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我喜欢的电影【二】(重贴) [打印本页]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02
标题: 我喜欢的电影【二】(重贴)
来源:黑蓝老论坛


11、安德烈·鲁勃列夫



已经过去了很久,我还是要说:这是我看过的最伟大的电影、甚至艺术。请注意:我用“伟大”一词一向很慎重。这个片子的详细评述,请看我论坛里对该片的专论:《安德烈·鲁勃列夫》。刚才我又把它看了一遍,觉得它把我想说的基本说尽了。



12、奇异的乐园






如果《安德烈·鲁勃列夫》是我最喜欢的“复杂”,那《奇异的乐园》就是我最喜欢的“简单”。当实验性的镜头与“浑朴、天真、懵懂、无知”一经交融,其安静的张力将使人长久地捂紧无与人说的激动。


13、女收藏家



尽管我确信“影片的灵魂是导演”,但哈蒂·波丽托弗(Haydée Politoff,也是该片编剧之一)使我感到:她以她的浑然不觉支撑了整个《女收藏家》。她的气质、她的形象——包括她的脸蛋、她的身材、她走路的样子以及她说话的声音,都体现了一个“收集男人的女收藏家”的无辜和无奈:她是天生收藏家;她并不为此骄傲;她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这样;甚至觉得并不存在质疑自己的理由:她就是那样,她不有意,也不无意;对自己的优势,她并不完全自知,因不自知而不珍惜,因为不珍惜,所以她的收藏以她自己的受伤为基本代价;而撼动人心的是:她并不索取,因为她并不感到自己已经付出。她快活中夹杂着忧伤,可是她的快乐别人无法分享,她的忧伤也无人能够排遣:所有人都对她爱莫能助,而她继续静静地生活、收藏、不自知地受伤。


14、克拉之膝







侯麦的电影至少有两大特点:1、风格如此单一,却让人不易厌倦;2、不得丢弃他的任何一部作品。倒不是他每部作品在情节上有很多联系,但比情节更重要的,是思想,是思想上的联系。《克拉之膝》可能是侯麦最成熟、最丰厚的作品,这是相对他作品的风格貌似单调而言的。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正如《女收藏家》一样,侯麦对女演员的选择,非常注意她们的声音,甚至,她们的声音是她们精神气质的最高凝聚。声音里那种不让人生厌的懒洋洋,与他整个作品的“丰厚”、“永远开掘不尽的内里”风格一脉相传。


15、云上的日子



无疑,《云上的日子》最令人深思的是它的结构。与费里尼的《八部半》开创“随笔性电影”一样,《云上的日子》让人重新感到“语言”的惊人魅力:在强大的语言系统确定之后,貌似完全不相干的情节、段落完全可以肆无忌惮地滑进镜头。此片给我私下的感动是:作为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遗作——也无疑是他的压卷之作,据说拍摄那(1994)年,83岁、已经被中风折磨了十年的老人已丧失了言语的能力,沟通已经比较艰难,但就这样的老人,其电影语言、关注的问题以及镜头的探索,没有丝毫的老态。我看过他在拍摄《云上的日子》的现场记录片片段,他坐在轮椅上,带着手套,穿着比一般人厚一点的衣服,他那甚至有些哀伤的冷静的脸,因脑子里只思索着他的电影和即将来临的死亡而显得木然的眼神,都令我对他更加肃然起敬,甚至愁肠百转。


16、蓝




总是要谈到《蓝》的。尽管你看过的好电影一部部地递增,但你回首检点,发现仍旧绕不过它。我以前并不信任、甚至反感“只要把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成功”的说法,但我相信,把内敛做到极致,乃是最大的成功。因为这行为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矛盾和张力。



导演:奇斯洛夫斯基(1941—1996)



17、宾虚





你踩着浸有我血的地水,而你却并不知道。


18、饮食男女



谈及这部国语片,我想说的是:我只针对这部作品,而不想涉及它的导演。或者更为明确地说:我更想说一说的是主演郎雄。郎雄的形象与片中烹饪大师老朱的天衣无缝的吻合,完全抵达了安东尼奥尼·霍普金斯与《长日将尽》中老管家斯蒂芬的吻合。


19、霸王别姬




无疑,这是一部被很多国人斥骂的片子。我不管那些,我也只想就事论事,只谈这作品,与其导演的其他事情无关。我只想说一句:我觉得这是学艺术的朋友应该看一看的“破题之作”。我向朋友们推荐时也是这么说的。



