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回家总是既爱又怕 [打印本页]

作者: X    时间: 2012-9-25 22:07
标题: 回家总是既爱又怕


今晚去探望外公外婆,真正开始面对着有没有女朋友和收入的问题,并从他们(包括老母)的言谈神色中感到严肃性,尽管我面对亲戚的提问的时候总以开玩笑和乐观态度应付,也难以打消他们的疑云。
一个写作的,真是离家乡亲人越远越开阔,家乡亲人只有在远处回望时才能进入文学的范畴成为题材,距离太近,文学就被问题所压垮和摧残。

昨晚在抽屉中翻到两个记事本,写了满满两本日记,是09年毕业前到毕业时那半年写的,我都忘记这回事了,所以看到的时候感觉很奇怪,一些句子和想法很难想象是出自自己的手,对一些场景和感受的记录,如果不记录,早已毫无印象,这很有趣,我今天特意买了两个本子用来写,写一种只有一个读者的书。可惜这两年来一笔都没记上,太多想法起伏变化,现在已难以再进行梳理。

作者: 陈皮    时间: 2012-9-26 00:00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觉得远离家庭的一切,真是好啊!!!!!!
作者: 蒜頭    时间: 2012-9-26 00:57
我在家久了就想出门,出门久了就想回家,在外时间以半年为宜,在家三个月就挺难受的
谢特,今年回去也得面对结婚的事情

不知道埃克斯看到几年前写的东西,对当时的想法是什么感觉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2-9-26 07:16
家,现实生活的一个核心场景,也是一个核心精神场景。
作者: X    时间: 2012-9-26 09:50
蒜頭 发表于 2012-9-26 00:57
我在家久了就想出门,出门久了就想回家,在外时间以半年为宜,在家三个月就挺难受的
谢特,今年回去也得面 ...

有一部分是觉得当时怎么会有这么偏激的想法,一部分是又想起毕业前的焦虑,还有一些现在觉得当时就已经想到了,只是后来在不断确认。
感觉成长得越快对以前的日记的否定就越大,这次看两三年前的日记,否定的东西不像以前大学看中学的日记否定那么大,可能慢慢的一些想法也稳定下来,自身的变化会越来越不明显,不像发育期一样各种激荡。


上午我妈为了让我起床吃饭,8点半就打开客厅的音响放民歌,各种无语。
作者: doolxx    时间: 2012-9-26 10:15
生活总是很多不同味道
想象只有施过肥后才茁壮

作者: 不有    时间: 2012-9-26 11:24
身为一个去不了哪儿的人,表示如果能够看到这些离家在外的人的笔记就更完美了..
作者: 夜跑跑    时间: 2012-9-26 11:25
每次过年过节回家,每个早上都是一早被来家里补课的小孩吵醒,各种拜访和被拜访,各种试探、推敲和控制,完全没有自己的空间,像块木头一样移动。
但是临走的那一两天,又舍不得了。
每次都是这样。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2-9-26 11:38
所谓近乡情怯。怯的东西是否一样?
作者: 李牧    时间: 2012-9-26 16:15
一个写作的,真是离家乡亲人越远越开阔,家乡亲人只有在远处回望时才能进入文学的范畴成为题材,距离太近,文学就被问题所压垮和摧残。

对此,我深有同感,所以我一直在远离家人和那个地方。对于“距离太近,文学就被问题所压垮和摧毁。”,我觉得要重新思考,真的是这样吗?如果回到会把创作压垮的地方去创作,是否有新的可能?我们现在所处的现实为什么就不能把创作压垮和摧毁?难道创作一定是面对远处的东西吗?
我打算近距离的观察我要远离的东西,看看我能否继续创作。不知道会怎么样。
作者: X    时间: 2012-9-26 17:27
李牧 发表于 2012-9-26 16:15
对此,我深有同感,所以我一直在远离家人和那个地方。对于“距离太近,文学就被问题所压垮和摧毁。”,我 ...

当然,也跟个体的强度有关,如果个体强大了,一些让人受不了的东西也能消化和转化好。
对于一个在继续成长并渴望长得更大的人,某种过于紧密的关爱会成为遮蔽了成长所需要的阳光,过于关切的关爱,近乎自私地一味“为你好”也让人难以承受。当然这样讲只是把问题的严重性加强了,但如果连吃饭睡觉收拾房间这类每天都身处其中的小事都让人产生一种“被督察”“被观察”的感受,心绪难免会受打扰,适应和调整状态会消耗掉一些精力,而当它成为日常,时不时地出现,这种消耗与创作事迹所需要的“沉静”很难协调。
作者: darmou    时间: 2012-9-27 10:59
“家乡亲人只有在远处回望时才能进入文学的范畴成为题材,距离太近,文学就被问题所压垮和摧残。”

同意。
作者: 卫康    时间: 2012-9-27 14:52
我预备回家坐到河边去看水,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