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你从哲学中读到了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饥饿的石头    时间: 2007-8-4 13:09
标题: 你从哲学中读到了什么??
读了这么多年的哲学,你读到了什么?或者问一句,你为什么读哲学?
     欢迎大家踊跃发言!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09
1.读到了不读哲学的人没有读到的东西;
2.想知道读哲学能读到什么.
作者: 饥饿的石头    时间: 2007-8-4 13:09
逃犯兄的第二点,确实也是我现在读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总想看看在哲学史上人们思考过或正在思考哪些问题。但最初不是这样的。有一个时期,我对生活很困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解决一些问题。不过发现很难,至少通过哲学没有现成答案可寻。哲学毕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技能守则。我倒觉得有时候好小说给人的力量会更大。但哲学能带给人一种强烈的思辨快感,让人善于思考,表述严谨。
作者: 奇平    时间: 2007-8-4 13:09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头大,会把人转晕的~~可否考虑缩小一下范围~~从哲学的某一个点或者某一个角度来谈~~`让交流变的更紧凑有意义一些

[em39][em1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2 0:35:42编辑过]

作者: 王氏    时间: 2007-8-4 13:09
我读哲学的理由估计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我不读就不行了,因为我的确非常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世界”,它总是无由的跑入我的脑中。
至于之后,我当然也没找到答案,但我至少平静了许多。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09
你比我小一岁,生日比我早一天。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09
昨天整个学校停电。出去喝茶和酒吃烤串。回来以后点蜡烛,宿舍里的姐姐忽然大彻大悟般说了很多,其实就是最近她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改变,一些想不开的东西一下子想开了。最后,她说,学哲学就有这点好处吧。我想,一开始的被迫选择,学到后来,总有一些东西进入骨骼,进入日常生活,它由一种冷的技术化的专业成为温暖的看问题的方式。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着一个人转的,当无法改变一些事情,就要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就象一个不舒适的沙发,它不会主动变的柔软,但你可以不断调整坐姿。这样便很容易理解一些事情,那些无法改变的坚硬会在脑海中畅通无阻。哲学所提供的看问题的多种视野容易让人达到这点。当然,这也有消极之处,可是我只记得它最乐观的地方带给我的快乐。
作者: 二十月    时间: 2007-8-4 13:09
以下是引用王晨在2004-6-12 8:29:46的发言:
昨天整个学校停电。出去喝茶和酒吃烤串.

到不谈哲学的时候你就哲学了。昨天看肥皂剧痛哭流涕~~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09
二十月,你挺象我妈和我姥姥的,真亲切。
作者: 马加爵    时间: 2007-8-4 13:09
以下是引用饥饿的石头在2004-6-11 13:56:04的发言:
读了这么多年的哲学,你读到了什么?或者问一句,你为什么读哲学?
      欢迎大家踊跃发言!


非常奇怪现在还有人在想这个东西。
赵汀阳在1998年的<一个或所有问题>中都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他的这本书是对哲学的最后的反思。如果你看了这本书,那你就不会这样提问了。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09
以下是引用马加爵在2004-6-12 13:55:04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饥饿的石头在2004-6-11 13:56:04的发言:
读了这么多年的哲学,你读到了什么?或者问一句,你为什么读哲学?
       欢迎大家踊跃发言!


非常奇怪现在还有人在想这个东西。
赵汀阳在1998年的<一个或所有问题>中都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他的这本书是对哲学的最后的反思。如果你看了这本书,那你就不会这样提问了。
[/quote]

