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觉得金基德的《春来冬去》很好看,转个影评。 [打印本页]
作者: 外外 时间: 2007-8-4 13:08
标题: 觉得金基德的《春来冬去》很好看,转个影评。
《春夏秋冬又一春》:金基德的人类残酷学说
文/不一定驴驴 04年3月26日
在电影中探索生命,最近较有感触的两部片子是[21克]和[春夏秋冬又一春]。墨西哥导演伊纳里多的[21克]在生命的迷失中对基督教信仰发起了质疑,而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通过佛学诠解人生旅途的意义所在。同为谱写生命的乐章,伊纳里多在肉体中抽取灵魂称其“重量”,而金基德把人生喻成循环不息的四季,同样表现的是生命火种的轮回和交接,无疑后者更形象生动。
两种文化信仰和思维习惯的差别,在影像语言面前可见端倪。伊纳里多为代表的西方唯物主义写实风格,最终使梦呓般的[21克]晦涩有余灵感不足。它所缺少的写意上的联想和点缀,正是以东方文化为根基的[春]中值得称颂的地方。
多次涉及敏感题材引发争议的金基德,关注韩国社会的边缘群体,以超脱世俗的边缘另类影像多次引起海内外的关注。此次相对平缓了许多的[春],直觉上使人误以为是其风格上的转型和收敛。其实不然,[春]所流露出的关于七情六欲的迷罪预言,依然是其一贯的对欲望主题的露骨展现。稍有不同的是,它是金基德的世界观对生命轨迹的一次完整的宏观描绘。相对于以往作品中仅关注的中青年群体,[春]较为全面的首次填补童年+老年阶段的命运。
春夏秋冬象征着人生的四个阶段,金基德把影片切割成四块独立的章节。因为故事囊括了人的一生,时空的距离感显然增加了情节的跳跃性。但四个故事并非独立互不相干,虽然彼此所处的时空相隔千里却环环相扣。四个人生不同时期的辉煌片段,在金基德巧妙的取舍和衔接下依然保持着线性故事的流畅。
春的诞生
春天的故事孕育了一个生命火种的点燃,金基德从主人公的童年经历娓娓而谈,俨然他把[漂流欲室]中的“水上宾馆”演变成本片的“水上寺庙”:一个远离喧嚣都市环山绕水的小寺庙,一个不谙世道的小和尚,没有背景和亲人,有的只是对佛的膜拜和朴素的生活。但是如此纯真朴实的小僧人,依然滋生了灵魂深处的罪恶。
无邪的小僧人把石头缠绕在鱼、青蛙、蛇的头颈,把石头塞入动物的口腔,看着它们挣扎喘息而手舞足蹈。讽刺的是,杀生竟然来自小僧人的天真童趣。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一个人类性本恶的不争事实。金基德以近乎残酷的冷漠姿态注视着小僧人的成长岁月。
背后的老僧人也注视着小僧人施虐的一切,但是并没有给以制止和解救,他给予小僧人的救赎,是对其灵魂的洗涤和惩罚。按照佛学的逻辑,破杀戒的小僧人注定将承受自己亲手酿造的恶果。
夏的禁果
夏天是欲望放纵的时节,转眼间小僧人已长大成人,映入他眼帘的是一幕幕性的招手。金基德把镜头对准了大自然:山路边蛇的交媾预示了小僧人的性成熟和冲动(此处也是向今村昌平的[酋山节考]致敬)。情窦初开的小僧人幽会少女偷尝禁果,破了佛教中的淫戒。他给少女献殷勤,甚至搬来“佛像石凳”给少女坐,是其心中神佛地位的瓦解。也体现出佛法在人的七情六欲面前败北的过程。
面对小僧人的犯戒,此次老僧人给予的教诲,依然不是阻挠和劝解。看破红尘的他给了小僧人选择人生的权利,并如同先知般的一语道出了未来:“淫念唤醒了占有欲,而占有欲望必将惹来杀机。”他明白此时的小僧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归依佛门,同时也为自己和小僧人的下文埋下了伏笔。
秋的杀机
十年后秋高气爽的某日,就如同老僧人预言的那番,已经步入中年的小僧人带罪潜逃。十年前还俗的他跌入了世俗的险境,挥之不去的是世间的烦恼和情感的纠纷,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制裁。因爱生恨、恨起杀意,妻子的不忠酿成了他的弥天大罪。这个杀妻的故事似乎又回到了金基德三年前的[漂流欲室]。
金基德眼中的爱情,无不以悲剧收场,他对爱情的控诉,总是借助于欲望和暴力的原始发泄。面对爱的背叛,男人的瞳孔中冒着复仇和嫉妒的火焰;面对疯狂的世界,他只能采取更加疯狂的态度。他试图选择死亡来逃避现实,无休止的施虐与自虐,如瘟疫般的从[漂流欲室]中传染到本片。
冬的反思
