跟前同事见面那部分还可以再详细些吧,我觉得
”看到了一位妖娆的女子——红色高跟鞋,黑色打底裤,牛仔超短裙,上身一件斑斓的紧身衣,胸部兀然高耸,肤白如蜡,戴着墨镜。“这个细节描写有点随意了
作者: 李唐    时间: 2011-3-13 16:25
确实写的很黑蓝,算是一种可贵的尝试吧。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还是喜欢男男的少年系列。嘻嘻。
作者: 江冬    时间: 2011-3-14 09:16
谢谢段林、李唐两位的阅读点评,我觉得“很黑蓝”这样的评论有点随意了,这既抹杀了作者的个性,也将黑蓝的风格限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就我自己的体会,最初来黑蓝的时候写法相当的简单传统,但还是为黑蓝所包容,就算是一直以来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作者,也很难说他们有什么一致的风格。
作者: 死因里    时间: 2011-3-14 09:46
本帖最后由 死因里 于 2011-3-14 11:50 编辑

若只写在公交车上所发生的一切以及延伸出来的事件(让见老罗也成为延伸出来的一个部分),可以让他失意的情绪更加稠密地表现出并且弥散开来。读到下公交后与老罗的整个的互动(而且还是以对话为主的),个人感觉有点泄了,前面写女同事所带来的叙述效果也消解削弱了不少。男男这样写比较趋近于一个完整的故事,倒也是表现出老罗好玩的性格就是。
作者: 水鬼    时间: 2011-3-14 16:59
本帖最后由 水鬼 于 2011-3-14 17:01 编辑

“便一心期待来的将是一个男人。结果竟不负他所望。”这句已经可以断定TA就是“他”了,所以到了后面,“他几乎一言不发,冷眼看着TA殷勤地讨好她”中还继续沿用“TA”似乎就有些不妥,起码我觉得还可以有更好的人称指代“TA"。
       结尾的那个电话,我猜想应该是老罗打过来的,是为那把遗落的伞?相比于前一次去对岸,会见老罗后的这个电话应该会令他的心境有所改变,冲淡前面弥漫着的那种失意苦闷的味道。
       我觉得这是个有些混乱的小说,与老罗的会面同前面的比较起来,显得有些突兀。写公交车上民工放包的细节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但第一次去对岸与前同事见面就给了我一种假的阅读感觉,相比与第二次去对岸,逊色了很多。如果你不在意第一次去对岸的那种感觉,那么按你现在这么写也是完全可以的。
    对于“很黑蓝”的说法,我也不同意,说实话,我在黑蓝很少看小说贴,即便看了也是敷衍的看下,但这篇看完了,而且还很认真的看完了,并且不止一遍。我是一个不会评论的人,上面也只是我的一些阅读感受。
    总的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个小说的,我也觉得作者可以把这个写得更好些。
作者: 江冬    时间: 2011-3-15 10:03
“便一心期待来的将是一个男人。结果竟不负他所望。”这句已经可以断定TA就是“他”了,所以到了后面,“他几乎一言不发,冷眼看着TA殷勤地讨好她”中还继续沿用“TA”似乎就有些不妥,起码我觉得还可以有更好的人称 ...
水鬼 发表于 2011-3-14 16:59

谢谢你的阅读,和你探讨一下:

1.再用那个“TA",是因为“TA"流露出一种情绪(“TA"用大写就是这个缘故)。
2.第一次去对岸不在当下这个时间段里,是一种几乎快忘却了的记忆,所以不用写那么真切了。
混乱我不知道是不是,是还可以再写好点,呵呵。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3-16 14:56
“男男这样写比较趋近于一个完整的故事,倒也是表现出老罗好玩的性格就是。”——老罗好无聊,哪有好玩的性格。。。
不管是老罗还是“我”,还是“她”和“TA”,大抵都是在一种冷漠和缺乏热情的无聊中“增长经验”和消磨下去,即使有所“关系”的前同事和老罗,熟悉和相互认同的程度并不比在公交上看到的陌生乘客多多少,只是“一场表演”。读后有种内心被压缩的感觉,就像知道了自己的生活并不可能比任何一部自己喜欢的小说作品绚丽的时候,写作还是会进行挖掘工作。这个是我对小说内容的读后感。

