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什么样的生活,造就什么样的人 [打印本页]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2-9-27 11:44
标题: 什么样的生活,造就什么样的人
我个人对场景、气氛的重视,远远超过对人物的重视。这虽不能说是大缺陷,但也起码不是什么优点。我写的人物性格大多模糊。

想起就觉得感慨。
前两天,无意中看到王朔导演的电影《我是你爸爸》的VCD。觉得还不错。小说原著也看过,我觉得在王朔的小说里,也算拔萃的。

我感到奇怪,虽然他描写的这些人、事、景,我都很熟悉,我生于北京,10岁起正式在北京生活,毕竟也可算是个老北京了。但对于他写的这些小市民的事情、悲哀、感受,却一点兴趣也没有。

对此我真的也觉得奇怪。我不讨厌王朔,但也绝说不上羡慕。因为能打动他去写的这些事,我一点兴趣也没有。奇怪,我脑子里着迷的就是那些郊野里的高塔、傍晚、以及傍晚高塔上与世隔绝的人的隐秘的生活。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2-9-27 11:55
触动的点,有时格外私人。
作者: 猪皮    时间: 2012-9-27 15:01
王朔写的这些小市民的事情、悲哀、感受,很快就会被消费掉了,没什么嚼头也没什么意思。
就好比绘画吧,现在不喜欢那些森林啊,风景人物什么的画作,反而对抽象画非常感兴趣,抽象画给人的感觉个人觉得是偏重于对场景,气氛,情绪的描绘,画面里没有人,却会让人想起楼主所说的那些郊野里的高塔、傍晚、以及傍晚高塔上与世隔绝的人的隐秘的生活。
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突然想起了保护才能发布现场黄冰逸那副水墨泼溅画: 向日葵的三张脸。
作者: shep    时间: 2012-9-27 19:13
我有时想,自己对北京的了解,既没有外来人的那种敏感,但也没有那种好几辈住在北京的人的那种认同——自然而然对本地风土的认同;就像是遗传。加上家里母亲的影响,我似乎是没有根的。也许这是我时常会用(并且注意)地方方言的一个原因。可在阅读上,却又不喜欢方言。
作者: 蒜頭    时间: 2012-9-27 19:51
本帖最后由 蒜頭 于 2012-9-27 19:53 编辑

在阅读或观影的时候那些事就在我的脑海里上演着,像刚发生过的一样,并不那么珍惜,也知道它大部分都是虚构
但空间跟景物要久远得多,有那么多的事情在这里发生,随着时间它们都消失了,即便是站在自己家里仔细去想过去的时光,快乐的回忆也会掺杂着悲伤
颐和园只能透过窗户往里望的房间,让人恐慌
作者: 硬硬的还在    时间: 2012-9-27 21:53
我觉得王朔是大师级的。
作者: X    时间: 2012-9-27 23:05
我觉得自己很偏狭,几乎只对一两个作家的作品有热爱的感觉,其他的大作家的书读了也会觉得好,但很少发出赞叹。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