20、人性





这是跟我写作、或对写作的思考贴得最近的电影作品之一。详情也请看论坛中的专论《人性·人之子》
作者: 古子    时间: 2007-8-4 13:02
《云上的日子》!
作者: 外外    时间: 2007-8-4 13:02
对侯麦所选的女演员的评价,我觉得说的非常精准!!
作者: 像死不了一样    时间: 2007-8-4 13:02
不知道 现在烟的味道像喝完浓咖啡的味道 是不是和看完这个贴字有关
喜欢奇异的乐园中海边的场景
作者: 轩辕天祈    时间: 2007-8-4 13:02
除了后边的国语的片子我还没看过其他的
但是我最近一直在看电影的东西
这里的电影很多都没听说过
看来还要努力
作者: 客人    时间: 2007-8-4 13:03
标题: 和《蓝》有关
呆在南京的时间有将近两年了,多多少少也在这边看了一些电影,仅仅是单凭在知觉上判断和摸索电影的语言和形式,很少有所体会和心得(可能是我太想让自己迅速进入主观思考和自觉意识的缘故,而往往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这到后来我才逐渐知道。),甚至,有些的片子看了好几遍都没完全读懂的,我对待学习的态度一贯是这样,特别是我感兴趣的片子,更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镜头和影象停顿;因为伟大的电影,每一个镜头都是导演反复研究拍摄完成的;伟大的电影里貌似无关紧要的“开小差”却是无比重要。

这十天以来,我一直在看电影(都是我愿意和必须看的片子,现在不看,以后还是要看。),但,这和我之前看电影的感觉和方式完全不同,从来都没有感觉到的或者隐约感觉到的“伟大电影”的标准,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了,我为这迟到的顿悟感到欣慰!我很自觉的带着种种意识行走穿梭在大师的影象中间,也许正是因为自己真正领悟到了纯正的境界(在此感谢“老吴”帮我点破“境界”与“情调”的差异,我一直对此混淆和模糊。),从电影中就能感觉到导演赋予影象的颤音和足够旺盛的生命力。一直以来,我为自己找不到喜欢的艺术家而失望于孤独的期盼之中,而现在终于明白了——的确是自身缺少对电影语言感受力的缘故(所以,无从把握,毫无把握),以及——对另一种经验(电影)的接受和接收比率(这个比率的大小全在于感受力的吸纳程度的高低),好在盘悬了这么久,总算入了门,但愿还不算太迟。

看电影了,就没时间看书,可能我更适合于运动中的学习方式和领悟;其实,我觉得针对现状态下的我来说,更加急迫地需要有这样一个系统的学习时间(这种针对性的修学方式很奏效),这样大块时间的停留机会还是很少的;我得抓住抓牢这个机会,并将目前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活力继续保持下去。实际上每天看一部电影的计划没能兑现,但是,我有时候来劲头了,一天中我也看过三部片子的,看完之后也不觉得累,反而是尝到了甜头的滋味;因为我在看同一个导演的作品时,思维就会不自觉的跳跃到其他一些导演的作品上,(会串线:)))我时常混淆和缩短这样的差别。现在一旦进了房间,心绪就会被那些大师级的导演们牵动纠缠着,心始终被颠簸在不得安宁的动荡兴奋之中。

