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一个让人崩溃的翻译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13-3-10 19:59
标题: 一个让人崩溃的翻译问题
本帖最后由 井井回 于 2013-3-10 20:04 编辑

92年浙江文艺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作品集》里,译者聂建军,《香蕉鱼的好日子》最后一段:
他瞥了一眼在半边床上熟睡的姑娘,然后走到一件行李前,打开,从一叠短裤、内衣的下面取出了一把7.65口径的奥特基牌自动手枪,抽出弹夹看了看,又塞了回去;再把枪上的击头扳起。然后他走到空着的那半边床坐下,望望那个姑娘,瞄准好,开了一枪,子弹穿过了她右侧太阳穴。

李文俊翻译的《九故事》(浙江文艺出版社)里《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最后一段:
他朝在一张单人床上睡着的姑娘瞥了一眼。然后他走到一件行李前,打开它,从一叠短裤、内衣底下抽出一把7.65口径的奥特基斯自动手枪。他退出弹夹,检查了一下,又重新塞回去。他扳上击铁。接着他走过去在空着的那张单人床上坐下,看看那个姑娘,把枪对准,开了一枪。子弹穿过了他右侧的太阳穴。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13-3-10 20:03
一张床还是两张床是个小问题,大问题是,西摩是杀人者还是自杀了?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13-3-10 20:11
本帖最后由 井井回 于 2013-3-10 20:11 编辑

应该是聂建军翻译有误,《木匠们,把房梁抬高些》明明说到西摩是自杀的。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3-10 20:16
搜原文出来看。塞林格是写英语的,写法语也还行,这几个单词我还认得。万一碰到写阿拉伯语的,就麻烦大了。

就小说,应该是西摩自杀。即使没有木匠,这个写法,也是自杀比较有味道。如果是杀她,那句子就失了很多意趣。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3-11 13:46
He glanced at the girl lying asleep on one of the twin beds. Then he went
over to one of the pieces of luggage, opened it, and from under a pile of shorts
and undershirts he took out an Ortgies calibre 7.65 automatic. He released the
magazine, looked at it, then reinserted it. He cocked the piece. Then he went over
and sat down on the unoccupied twin bed, looked at the girl, aimed the pistol, and
fired a bullet through his right temple.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3-11 13:48
twin bed是指两张一样的小床,类似旅店双人标间那种。

his right temple李译是对的。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13-3-11 15:55
看来聂建军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作者: X    时间: 2013-3-11 16:37
……我后来知道西摩是自杀的,但非常奇怪,读香蕉鱼(李文俊译本)的时候,我总觉得他杀了人……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3-11 16:49
为什么你会有那种感觉?他明显是趋自杀的人。

明显是那种失去生趣,对世界只剩下幻想,并且对他人没有伤害性的人。

包括小说的最后那段,都非常合适一个冷静而疯狂的自杀者。如果是他杀,最后那句就真没得读了。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3-11 18:06
歪楼地说,他那个心理,心理学上称之为“灾难创伤心理”(战争创伤是其中之一)。《达洛维夫人》里那个跳楼的(我忘了名字),也是这一类创伤。《子午线》里的保罗为了遗忘象棺材一样把他密闭在内的世界,所用的方式也是不断地向薇拉讲诉各种故事(幻想)。

看二十年小说(大师作品),如果够认真的话,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学心理学的一样有理解力。不同在于,心理学是基于统计的科学,如果看到心理学书上说某种病症伴随的行为,千万不要以为那个行为和心理障碍之间有必然关系,那只是说,经过统计,比如样本100人(同一类心理障碍),有70个人(比例是我虚构的,表达大意)有过这个行为。而作家通常是用自身感受性去理解各种心理活动的,更有个体性。

这也就是荣格在看过《尤利西斯》之后说乔伊斯“比魔鬼的外祖母还了解女人的心理”。

另外要强调的是“心理过程”,对他人的所谓“动机揣测”和“阴暗分析”(自得其乐的),是心理学家和大作家都不干的事。可揭示的通常是过程,其他都只能妄测,并可能因一方推测错误,导致另一方反应失当。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3-11 18:10
在心理分析过程中,如果讲诉的心理内容会展示被分析者的部分心理,同样,对该内容的阐释会展示分析者的认知和基于该认知做出的判断。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3-3-12 15:45
买书最怕翻译有问题,就遗憾。
作者: 叶文武    时间: 2013-3-12 16:17
九故事里不喜欢这篇,始终觉得最后那枪又突兀又矫情。总不能用西摩小传给这个故事作注解吧。不过那句“我把她当做你”真是让我读得心一软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3-12 17:20
我真是觉得前面铺垫得很够,电话里关于西摩的讨论——显然姑娘的妈妈把他当病人对待,并且持有戒心。

电话对话有这一段:

姑娘说,又一次把腿交叉起来,“他说他不想让一堆傻瓜盯看他身上的图徽。”

“他身上没有刺任何花纹呀!他在部队里文过身了啦?”

