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预言者 [打印本页]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1-9-11 02:57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胡安焉    时间: 2011-9-11 12:56
从上午到下午,我们的一举一动不正是为了抵达这合为一体的愿望?——读到这一句时我对着显示器笑了好一阵。就作品气质和个人真实性情的契合这一点而言,从来不需要担心阿段,他有一种孩童式的真诚,单纯不矫作,不故作沧桑也不假扮青涩;同时又对自己的欲望看得透彻,保留了适度的清醒和自嘲;欲望,是写作的对象,而非让写作沦为欲望的工具(很多初级作品老是在这点上惹人生厌)。我认识的阿段是个温和乐观开朗风趣的人,对待自己的欲望不纠结不拧巴的人,他的生活难免要被和洽的人际环境瞄上(哈哈)。吸引他的感受性材料,比如说暧昧状态下的情欲,在这篇里比起之前的又要成熟和深入了一点。开篇部分里隐隐表达了一种宿命的爱情观,似乎与《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的开篇遥相呼应?作者生活环境和人生态度的发展和变动,会对写作产生不可预测但可充满期待的影响。加油阿段!

(我只是来捧场的,批评留给后来者

找到两处误录:
到达目D乡已经傍晚7点多了 > 应该是目的地D乡吧?
我的数学至始至终的差 > 自始至终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1-9-11 17:06
对话很多,也很精彩,虽然不是单凭对话推动情节,却是较为主要的工具。
细节描写都很不错,尤其前半部分,和安苒一起时的月夜。还有后来,和戴咪咪一起时的描写。
读起来轻松,可是整体感觉是在压抑一种比较悲凉的东西。碑文上的对联更是将这种悲凉扯了出来。
结构并不复杂,现在——往昔,预言(和秦瑶一起时的那些对白)——预言之后(和安苒的此时,也就是没了秦瑶)(这个和结构恰好倒置)。
作品展示了作者对描写的擅长,环境,细节,心理(主要通过言说与暗示)都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最后,就是觉得安苒写得稍嫌少了些,而且在写的时候,似乎应该和秦瑶有所联系一些。
欣赏。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11-9-13 16:48
语言整体上个人感觉比较松驰,气息松散,虽然有一些比较出彩的描写,但并没有掩盖这一缺点。此外,作者的立意比较一般,说来说去也就是和几个女孩的恋爱罢了,那些不时冒出的议论并没有把文章提高多少。没有令人眼前一亮或者印象深刻的东西。
说到这种多角恋爱,我想到了陈卫的 你是野兽。具体优点就不多说了,但关键一点是 在那篇小说中人物出来了。
作者: 扁头    时间: 2011-9-13 17:23
本帖最后由 扁头 于 2011-9-13 17:26 编辑

阿穗说的“单纯”真是,在这篇小说里有几处地方挺明显,会读着读着就让人发笑(比如摸着女友的胸“愚蠢”地睡着了,再如主人公的那句“我们晚上还有事呢”),这种笑或说纯真的品行是明朗透澈、由内而发的(所以会让读者容易将“我”与作者联系起来理解吧),难得。
但总体说,我个人的意见是,这篇不如《小镇青年》那么自信了,例子是比喻句似乎比《青年》时用得频繁了,似乎是作者担心在这样一个比之《青年》拉长的叙事空间中自身目前(受到工作和生活影响)的语言状态难以有效拉住读者的注意力,但获得的效果却恰恰反应出了某种疲惫,比如“像两堵墙”这个比喻就用了两次,容易给人技穷的感觉呐。
另外,写母子的那段虽然很动人,但感觉是步险棋,它可能想为小说开拓新的视角,从前面主人公心心念念的感情帐中浮上来透口气,但其实作出的这个观察仍然是为塑造主人公的形象而服务的,而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前面细致的外部动作、内部心理描摹已经很强了,还需要这样的议论“心说,你们知道我在想什么吗,你们不会懂的”来冒险造成凌驾于其它人物之上的印象吗?多少有虚晃一枪而真落空的感觉。就不如墓碑的使用那么妥帖、紧密了。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1-9-13 17:47
扁头 发表于 2011-9-13 17:23
阿穗说的“单纯”真是,在这篇小说里有几处地方挺明显,会读着读着就让人发笑(比如摸着女友的胸“愚蠢”地 ...