今天晚上很认真的看了奇斯洛夫斯基的《蓝》,非常感动,但感动之中更多是让我惊叹奇氏的电影语言,同样具有简洁而有力的“狡猾”的电影语言,这是很多大师驾驭电影的独特魅力所在。伟大的导演必然产生伟大的电影,伟大的导演是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无法想到或根本没机会想到其他任何一件小事,犹如磁铁一般吸引和控制着观众的精神陀螺的旋转位移,伟大的电影在观看的过程很少让观众会有思考的余地(伟大的电影是将给予观众思考的空间收缩,而其他则是放大。在这之前,我也主观的认同一部伟大的电影应该给予观众更多的甚至最大限度范围的思考。这种思考和联想是两码事。)其实,到最后我们每个看过此片的人都会抵达同样一种伟大的境界——和导演的最初的暗示效果完全遇合。伟大的电影只有一种境界——导演自己的境界。最初看到奇氏的作品《影迷》和《永无止尽》(之前还看过《杀人短片》,现在几乎忘了,改天一定要重看的,还有早期的《爱情短片》。),《影迷》让我很感动,语言非常简单和朴实,但绝不丧失严谨和认真的态度,是一部对电影本身思考和自省的“记录片”;接着,我看到了我更喜欢的《永无止尽》,而到今天我更加喜欢上《蓝》,看《蓝》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永无止尽》(其实,当时还不完全确定是《永无止尽》,但《永无止尽》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至少看了两遍。),看完之后,我急忙的查找这样一部和《蓝》极相似的片子,无论是在叙事结构上还是镜头处理都极其相似,当时,我还怀疑是不是哪个导演抄袭了《蓝》:),3分钟之内“找”到了《永无止尽》,也仅仅是单凭DVD的彩色封面辨认出的,随即迅速的将刚关闭电源的DVD打开,影象的第一个画面就让我彻底回忆起来了,一下子想通了好多问题——感叹原来是出于同一个导演之手啊,两部片子的气质和气息可谓一脉相传(一路货色);我觉得逐步加强这种感受的联想很重要(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观看大量作品才有可能达到,而且是最好的电影。),看别人的作品同样需要具备足够的感受力,这和日常经验的观察同等重要,拜读大师作品的时候,总会有分析和解剖的欲望,特别是在看第一遍的过程中。我现在才觉得一定要连着一口气地静心看完整个影片,因为在尚未感受电影所作用出(溢出)的意境的前提下是无法对电影语言实施任何揣测和计算的。在《修正、修整》我说过,要辨别和归纳出不同导演之间的差异或近似,但是一个导演在其整个电影生涯中散布于不同创作时期的作品同样存在差别性,有时候这种反差和递进并不能一眼以蔽之,这一点使我着迷眷顾其中,我乐意于从这样的观察切入一个个被散置的作品。我已经看到之于“影象和叙述”虚实之间的关照和传承以及穿插和链接;一个画面与下一个画面的跳转和连结,影象存在于两种力量之间的挤压、“冲突”、连贯、繁复、多次反复以及“伤口”愈合,例如,在《蓝》当中有这样一组影象切换,前一个镜头的画面展现是女主角侧身匍匐在黑暗的房间里的床上,先是一个整个床全景,机位几乎不动,然后镜头稍稍拉近,焦距瞄准停留在最亮处的皮肤上,轮见的画面中——最“亮”的光源和焦距落在她的头部裸露出的皮肤上,(其实,我们只能看到她的小半张脸,身体的其他部位全都笼罩掩埋在黑暗下的被卧里。),她正在试图用力的呼吸(好象是处于压抑中的呻吟状态),整个是处于冷光源下的沉闷的冷色调,会让人观众也同样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鼻孔和嘴巴完全填充在被窝中时造成的那种短促的呼吸障碍所引发的种种克制的危险性隐患;随着镜头的缓慢收缩,似乎身陷其中人的呼吸和脉搏都迎合了痉挛和不可抑郁导致了粗大钝角的褐色实心泡沐和承重颗粒淤积漂浮在潮湿地黑暗之中(我在看的时候就有这种感受),等待“愈合”的画面则是一个长镜头的“绝对静止”的画面——金色阳光下的几棵树于逆光中的全景特写,风不断的把树叶和细枝吹动——营造出一片生机活力的图画,依稀感觉到画面中的树仿佛正在匀速舒缓的呼吸着阳光和温暖空气中的圆润的风,这和它前面的画面中的“粗大的呼吸声”构建了极大的“反差波纹”,这种“原冲突”成就了单个影象之间的节奏和韵律,同时,也使整部电影的镜头和影象的切换交接更加顺滑富有跳跃的音律性。影象中的声音发生对于整个电影也同等重要,如此重要的元素不容缺少和忽视,电影中的每一个细小声响都是构成电影音乐性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抵达有节制地精炼的“声音”的境遇等同于导演着力任何一个可控制的画面时之于构建整个所花费的精力比率。

《蓝》里面的镜头语言值得细细推敲(带着感受研究),我准备在看完第二遍的时候再作完整的镜头分析和解剖。继续学习电影中“影象空间”分配交汇时瞬间生成的节奏性“声响”的经验和生成技巧。