很奇怪你会这样想。看了一本书就可以取消个体对哲学的感悟吗?一本书能成为对哲学最后的反思,并阻止别人继续思考下去,也真不得了了。维特跟四谈还取消哲学呢,在他之后,哲学就被消解了吗?如果你是赵的信徒,你自然可以这么想,可是你不能要求别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他的信徒,况且“信徒”离哲学远了些,而离宗教更近。赵也不情愿被别人当作一个教主吧,人家可是哲学家。[em03][em07][em00][em01][em25]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09
你不用复习了?怎么都那么有大将风度啊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09
我一直在复习啊,很兴奋。
作者: 马加爵    时间: 2007-8-4 13:09
哲学死了的感觉早在物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就开始了,到社会科学从哲学中分离为最终界标。并不是维特根斯坦或者赵汀阳的个人发现。只不过赵汀阳的<一个或所有问题>是表达这一事实最详尽的中文著作。有了这本书,其它类似的表达就没有必要了。赵自己说本书是最后的哲学反思也是在<哲学死了>这个意义上说的。并不是说人们没必要想一些哲学问题或者今后没人会想哲学问题。至于什么叫<哲学死了>书中有详细说明。至于说赵汀阳认为自己是哲学家,那只是一种职业称谓。赵力图找到一种新哲学。所以他又说:哲学的第一问题是哲学是什么。但是我认为他还没有找到。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09
"有些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除非我们生来就不受其约束。"
作者: 饥饿的石头    时间: 2007-8-4 13:09
[quote]以下是引用奇平在2004-6-12 0:24:07的发言: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头大,会把人转晕的~~可否考虑缩小一下范围~~从哲学的某一个点或者某一个角度来谈~~`让交流变的更紧凑有意义一些


其实这个帖子就是想让大家从个人阅读体验的角度谈一下哲学的接受。是一个比较感性的问题。每个人的兴趣点和阅读所得必有不同,所以不必拘泥。我们的每一次交流都应致力于紧凑而有意义,这一点我严重赞同!
作者: 奇平    时间: 2007-8-4 13:09
那就先握个手[em48]
简单地说一下我的一点阅读体会。
读哲学我关注和注重的是思维本身的问题,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从字与字之间,词语与词语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的一系列关系组合去考察体味一种奇妙复杂的感受和享受。读小说和诗歌或者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也有类似的功能,但哲学的挑战强度似乎更强一点。意义是伴随在这种感受之后到来的,是一种舶来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3 21:51:19编辑过]

作者: 饥饿的石头    时间: 2007-8-4 13:09
马家爵兄别见怪!说两句稍微远点的话。
很早就有人宣称——“文学死了”、“哲学死了”,结果哲学没死,文学也没死;哲学史没有终结,文学史也还在活蹦乱跳地继续。说一门学科的死亡,也许只是说它与传统存在某种断裂,这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况且在当下,动辄宣称什么死亡了,这种姿态本身很可疑。
作者: 奇平    时间: 2007-8-4 13:09
~~~还是一个二律背反的问题,审美和鉴赏判断之间~~
作者: 饥饿的石头    时间: 2007-8-4 13:09
以下是引用奇平在2004-6-13 17:34:19的发言:
~~~还是一个二律背反的问题,审美和鉴赏判断之间~~

啥米意思啊?不懂![em25]
作者: 奇平    时间: 2007-8-4 13:09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有讲~~
作者: 马加爵    时间: 2007-8-4 13:09
以下是引用饥饿的石头在2004-6-13 17:24:35的发言:
说一门学科的死亡,也许只是说它与传统存在某种断裂,这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况且在当下,动辄宣称什么死亡了,这种姿态本身很可疑。


上个世纪石里克提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是一种活动的体系。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证实命题。而赵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哲学。如果非要说分析哲学是哲学的话,那么它也最终将被逻辑消化。而赵把古希腊人的理念:哲学就是爱智慧作为哲学的元性质。[简单说一下所谓元性质;就是力图超出经验的对世界的总的看法。或者是寻找某种具有朝向世界的弥散力的事物。赵也很难直接说清这个哲学的感觉,所以他经常用艺术现象进行隐喻。所以他又说:哲学是一种最大规模的艺术。]以此验证哲学的生命力。也是在此意义上说<哲学死了>。
我希望你真能反驳赵汀阳那本书中的看法。当然你必须在他的概念框架内进行。至于文学,无所谓死亡的问题。文学就是知识体系之外的一组使用日常语言的观察。它没有提出强条件的元性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3 18:51:50编辑过]

作者: leon    时间: 2007-8-4 13:09
赵汀阳的那本书好几年前买了也读了一部分觉得他说得很玄,有很多引号,好像在普通的词一加了引号就有了特别的意思一样。有空在重读一下那本书。 但你因为赵说了哲学死了就认为在搞哲学就没意义了,这一点实在不敢苟同。你也说必须在赵的框架内理解他的结论,那么就是说你也承认他的框架之外还有某些东西。在赵的框架外谈哲学或谈哲学之死就没意义了吗?赵说哲学是一种创意(凭记忆不知准确与否)那么为什么不能说赵把“哲学死了”这句话作为一个创意呢?实际上死生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国古代思想把死生看作是一体的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延续。也有人说向死而在或向死而生,只有面对死才能真切体验生。
作者: 饥饿的石头    时间: 2007-8-4 13:09
以下是引用马加爵在2004-6-13 18:40:53的发言:[/b