男男这篇写得很棒。看起来也更“成熟”了。《内向》的少年题材,容易让写作沉溺和缅怀,“情绪”本身占据作品的绝大多数空间,所以显得有些轻盈。这里我也想到我是美工的《糖》,写小学生,更多的是用成人的眼光,我不确定这种效果写到最成熟的时候如何,但它里面有股“劲儿”我满喜欢的。男男的《内向》,更多的是指向“自我”的叙述,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并未充分打开。而这篇《对岸》,看到了一个突破口,将自己的写作推向更宽广的领域。
不知是不是写作到了一定时间就会有这种拓展,从“小自我”中走出来,呈现出更冷静客观的态度,从而看到“更大的自我”。马耳和亢蒙也似乎有这种趋势,我觉得这是好趋势,至少能迈向更复杂和庞大的题材。
作者: 死因里    时间: 2011-3-16 15:37
本帖最后由 死因里 于 2011-3-16 16:05 编辑

“——老罗好无聊,哪有好玩的性格。”
确实是有这样的感觉,甚至还觉得他有一点点可爱,比如——“你知道吗?我去的时候带了个mp3,我们说的话,我全都录下来了。”
“——熟悉和相互认同的程度并不比在公交上看到的陌生乘客多多少。”
我个人是站在叙事效果的角度上来说的,简单来讲,当这一切都只是公交车上所发生的一切以及延伸出来的事件的时候,那么这时候所有的立足点都是在“我”的身上,见女同事也好见老罗也好这样的事件也都只是“我”所想的,公交车上的表演也都只是面对“我”的。当“我”中间下车后,就变成了让事件本身来呈现,成为我与老罗的互动,两种事件的叙述效果是不一样的,在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来说,有些冲淡了前面公交车叙述所凝起来的叙述效果。因为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就感觉男男有那种状态性叙述的趋势,所以看到后来就有点感觉像是分成了两个部分。
作者: 普鲁士蓝    时间: 2011-3-17 21:57
看完了。很状态的东西,但我总还是觉得公交车上的部分和前面同事的部分跟老罗还是有些不接地气的感觉。是很慢的东西,但好像又不够慢,好像喘息了两三下的感觉 虽然最后又复活了,但又是好无奈的复活。不过是不错的小说。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1-3-17 22:28
读了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11-3-20 00:48
标题: 【特邀评论】
西城四月|评男男小说《对岸》

  《对岸》的主人公与我当下的境遇有些类似,所以从心底来讲我挺希望小说能在结尾给我一个拥抱,主人公或许可以在结尾处以一种“顿悟”的形式获得同自身、同生活的和解,这样不知道会不会很傻气。
  相比少年系列,《对岸》读起来有点沉,题材也好叙事也好。故事从职场失意的主人公跳上车开始,到主人公跳上车结束,期间,对过去的回忆和同朋友会面的经历都在一遍又一遍敲打他的神经,他的敏感放大了这种郁卒——沿途的一切仿佛都在粉碎他。对于两次去对岸的经历,于前者他曾抱有美好的期望,结果被一个TA当头棒喝;于后者他或许仍隐隐怀有期待,但与老罗的话不投机,更加重了他的失意与焦虑。
  公交车上的所见所想与和老罗的会面,虽则始终没有脱离内聚焦的叙事模式,其镜头呈现的内容比重却发生了变化。在到达对岸之前,小说更侧重于对主人公内宇宙的观照,叙事空间中鲜有具体的、明晰的声音,有的只是主人公内心的喃喃自语。叙事者机械地观察着外部,有时候只加以呈现,有时候会返过来同自己交流,得出结论;偶尔又想到自己第一次去对岸的经历,想到自己的脆弱与愤怒。假若情节这样持续下去也未尝不可,它逐渐会形成一种粘稠的、高密度的叙事氛围,并在适当的时候被捏成一团消失,或者被引爆,留下读者回味一路的风景。
  但作者让他在中途下了车,或许是出于情节上的圆满的考虑。不管如何,老罗的出现让环境稍微亮堂了一些,主人公不得不拿出精神来应付这次交流。这对虽然见过一面、但基本上可以归类为陌生人的朋友,他们的谈话保守,乏味,虽则努力想构建一种热络的对话环境,却因为彼此的试探和小心翼翼,难以畅通地传达。在这里,对话代替了观察,成为凝聚叙事效果的主要工具,并不依不饶地折磨着主人公的神经。他第二次在对岸,收获的依然是一团灰蒙蒙的情绪。对岸与此岸,说到底都是一回事。
  结尾处的来电,大概可以算作一个小小的高潮,将主人公的疲惫与失落推向了一个顶点。相比于此,开头说过,作为一个同病相怜的人,我更乐意于看到男男在结尾拉主人公一把,说不定效果会更好……当然没写出来谁也不知道。
  《对岸》为我呈现的是一个沉稳有力的作者形象,个性上来讲,我更喜欢写少年系列的男男,不过人总是要往前走的。正如我很少在小说后边跟帖(因为觉得自己眼力劲很糟),这次也主动写起评论来。不当的地方肯定很多,慢慢指出来吧。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1-3-20 01:05
所以从心底来讲我挺希望小说能在结尾给我一个拥抱
………………
结尾处的来电如果是通知上班的呢,那不就正是一个拥抱吗?
作者: 水鬼    时间: 2011-3-20 09:52
正如X所说的,《对岸》将自我与世界有所联系并试着打开,从而将自我的写作推广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是作者在少年系列后的一个转变和尝试,这种转变和尝试虽然不免“青涩”,但依旧难掩其勃发的力量。这一届黑蓝文学奖应该颁给《对岸》,颁给男男。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11-3-23 17:29
有些对话挺幽默的。
越往后,越好看,只是结束得太早。
挑点自以为是的问题:
毛病一:语言老到,但有些地方欠修改,有些发飘,还有的就是个别地方像南方人说普通话,读着别扭。
毛病二:整篇文章的气氛出来了,但欠缺一些出彩的细节进行强化。
毛病三:个别意识流段落的插入比较牵强,嵌入的不太自然。
毛病四:结尾意料之中,本来想看到一种令人眼前一亮的“顿悟”的。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11-3-23 17:42
那天早上,他在出版社的一间办公室里等候面试。坐在他旁边的,是一个瘦高的,戴着眼镜的西装男,大腿上搁着一个黑色公文包,怎么看都像是一个业务员——并且是最敬业的那种,因为他的表情看上去相当的快乐和富有激情。“你也是面试编辑的吗?”西装男热情地和他搭讪。他本能地抗拒着这种不知来由的热情,微微点了点头。“不知道他们招几个,好像是两个吧?”西装男似乎并不在意他的冷漠,这倒使他感到如果继续冷冰冰的,倒显得太爱摆架子了。于是他用尽量客气的语气说道:“好像是两个吧,我也不是很清楚。”“我姓罗,熟人都叫我老罗,你叫什么呢?”…
这段陌生化描写挺有 意思,但还是不够精彩。我是突然想到乔伊斯在 死者 中那段对妻子的陌生化描写,其中的含义更为深刻。
作者: 不有    时间: 2011-3-24 14:16
本帖最后由 不有 于 2011-3-24 14:20 编辑

