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报摘】英美小说年度最佳 被高估与被忽略的
[打印本页]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1-12-13 13:17
标题:
【报摘】英美小说年度最佳 被高估与被忽略的
文/btr
评选年度好书,是欧美文学界圣诞季前的必然动作。辞旧迎新之际,疏理过去一年间的出版状况,当然是台面上的理由;但这些书单和排行榜,无疑也有商业上的诉求——秋天那些文学奖项带来的声名,需要变成圣诞购物季里实实在在的银两;而在欧美,人们也的确有以书相赠的传统。然而榜单总是会带来争议。评论家们不会理会榜单制作者的苦心或取舍权衡间的纠结,他们的目光总会聚集在那些被高估与被忽略的书之上。研究这些榜单的乐趣,又何尝不在于此?
《纽约时报》
四本处女作和一个史蒂芬·金
《纽约时报》年终榜单的权威性毋庸置疑。每年11月底,《纽约时报》都会先公布“100本年度最值得注意的书”,虚构类与非虚构类各占一半。该榜单类似于“年度十大”的长名单。随后在12月初,“年度十大”就会出炉,100本变成10本的过程,就会极具争议。今年也毫不例外,最终入围年度最佳的5本小说里竟有4本处女作,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纽约文学杂志《N+1》的编辑Chad Harbach耗时9年完成的小说处女作《外野艺术》(The Art of Fielding)最引人注目。“这本厚重的、引经据典的小说既有老式棒球小说的乐趣,也对才华和野心的界限进行了严肃而自省的思索。”Chad Harbach在高中时曾打过棒球,他在采访中讲述了对这项运动的思考:“棒球令我着迷之处在于:尽管这是一项集体运动,一个团队变得像家一样,但在场上的队员每个人却依旧非常孤独。你的队友依靠你、支持你,但在那些关键时刻却无法帮你摆脱困境。”
生于贝尔格莱德、有着波斯尼亚血统、年仅26岁的美国作家Téa Obreht的处女作《虎妻》(The Tiger’s Wife)或许不算真正的黑马。除了获得“橘子小说奖”之外,这本书也出现在众多年度榜单上。故事发生在巴尔干一个不知名的国度,讲述了一位年轻医生与她祖父之间的故事。橘子奖评委会夸奖道:“她很有技巧性地将一系列魔幻故事串联起来,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巴尔干半岛长期冲突带来的悲剧。这部小说提醒我们,人类是如此容易陷入残暴,但同时也令我们记得人类的爱是多么宽容和深厚。”
Eleanor Henderson的 处 女 作《 一 万 个 圣 人 》(TenThousand Saints)以1980年代的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群青少年吸毒、戒毒、组乐队、怀孕、恋爱、躲开或寻找他们父母的故事。《纽约时报》评论道:“这部激烈的、挽歌般的小说追随了在艾滋病流行初期,音乐圈中一群朋友、恋人、父母及孩子之间的故事,抓住了1980年代那种晦暗的、末日般的气质。”而小说的酷儿题材,同样引人注目。Eleanor Henderson出生在希腊,在弗罗里达长大,2005年在弗吉尼亚大学获得MFA学位,她的短篇小说《农庄》曾入围Alice Sebold主编的“2009年美国最佳短篇小说”。
Karen Russell的处女作Swamplandia!是一本哥特式的小说,故事通过一位女孩的视角讲述了她保护一个充满悲伤的家庭生活故事。小说既有哥特式的奇思妙想,也有充满创造力的新鲜语言。Karen Russell是《纽约客》、Granta等杂志的撰稿人,她不但曾入围“美国最佳短篇小说”,也被2009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评选为5位“35岁以下的最佳年轻作家”之一。
《纽约时报》年度小说里的唯一熟面孔是畅销书作家史蒂芬·金。虽然“类型小说算不算文学小说”的争论仍旧继续,但史蒂芬·金的穿越小说《11/22/63》至少征服了《纽约时报》的书评人。小说借助时光旅行回到了肯尼迪被刺杀的年代,故事将日常与超自然融为一体,对命运、记忆、自由意志等问题作了反思。