扁头哥看得很准,一上2万字我就掌控不好,整体架构也好作者个人意志也好,都有些绷不住,这篇发出来我也很忐忑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1-9-13 17:51
整个故事包括细节,完完全全是虚构的,与我个人生活无关,读的时候可以尽量抽离我平时给大家留下的个人印象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1-9-14 15:25
挺精彩的,语言上。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1-9-14 17:09
本帖最后由 魏虻 于 2011-9-14 17:21 编辑

读的时候会想起郁达夫的《沉沦》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用坦诚的心理描写塑造典型人物,我觉得就这一处来看作者的故事很成功,文字的长度决定了人物的展现比较能全面,而且作者和读者通过情节推进都能调整自己对人物的认识和看法,这个过程很美妙!
但是又感觉文章具体内容与事件架构与郁达夫,陀氏相比气质太清新,或者说感觉还很年轻,不沧桑,甚至有点点孩子。一群青年人的故事让我们这些心理上是老年人的读者看过来,似乎还没有寻找到足以引起深入思考的东西,主人公的看待事物的随意和平淡的态度还没有足够浓烈到,使读者在阅读中能把握住表面下面的一些实质(其实要说实质是有的,比如读的过程中,会忍不住思考,主人公对女朋友的感情和性的成分各占多少?人与人之间究竟藏着多少提防和不信任?短短的一个群体出行到底暴露了什么(大学生这种行动是不是荒谬,是不是可笑的涉世不深者的盲人摸象)?青年人的目的和行动,青年人的丑陋的养尊处优?爱是不是虚伪的?两性试探究竟要到什么时候?)。不过整篇既时尚又严肃!我觉得很精彩。但是我想着大概叙述者还要再跳出来,许多场景需要另一个角度看才行。不然容易没有嚼头。在读的时候我就想着,这里面的主人公可真的太猥琐太猥琐了。哈哈。。。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1-9-14 18:11
本帖最后由 段林 于 2011-9-14 18:22 编辑

故事结构上,我的初衷并非想写一个散漫的、由几个看似独立的桥段凑成的小说,下笔之处我想写的是一个“果—果—因”的小说,各部分比例大致为“1:1:3”,前两个小节基本是控制在比例之下的(人物行动以及叙述语调也比后面成熟),写到“因”这部分时却出现了收不住的窘状,而且莫名其妙的,作为叙述者的我忽然不想抓住“人物的性格、经验、行动是如何变化而来的”这条线了,便顺笔把它推远到我不愿触碰的地方,即便它还是在
作者: 一层    时间: 2011-9-14 21:48
语言不错,一口气读完了。
一些细节贯穿的很好,比如几次视角转向农人耕作的描写,还有主人公在某个动作前的犹豫。
如果照作者的初衷来看,后面的部分对前面的因果暗示并不强烈,我在初读的时候也一直试图去找一些线索。在读到和戴咪咪在荷塘边的那段时,我甚至想戴咪咪会不会因为“我”的一失手掉进荷塘而使小说出现大的转折。然而后面的部分一直就这么顺下来了,结尾时略显力乏并且似有所指(道观的部分和林雄与戴咪咪关系的深入都有所体现)。确实可以感觉到小说在快要结尾的时候进入了另一种可能性,无法断定这种“变化”的好坏,它似乎是尊重了小说本身的发展,却又引导着作者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对于作为读者的我来说,我更倾向于看到小说按照作者起笔时的想法来发展——即“人物的性格、经验、行动是如何变化而来的”,但似乎这样又显得庸常了。
依旧说一下有瑕疵的地方。
1.“但又顺利成章”——改为“顺理成章”。
2.“你知道江阳和万玲什么时候在前一起的?”“江阳跟我说,万宁一直看着她,”第一句的“万玲”到后面变成了“万宁”,到底要用哪个名字呢?第二句里的“她”应该改成“他”。
3.“一个精瘦的中年妇女站起来招呼我们进屋”,“精瘦”这个词的阳气太重了吧,应该考虑换一个形容词。
4.“很有fell吧。”——“fell”改为“feel”。突然想起初中英语老师强调过N多次这个单词的写法。
5.“一会儿走进林荫静寂的小树林,一忽儿又走在空无一人的水果园边”,我觉得应该都用“一会儿”或者都用“一忽儿”嘛。
6.“(莫名其妙地,我不想让给我们带路的少年看见[他一直很不显眼地跟着我们,看我们])”,这篇小说的括号很多,我很喜欢括号里是一段对话的那种处理,但是这种“括中括”是否必要呢,不如直接就用逗号去连接。

