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才看了胡金铨《大醉侠》
[打印本页]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2-3-16 13:16
标题:
才看了胡金铨《大醉侠》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2-3-16 13:40 编辑
感慨到不能行。
布景、服装之用心,人物刻画之到位。官有官样,匪有匪样,陈鸿烈的玉面虎若放在央视《水浒传》里,不知多么出彩。白衣王伦太面了。
和郑佩佩比,林青霞也是裹多了奶油和蜂蜜。
《十面埋伏》就不提了那贱逼,《卧虎藏龙》多少场面向胡片致敬?而两者放一起仍能被胡片比下去。
胡金铨是北京孩子出身,片子里许多细节分明是北方的语言和物品。比如大醉侠说吃炸酱面。倒不是北方的就全好,而是联想到导演因时代所迫,远离故土,而在港台弹丸之地,一招一式滋养他的还是小时候的熏陶,难免感怀。
此外,60年代电影的舞台剧、戏剧的感觉,讲究步伐、讲究构图……电影本就是浓缩后的艺术,和舞台连着根,其经典性怎能用蒙太奇和电脑CG来替代?
想想看,60年代的那些经典的日本影片、小林正树的《怪谈》、港台武侠片、美国的《2001太空漫游》……都有浓重的舞台剧的滋养。
甚至还有梅尔·吉布森79和81年的两部MAD MAX(这个跳脱得太远),绝不是因为《辐射》和《北斗神拳》有它的养分,也全和20世纪60年代的那些片子的优点一样,堪称后世典范。
《大醉侠》打斗起来也比较真实,强调动作的迅速,基本是一下就结束战斗。《醉拳》打的花样百出当然也NB,但《大醉侠》的招式和它导演讲求真实的古朴气质相配——虽然也模仿了点日本片的武术。
我看的电影不多,觉得电影没有书的天地广阔。所以就知道这么多。知道少而感慨多,就不细表了。
等到70年代之后,香港电影就都是粤语了。南迁的北人也渐渐被当地的水土文化所融解。
有时,因为很多原因,到年纪大了才找到一些东西的根源。才知道源流比下游甚清冽、甚广阔。这种感慨时有发生而不知能责怪于谁。
[attach]6908[/attach]
[attach]6907[/attach]
作者:
司屠
时间:
2012-3-19 12:51
看了,这女的好端啊,正端.这脸型有点像童末.高手过招过得也很干脆.
作者:
shep
时间:
2012-3-30 00:15
我还是不太爱喜欢剑戟片,特别是姜大卫的《保镖》(看完后冷汗+鸡皮疙瘩),一是感觉就是斧头帮拿着刀剑在斗殴。二是戏剧感觉(不是舞台感)太强,一板一眼……
关于胡金铨,我觉得——侠女以后的作品,尤其是在南韩拍摄的那几部(山中传奇、空山灵雨)都有着极大的败笔。《山》在技术上走上死胡同,主要是剪辑(尽管我也不是业内人士)、闪回再加上慢节奏简直让我无法忍受……《空》试图以武衍佛的这种方式也非常突兀;不是不搭调而是表演和画面太生硬。不客气的说,这都是嘎纳的那个奖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太在乎。
要说北方风格,李翰祥的风月片体现得更有多也更有趣呀。(他甚至把一部分广州的东西塞到北方里,这很好玩)要说这俩人的共同点,就是晚年凄凉。ps有兴趣找找老李90年代和陈道明合作的《鼻烟》,大略能感受一下老派的京味儿
作者:
卫康
时间:
2012-5-2 16:12
我是看完了郑佩佩的女侠再看什么所谓《见龙卸甲》里的周迅的,才过几十年,表演艺术就堕落到这种程度了么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2-5-18 06:45
看了这个帖子,看了这个电影,果然都基本上一招决定胜败,尤其大醉侠和他师兄,原本以为至少他们会纠缠数个回合,没想到,更简省,可是又叫人觉得有意思,不拖泥带水,故事本身反倒更显清晰起来。
整体感觉有点像从前的笔记小说的风味,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有奇异,有韵味。
作者:
高盛婕
时间:
2012-5-23 05:35
本帖最后由 高盛婕 于 2012-5-23 06:16 编辑
突然想到一点有点偏题的玄机:
处于一个岛(国)上的人,好像特别对舞台剧/戏剧情有独钟? 像英国,爱尔兰,冰岛/挪威,日本,台湾。
这些国家不是出戏剧大师就是有浓厚的戏剧文化。
是因为他们先天出生的环境,潜移默化的让他们形成了不谋而合的对空间的理解吗?
某种“无限空间下的有限空间”“天圆地方”之类的空间感乃至世界观。
作者:
林思南
时间:
2012-5-24 22:01
好古老的片子,只是,现在再回看从前的一些片子,总是抱着各种挑毛病的心,主题曲除外。
作者:
西维
时间:
2014-7-7 19:56
郑佩佩,即使她老了去演一个不着调的华夫人,都比秋香出彩。
大醉侠还是小学时看的,露天电影,我爸的学校那会一月放两次,跟过节一样,方圆N里的村民都赶来看。
作者:
5月8月
时间:
2014-7-13 20:08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