这5本小说各有特点,但假如你看到另外45本小说,你会想起被忽略的究竟有多少:唐·德里罗的短篇集《天使埃斯梅拉达:九故事》、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继《遥望》后时隔4年的新作《猫桌》、尼克尔森·贝克极具话题及争议性的情色小说《洞之屋》、《中性》作者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新作《婚姻阴谋》、唯一一部翻译小说村上春树的《1Q84》、曾以《美丽线条》获得布克奖的阿兰·霍灵赫斯特的新作《陌生人的孩子》、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遗作《苍白的国王》……这个被忽略的清单组成的替补阵容足以与最终入围的5部小说中的任何一部相抗衡,但或许文学永远不是奥运会,榜单总需要一些独辟蹊径的视角。
《金融时报》
开放心态与英国趣味
虽有《虎妻》、《猫桌》、《陌生人的孩子》、《苍白的国王》等小说在两张榜单上同时入围,但与《纽约时报》的榜单相比,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年度小说更具有英国趣味,而且视野更开阔——8本翻译小说入围,其中也包括村上春树的《1Q84》。
《金融时报》年度小说的英国趣味,更确切地说,或许应该称为“英联邦趣味”,曾以《白虎》夺得布克奖的印度作家Aravind Adiga之入围便是明证。他的新作《大楼里的最后一个人》(Last Man in Tower)讲述了一个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话题:孟买一座大楼里的居民是如何抵抗无良房地产开放商的拆迁要求的。小说以敏锐的触角关注了在一个贫富两极分化的都市里人们的生存状态。
孟加拉国女作家Tahmima Anam的《穆斯林好人》(TheGood Muslim)是其2007年的处女作《黄金时代》的续篇。故事讲述了1971年孟加拉国独立战争时,一对兄妹受命运折磨颠沛流离的故事。妹妹是自由派的医生,而哥哥则信奉了伊斯兰教。彼此之间的观点冲突反映了一个羽翼未丰的国度寻找自我身份的努力。
曾入围布克奖短名单的利比亚裔美国作家Hisham Matar的新作《一次失踪的解剖学》(Anatomy of a Disappearance)是一本非常应时的作品,故事的主角是一位父亲被埃及秘密警察绑架的孩子,小说写得优美而锋利。
英国本土作家的名字也更多地出现在《金融时报》的这张榜单上。除了获得今年布克奖的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TheSense of an Ending,较为先锋且怪异的女作家阿莉·史密斯的新作There But For The、格雷厄姆·斯威夫特讲述悲伤、失落、记忆的小说《希望你在这儿》、Edward StAubyn的“Patrick Melrose系列”第五部《最终》等同时入围。
翻译小说方面最显眼的莫过于中国小说家阎连科的最新英译本《丁庄梦》(Dream of Ding Village)。小说聚焦于一个艾滋病村庄里人们的命运,充满了人文关怀。
意大利作家Diego Marani的《新芬兰语法》(NewFinnish Grammar)讲述了码头上一位身份不明的受伤水手的故事。一位过路医生从他身上发现了一张标签,显示他有可能是芬兰人,于是医生决意教会他芬兰语,并试图帮助他重建消失的记忆。
去年1月刚刚去世的阿根廷作家Tomás Eloy Martínez的《炼狱》(Purgatory)讲述的是阿根廷最具有破坏性的一段历史: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军事独裁统治。故事由女主角寻找30年前失踪的丈夫作为切入点,对个人史及政治史层层剥离。
已78岁高龄的荷兰作家Cees Nooteboom亦有新作《狐狸晚上来》(The Foxes Come at Night)入围,《金融时报》的书评人夸赞道:“很少有作家能像这位荷兰大师那样充满世界性。”这本新书有8个短篇组成,对死亡及现实与文艺的格格不入进行了思索。
入围《金融时报》年度小说的翻译作品还有瑞典犯罪小说家Henning Mankell的《惹上麻烦的人》、中国香港作家陈冠中的《盛世中国》(The Fat Years)和法国作家及哲学家Tristan Garcia的《恨:一段罗曼史》(Hate:ARomance)等。(摘自《上海一周》)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