我希望你真能反驳赵汀阳那本书中的看法。当然你必须在他的概念框架内进行。至于文学,无所谓死亡的问题。文学就是知识体系之外的一组使用日常语言的观察。它没有提出强条件的元性质。

哲学是对超越日常经验的世界和人类根本性问题的思考, 有智慧就有哲学,永远死不了!!
把自己放在一个租来或借来的话语框子里固步自封,还要让别人跟着往进跳,不怕哲学死在脑子里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3 18:51:50编辑过]
[em21][em21][em04][em04]
作者: 饥饿的石头    时间: 2007-8-4 13:09
错了错了,发生了技术性错误。这个才是俺的~~~

哲学是对超越日常经验的世界和人类根本性问题的思考, 有智慧就有哲学,永远死不了!!
把自己放在一个租来或借来的话语框子里固步自封,还要让别人跟着往进跳,不怕哲学死在脑子里么?
作者: 马加爵    时间: 2007-8-4 13:09
我确实认为赵的东西是目前说这些问题的最好的概念手册和对话平台。赵的书里已经很详细地说了那些所谓逻辑上最大的问题其实并非重要的值得思考的问题。逻辑空间比思想空间大得多。哲学不能去想那些大问题只能收敛为一些创意。他举的一个例子是胡塞尔说的一个人在磨刀为了追求锋利结果把刀给磨掉了。
而他认为那些社会科学的基本预设是不再由理性给出,因此留下的问题意味着给哲学留下了一个思想位置。因此哲学不是反思,而是改思。我认为这很成问题。象欧氏几何的5条公理,实在看不出哲学能帮什么忙。人们可以任意地选取公理构造体系。那是数学家的事。
作者: 马加爵    时间: 2007-8-4 13:09
其实赵的<一个或所有问题>中提出的无立场方法至今并未成功。接下来他又提出了<实况的浓描><心事哲学><白日梦>等一系列观念和方法。借用实验艺术的旗号推出了所谓实验哲学进入到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中。例如他的<搏弈论的哲学反思><什么时候暴力成为最佳策略>。总之现在他做的事情就是一种描述。
作者: 饥饿的石头    时间: 2007-8-4 13:09
你能用清晰的语言简单介绍一下在赵汀阳那里,哲学是什么时候死的?怎么死的么?
还有,你同意我的说法么?——
哲学是对超越日常经验的世界和人类根本性问题的思考, 有智慧就有哲学,永远死不了!!
作者: 马加爵    时间: 2007-8-4 13:09
什么时候死的;怎么死的。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打发的。赵写了整整一本书说这个问题。你看一下不就都明白了吗?还有你的这个说法,书里也提到了,首先就是针对这个说法。你找到那本书看一下,不会浪费你的时间的。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10
我个人觉得,一个思想家可以打开一种视野,但是他不应该成为你理解这个世界的全部。。可能在人的某个年纪,通过一个思想家看世界是道路的一种,但是以后,会发现思维本身的迷人之处,发现通往这个世界的多条道路的迷人之处。。当你觉得一个思想家可以解决某个问题,这本身并不是好事,要么是因为你不够强壮,要么是因为给他添加了虚幻的光芒。
作者: 奇平    时间: 2007-8-4 13:10
我觉得思想家在某个阶段只能成为推动你思考和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工具,却不能把自己给嫁接上去,否则出来的东西必然畸形,而你会进一步的迷失,比最初地时候更惨,还不如不去读哲学~~~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10
以下是引用奇平在2004-6-14 22:25:35的发言:
我觉得思想家在某个阶段只能成为推动你思考和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工具,却不能把自己给嫁接上去,否则出来的东西必然畸形,而你会进一步的迷失,比最初地时候更惨,还不如不去读哲学~~~


