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网刊103X专栏】七月读生铁《蒿里》 [打印本页]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11-7-20 01:11
标题: 【网刊103X专栏】七月读生铁《蒿里》




  写生铁《蒿里》的阅读感受前,我需要一个引子——“如何甄别小说?”这是阅读的时候常会想到的一个问题,久而久之我发现,通常并不是掌握了某些观念后便能对一篇小说进行解读或者甄别,即使是特定流派的作品,在强烈的风格之下,那些针对它们而存在的观念也往往不能使人满意,它们只能解释出一个作品存在的某种特定的合理性,并且时常有意忽略或者削弱了文学的普遍性。这里我又想起大学的时候跟我的老师讨论过人们对余华《兄弟》的反应,她很遗憾地表示说掌握了批评的话语权便能控制评论的走向,陈思和便是有办法将《兄弟》分析得滴水不漏。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便看到一条:“他(陈思和)认为余华从一个完全西化的先锋作家成为走向中国民间的一个典范。他看待这个‘民间’时抛弃了鲁迅‘启蒙’的视角,‘民间’在余华的作品中因而也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一个假设,而成为当代中国的另一种传统。中国当代文学在余华的《兄弟》看似粗鄙化的写作中,进入了另一个美学范畴。”在这段话中,“走向中国民间的一个典范”和“进入了另一个美学范畴”,即是宣告了“粗鄙化”的合理性。就我不多的阅读所感到的让人心生反感的还有用“卡夫卡式的荒诞”、“博尔赫斯式的迷宫”、“昆德拉式的幽默”、“具有艺术张力”等诸如此类的观念来为一个作品的质量加分。这类解读的偏颇在于它颠倒了理念跟作品的关系,用理念解释作品,并以“合理”附庸为“质量”。这种评论的危险还在于,当它行之有效的时候,许多蹩脚的作家便得到了创作指导,并为自己蹩脚的作品而感到荣耀。实际上,理念(或者说观念)并不能解释作品,它应该反过来被作品所印证。一个好的小说,本身常常便包含了文学上的许多优秀品质,因而一个作品便能解释许多理念,需要用特定的甚至是偏狭的理念才能进行解释和理解的作品,往往具有天生的缺陷。这也是小说家并不太需要理论知识的原因;成熟的写作者会知道自己的小说该如何写下去,他会看到从一个作品起始于某个想法或者感受之后,在创作的过程中如何被这种原始的灵感指引并且感到它慢慢产生了变化的整个过程。在生铁的《蒿里》中,便能看到一个不需以观念为支撑而以感觉为指引所形成的作品,也能发现它本身具备的可贵文学内涵。
  这个引子引出了我对这个小说的第一个想法,即好的小说是以出色的艺术感觉为其基本的品质保障,而非以观念的支持来取得说服力。《蒿里》的开篇便很好地传达出了“小说的感觉”,以叙述者的疲惫心态为基础,结合了民国白话文的散淡笔法,自然形成的作品语调,这种语调进入“内容”之后,便使小说具有了特定的氛围,或者说风味;这种风味,它贯穿了这个作品的始终。一篇具有风味的小说,它容易达到摆脱“故事”而直接进入了“材料”、以符合小说需求的“材料”来组成小说的自身,而非以打造故事来传达主旨,从而减少了匠气,更能接近无法则的艺术高度。《蒿里》的“无法则”,在于它没有让观念的产生构成对艺术感觉的侵害——虽然观念在小说写作之前和写作的过程中可能时刻存在——它所具备的良好语言感觉为它自身提供了如何进行和完善创作的基础。
  “良好的语言感觉”,这里说的是“语言”而不是“句子”。句子只是起到承担着将想法、材料、结构等连结起来的责任,体现了对小说外貌的执行能力;而语言的功能在于它具有内在的表现力,具有将“概念”和“感受”糅合为一的能力。《蒿里》中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判断和感知,对环境和场景的叙述,展示了作者的这方面的才能,这也使这个作品达到“润”的效果。而平庸的小说,或者说平庸的作者,这种能力往往是缺失的,他们只能看到自己的某些单独断裂的情感(思想),而无法将他们的“理解”转换为“感受”,容易出现一对一、点对点的硬梆梆象征而显得符号化和概念化,而当作者无法将“感受”转化为“理解”的时候,则容易出现情感泛滥无法克制的局面。在小说语言的品质方面,《蒿里》处理得非常好。
  我相信小说艺术的能力,主要讲的便是这种“感受”和“理解”相互转化的语言的能力,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小说语言本身便是小说内在的气质、洞察力和细微的观察方式等的综合呈现,足以说明一个小说所具有的质量。虽然在生铁的《后记》中出现了构思这个小说时的“事件”和“主旨”相对应的象征,但在实际的作品中——《蒿里》——却是打破了构思中点对点的界限,语言始终以叙述者的心境和情感为基础而得以延伸,触及了叙述者对人的理解。正因为这种理解处于语言之中而非观念之中,便消除了小说语言的“隔碍”。
  这里所说的“隔碍”,是指通过类似说明、类证、刻意的象征以企图达到到表达完善的目的但却使小说产生了形与质相割离的缺陷。而《蒿里》接近了形与质的浑融,从而显得通透。这种浑融通透的效果产生了萦绕在小说之上的“意境”,确保了作品拥有得以进行下去的艺术感觉。而这种“意境”,在这里由于具备了充沛的情感而自成格调。“感情真者,其言亦真”,这句中国古诗鉴评中常见的句子,用到生铁的《蒿里》的解读上同样贴切。

  这篇阅读感受可能看起来很乱,它变成了一篇借用《蒿里》来谈论对小说的理解的文章,而并非是通常意义的评论。写到最后,我想到由灵感催生出来的写作冲动、找到适合的语调进入组成小说的“材料”、由这两点为前提而调和“感受”与“理解”,这一写作上的系列连锁反应,似乎是一个作品获得成功的第一保障。当然,这也只是基本的保障,在此之上,文学素养和艺术才能,才是作品的高度的关键。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1-7-20 10:39
有不少同感。
作者: 林思南    时间: 2011-7-22 11:01
无法说出的好,反正就跟读了那些经典短小说一个感觉。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