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暂隐
[打印本页]
作者:
马耳
时间:
2011-8-5 16:49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Juneau
时间:
2011-8-6 00:04
我觉得:你被一个“目的”控制住了;甚至在你真正开始写这篇小说之前,这个“目的”就已经预在了。
仅是一种感觉
作者:
马耳
时间:
2011-8-7 13:04
看小说本身吧,我觉得有没有目的并不要紧,很少有作者能够做到心中无一物,才开始写作,关键是看小说中各方面的要素平衡得如何,是否构成为一个艺术品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1-8-8 18:03
马耳对小说的“可读性”是怎么看的呢?感觉从《河到底在哪里》往后,你的小说越来越“晦涩”了。
作者:
马耳
时间:
2011-8-11 14:53
本帖最后由 马耳 于 2011-8-11 14:57 编辑
“可读性”这个概念涉及到人,讨论起来太复杂(‘读’这个动作必须由作者或读者发出),所以还不如讨论“开放性”,这个概念不涉及到人。我认为好的作品应该具有开放性,作品内部形成了空间,就是作品的各个部分之间相互映射,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磁场。在这种磁场的影响下,读者就能感受到作品的美,并对它去进一步的探索和发掘。我认为我的这个文章是有一定的开放性的。
这篇文章的语言和其他一些方面受到了乔伊斯的启发,可以参看陶北在阅读录入中发的文章《乔伊斯的语言》。
“晦涩”这种感受,也许来自这篇文章本身的一些特点吧。我的文章常常在虚境和实境之间不停地变幻,而这些虚境和实境背后隐藏的意义并不明朗,这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但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小说内部空间的扩大。与“晦涩”相比起来,这样做还是值得的,而它们最终也会通向一些更为“明朗”的作品。与重复性的缺乏深度挖掘的写作相比,我更倾向于这种“晦涩——明朗”式的写作。
作者:
破冬角
时间:
2011-8-11 22:47
别的不说,作者对待描写是不是有点太随便了?
“一条笔直的道路,在眼前,通往前方。再往前方,一片黑沉沉的建筑物,把视线挡住了。黑沉沉的建筑物,再往后面,更多的更为高大的建筑物,不知有多么的庞杂与高耸,一齐发着灰光。灰色建筑物的顶端边缘,浮着一层灰色的紫光”
个人认为,即使是出于开放性的考虑,在这里,作者也应该有更好的处理方法,而不是像这样简单、粗暴地用“灰光”、“紫光”来敷衍。我猜想,作者是否过于注重“内部空间”的挖掘,但却忽略了——至少是草率对待了——描写?
关于是否应该“前置”目的,我倒不觉得这是问题,毕竟各个写作者的写作理念不一样,不同的追求有不同的开始和到达方式,这个很正常。
作者:
马耳
时间:
2011-8-12 21:37
本帖最后由 马耳 于 2011-8-12 21:39 编辑
这样一个开头是很必要的。
这是一个“真实”之中蕴含了“不真实”的开头,它在形式上是真实的,但在细节上却具有不真实性,这样一个矛盾的开头为后来的变形(男女路人的变形、“我”的变形,狗的变形,“我”在桃园中所见景物的变形等等)提供了空间。
从视觉形象来说,它更类似于一个3D制作软件制造出来的科幻片或魔幻片的开头,而不是用通常的胶片拍出来的现实题材的电影的开头。这样两种开头具有不同的空间,所能表达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作者:
一层
时间:
2011-8-13 01:52
一个礼拜内读了五遍,每一次的阅读都比前一次要顺畅,直到最后一次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入。
感觉这样的小说是需要作者和读者一起用力的,读者如果依旧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是很难将阅读进行下去的,这是我对这篇小说“可读性”的一个理解。
除了马耳提到的“变形”(我主要体会到的是画面的渐变),在这些“变形”中亦可以体会到动作力度和节奏上的渐变,很明显的有“踩石板”的那段,画面变形的描绘更像是动作变化的延伸。