我觉得也是这样的。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10
任何一个哲学家都是用来被反驳的,如果你说什么什么是这样的,不信你就去看看某某的书吧,那确实不象是在讨论哲学问题.首先应该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引用只是手段.两个人讨论哲学不能这个说,你去看看柏拉图吧,看了你就明白了,那个说,还是你去看看图拉柏吧,看了你就明白了.参与讨论的是你本人,而不是某某人,我们与你讨论是想听你的看法,当然向我们推荐一个作家是很好的事,不止一个人推荐过赵,但不谈自己的看法或将自己的看法以另一个人如何说的形式表达出来确实有点不自然.也许你感到看了那个人的书的人与没看的人已经不在一个交流平台上,你和我这种没看过这个人著作的人讲话,只是要给我一架梯子,让我有一个爬上去的可能,如果是这样,我确实应该道谢,下次去书店一定认真看看赵的书,如果我感到真好,就买下来,看完咱们再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4 22:56:25编辑过]

作者: 马加爵    时间: 2007-8-4 13:10
人们在社会思想层面谈问题,确实存在一个巴别塔的问题。所以人们总是借助一些权威人物的权威读物来进入某个话题。同时象许多观念都是没有定义的,很模糊,理解这个观念需要在一部作品的背景下理解。[这和科学中的概念完全不同,科学无语言,加入的都是新概念]
例如西方人在自由主义理念的思想背景中谈问题,总是首先追溯到较早的一些著作。象海耶克谈问题总是在说休莫,斯密等等。总之先要有个问题的框架,然后再具体深入。象自由主义这个今天使用率很高的词,人们理解起来也是差别很多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10
发现好的,认为重要的赵的文章可以转贴过来,大家学习参考~~~
作者: 天气预报    时间: 2007-8-4 13:10
什么是哲学家?


--------------------------------------------------------------------------------

   赵汀阳


    一个人或者本来就是或者永远不是哲学家。
    希腊人早就知道智慧和知识是有所不同的两种东西,尽管有时候容易被混淆。Herakleitos就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否则它就已经使赫西阿德、毕达哥拉斯、克塞诺分尼和赫卡太智慧了”。老子有另一个角度的类似发现,他要求“绝圣弃智”。智就是知识,也就是对可道之道的知识(能够表达为规则和既定程序的知识),而智慧则是对不可道之大道的亲近(“道可道非常道”往往被错译为“可说的道理并非永恒的道理”,应该是“可以因循的道理并非永恒的道理”)。知识总是特定有效的(ad hoc),而既然人类的心灵并不是一大堆零碎的知识,那么就一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把各种知识、情感和经验编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心灵,那就是智慧了。
    哲学讨论所有的重要问题和观念,表面上好象是其实并不是在生产关于那些问题和观念的知识。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等等才能够生产知识,哲学家也可以参与生产各种知识(假如有这样的才能的话),但是哲学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思考如何使各种知识“艺术地”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具有生态和谐水平的观念/知识体系,这样人们就能够更加和谐地充分地思考各种问题。简单地说,哲学想创造一种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种知识。
比如说,哲学并不是要获得“真理”这个概念的意义、各种定义和用法,这些都只是背景知识,而是思考“真理”这个概念在观念/知识体系中适合于放在什么位置上,与之密切相关的应该是哪些观念,与其它观念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效果,等等。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考虑的是由各种观念构成的思想画面如何才能够使思想的能力和魅力最大化。一个观念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比别的观念更加错误,它只是有可能被放在不恰当的思想位置上而破坏了思想画面的效果,就像是一步臭棋,或是一块愚形。某个观念落在什么位置上,就像某个棋子下在什么位置上一样。如果经济学家没有意见的话,我就想说,哲学是思想的博弈论。
哲学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特别经验。
    胡塞尔说他追求哲学的纯粹结果就像他小时侯磨小刀,总是惟恐不够锋利,于是磨呀磨,有一天突然发现小刀磨没有了。
    维特根斯坦说他父亲是个生意人,而他的哲学也无非是想把能够算清楚的事情像算帐一样一笔一笔地算清楚(当然,算不清楚的就是死帐)。
    我自己有种“实验的体验”(an experimental experience),不知道是否算是“格物致知”的一种。随便在什么地方,比如在路口,看着随便发生的一切事情,行人、汽车、堵塞、违规、罚款、骗子,要脸的人和不要脸的人。替所有事情着想,同时反对自己一贯的立场,慢慢地就会心智错乱地发现,所有事情的道理是如此互相矛盾并且自相矛盾,而又都非常有道理,所有的道理都是他人的。我想,这就是哲学家想知道的“真实”(the real)。

