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前几天一直想贴的诗,这回敲上来 [打印本页]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3-23 10:36
标题: 前几天一直想贴的诗,这回敲上来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1-3-25 13:09 编辑

玛丽,敲你那只小星星的锡鼓

宋逖


诗的居所里没有夜色  玛丽
  敲你那只小星星的锡鼓
  为了把白昼敲进一只铁罐让星光流行起来
  让星光流行成你梦里的南太平洋季风
  成千上万只爱情军舰发行着月光夸克
  月光夸克在所有的爱情故事上制造红叶
    诗的红叶
    玛丽
    我的流行夏天只属于你
    我在夏天的十二节月光车厢里流行着
    桔子上的玛丽  用所有的晚上——
    敲你那只小星星的锡鼓


用你那只红方块月亮占卜
  用流行色月光布景你桔子上的房间
  房间号码是零号
  零号感情跑进我的所有酒柜里
  用月色制一把钥匙就占据你所有的晚上了
    玛丽  在火的面具上舞蹈起来
    敲你那只小星星的锡鼓
    让月光感情流行起来
    让月光感情跳动着小夏天徽章
    让夏天徽章闪烁在所有女孩子们的桔子上
    扔掉所有的生日礼物  玛丽
    到这里来
    爱情本身就是个秘密
    用你所有的晚上
    敲那只小星星的锡鼓


敲那颗迷惘的心敲那只白铁皮盒子
  玛丽  你要让它上面流行着星光
  你要让星光白铁皮盒子上流行着爱情
    玛丽
  悲哀时刻带着钟表逃走了
    敲响
  让爱情红叶在叮叮当当声中流行起来
  ——用你那只小星星的锡鼓
      让我夏天的十二节月光车厢里流行着诗歌夸克
      让诗歌夸克温柔着
      在流行色城市里流行爱情


哦  饮夏天香槟酒的玛丽
    用你的所有夏天
    敲你那只小星星的锡鼓


《诗林》(季刊)·1986·4期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11-3-23 16:38
夸克这个词把我挡住了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11-3-25 10:12
月光夸克。。。作为前理科生,这个提法让我想起卡尔维诺的宇宙奇趣里串门一样串星球的那一对。
到诗歌夸克的时候,我想了更多,可能这个词刚被翻过来的时候,大家会尝试它的用法。就像佛教刚刚给汉语里带来诸如涅槃,轮回这样的词时,中文作者写作里会尝试这些词的用法。到唐诗里,同样的中文词汇涵义就变得丰富了。
看到诗歌夸克,月光夸克,我想如果诗歌对中文的影响仍像汉唐那样巨大,夸克这个词可能会完全不是一个物理专用词。
随想随口说的。。。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3-25 11:12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1-3-25 11:15 编辑

也许是作者挪用了夸克和颜色有关的那些概念吧……

老实说我并不是觉得这个诗本身有多好,我也确实对诗不怎么感兴趣。但它给我了一些童话的感觉。而且翻到那个年代的一个诗人的作品,感觉还是挺有趣的。

当然还是喜欢其中的几句:

诗的居所里没有夜色  玛丽
  敲你那只小星星的锡鼓
……
用你那只红方块月亮占卜
……
敲那颗迷惘的心敲那只白铁皮盒子
……
哦  饮夏天香槟酒的玛丽
    用你的所有夏天
    敲你那只小星星的锡鼓


玛丽这个外国名字,在这个环境里,带有一种很强的童话感,用中文发音也很恰当。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1-3-25 13:07
位了把白昼敲进一只铁罐让星光流行起来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3-25 13:32
敲完我还正经对着看了一遍呢。

沉鱼你觉得这诗多少分?是不是相当烂?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11-3-25 15:35
多样又微小到难以把握,所以我觉得这个词有更丰富的可能。(第一看到被这么用。)
就是你说的那几个童趣意象让我想起《宇宙奇趣》,一些带着目标的,放松的回忆似的闲暇场景,但又不同于寻欢作乐。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1-3-25 16:31
诗太私人了 如果我说
这个诗的绝大部分意象都不是我喜欢和会用的
是翻译么?
节奏的问题也蛮大
“用流行色月光布景你桔子上的房间”这样的句子真抽搐

夸克用在这里 和其他的一些元素 都构成了这首诗流动的“亮晶晶”的闪烁的感觉
有点迷幻电音的感觉
夸克的(形象上的)细碎和弥漫、读音的清脆、被修饰词(月光、诗歌)带出的虚幻感——或者童话感倒都还符合诗的整体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1-3-25 16:34
诗的话 第一感觉我觉得不应该去挖掘背后的东西
而是对语词的字形、读音、韵律进行体会 偏重一些视觉意向和音韵的感触 这个或许跟小说有些许差异?
之后 才是它整体显示的感觉以及背后带出的东西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3-25 16:34
恩,也是。

我也感觉它中间的一段,节奏感彻底丧失了,只剩下摆放意象了。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1-3-25 16:39
这个诗歌感觉太满 或者说太啰嗦。。。我还是喜欢一些唐诗中空的东西 点到 然后你自己去回味 别说太多那种(现代的顾城、张枣都是这种)。。当然这又是个人口味了 于坚的满我倒是一点都不反感 反而觉得好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1-3-25 16:40
诗就是气息 就是呓语
瞎说的 嗨。。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3-26 18:30
呵呵,没有了,我真的不懂诗,喜欢听你们说说感觉。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11-3-26 23:05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
诗歌这种东西压根就不能用翻译
。。。
我的重点在南太平洋季风上面
你们知道的,美国已经有了
我国也不远了 玛丽
敲你那只小星星的锡鼓
反正不敲白不敲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3-27 22:56
哈哈哈。
其实即使季风不吹,鱼总是要到处游的,海水也是到处流的。

BTW,这个确实不是翻译的。是国人写的。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11-3-27 23:53
1986年,朦胧诗的时代。“玛丽”这个音译词挺能体现当时诗人们对语言的态度,还有“锡鼓”,能感到他们当时对“新”的欢迎。这首诗歌写得很轻逸,似乎能感到作者对“沉重”的反思,但是轻逸的必须做到奇俊、瑰丽才能出彩。简单的就必须让它神秘。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3-28 10:31
恩,有道理。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11-3-29 13:03
1986年,朦胧诗的时代。“玛丽”这个音译词挺能体现当时诗人们对语言的态度,还有“锡鼓”,能感到他们当时对“新”的欢迎。这首诗歌写得很轻逸,似乎能感到作者对“沉重”的反思,但是轻逸的必须做到奇俊、瑰丽才能 ...
井井回 发表于 2011-3-27 23:53

嗯,“神秘”这个词击中了,现在看,那段时间(我家也有许多那些年的星星、诗神)的一些诗歌,不仅是要做到反思、神秘和沉重的东西,我觉得也包括一些诗歌作者本身的不理解,这个不理解不是对生命的,而是对一些他们也看不懂的文本的东西,我相信和国外诗歌的引入还是有点关系,其中也包含着翻译啊和其他东西。
在好一些的诗人那里,这样的东西要更少。但那个锡鼓还是有点感觉的,我严重怀疑出自那个玩具的意向。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