顺便说一句,我在读小说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把主人公代换成段林本人了。感觉何原这个形象不论在气质还是气场上都是压倒林雄的,踌躇和犹豫中又透着一股自信,应该就是跟冠希哥一样帅的那种男人嘛。


作者: 胡安焉    时间: 2011-9-15 13:59
段林与生俱来的特质(性格乐观;热爱生活;容易跟人相处;表面上有点玩世不恭,但其实底子里是个认真、自律、淳厚的人;帅),这些,最终会以一种神秘的方式在其写作中获得美学上的价值,但前提是他坚持写下去。他对生活和写作的思考其实很深入,看得清楚透彻,非常难得。但往往,明白自己厌恶什么很容易,知道自己真正喜爱什么却很难。因为年轻,生活对段林来说充满了新鲜感和诱惑力。但也正因为和生活贴得太近,太融洽,所以不容易去表达,事关越新鲜的内容往往质地越不明,且未经时间沉淀,形态还在不断变化中。处理来自生活和现实的材料时,要保持距离,有时甚至是冷漠,会帮一个作者找到他独特的表现力。我也不知说得对不对,不知说清楚了没,我自己对此的认识也不透彻,哈哈。
作者: 花黄夏天香如    时间: 2011-9-16 12:49
我觉得写得挺好的啊,就是开头和结尾好像不太好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9-16 16:08
前几天上网不方便一直等到昨晚才开始看,刚刚看完了,感觉细节和用词上确有些瑕疵;在写个专评,写完之后再细说。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11-9-20 19:48
【特邀评论】
X|《预言者》的困难——评段林小说《预言者》

  段林在小说创作上的产量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属于产量偏低的作者,当然创作量的高低并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但只要通过平常不多的交流,不难发现,一个对写作有所要求而精力又被日常各种事物分散的写作者,他的创作速度不可能很快。他的这篇两万三千字的小说《预言者》的完成,本身就是对自己写作的一个突破;虽然,这并不是他最好的小说。
  段林迄今最好的作品《小镇青年》体现了他对青年男女间关系的敏感,开头和结尾的与家人关系的处理也很微妙,从这个作品可以读到对这个作者以后写作的某种放心,但之后的《失身》和《无为在歧路》却没能达到《小镇青年》的整体水准。
  《预言者》的开头,我惊奇地发现,它的第一句“已经凌晨一点多了,我躺在床上”跟《小镇青年》的第一句“很久没吐槽了,七月的第一天,我不开心”非常相似;《失身》的第一句“令狐冲的二弟子安以洛性格内相、忧郁,别人不主动与他说话时,他能一连数日不发一语”跟《无为在歧路》的第一句“我是一个感情淡漠的人,不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都难以在心里激起长久的热忱”也非常相似。他的开头,不知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喜欢一锤定音地让自己有一个往下走的基调。这种写法的难度在于他用一条软绳绑定了全文的走势,如果状态不好,或者这个头开得不好,接下来的叙述会受到许多限制,因为无法扭转开头所隐含的定局而写得不够放松。在《预言者》两万多字的篇幅里,这种受开头限制的问题要比《小镇青年》一万字的篇幅更难驾驭。难以驾驭的另一个原因是段林在写作中有种轻微放纵的倾向,也许是“自我意识”或者是“行文亮点”,会有不受约束的灵光一闪,但他的小说常要求他应该尽量“收”而不是“放”。要写长,首先开口需要大才能满足他。
  但也不是说他的开头为自己的小说格局定下僵局,在《预言者》中,你会发现另外一个问题,作者的自我意识还是容易在时机尚未成熟地时候过早地冒头,它并非伴随着场景而生,而是先于场景而行并借助场景来达到目的,这让场景有了堆砌之感,尤其体现在这个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出现较为严重的“割离感”和“拼凑感”,而情节也有“目的——原因——过程”这样的创作痕迹,像《无为在歧路》一样,它仍有“证实”之感,阻碍了作品变得圆润通透,特别当篇幅长事件多之后,各个事件融合起来的难度更加困难,容易在没能调和好的状态下显得杂乱。
  以上两个问题可能涉及更多的是写作状态的因素,如果状态好,就会是《小镇青年》这类作品,如果状态差,就有种匆匆写就的感觉。这种好的状态,可能需要作者要有更多沉淀感和去伪存真的耐心,让一个主题并不重大的小说剥掉了一个年轻人与女友间如何相处的外衣之后,仍具有可供咀嚼和回味的筋肉。