 



&copy;2002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现象学网(www.xianxiang.com)
     本站文章,仅供学术交流之用;转贴传播请保持文章完整并注明出处。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10
哲学家就是知道什么是哲学家的人.
作者: leon    时间: 2007-8-4 13:10
http://www.cass.net.cn/chinese/s14_zxs/facu/ztingyang/ztingyang%20.htm
赵汀阳的主页。
作者: xiaowo    时间: 2007-8-4 13:10
头痛呀,聊了这么多了
看来不同话语间要沟通真的很难咩,可能真的不能完全实现无立场,但是有没有试过无穷接近的方法

走出权力壁垒
警惕知识权力

“总之他现在做的事情就是一种描述。”我想先声明没看过他的东东,但这个和我对哲学现在的作用的看法很类似,只是我用的词是陈述,但这样的陈述要建立在无道德的基础上,我把这样的思维方式称为无意义哲学:P下次去书店要找找赵的书
作者: 饥饿的石头    时间: 2007-8-4 13:10
引  xiao wo :  头痛呀,聊了这么多了
        看来不同话语间要沟通真的很难咩,可能真的不能完全实现无立场,但是有没有试过无穷接近的方法


无穷接近了还争论什么呢?哲学的魂不就在于怀疑和批判么?
我们是站在知识的立场上讲话,而不是别的什么。知识是客观的,这一点应该谨记于心吧。我们所资理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来源,但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想不加解释的随便说个名号就把问题绕过去,那他至少也得先证明他的理论资源在解释这个问题上是最优的。否则,还是老老实实地就问题谈问题。
这儿不存在什么平台不平台的问题,首先,网络是个开放的空间,任何会往键盘上敲字的人都可以就问题谈看法。不是说只有读了赵汀阳或李汀阳才能登上了探讨该问题的平台。其次,不要以为多加几个引号,多用些生僻的专业用语,引了几个西方老头的话就显得多高深了,真正的哲学不是这样的。还有,不要迷信任何人。这是我最后要说的。
作者: 马加爵    时间: 2007-8-4 13:10
老老实实地就问题谈问题从来都不是哲学的特长。科学技术才是硬碰硬的东西。我们聊所谓哲学也是不得以,退而求其次的行为。所以赵汀阳又认为有哲学和文学的颠倒这一现象。哲学所使用的观念是一种文学想象,比如:自由,人权,公正等等。尽管它可能有一定的逻辑套路。我认为它和艺术是同一个东西。都是和世界处在一种想象性关系中。它被排除在知识之外。因为什么是知识是由科学最终定义的。
另外网络上讨论应该说也是需要平台的。只要看一下如今的BBS的专业化就可以知道了。民族主义者王小东在1998就预测了这一现象。当时他称此现象为<龛文化>。说得俗一点就是到哪个山唱哪个歌。赵汀阳主编的<论证>第二期中有一组文章专门讨论了这个话题。值得一看。
作者: xiaowo    时间: 2007-8-4 13:10
以下是引用饥饿的石头在2004-6-17 12:51:24的发言:
无穷接近了还争论什么呢?哲学的魂不就在于怀疑和批判么?
我们是站在知识的立场上讲话,而不是别的什么。知识是客观的,这一点应该谨记于心吧。我们所资理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来源,但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想不加解释的随便说个名号就把问题绕过去,那他至少也得先证明他的理论资源在解释这个问题上是最优的。否则,还是老老实实地就问题谈问题。
这儿不存在什么平台不平台的问题,首先,网络是个开放的空间,任何会往键盘上敲字的人都可以就问题谈看法。不是说只有读了赵汀阳或李汀阳才能登上了探讨该问题的平台。其次,不要以为多加几个引号,多用些生僻的专业用语,引了几个西方老头的话就显得多高深了,真正的哲学不是这样的。还有,不要迷信任何人。这是我最后要说的。