冰天雪地的一个早上,服刑期满的“小僧人”再度回到已成废墟的寺庙,不过此时“小僧人”已经变成了“老僧人”。昔日的私欲不在,头发斑白的他能做的仅是在孤寂中度过余生,走着当年师傅走过的安详末路。他背拖石轱辘送佛像于山顶,是对其童年杀生的偿还,也是为它们超度。蒙面女人在寺庙弃婴,预示了下一个小僧人的成长故事。又一个春暖花开,新的小僧人同样重复着老僧人当年的生活轨迹,生命的循环在自然界继续。
这是关于一个和尚的人生岁月,镜头后的金基德宁静而又形象的述说着生活的流逝。他始终保持着故事的趣味和曲折,不是灌输给观众空洞的理论,而是依仗物化的镜头和佛学的概念,抽取出人与自然的共性,把人的本性与动物的本能穿插交融的隐性描绘。他对主人公生命过程的展示,有意的掐头去尾而予以他人的生活代替:片围的婴孩,正是主人公幼年寄居佛门的谜底。主人公还俗时老僧对徒弟命运的先知和点化,暗示了老僧曾和他有着相仿的人生经历。秋季老僧的孤苦伶仃和安然超脱的自焚死去,也将是主人公晚年的最终命运。
三个人的生活共同来搭建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不仅有对灵魂交接的喻意,更足以说明人类生活的大同小异。
影片的基调整体上比较灰暗,仅存的温馨希望之处,是金基德对佛的肯定。抵消人类罪恶净化灵魂的唯一途径,便是来自佛的救赎。佛教徒的慈悲善意超凡脱俗,与世人的阴险讹诈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在主人公中年逃逸的一段最足以体现:杀妻后的主人公焦躁易怒心神不安,并带有暴力和自虐倾向。而师傅给予他“雕刻般若心经”的疗法,俨然把他由魔鬼变成了圣徒。晚年后的主人公再度返回寺院一心行善普渡众生,走上了真正意义的信奉之路,在佛的指引下不谙世事刻苦修行,是其灵魂上的觉悟,也是对其所做错事的忏悔。
片尾弃婴后的母亲滑入冰窟窿,是神佛对恶人的惩罚。显示出佛的公正和明察秋毫,也体现出儒家善恶有报的思想。
继杨德洛维斯基和今村昌平之后,金基德是世界上第三个喜欢在人类和动物身上寻找共性的导演。本片和他的其它作品一样,动物依然出现在影片中的每个角落。金基德营造出一幅动物与人相共存的宁静谐和画面:春天寺庙里跑着欢快的小狗,夏天换成了大公鸡,老僧借公鸡之力把湖中央的木船拖于岸边。秋天他背着小猫并用猫的尾巴写字,冬天老僧自己化成了一条蛇。而小僧人与少女的爱情邂逅,鱼和蝈蝈是重要的调情功臣。
-------------------------------------------------------------------------------------------------------------
昨天看的时候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幕:
小和尚熬不住对欲爱的渴望而离开水上寺庙,去到俗世寻找他的女人。后来杀了移情别恋的妻子后逃回寺庙,依然满怀巨大痛苦和仇恨,他对老和尚说自己不能忍受妻子欺骗他、不专一。老和尚悲悯地看着他说:
俗世就是这样的,你怎么能不让别人喜欢你喜欢的东西呢?
作者: 崔童 时间: 2007-8-4 13:08
楼上的门外汉1000
歇了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20 12:38:29编辑过]
作者: ying201 时间: 2007-8-4 13:08
的确好看~~
作者: MONDAY 时间: 2007-8-4 13:09
的确不错。从《冬》开始基调有些紊乱和牵强了。
作者: 杨昊 时间: 2007-8-4 13:21
金基德的电影我喜欢《坏痞子》和《撒玛利亚少女》,
《春去冬来》啊,还行。。。。没那么喜欢。。。。
作者: 小狗子 时间: 2007-8-4 13:21
不会吧,《撒玛利亚少女》简直就是垃圾。还是回家洗洗睡了吧。我去
作者: 小一 时间: 2007-8-4 13:21
不喜欢.太玩弄观念和人文意识了,丧失了很多生动的东西,因为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大太空,而且选取的表达材料也有些空洞.和他别的影片不太一样,他别的影片很好的把刺激性的非常态的情节妥帖地放在影片中,刺激但不激发人的全部注意力和低级情欲.而这个有点过于追求意义了,事先想说的话太多,太固定.这种影片适合纯学院派的人士观看,看后一定感想多多,并深刻无比,呵.