作者: 我是美工    时间: 2011-9-20 19:51
看完了,看的时候段林投射在我心目中的印象总是跳出来和“我”搅在一起。看别人写的第一人称的小说就没这个感觉。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9-20 23:45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1-9-20 23:46 编辑

写得真好!

傍晚在小孩学校用手机看完的(那儿有无线网),比在电脑上看要舒服。

结构非常好。开始部分,交往的感觉,很自然过渡到后来的回忆。秦瑶是最有血肉的。男主角也好。

精准、简练,这本身就难,需要运着一股气来写。而这么长的篇幅,都能如此,同时又不大落入俗套。

写乡土的环境,很容易要么写得粗粝,要么写得过于絮叨。这个真正好。

我个人有种感觉,觉得是段林以往技巧和能量的集大成者。

任何人和我说起来,我都乐意推荐的小说。

性的描写虽然直白,但放在这篇的环境里,也体现为一种冷静的观察。

一点也不浅薄。我认为可以和《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媲美。两者的气氛、气场和内容完全不同,我指的是作为小说个体的能量和自给自足的系统而言。

我写这个时有意没看后面的跟帖,但第一页的扫过两眼。我完全不觉得立意浅。

比《小镇青年》更好。两个都读过,就会更觉得好,都是相似个性的男主人公,却感觉两个小说涉及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片领域。丝毫没有重合。敬佩。

当然,我的评价也往往看走眼,记得《小镇青年》当时也是我一个人跳着脚说好。

现在我要看看别人的评价了。我想很多批评意见是因为在电脑上读起来有些费力的原因。
作者: 江冬    时间: 2011-9-21 13:08
比较认可阿树的点评,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不过我也觉得这个作品比《小镇青年》好,尽管它的瑕疵比较多,但正是由于它比前者的想法多,内容也丰富些,所以更难以达到完善。我读过《小镇青年》两遍,感觉那是一个拘谨的作品,绷得很紧,这个显然要松弛多了,显示了作者的自信和迈向成熟。
第三部分感觉是稍显啰嗦了,前面写得真是非常好。
作者: 马耳    时间: 2011-9-21 16:50
这篇问题是有,不过也都算不上太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也许是——它仍是一篇青春文学类型的作品。黑蓝的青春文学类型的作品太多了,而这篇相比以往的同类型作品并没有什么质的飞跃,不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惊喜感觉,而且近几年黑蓝得奖的、加精华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青春文学类型的作品,看多了也叫人烦。
当然这个也许并不值得抱怨,毕竟这个跟黑蓝作者的年龄结构有很大关系。不过比较一下国内国外的成熟的文学杂志、文学奖、文学圈子的做法,再比较一下一些著名作家的成长经历,我还是觉得黑蓝的作者们还是应该努力扩展自己写作的领域,不要老是在青春文学的范围内打转转。青春文学这个范围还是太小了点,虽然它对作者本人也许意义重大,但如果要早日走向成熟、更自在的写作的话,还是应该努力超越青春文学的范围。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9-21 18:05
江东和马耳的看法我都没有。我就是觉得好。没看到什么瑕疵。从开始过度到回忆的部分,我还反复回过头去看了看,想知道怎么写的。好舒服。

题材我也觉得不是问题。都是青春小说的话,平常的题材更见功力。
实际上我拿我最近的小说蒿里和这个比,我觉得蒿里的结构很单一。没有这个那么丰富、有活力。那些非主角外的配角,不想干的陌生人,放得也很恰当。