小说的情节是随着这些视觉形象的变化来带动的,在我个人看来,这样的小说更像是文字构成的视觉艺术品,只不过这些影像的反馈都在读者的想象中,这或许比那些在实际空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品增添了一些多样性吧。
作者:
马耳
时间:
2011-8-13 21:51
一层的认真很让我感动,还没想好怎样回复,先上来致谢一下。
作者:
马耳
时间:
2011-8-15 19:19
“变形”的确是我在这篇文章重点关注的一个东西。我一向的感觉是,我们中国的作家很善于在作品中“变形”,但是往往是缺乏章法,不讲求技巧,因此作品虽有惊艳的外表,却往往经不住时间的推敲。在这里我想实验的就是一种较有章法的“变形”,主要就是外部视觉上的变形投射到内部心理上的变形。之所以学习乔伊斯,也是因为他的“意识流”跟这个比较接近。一层除了认真外,在文章的主要关注点上把握得还是很到位的。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8-15 22:57
别人都是谈这一个作品。我觉得纵观作者陆续的创作,感觉这是一篇小说是对作者个人的一个超越。
可能作者本人也未必同意“超越”一词的用法。但它确实和作者过去的作品有所不同,以往的作品也有“变形”,但这一篇它更强调象征性的意义,并且用大色块、粗线条来对小说进行渲染,使作品本身更似梦幻,并且衬托出结尾的“静”。也使小说整体更富有多解性。
不过读过两遍,仍觉得:一是有些描写感觉“硬”。二是在我觉得恰到好处时,作者又多写了几句,强调了当时的感触。而这个强调在我看来有些“淤”。
这只是目前的感受,我再读读。
此外,类似下面的描写,很有意思(但同时也觉得有些直白、硬):
咸菜香巷、豆腐脑巷、小葱白巷、腌酱菜巷、臭皮蛋巷、紫藤条巷、白玉兰巷、红荔枝巷、黑柏树巷、瘦竹林巷、麻棕叶巷、雨打芭蕉巷、黑白无常巷、四大金刚巷、巫山云雨巷、般若境地巷、鸟鸣山更幽巷、闲敲棋子落灯花巷、莺啼绿柳弄春晴晓月明巷……
延薰门——》人民商场——》写着“桐花街”的路牌——》古城供销社——》一个坐满了人,可以看到尿液从一根细长的竹管里排出的露天河滨茶馆——》明月楼?朋月楼?——》一幢颜色陈旧的摇摇欲坠的老房子——》坐在墙边的老人——》新世纪电脑城——》一个没挂招牌,也看不出来干什么营生的空荡荡的破旧店面——》星巴克——》德胜门……
作者:
司屠
时间:
2011-8-16 08:32
扎实的小品,体现出了作者现阶段的小说方法。随便挑一段就可以看下去.马耳一直在变化之中,在调动自己,努力逼近。段林所说写得更具“可读性”对马耳来说应不是难事(我认为段林应追求少具可读性),但这就像是一个标志,马耳应该写一篇更具可读性的小说出来,以便自己从今以后能"为所欲为".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1-8-16 09:09
我很敬佩马耳的镇定自若,一直这样走下去会了不得。
作者:
马耳
时间:
2011-8-16 21:09
本帖最后由 马耳 于 2011-8-16 21:14 编辑
谢谢生铁、司屠、酒童。的确,这是我目前这个阶段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了,写完之后感觉也还不错,但也还没有达到写作的“化境”,希望今后能离这种境界靠得更近一些。段林所说的“可读性”,大概也有一点“化境”的意思在里面吧,我想这不光需要技巧,还需要心态上的变化,以至写作观念上的成熟,现在一下子要达到这些恐怕有点难度,先顺其自然吧。
作者:
学投河
时间:
2011-8-17 19:52
但是这种“超越”是否是好的超越好需观察,读完隐约有些担忧。
作者:
马耳
时间:
2011-8-17 22:17
恩,谢谢X,我会写出更多的作品来供大家评价的。
作者:
学投河
时间:
2011-8-17 22:21
下次过来玩的时候我们可以轻松讨论一下
作者:
马耳
时间:
2011-8-17 22:36
好,不过也许要再过三四个月才能回上海了,看情况再说。
作者:
路滨逊
时间:
2011-8-20 00:27
有点儿说不出的感觉:好像马耳努力制造的意象是无源之水,凭空生造,很费力。大概地读过去好像有波澜,贴近了看到的却只有马耳卖力地造词。还有些没想清楚的地方,明天来品。
作者:
马耳
时间:
2011-8-20 09:43
这篇小说有不少细微的转折和变形之处,也很追求多义性,读起来确实是会有点摸不着头脑,也就是段林所说的“晦涩”吧。小说的语言也还是有不完美之处,可以看出用力的痕迹,但总体来说,我觉得还是达到了语言的美感与功能的统一,实现了我预想中的效果。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