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写作的意愿 [打印本页]

作者: X    时间: 2013-10-31 16:03
标题: 写作的意愿
本帖最后由 X 于 2013-10-31 16:04 编辑

那些有才华的人,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而非现实的本来面目去组织写作,但仍旧是从文学的角度去考虑写作,而非根据自己的癖好。

并不认为写一件丑陋的事情就很好地反应出这个世界的丑陋和让人无奈的一面,这个世界的丑陋和无奈无法成为去写这么一个故事的理由,就像它的光明面也无法让人忽视物体下侧的阴影。布考斯基的小说脆弱,它所引发的影响也是时效性的,往后人们谈到他的小说,只是当成一个典型来谈论,就像人们今天提到《金瓶梅》一样,首先不是从文学的角度去想问题。

作品走向永恒,是因为它具有更为宽厚的正面意义,就像儿童的教育更先接触到唐诗而后才是宋词,总体向上的精神面貌为更多人所需求。这种永恒性是在混沌中寻找光明的本能,而非通过忽略暗影而对光明的强调。并不存在完全客观的写作,同样不存在完全不涉及道德的写作,虽然这些都不是目的,但它们包含在写作当中,被作者和读者共同消化。

作者: cjdxc    时间: 2013-10-31 19:04
为了表现一种什么,而去选取所对应的的题材,或者是说选取了某种题材而说它表现了什么,都显得太过刻意,而且这种认识也让人觉得厌倦。
作者: X    时间: 2013-10-31 21:00
cjdxc 发表于 2013-10-31 19:04
为了表现一种什么,而去选取所对应的的题材,或者是说选取了某种题材而说它表现了什么,都显得太过刻意,而 ...

嗯,觉得总体上来讲,也很难去除“表现”,那种妙手偶得的灵感式发现非常珍贵,最近在尝试“常态”性写作,不想太依赖“灵感”。
作者: cjdxc    时间: 2013-10-31 21:45
X 发表于 2013-10-31 21:00
嗯,觉得总体上来讲,也很难去除“表现”,那种妙手偶得的灵感式发现非常珍贵,最近在尝试“常态”性写作 ...

最近都写不出来了,偶尔有强烈感觉的时候,手边又没有笔,之后再去写,写下当时想的开头之后就不知道如何继续,为了继续下去的句子都让人觉得太过刻意,还有厌烦,就不想再继续。
作者: 陈皮    时间: 2013-11-1 18:30
本帖最后由 陈皮 于 2013-11-1 18:36 编辑

总是觉得x的这种文论有点学院气…
当然“学院气”在这里是中性的,没啥不好…
作者: 象素化    时间: 2013-11-1 20:21
布考斯基的作品,如果从人性的光明和黑暗,从美好和丑陋,从道德和反道德这些角度审视,无论赞同或反对他,都很难进入他的作品。他不是处理这些内容的作家。他进行的是一种性情化的写作,在本性上抵触他的很容易错误地贬低他,而在本性上认同他的也容易盲目地赞赏他。针对他应该有另一种批评的形式,否则只能像现在这样,粗糙地表达一下对他的喜恶。我也只读过他的几个小说,对他了解不深。
作者: 象素化    时间: 2013-11-1 20:37
随便说说啊,跑题也不打紧吧,这应该不是很规范严肃的讨论吧……你几段话排在一起,思维应该有一定的连贯性,也可能我误解了,那你说说布考斯基的小说为什么脆弱好吗,如果你愿意的话
作者: 象素化    时间: 2013-11-1 21:54
你说的也在理,我读过他的几个短篇,内容确实都很特殊。照你表达的意思,《金瓶梅》大概也是因为采取的题材和手法而损害了艺术品质?我比较悲观,我觉得这些作品和作者是被宿命缚在一起的,是互相找到了对方而不是一方找到和决定了另一方。某些东西先于他们的写作而决定了他们的写作(包括内容和形式),他们的努力只是在属于自己的残缺不全的领域里尽量把东西写成、写好。舍此他们将一事无成。人都不是全能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就大业吧?另外,《金瓶梅》的作者肯定不具有我们现在的艺术意识,他未必自视为艺术家,未必考虑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自己的艺术成就。他们根本不考虑这些问题。“永恒的作品”大概不属于他们,他们大概也不在乎。或者在乎,但也没办法。不过,如果每个作家都奔着“永恒的作品”而去,那也太无趣啦。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