2003-12-16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03
够认真!下次再精简些[em16]
作者: 古子    时间: 2007-8-4 13:03
以下是引用客人在2004-1-5 23:52:12的发言:
例如,在《蓝》当中有这样一组影象切换,前一个镜头的画面展现是女主角侧身匍匐在黑暗的房间里的床上,先是一个整个床全景,机位几乎不动,然后镜头稍稍拉近,焦距瞄准停留在最亮处的皮肤上,轮见的画面中——最“亮”的光源和焦距落在她的头部裸露出的皮肤上,(其实,我们只能看到她的小半张脸,身体的其他部位全都笼罩掩埋在黑暗下的被卧里。),她正在试图用力的呼吸(好象是处于压抑中的呻吟状态),整个是处于冷光源下的沉闷的冷色调,会让人观众也同样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鼻孔和嘴巴完全填充在被窝中时造成的那种短促的呼吸障碍所引发的种种克制的危险性隐患;随着镜头的缓慢收缩,似乎身陷其中人的呼吸和脉搏都迎合了痉挛和不可抑郁导致了粗大钝角的褐色实心泡沐和承重颗粒淤积漂浮在潮湿地黑暗之中(我在看的时候就有这种感受),等待“愈合”的画面则是一个长镜头的“绝对静止”的画面——金色阳光下的几棵树于逆光中的全景特写,风不断的把树叶和细枝吹动——营造出一片生机活力的图画,依稀感觉到画面中的树仿佛正在匀速舒缓的呼吸着阳光和温暖空气中的圆润的风,这和它前面的画面中的“粗大的呼吸声”构建了极大的“反差波纹”,这种“原冲突”成就了单个影象之间的节奏和韵律,同时,也使整部电影的镜头和影象的切换交接更加顺滑富有跳跃的音律性。影象中的声音发生对于整个电影也同等重要,如此重要的元素不容缺少和忽视,电影中的每一个细小声响都是构成电影音乐性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抵达有节制地精炼的“声音”的境遇等同于导演着力任何一个可控制的画面时之于构建整个所花费的精力比率。


这个在〈红〉和〈白〉里面被阉割了。没了。
作者: 客人    时间: 2007-8-4 13:03
……《白》《红》还没看,不过,估计我不会象喜欢《蓝》喜欢她们了。
作者: 古子    时间: 2007-8-4 13:04
那个《宾虚》里面人家明明叫宾汗啊。

质感不错。厚实得很。只是耶苏的出场特别戏剧化,不过一开始我就像在看舞台剧。
作者: 司屠    时间: 2007-8-4 13:04
外外推荐过《奇异的乐园》,之前看过你的介绍。上次在南京找到这个片子,看了多遍。好得很。看过布拉松、小津安二郎、奥弥一些简约之至的片子,最喜欢贾木许的这个,看过的所有的电影里最喜欢这个。边看边笑到底,它的尾巴太巧妙,但贾木许在叙述时绝不奔其而去,也不洋洋得意,非常棒。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04
以下是引用司屠在2004-1-14 9:38:13的发言:
边看边笑到底,它的尾巴太巧妙,但贾木许在叙述时绝不奔其而去,也不洋洋得意,非常棒。

精准![em16][em16][em04][em04]
作者: 古子    时间: 2007-8-4 13:04
以下是引用客人在2004-1-6 22:05:17的发言:
……《白》《红》还没看,不过,估计我不会象喜欢《蓝》喜欢她们了。


《红》其实很不错的。有点大“智慧”在里面。我问过三个人关于这个电影的结局,答案都是不一样的
作者: 古子    时间: 2007-8-4 13:04
今天下午看〈基耶斯诺夫斯基谈基耶斯诺夫斯基〉的时候他谈到〈红〉,里面的想法和我看的时候的想法一致死了。。。我高兴死了。。。他后来说到“我想拍一个特别复杂的电影,我甚至担心电影不能把它表现出来……我想表现的是‘两个男人’(这里是我写的,因为两个男人的名字我现在记不得了,就是那个老法官和另一个在女主角对面的带着一只黑狗的男人)之间似乎有四十年的错位,他让人看到的是另一个他……如果电影表达不出来那就只能怪电影这种形式本身,我已经尽力了,这的确是一个复杂的故事,复杂的结构周围都是复杂的结构。”我觉得基氏的这个电影和博尔赫斯的一个短篇〈另一个人〉特别像,很显然〈另一个人〉就显得简单多了,尽管比较毫无意义,但是〈红〉这个电影我现在也无法阐述明白,只是今天和基氏的想法接近死了我心里特别高兴。因为这个电影很好,现在看来甚至超越了〈蓝〉
作者: 司屠    时间: 2007-8-4 13:04
20、人性

  这是跟我写作、或对写作的思考贴得最近的电影作品之一。详情也请看论坛中的专论《人性·人之子》

[/quote]
<人性>刚看掉,不错的.对里面所体现出来的那种静止感较感兴趣.
几年前,我也经历过类似的案子这个案子没有破掉.我记得我的同事们为此调查过一些踢足球的社会青年,其中有一个是我的同学.我曾想像过是他做的案,并对他进行了观察.有时,我也走到镇公路下方的一大片田地间走走(那里是案发现场),希望自己能搞到点线索.身临其境,不免感觉这个案子是我做的.这个杜蒙.
作者: 客人    时间: 2007-8-4 13:05
哈哈
这个片子真不错,《人性》《人之子》真好。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