我往往看走眼。大家多批评。
作者: 马耳    时间: 2011-9-21 18:10
本帖最后由 马耳 于 2011-9-21 18:58 编辑

上面写的其实是很个人口味的一个东西,大家可以把它当作一段怨言来看待。

下面分析下这篇与《小镇青年》的不同:

我认为《小镇青年》的好就在于,它很少见地写出了一种即时性的“青年”状态,这种即时性的“青年”状态与周围的环境、人群、两位主人公的身份(一个即将结婚,另一个有女友)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有趣的张力,这种张力加上对“即时性青年状态”的细致入微的、带着一种科学家和纪录片导演般冷静而津津有味的视角的呈现,创造了一种难得的“显微式内幕揭秘”的美感。可以说,它是第一次以显微式的手段在小说内呈现一个“小镇青年”在求欢时所经历的种种复杂而微妙的一切。
但是这篇,也许是由于作者的野心过大,而选择了一个复杂,却并不具“呈现”意义的故事构架,文中写的两段感情并没有太大的关联,相互之间也并没有形成什么张力,而文中的种种描写(尤其是性描写与心理描写),也不再具备“显微式内幕揭秘”的美感,更谈不上“即时性青年状态”那样的发现。它们在写作技巧及效果上,只能算是很一般的文学写作技巧,而写出来的作品,也就不能从根本意义上区别于其他的芸芸众作,而最多只能在广度、复杂度、长度等等方面下一些功夫了。
作者: 江冬    时间: 2011-9-22 10:27
生铁 发表于 2011-9-21 18:05
江东和马耳的看法我都没有。我就是觉得好。没看到什么瑕疵。从开始过度到回忆的部分,我还反复回过头去看了 ...

“觉得奇怪,好像早就认识过你一样,现在我才想明白,最好你可不就该是眼前的这个样子……”

“最好你可不就该是眼前的这个样子,”对话中应该不会有这么拗口的句子。

我说:“多年后回忆起现在的感情,可能会觉得自己好傻,不懂什么是自己需要的爱、该怎样去爱?但是处在目前,我们的年龄、周围的环境、我们自身的渴求,都使我们不能不谈恋爱,即便爱情可能带来的是苦涩、是注定走不到最后的悲观结局,可如果我们不去爱,只会更难受。”我不自觉地用上了抒情诗的口吻,“假如没有这些回忆,我们的人生该多么匮乏。”
这里抒情口吻不等于就是书面口吻。
还有“我们2年前来过”中“2”只能说是“两”,现实中没人会说2年的。等等。
对话问题我在段林的另一个小说里重点提过,目前看还是得注意一下。

其他的瑕疵就如阿树所说了。另外我觉得道观的那副对联用得并不好,沧桑感太浓,与全文的这种“轻愁”的氛围是很不协调的,要是我的话我不会让它出现的,出现了也会用一种方式把它传达出的强烈气息消解一下。

当然,这些都只是点个人意见,个人认为的“瑕疵”,与大家探讨。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1-9-22 14:21
他阿姨这个我喜欢.
此前也有几个喜欢的.
作者: 杨洛    时间: 2011-9-22 22:59
很想有一天,什么事也不做,泡一杯茶,把论坛里朋友的小说逐字读完,很想走进别人的世界看看那里是什么样子。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1-10-22 22:43
主要问题还是不稳定。优缺点都很明显。大的前后两部分(即由“我”与安苒的相处联系到几年前“我”与秦瑶等四人),我也是觉得联系上有点隔,表里的逻辑都有点简单,不算到位。后面这大部分,精致度上还不够统一,有差不多20%不协调散落在各处。
但是精彩处也是非常多。首先就是写景。我觉得写景在这篇里不止是为了变换节奏这么简单和低微,而是有了更大的野心。差不多到了为小说所写的地区(川南?)命名的地步了。沈从文的作品没看过,但据介绍,大概就和他写的凤凰类似了。这篇小说里的写景、风物活灵活现并且美不胜收,让人恨不能生活其中。这一用心作者应该是有意识的。
一些对白之后的衔接也有专门的用心,自然而不套路,很有启发。
在最后,“我”知道了林雄和戴咪咪睡到一起之后的反应,是不是过于淡然、简单了些?我看的时候是嫌简单的,觉得“我”心里当时应该有更多的复杂。当然,我不知道作为另一个作者所设置的“我”真实的想法是怎样,这就关系到作者是否真的“立意”秦瑶后来对我的态度,确实受到了白天分组行动的影响。如果这个立意是明确的,那我觉得,这个意味有了,但不够充分。
我前面说的20%不协调,也与一些粗糙有关,别的不说了,在“我把调查表摊在膝盖上”开头的这小节里,“我和秦瑶提出要看教室,”这里把戴咪咪又搞成了“秦瑶”,看来作者确实和“我”一样,心思一直都在秦瑶身上,确实色心导致了紊乱。另外还有好几处,老是把林雄写成秦雄。错得很可爱。
看到大家现在都怀揣要么不写,要写就狠心写透的状态,很有触动。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1-10-23 22:17
陈卫 发表于 2011-10-22 22:43
主要问题还是不稳定。优缺点都很明显。大的前后两部分(即由“我”与安苒的相处联系到几年前“我”与秦瑶等 ...

