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网刊102·X专栏】六月读纪德《伪币犯》 [打印本页]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11-6-20 20:03
标题: 【网刊102·X专栏】六月读纪德《伪币犯》




  
  小说的开头,我有种错觉,事实证明这的确是错的离谱,在贝尔纳离家出走之前,我读到了很浓郁的日本小说味。但很快,纪德的这个作品以复杂而严密的结构矫正了我阅读中期待视野的偏差。一开始,我就知道阅读这样的小说对我来说是困难的。《背德者》带给我的隐秘幻想驱使我很快把纪德的小说读完,其后的《窄门》也很符合我少年心态对小说的口味。而这个月的《伪币犯》,带给我的更多是思考而不是共鸣,更多的是让我意识到写作的困难。阅读的困难在于《伪币犯》写法很古典,而我的接受习惯是现当代小说更为开放性的结构和叙述过程中出其不意的附加值——超出文本的多种解读以获得更大的阅读自由。但《伪币犯》的结构十分严谨,人物关系极其紧密,故事推进之中层层剥开又见真相;造成的不适应感来自作者的意识十分明确,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少,当你即将散发思维的时候,另一个引导你去理解小说的句子便又立刻出现。这样一来——无疑纪德的洞察力和人生经验都非常了不起——我置身于小说之中便陷入屡受教育的氛围当中而少有如沐春风之感。
  在写《威尼斯之死》的读后感的时候提到我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觉得20世纪之前的许多小说,不管是当时作家们热衷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还是浪漫主义文学,都带有一种可怕的倾向。那就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喋喋不休。”在《威尼斯之死》中能明显感受到这种倾向;“象征”、“隐喻”这些手法,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威尼斯之死》的质量。而纪德在《伪币犯》中,他展示的层层紧密的联系和深入地剖析心理的过程中,却消除了我对这种“倾向”的疑虑——他并不想说服你认同他的看法。很重要的一个技巧是复调结构的运用,展示了作者对思想的矛盾的调和能力,使得人物既不落入典型的窠臼又显示了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这与许多因思考的片面(即使思考得十分深入)导致了写作意识上一根筋到底的偏颇和狭隘的小说极其不同,它显示了一个作品的丰富性。《伪币犯》伴随着故事的发展而人物各自对事物的认识得以深化,作者在各个人物的各自思考中,获取了整个小说全面而深入思考。这种复调结构的运用,使《伪币犯》显得博大,它不以削弱相互矛盾的思想中的任何一方的声音,而以叠加的方式,共同存在一个作品之中,读者不会感觉因为作者重视了一个人物的思想,便把他的对立人物的思想写得可怜而幼稚。《伪币犯》出色地展示出了这种全面而完整的小说模式。
  小说也借人物爱德华之口,讲到了两个与小说有关的很重要的问题。一是区分了“思想小说”和“论文小说”;一是提到克服作者自身的写作诗意的重要性。《威尼斯之死》在这两点上便显得很难把握好分寸。而纪德有一点是许多“晓之以理”的作家难以办到的,他的人生经验出于真诚,所以并不显得世故,对事物的了解全面而深入,克服了写作时膨胀的责任感和骚动的浪漫情怀,而具有直指靶心的强韧洞察力——指向存在的矛盾并展开思考——减少了罗哩罗嗦的攀沿附会说理的文人气。
  读出复调,便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过后,在纪德的文论中,我知道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极其推崇,显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他的影响自然也十分深厚,通过纪德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述来反观他的《伪币犯》,会发现陀氏对纪德的启示非常巨大,纪德在文论中对陀氏的许多发现,直接在《伪币犯》中展现出来。读完《伪币犯》后我脑子里存在一个很深的疑问,在看了纪德对陀的论述之后,这个疑问更加深重。
  一是纪德以及许多经典作家,他们对把握深刻的思想和人性以及人物心理的梳理所投入的兴趣在我看来是难以负重的。这些作家的语言因为明确无疑反而不得通透,思想和人物情感之间常存在“隔”,也即我需要通过理解一句话的意思,然后才能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语言和情感,中间搁着一个指手划脚的解说者,这种感觉就像是被导游带领着去观赏景点。比如,《伪币犯》中毫无疑问地让人物自由活动起来,但作者始终是引导着读者去认识他塑造的人物。而出于天性,我喜欢自己一个人或跟朋友去观赏景点而不是与导游同行。但反过来说,如果作者不加以引导,人物跃然纸上的效果是否会大打折扣,是否无法通过表象而认知内里从而显得松散拖沓?我隐约感觉到比调和矛盾思想更为艰难的是如何赋予读者自由解读的权利又保证了一个小说具备完整和稳健的形态。
  另外,纪德在论及陀氏的时候,主要是谈论他的思想和小说中这种思想如何反映,而不是谈论陀的文学艺术,或着说,在纪德那里,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小说因为思想而精湛,因为思想而获得了更有说服力的存在价值。我想纪德可能无法忍受没有发出思想声音的小说,他在论及艺术创作中魔鬼成分的时候,似乎也是出于对人物思想流变的不可控制而做出赞赏,与杜拉斯讲到的文学中的“神奇”大不相同,前者的不可控是思想的自由和灵感,但出于某种深思熟虑的条理和框架,而后者逐步摆脱了小说的文体定义,走向总体的文学概念。纪德的文学观看起来像是知识的文学观,知识对文学的贡献有多大呢?这些都让我头疼不已,也是阻碍我启动写作的难题。小说对思想的探索,让我觉得获得了一种可以解释的安全感,但又有种挂着文学的羊头卖着思想(知识)的狗肉的嫌疑;如果小说中传达出不可解释的东西,我也会因此而感到不安。但这个牵扯到文学的定义和倾向的问题实在太大,你看,我已经超出了具体的细部问题而显得空谈。这方面的思考,我想只能作为我自己写作过程中对小说写作方向的调节。
  前几天在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中读到他对伟大小说家做了如下概述:“虽然一个小说家的世界的模式或规模和我们自己的不一样,但当他所创作的世界包括了我们所发现的所有普遍性范围内的必要因素,或虽然所包括的范围是狭窄的,但其所选的内容却是有深度的和主要的,而且当这些因素的规模或层次对我们来说好像是一个成熟了的人具有一定的容纳量的时候,我们就会衷心地称这个小说家为伟大的小说家。”这个评价可以用在《伪币犯》的作者身上。纪德的小说,给予我的营养和上个月库切小说给我的营养是不同的,库切提供了我从容,而纪德提供了坚韧,但这种坚韧,可能要过很久才能显现出来,它是思考方式而不是写作方法。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1-6-20 20:09
下午看了你这篇,我觉得你的评论越写越好了,好在看问题更客观和尖锐。
作者: 司屠    时间: 2011-6-20 20:27
想再看遍这个长篇,我应该看过两遍了。
作者: X    时间: 2011-6-20 22:15
2# 蓝风

