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罗贝尔·萨巴蒂埃《瑞典火柴》
[打印本页]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3-2-11 19:22
标题:
罗贝尔·萨巴蒂埃《瑞典火柴》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3-2-11 19:23 编辑
《瑞典火柴》是萨巴蒂埃童年三部曲的第一部。它像所有的三部曲那样,的确带着作者最浓郁的某种情结——具体到这本书,就是童年。
这本书是我在20岁出头的时候,大量阅读中比较早读到的,但也始终不是觉得很好的一本书。
它的强项在于细节的细腻,侧面的心理描写的成功。深深的忧伤与孩子式的乐观。这些都表现出作者有纯真的心灵。
我之所以要写到这个作家,就是他引起了我这个话题。人在做创作的时候,手底下要有技巧,但心又必须是天然去雕琢的。
第二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好像也忍不住哭了一下。
作者是孤儿,写的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孤儿。自然主义。但这本书也有很多缺陷。细节不谈,年代已远,主要的问题是,作者的灵魂是破碎的,因为没有父母的爱,而是枯竭的。
我想了很多年,才想明白是这个原因,使这本貌似非常湿润温暖的书,实际上摸起来却像黑暗里的一麻袋碎玻璃片。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2-11 21:55
这句说得好:人在做创作的时候,手底下要有技巧,但心又必须是天然去雕琢的。
作者:
柏仙妮
时间:
2013-2-11 22:55
本帖最后由 柏仙妮 于 2013-2-11 22:59 编辑
是的!同意楼上的!
其实以前也经常会在这两者的之间摇摆不定。有时一跟人说什么写作技巧,总有人回说文章可贵是来自内心,说技巧什么都伤于机械。那时就经常在想,这么说,我们谁也比不上小学生了,成长以后谁的心都有些浊是不是?谁还能比得上小学生的直抒胸臆?再说了,谁写的文字里没有技巧,只是有些比较拙,有些比较好。
断章取义最不好,最容易成为怕难,怕新,怕承认缺点、自我欺骗的手段。
文章应该会经过三个阶段吧,第一比较直也比较嫩(初级),此后必定大学技巧过犹不及(必经的),此后懂的取舍,洗尽铅华。
有些心里模凌两可的话,经过点明,便会明晰可见了。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