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建设“辨析”版—一些个人见解 [打印本页]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07
标题: 建设“辨析”版—一些个人见解
建设“辨析”版—一些个人见解
在我来到网上以前,在我自己的生活圈子中并没有热衷于哲学讨论的人。我最多与周围人争辩的只是这样一个问题,即“哲学到底有没有用?”所以,对于应当如何展开哲学讨论,我并没有过充分的反思。
刚进入网络世界的时候,我仍将自己视为一个独特的人,一个“孤独的探索者”,这虽然令我抑郁,但也在某个层面上满足着我的虚荣心。我确实想把自己和大多数人分别开来。即使现在,我仍不能完全克服这种可笑的心理(或许这并不可笑?)。但很快我就在网上遇到一大群与我类似的人,并且见到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哲学观点”。我不清楚自己的喜出望外背后是否也有一些失落感,但那时侯我最需要的是同路人的鼓励和认可。于是我就积极的参与到了讨论之中。然而,不久以后我就厌倦了,因为这样的讨论其实很很混乱,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共同的哲学观、术语和前提,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诚意,没有可以分享的哲学传统和“参照系”,因此也就很难有什么结果。
一般网站上对于各项讨论的限制无非是“不许有非法言论和污言秽语”,但这种限制只能为建立哲学讨论的秩序提供最低限度的保障。这种“自由”也许给人一种平等的印象,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对某个哲学问题随意发表一番自己的言论,每个人都可以有其自己的标准、自己的哲学。但是,如果我们将“在哲学面前的平等”理解为一种“机会”的平等,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机会”正是达到“更高价值”的机会。如果“平等”是“价值的均等(无差别)”即没有什么更高的价值可言,那么“机会”不也就消失不见了吗?由此可见,“机会的平等”与“价值的均等”是根本矛盾的。在哲学研究中,我们只能接受和努力促成“机会的平等”,因为接受“价值的均等”实际上就意味着取消哲学的意义。哲学作为一个探索的领域,必须是有等级的,这种等级是价值的等级,它建立在一定的秩序之上。没有秩序,一群人只能是乌合之众,或许有偶尔的思想闪光,但很快就会被平庸和喧闹所掩盖。那么谁有权力给出标准、建立秩序?我相信,没有某个人有这样的权力,无论其在世俗世界拥有怎样的权力、地位和头衔。人们确实可以提出一些标准,但这些标准只能在时间和命运的进程中被筛选。任何以为自己有独断权力的人都是缺乏自我反思精神的。只要哲学还能存在下去,她就会体现出实现某种秩序的本性。其实,秩序蕴涵于传统之中,深入传统的人自然可以获得评判的能力。如果抛弃了哲学的传统,那也就抛弃了秩序,进而也就抛弃了哲学本身。传统是时间和命运中的积淀,没有这种积淀作为前提,哲学讨论的继续展开是不可能的。一个孩子如果要抛弃本来有的身体,而单纯要求增高和保留下增高的“那部分”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认为,如果有人想要在辨析版实现卓有成效的讨论,那就必须尊重(深入)哲学传统。
确实,每一次哲学变革都是对传统的背叛和批判,但没有传统,哪里来的批判?批判和背叛不是在无知状态下的抛弃(置之不理,自行其事)。蛇确实要蜕皮,但蜕皮之后,它还是蛇,而不是一张凭空而来的蛇皮。我甚至感到,我们已经到了要背叛“背叛的传统”的时候了。
维特根斯坦经常被作为大哲学家中不了解哲学传统的典型。有人认为他是直接面对哲学问题本身的,他没有接受哲学传统及其束缚。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维特根斯坦曾是罗素的学生,他起码熟悉弗雷格的著作,而且是一位逻辑学家,所以决不能将其想象成是一个没有接受任何传统,没有经过任何专门训练的天才。而且,维特根斯坦大概只能有一个,不会有很多。
另一个典型的人物是尼采,他的书中几乎随处可见对哲学传统和古代哲学家的批评甚至嘲讽。但他同样不是那种从一开始就无视传统的人。在写于1884年的一则关于“智慧之路”的笔记中,尼采将自己的成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他认为,在第一阶段,人需要尊重、服从、学习;这是精神禁欲时期,热爱和赞美的时期;第二阶段,是独立的时期,是孤独时期、自由精神的时期;第三阶段,是创造和担大任的时期,是授权自己行动的时期①。
可见,尼采并不是一开始就将自己放在创造和担当大任的位置上。并且,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曾是一位古典语言学家。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各自有其深厚的传统,目前辨析版更侧重西方哲学,毕竟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领域。我认为有所侧重是必要和正当的,但也不会因此排斥对中国哲学传统的关注和学习。
辨析版不抵制批评,而且非常需要批评。但前提是这些批评必须是内行的批评。不是任何批评都是有益的,就如不是任何进攻都是最好的防守,只有那些有力度的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一样,只有善意、坦诚、有力的批评才是有益处的。只有这样的批评才真能使人提高。所谓“内行的”不一定是指“纯学院性的”,但起码应是头脑清醒、经过深思熟虑的、对相关知识和问题有相当了解和认知的。我最怕那些不学尼采的智慧和胆识,单学尼采的狂傲的人了。胡塞尔的一句话也可以表达我的部分意思:除非你已经弄懂了批判对象的直接含义,否则不要轻言批判。
最后还想说的是,辨析版的发展也许不在于发贴率、跟贴率、点击率等的提高,而在于其品质的提高,这里不是聚集人气的地方,她只属于那些可以“限制其世俗野心并在思辨里得到满足的人”。假如拒绝喧闹有利于将反思推进到更高的层次,那么相应的牺牲反而正是我们到这里来的目的所在?