惭愧,力不从心,写了半年,有点腻了,下次写读黑蓝的小说的读后感,找我喜欢的作者的短篇小说来写这个专栏。都是活人,也有个回馈和交流,默默写这种专栏感觉不好玩。
作者: 江冬    时间: 2011-6-21 09:44
2# 蓝风  

惭愧,力不从心,写了半年,有点腻了,下次写读黑蓝的小说的读后感,找我喜欢的作者的短篇小说来写这个专栏。都是活人,也有个回馈和交流,默默写这种专栏感觉不好玩。
X 发表于 2011-6-20 22:15

都要写,喜欢看。
作者: 威廉爱德华    时间: 2011-6-21 15:43
这么多小说我一个都没看过。。。。
作者: 陈皮    时间: 2011-6-21 15:45
俺也一个都没看过,陈公树勇实在是太广博了。。。。
作者: reims    时间: 2011-6-21 16:24
本帖最后由 reims 于 2011-6-21 16:29 编辑

恩,自己是六七年前看过这个(不对,好像是10多年前看的)。相比略萨的那些小说,纪德这个可读性还是蛮好,因为几个平行的故事里面的人物还是相关的。当时看得也是心情挺激动,也很喜欢。

但现在觉得这个《伪币制造者》,还是很有问题、值得批判的作品。纪德本人的道德观念有很大问题,但隐藏得很深。同样是gay, 纪德和普鲁斯特相比,差得好远(当然不了解他们的具体生活,只是从作品来揣测)。

引用一段爱默生的话:

...每一篇作品都是出自于较为深邃或者稍欠深邃的思想;最高级的书是那些传达道德观念的书,稍逊者是富于想象的书,再逊者是科学书籍,它们都关涉现实:理想中的现实、现存的现实、表面的现实。它们产生于静静思考着的心灵,又为思考着的心灵所倾听。...在某种意义上,文学正是一种时间上的创造物。
作者: 学投河    时间: 2011-6-21 16:50
看的时候完全没有想过道德观念这个词,倒不觉得他的作品有什么道德观念的问题,再说这个也无关紧要,过不了多久,新道德又会出来指证前面的道德有问题。这个词真是一条绑死人的软绳。
想必,爱默生是不会让我喜欢的人。
作者: reims    时间: 2011-6-21 17:26
解释一下啊:我是觉得JIDE对书中那些不好的现象或者势力,其实是持一种赞同的态度。

9# 学投河
作者: reims    时间: 2011-6-21 17:35
本帖最后由 reims 于 2011-6-21 17:36 编辑

我觉得你会喜欢爱默生的,呵呵。
他说的传达道德观念的书,应该说的是圣经、道德经、金刚经一类的;富于想象的书应该就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了。

9# 学投河
作者: 学投河    时间: 2011-6-21 17:52
10# reims

《伪币犯》是小说不是报告,或许你可以换个更小说的角度说这是修辞的一种,比如说复调。也可以说是作者对这些问题认识的丰富性所至,无法做到因为赞许一种事物的存在而在自己作品中打击另一种跟他矛盾事物,也无法为突出某个思想而削弱其他思想的声音。也是事关真实和自然以及作品的复杂性和连贯性,而非对错问题。
这样的作品更称得上是想象力的表现,这种想象力包含严谨的思维和深邃的洞察力。那种以曲折离奇的情节或出神入化的意象所表现的作品,许多人往往称之为富有想象力,在我看来其实是想象力的初级形态。
作者: 学投河    时间: 2011-6-21 17:54
“因为赞许一种事物的存在而在自己作品中打击另一种跟他矛盾事物”——我老妈以前就是这种人,所以我深有体会。。。
作者: reims    时间: 2011-6-21 17:57
本帖最后由 reims 于 2011-6-21 22:09 编辑

恩,赞同这个关于想象力的见解

12# 学投河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