晕,被石头这样说我很郁闷咩,首先我觉得你太迷信知识了,难道你认为知识就是对,就是正吗,如果是这样我可以说你缺少起码的怀疑精神。知识并只是客观的,艺术哲学甚至是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主观的,在我看来用客观和主观等对立词汇只会陷入古典思辨的套子里。假如你第二段也是针对我的话那真是太冤枉了,只能说你还没明白

走出权力壁垒
警惕知识权力

是什么意思。再说说我的无立场观点,呀,怎么说列,我怕又让你误读了。先从压迫说起吧,为了不罗嗦我直接用结果:任何依靠他者获得合法性的东东都避免不了压迫。比如我们看到太阳发出的光,于是我们就说太阳在发光,这就产生了我们对太阳的压迫,不管你明白也好不明白也好就是这个样子。不同的话语间进行对话可以看成两样东东间在互相建立合法性或者互相抵制对方的合法性,这就是压迫,为了在无压迫的环境下进行沟通,就有了无立场的设想。还有我想看赵的书是因为发现他和我现在的方法似乎有共通性。对了,既然你说到了批判,证明你应该是个马迷,我不是马迷,曾是个利奥塔迷,现在走的是个性路线,希望我的话没给你带来压迫感,不要轻言最后,连我这样的悲观主义者都尚抱一丝希望...
作者: 饥饿的石头    时间: 2007-8-4 13:10
你难道没有发现你楼上的那位比你回贴快么?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针对他的,只有第一句是问你的。另——你的“走出权力壁垒,警惕知识权力”我很欣赏啊。郁闷什么?!大可不必!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10
以下是引用饥饿的石头在2004-6-17 17:56:22的发言:
你难道没有发现你楼上的那位比你回贴快么?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针对他的,只有第一句是问你的。
哈哈,wiaowo同学真的比较神~~~~[em27][em48]
作者: xiaowo    时间: 2007-8-4 13:10
不好意思疯子同学,你把我的ID打错了
作者: xiaowo    时间: 2007-8-4 13:10
啊,都忘了这张帖的主题了

最初读哲学是为了指导艺术,结果目的达到了——我找到了自己的诗观。同时也喜欢上了哲学,它改变了我原本对世界的认识与及思维方式
作者: 王氏    时间: 2007-8-4 13:10
以下是引用王晨在2004-6-14 21:43:26的发言:
我个人觉得,一个思想家可以打开一种视野,但是他不应该成为你理解这个世界的全部。。可能在人的某个年纪,通过一个思想家看世界是道路的一种,但是以后,会发现思维本身的迷人之处,发现通往这个世界的多条道路的迷人之处。。当你觉得一个思想家可以解决某个问题,这本身并不是好事,要么是因为你不够强壮,要么是因为给他添加了虚幻的光芒。

如果通过一个思想家,认为找到了问题的解决。那这个思想家想必也不是什么好思想家。
一个好思想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更大的迷茫。
但是我还认为虽然道路有多条,但相比之下,有那么几条或只有一条是比其他都光芒万丈的。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10
思想家的好坏,不取决于别人是否依赖他。每一个思想家都有一大群的崇拜者,那么他们就都是不优秀的了吗?在奎因和卡尔纳蒲那里,每一种思想体系都是一种本体论的承诺,它们都可以同时存在。但是,为什么选择这条而不选择那条,他们都主张进行有效性的比较。每一个人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体系,都在心里进行过这样或那样的有效性比较的,这种有效不仅仅是实用主义上的。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10
以下是引用王晨在2004-6-20 23:47:58的发言:
思想家的好坏,不取决于别人是否依赖他。每一个思想家都有一大群的崇拜者,那么他们就都是不优秀的了吗?在奎因和卡尔纳蒲那里,每一种思想体系都是一种本体论的承诺,它们都可以同时存在。但是,为什么选择这条而不选择那条,他们都主张进行有效性的比较。每一个人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体系,都在心里进行过这样或那样的有效性比较的,这种有效不仅仅是实用主义上的。
卡尔纳普有一篇<<经验论\\语义学和本体论>>,写的简洁明了,虽然掩盖了一些问题,但方向是对的,在商务出的<<数学哲学>>上能找到.卡不赞同"本体论"的说法,他指出这
一点,我才感到理解了奎因的一些思想.奎因自己选择了"本体论相对性"的提法容易引起误解.你来太好了~~~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