在哲学中,探索的进程是缓慢的,我们得不断的自我反思,更多的只能是困惑而不是结论。我想将一句箴言作为本文的结尾与大家分享—“不在显赫处强求,而于隐微处锲而不舍,这就是神圣。”
注①:参考《墙上的书写》,洛维特/沃格尔等著,田立年等译,华夏出版社,200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29 13:29:35编辑过]
作者: ying201 时间: 2007-8-4 13:07
支持~~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07
没想到你来,谢谢~~~
作者: Zen 时间: 2007-8-4 13:07
我附议~
逃犯的第一把火很棒,期待后面的
作者: Zen 时间: 2007-8-4 13:07
平等应该理解为“机会均等”而不是“价值均等”,否则任何社会都要失去动力,这个哈耶克曾经已经论述过。
从我自己的哲学认识发展之路看,出现深入骨髓的内行批判,绝对是进步的助力。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07
ZEN的灌水图真不错呀~
作者: 师麟 时间: 2007-8-4 13:07
举双手支持。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07
保持哲学讨论的纯正和严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哲学讨论的规则是潜在的,每个人确实有言论自由,也有思索的自由,但是这些并不能保证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讨论。。哲学也不是由术语,僵化的知识组成的,它在骨子里是一种思维方式,,不同的哲学家都有着哲学思维,它们是跳出日常生活习惯的。每一个术语在哲学家那里都是活生生的哲学思维的完整体现。可是好多人谈哲学是完全不理会哲学思维的,把术语在不理解的基础上为自己的争论服务,断章取义,把它们当作一种炫技。。哲学于是成了一张画皮。。。保持一种严肃纯正的氛围,有刺穿画皮的敏感度,这些都是很重要也很难做到的。。我是越来越没有耐性,并越来越疲惫了。逃犯的思索和激情真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29 20:55:49编辑过]
作者: leon 时间: 2007-8-4 13:07
逃犯这把火烧得好!特别赞同你的两个见解,1、提高品质。2、倡导多样性。这两个见解都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似乎多样性还容易些,可以通过增加对中国哲学、宗教等相关学科的关注,邀请高水平的水手来实现。 提高品质一个前提就是保持讨论的纯粹性,而不是沦为不断的澄清基本知识。品质的提高首先要求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这需要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当前较具有可操作性的提高方式还需细细思考。
今天想到一点:辨析版要鼓励原创,提高原创帖子的比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2 23:37:36编辑过]
作者: 曲梵 时间: 2007-8-4 13:07
呵呵 逃犯说得在理。
我一直以来在某些问题上不敢乱发言也就是因为自身知识结构有些不同。我是经常在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间徘徊,所以至今只是了解些东西,而没下定决心专门研究哪个方面。我不怀疑对话的可能,但有时怀疑讨论的意义,特别是在学习时期。
作者: 横 时间: 2007-8-4 13:07
摔下交~ 留个印记 哈哈~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07
辨析版不抵制批评,而且非常需要批评。但前提是这些批评必须是内行的批评。不是任何批评都是有益的,就如不是任何进攻都是最好的防守,只有那些有力度的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一样,只有善意、坦诚、有力的批评才是有益处的。只有这样的批评才真能使人提高。所谓“内行的”不一定是指“纯学院性的”,但起码应是头脑清醒、经过深思熟虑的、对相关知识和问题有相当了解和认知的。我最怕那些不学尼采的智慧和胆识,单学尼采的狂傲的人了。胡塞尔的一句话也可以表达我的部分意思:除非你已经弄懂了批判对象的直接含义,否则不要轻言批判。
“最后还想说的是,辨析版的发展也许不在于发贴率、跟贴率、点击率等的提高,而在于其品质的提高,这里不是聚集人气的地方,她只属于那些可以“限制其世俗野心并在思辨里得到满足的人”。假如拒绝喧闹有利于将反思推进到更高的层次,那么相应的牺牲反而正是我们到这里来的目的所在?
在哲学中,探索的进程是缓慢的,我们得不断的自我反思,更多的只能是困惑而不是结论。我想将一句箴言作为本文的结尾与大家分享—“不在显赫处强求,而于隐微处锲而不舍,这就是神圣。”
我觉得这三段话说得非常棒,不仅仅在辨析版有效,放在别的地方用来指导批评同样也是至理之言。支持!!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07
谢谢诸位鼓励,我想网络的优势是,各种观点几乎不受利益之网的过滤.但发表看法也因此而失去了纯粹评审的过滤.个人基本可以不负责任.这就容易令人产生网络文学\哲学不要求品质,不受限制的印象.我们要求自由,是因为没有自由就没有真理,真理是目的,自由本身只是达成目的的必要条件.如果将自由绝对化,认为只要自由就好,就会在一种无自律的状态下,陷入平庸的自由化.自由不该是懒惰和浮躁的护身符.言论自由不能堕落成胡言乱语的自由.当然,这首先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3 10:38:50编辑过]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