啊!!把戴咪咪写成秦瑶和把林雄写成秦雄我居然一直没发现,下回一定注意。
写景基本是套我对家乡的风物印象,四川安岳,川东南的一个地方,以一个在外生活多年的人带点陌生视角来描述熟悉地方的那种缅怀。
“我”知道了林雄和戴咪咪睡到一起之后的反应——我是这么想的:当时我肯定有惊讶、尴尬、难堪、愤怒、不甘等心理,但是当我看见林雄的时候,我已经把他当成情敌了,我是不会在情敌面前表现出失败的情绪的,所以我尽可能表现得淡然,但还是不甘心,明知道戴咪咪也在屋里,还是问:“戴咪咪呢?”林雄说她正在准备出门。我故意忽略这个回答,喊:“小戴?”从卫生间传来她的声音:“哎。”我说:“你们快点啊。”她说:“好。”我对林雄点了点头,上了楼。在这里,我通过忽视他的存在,提醒她的羞耻感,做了必要而无力的反击,对他,也对她。然后我接受了这个事实,戴咪咪的世界跟我再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了——我是这么考虑的。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1-10-25 14:55
段林 发表于 2011-10-23 22:17
啊!!把戴咪咪写成秦瑶和把林雄写成秦雄我居然一直没发现,下回一定注意。
写景基本是套我对家乡的风物 ...


嗯,认可你对最后林雄和戴咪咪的考虑,我看的时候也注意到你写到的那些细节的,并知道你的想法。我只是在看的当时觉得那里有空间,但当时也就觉得,对这里的空间,各个作者有各个不同的处理,可能性很多,就看各人了。影响这些处理的方式甚至与年龄、阅历都有关。你觉得那样之后,戴咪咪就跟你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了,我就觉得可能还是有一毛钱的关系的……这可能就是中年男人跟青年男人的差别……中年男人可能觉得任何女人都跟自己有至少一毛钱的关系……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11-5 11:09
同意......
作者: B.Boss    时间: 2011-11-20 15:54
为什么农村的高中生要学英语口语?他要考TOEFL还是IELTS?
作者: B.Boss    时间: 2011-11-20 20:10
哇,这么厉害
作者: endlesshappy    时间: 2011-11-21 12:16
陈卫 发表于 2011-10-25 14:55
嗯,认可你对最后林雄和戴咪咪的考虑,我看的时候也注意到你写到的那些细节的,并知道你的想法。我只是 ...

同意!

很喜欢段林这篇,放进手机里看完的。关于林雄和戴咪咪这里我也觉得应该有点什么的。但我还觉得最后秦瑶主动那里应该多两句。
写得真好!
作者: 庄秋    时间: 2011-11-24 19:00
感觉好,想评论不过前面貌似说得差不多了——另外川南方言(是吧?)用得很有地区命名指向性(陈卫之言是否与这有关?),昨天看的,到现在还记得那个“扯闪电”,真心觉得生动……纯粹的个人观点,另外对于这么迟才看到这篇略感羞愧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