作者: 小一 时间: 2007-8-4 13:21
受过训练的思维总是过于关注人文意识,并总是惯性的寻求意义,这其实是远离艺术的生命力的.艺术是与天赋直接相关的东西,最自然纯粹.从艺术的眼光看和从关注人文意识的受过训练的眼光看,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作者: 小一 时间: 2007-8-4 13:21
我现在觉得看电影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被故事情节吸引,与之相配的最好效果是煽情的成功.第二个层次是,从中挖掘人文意识,最好的效果是挖掘其中的象征的意义,并所得甚多.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难达到的一点是,从艺术本身去看,这样每个影象都是有生命力的,而特定意义的赋予其实是艺术的死亡,这样我们所关注的只是无意义的影象背后导演缝合的目光,这些无特定意义的影象经过目光的作用充满生命力.所以,最吸引人的是目光的主人---导演的生命力.还是那句话,艺术是与天赋最直接相关的东西.一切文学,哲学,绘画,电影它们都是生命力的不同表现方式,我们要知道其中关键的一点.
作者: 杨昊 时间: 2007-8-4 13:21
小一说的话正好表达了我的看法,为什么会更喜欢金基德其他的电影,真是知音。看《春去冬来》我感觉很受“教育”,对现实中发生的很多事,欲望、罪孽等等都有了新的(可以和这个影片联系起来的)认识。但看〈撒玛利亚少女〉或〈坏痞子〉,则更多地是在欣赏一种纯粹的美,得到的东西非常暧昧和模糊,但却是享受。
作者: 8439 时间: 2007-8-4 13:21
小一,有两种惯性都是值得堤防的,一是寻求意义,二是追逐画面。所有狭隘的惯性的观赏眼光都与电影艺术所不相容。它使你无法接近新鲜却值得品尝的东西。
金基德的电影,我以为只需按时间段不同看4部左右就能发现,他对形式感的追求方向很不优。
我所看过他最好的作品是《野兽之都》(是其相当早期的作品)。他有将个人视觉趣味布置得体的能力;也能将人与环境两者不露痕迹的缝合。也只是在《野兽之都》我看见了一部好看的电影
后来他就一直在割裂自己的优势,他的电影已不是一架健全并强势运转的机器。
正因为看过《撒马亚女孩》,所以我一直没去看《春来冬去》,在那烂片中,他努力满足A。习惯指责某部影片画面效果不够酷(或者另外一个形容词,比方说优美等),他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力;B。非影迷,且喜于在电影的土壤里“挖掘”(人文意识)(社会意识)甚至,随之而来可能也将情感作为其排泄品的文艺寄生虫。
其中B类容易叫人分辨,A类还裹着艺术的薄纱遮盖自己空洞的大脑。
作者: 杨昊 时间: 2007-8-4 13:21
小一,你是不是内在王国的小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16 15:43:10编辑过]
作者: 树皮 时间: 2007-8-4 13:21
8439妹妹,我不认为《撒玛利亚少女》是烂片。
你的发言多的是论断(我承认有一些是很准确的),但却缺乏分析和证据,难以让人信服,甚至会让人不舒服。那就成了武断了。
“他对形式感的追求方向很不优。”
“后来他就一直在割裂自己的优势,他的电影已不是一架健全并强势运转的机器。”
对这些论断我很感兴趣,并且也很相信你的判断力,但不知为何,你没有提出一句实质的话来证明你的观点。
《撒玛利亚女孩》在努力满足两类人?不知道我有没有理解你的观点,你是说
A,〈撒玛利亚女孩〉是一部追求画面效果“酷”和“优美”的电影,而缺乏真正的生命力。
B,〈撒玛利亚女孩〉是一部说教味的、文艺寄生虫在其中很容易发掘社会文化意义或进行情感排泄的电影。
那么我实在是无法理解你的观点,因为我也看了这部电影,和你的感受是几乎相反的。
所以希望你能提出一些分析,一点点也好,仅靠自己的感受力和直觉来说话,难以让人信服。
1,为什么说〈撒玛利〉是追求空洞的“酷”和“优美”?甚至说导演在刻意迎合这类观众?