看lostboy的回帖,促使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疑惑。一个主要的感受是,本篇似乎由于过于重视对平凡状态的描绘而导致了手段的平凡?比如在对一些词汇的使用上——“统计数据、整理材料、收发传真、来客接待”、“老幼病残孕专座”——似乎因缺少选择而只一味呈现生怕遗漏了什么?但同时我怀疑这种感受部分地与我对办公室生活本身的深恶痛绝有关,事实上我自己也曾面对过在小说中如何应用这些词汇,但至少是现在,似乎我还没能说服自己让它们出现在小说中是可以的(但更重要的是既然它们已经出现了,如何能使它们通过何种手段焕发光彩?至少是我自己感到无能为力)。但这似乎并不是这些词本身的错,而是受了那种本就苍白、失血的生活来源所影响,使得我们在使用它们时更需格外小心,也需要更大的智慧去擦亮它们?
同样,包括在楼上所引用的那段文字中出现的对话——“不知道他们招几个,好像是两个吧?”——它一出现,我就感到文章在这里漏了气,似乎也是由于它们太不经过打磨了?但对它的思考同样由于举不出一个强有力的辨白而让我感到有泛泛而谈的危险……
作者: 江冬    时间: 2011-3-24 15:00
谢谢lostboy和不有,你们谈到的我在想,还会再想……
我觉得写作是一门越来越趋向精细的手艺,它会精细到何种程度?看到你们的回复,我感到一阵寒意,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继续想。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1-4-17 01:33
恭喜作者。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1-4-28 14:03
话说回来这篇文的语言没有抓住我,假如不管情节,这个阅读经验算不上美好或者特别。但是确实是好文章!
赞!
作者: 秦时明月    时间: 2011-5-5 22:39
上周读的。今天又把后边四分之三部分再看了下。
    个人感觉不爽的地方有,但不多,就不提了。
    感觉这文比较明显的优势是韵致(一种看似“庸常”的韵致)拿捏得很稳当——有的文读起来像坐公交车,冷不丁一蹦一蹦的,结果往往是仅有的一点儿舒坦都给蹦没了——而这篇东西的平稳度却像动车。
    “庸常”这种范儿肯定就不适合用动车那种运行速度了,所以通篇下来,是公交的速度配备上动车的平稳度——还别说,效果出来了。
     结尾的结尾也挺亮眼。
     正面的一点儿小看法,不一定对。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1-5-6 22:52
调子不错。就是前后有断裂感,有些遗憾。
作者: 我们这样不好    时间: 2011-5-8 19:38
阿姨 你变了 名字变了 头像也乱了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