“没有,妈妈。没有,亲爱的,”姑娘说着又站起了身子

这说明西摩有幻觉并且非常敏感,他感觉自己身上有图徽(其实并不存在),并认为那图徽会引人注意。事实上他是引人注意的,姑娘的母亲确实在给予他对精神病人的关注。

这种幻觉只有在跟孩子的交往中对他不构成影响,因为孩子同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没有形成习惯性的社会判断,所以他跟西比尔一起讲香蕉鱼时,他没有不适感。

而一旦接触到成年人,他的反应就是这样:

“我看到你是在瞧我的脚。”电梯开动后他对那女的说。

“对不起,你说什么?”那女的说。

“我说我看到你在看我的脚。”

“对不起。刚才我是在看地板。”那女的说,把脸转向电梯门。(成年人遇到奇怪的人时,很正常自然的反应。而对一个敏感的病人来说,会很不适。)

这样子讨论小说连我自己都觉得乏味。我只是想说我读的时候,觉得塞林格给的是足够的,完全可以让我体会到一个不再能跟成年人的社会相容的人临死前的悲哀。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3-12 17:43
在对话里塞林格除了给够了关于西摩的信息,同样也给够了读者用以理解西摩的信息,电话里姑娘的妈妈所讲的都是成年人世界的乏味事情,而孩子跟西摩的对话是有趣且让人“心软”的。但西摩是一个成年人,如果他想“正常生活”,他就得面对各种诸如姑娘妈妈提起的事。

应该说,对读者要求是高了一点。多数读者是“正常的成年人”,难以理解西摩的“非正常心理”。

《九故事》我是从这一篇开始看的,之前也没有看过西摩的传记,但是那一枪不需要其他注解。一个人活到与社会不相容,会相当痛苦,如果痛苦指向外部,就伤害他人。如果指向自己,就容易自杀。西摩仍然可以跟孩子做让人心软的对话,临死前仍然会望姑娘一眼,他无意伤害他人。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3-12 17:53
继续歪楼讲一件我遇到的事。有一年我坐出租车,天快黑了,下雨,路程也很远。我有跟出租车司机聊天的习惯,但通常大家都讲很日常的事,比如出租车公司要求司机要学一些英语之类之类的。

那天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司机突然对我讲起他是退役的防暴警,参加过新疆镇暴。讲起那件事时,他没有对我描述细节,也许他也不愿意回顾。他对我说:“你不能想象一个人近距离看到另一个人的死亡时的感觉。”之后他就很沮丧地说:“挣完今年,我就回我爷爷的老家去,那里很荒,一个人也见不到,我要一个人在那里住到死。”之后的路上,他一直比较失态。但是我不知道他究竟曾目睹过什么,我也没问。

到我下车,他才惊醒过来一样道歉,问他有没有吓到我。我跟他说没关系,我也面对过死亡。

西摩曾经在战争里见到过什么,我也不知道。

抱歉讲到这么沉重了,只是说,塞林格如果过于细致地写西摩的心理成因和状态,写到读者可理解,小说会很沉重。他讲这么多已经够了。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3-12 19:21
镇州大萝卜 发表于 2013-3-11 18:10
在心理分析过程中,如果讲诉的心理内容会展示被分析者的部分心理,同样,对该内容的阐释会展示分析者的认知 ...

这句话我昨天没说完,如果从一个心理分析师对他人的分析报告中,同时也可以看到他自己的部分特点的话,同理,作品除了展示人物和故事,同时也会把作者展示给我们。

一个人或许可以不说出他已经知道的东西,但是一个人肯定说不出他并不知道的东西。——读海德格尔的时候,我的感受就是:他完全可以理解我,但是我不能完全理解他。(我想到的,他都说起了,而并非他所说的,都是我曾想过的。)
作者: 叶文武    时间: 2013-3-12 21:15
前面故事里对于西摩精神问题的铺垫确实不少,他只能接纳孩子的世界这点也毋庸置疑。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就是结尾这一枪是不是必要,是不是太过简单而不负责任了。
作者: 叶文武    时间: 2013-3-12 21:19
电梯中与年轻女人对话,只到这里,然后结束。我觉得已经足够。
作者: 叶文武    时间: 2013-3-12 21:35
那个出租司机说的话,我看了心里也咯噔一下。但心里震得这一下,同读到西蒙开枪自杀时不同。意外但是又自然,在一瞬间能让我相信人性里存在一种荒芜感。可能我表达不好,同样是一枪,西蒙那一枪只有响,但这一枪打到我了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13-3-13 20:50
大萝卜的解读又专业又用心。
我回想第一次看这篇小说时,姑娘在和她妈妈的电话里透露了西摩的“病情”之后,读者这个时候知道西摩要出事,但是什么样的意外,不知道,接着故事转移到了海滩,这个时候我感到了一种危险,海这个意象暗示着归宿,并且以忧伤的美感美化着死亡,当时想到了莫非是意外死亡,好奇地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安排,如果就是在海滩上出现意外,这会正中读者下怀,非一流作者所为,读到西摩离开海滩,心里一块石头落地——小女孩西比尔是安全的,但更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西摩回到房间里马上来了一枪,很震,就像看电影时突然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特别有力的镜头。我觉得这篇小说是有作者和读者较力的那股劲。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