你说的“酷”和“优美”我可以理解为日韩商业电影中常见的所谓的“优质”影象吗?(我看〈撒〉绝对不是那种东西),如果不是,能否解释一下呢?或者做一个类比?哪些我们熟悉的电影是在追求空洞的“酷”和“优美”?
2,刻意在影片中寻找意义或发泄感情是愚蠢的,但感情的共鸣和道德的判断却是无法避免的。
3,“画面”是电“影”的基础,是电“影”的身体。影象的优美和酷不能指责的,除非这两个形容词被打上引号。
总之就是:我不太能理解你的观点,请摆事实,讲道理,说明白一些好吗?
看了太多空洞无物的影评,很希望能提升一下自己,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16 16:01:03编辑过]
作者: 小一 时间: 2007-8-4 13:21
8439,我一直欣赏你的艺术鉴赏力.一个人的艺术气质是与天赋直接相关的.你说的关于意义的这点和我想的一样,因为我以前太容易陷入这种情景了.后面那一条也道出了我思索但尚不清晰的观点.而且,有一点很对,我现在容易陷入A,呵.当一个导演开始有意识地追求画面的好看刺激,这已经是丧失生命力的表现了.
杨昊,我不是那个,小一这个名字是我随手打的,第一次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16 17:44:27编辑过]
作者: 8439 时间: 2007-8-4 13:21
树皮,在双方都看了同一部电影,我以为能否交流单看论断就够了。论断包含观点,它所未说出的引述材料你在观看时就未想到,那我一点办法也没有。
作者: 树皮 时间: 2007-8-4 13:21
8439,那就是我太笨了哦。
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不算一部烂片,这样说太严重了,至少值得欣赏的地方是不难发现的。
作者: 舶良指玄 时间: 2007-8-4 13:28
过分卖弄东方元素了,无序拼接成的大杂烩
最后那套武术完全不符合整体基调
而且后殖民
作者: 阿九 时间: 2007-8-4 13:28
《漂流欲室》《空房间》
作者: 沉静之花 时间: 2007-8-4 13:28
标题: ..
[quote]以下是引用8439在2004-9-16 13:57:15的发言:
小一,有两种惯性都是值得堤防的,一是寻求意义,二是追逐画面。所有狭隘的惯性的观赏眼光都与电影艺术所不相容。它使你无法接近新鲜却值得品尝的东西。
金基德的电影,我以为只需按时间段不同看4部左右就能发现,他对形式感的追求方向很不优。
我所看过他最好的作品是《野兽之都》(是其相当早期的作品)。他有将个人视觉趣味布置得体的能力;也能将人与环境两者不露痕迹的缝合。也只是在《野兽之都》我看见了一部好看的电影
“他对形式感的追求方向很不优。” 可金给我的感觉是, 他一直在追求着一种形式感.
相反, 他讲故事却是很不优. 所以坏痞子更象一个寓言故事(因为这样的定性可以逃避现
实主义的诘问),漂流欲室 撒马里女孩 春夏秋冬 形式给人的印象更深. 而金一本正经
地讲的故事, 比如这本野兽之都,恰恰是我最不喜欢的一本. 因为故事很烂俗,人物也很
烂俗,所以我想请教一下8439MM 《真诚的》,“他有将个人视觉趣味布置得体的能力;也
能将人与环境两者不露痕迹的缝合” 体现在哪里? 因为这本电影我看的是全屏的, 即使
是画面也没有给我带来丝毫冲击.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7-8-4 13:29
8439已经不会再出现了。
烂就是烂。鉴赏力这个东西没道理可讲。讲了也没法懂。
电影有电影的语言,文学有文学的语言。用文学的语言,完全可以把一部很烂的电影描述得非常好。
所以看过《春来冬去》后,我认为完全不必有耐心去读对方1、2、3、4地摆道理的文字,这个没有什么可讨论的。烂就是烂。
作者: 莫裸 时间: 2007-8-4 13:29
〈春去东来〉比〈英雄〉都傻比。没看过的千万别上当。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7-8-4 13:29
以下是引用莫裸在2005-8-19 20:59:09的发言:
〈春去东来〉比〈英雄〉都傻比。没看过的千万别上当。
《英雄》虽然商业,好歹还讲了个完整的故事。
《十面埋伏》就让我很惊讶了。我惊讶的是,张艺谋这样的导演,一旦拍了商业片,竟然比普遍水平还要差一些,就很让人奇怪了。
作者: HenryLee 时间: 2007-8-4 13:29
人生庵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