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献丑了,我的毕业论文《论费耶阿本德的“告别理性”》 [打印本页]

作者: 小饭    时间: 2007-8-4 13:10
标题: 献丑了,我的毕业论文《论费耶阿本德的“告别理性”》
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系 2000级 范继祖 B00033140
【摘要】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观是“告别理性”。这一相对主义主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以促进文明的进步。费耶阿本德的学说意味着科学哲学革命的到来。
【关键词】 费耶阿本德、告别理性、多样性、相对主义、科学革命

On Feyerabend’s “farwell to reaso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Fan Jizu

【Abstract】 Feyerabend’s view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is “farwell to reason”. The ultimate aim of his relativism is to preserve the variety of culture in order to bring about the advance of culture. This theory means that the revolution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is in the offspring.
【Keyword】 Feyerabend, farwell to reason, Variety, Relativism, scientific revolutions

【引言】所谓滴水可以映太阳,生活的细节能大体上反映出时代的脉搏。我想到两年前频繁出现在各个电视频道上的一个广告,该广告中有一句至今都无法让我忘记的广告语——“手机,BB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我们知道,最后一句“一个都不能少”取自于张艺谋先生的一部电影。这个广告表现了一个现代社会对通讯科技的基本要求。我们早在十几年前就步入了高科技的时代,近几年来科学技术的所有发展都只是被安排在固定轨道上的持续滑行。
但是费耶阿本德在1987年出版了《告别理性》这一著作,极端的反对科学技术以及科学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令所有费耶阿本德的拥护者兴奋不已。而作为一个在中国经受了十多年科学精神的熏陶和教育之下的哲学系学生,听到费耶阿本德如此偏激的意见有点被一棍子打晕的感觉,这也使我进行了这次解读费耶阿本德的《告别理性》一书的研究课题。
一、多样性
无疑,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费耶阿本德为何要“告别理性”?
费耶阿本德给出的确定答案便是:“理性”正在消除多样性。
这个带有强烈责任感的命题向我们介绍:费耶阿本德是一个十足的人文主义者。他将理性赶出了科学哲学,他否认任何科学方法,也否认范式的可比性,更否认真理的存在,在他而言没有判断范式优劣的标准,一切标准都是在该范式中建立的,所谓比较不过是站在一个范式的立场中评价另外一个范式。在科学中绝不存在单一可靠的标准或者规则,因为科学活动本身是多样的,强调规则将完全限制科学的发展。而在费耶阿本德的另外一本著作中也提出了他的名言:“无论考察历史插曲,还是抽象地分析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都表明了这一点,唯一不禁止进步的原则便是怎么都行。”①无疑,费耶阿本德认为,在怎么都行的情况下,保持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基本条件。
多样性正是费耶阿本德极力维护的,在《告别理性》一书的导论中,费耶阿本德借用弗朗克斯·雅各布的嘴呼吁道:我们正受到单调性的威胁!①费耶阿本德认为,单调和同一减少了我们日常的快乐,也不能从根本上发展人类的科学和能量。而科学至上主义以及那些持有科学主义立场的人并没有注意到他们自以为了不起的科学精神正在减少人们的快乐。对此,他们甚至“缺乏预见性”。然而正如同查尔斯·斯诺先生在《两种文化》一书中所提出的“斯诺命题”,即存在于人文学者和科学家之间的文化割裂,斯诺先生分析费耶阿本德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同对现代性的抵制结合起来,将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及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归咎于科学技术。“拥有两种不能(或没有)沟通的文化是危险的。在科学正决定我们命运……的很大部分的时候,用最实际的语言来说是危险的。科学家们可以提供不恰当的忠告,而决策者们则不知道它是好还是不好。”②在斯诺作讲话的年代(第一次讲话是1959年),科学还处于被人文轻视的状况。而到了费耶阿本德著书立说的年代,科学已经是社会上的“老大哥”角色了。但是费耶阿本德着眼于不同文化价值之间的张力。在这种张力互相抵抗的过程中,只有三种解决的办法,即“权利方式,理论方式和冲突群体间开放的交流方式。”③。权利方式的粗暴和理论方式的肤浅都令费耶阿本德不齿——费耶阿本德先生要反驳的是这样一种观点: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解决——这就是所谓的“唯科学主义”观点(Scientism,其形容词形式则为scientistic)。
即使非科学的生活方式已经被科学哲学家们(还包括科学家)证实不可取,但谁也不能就此把这种方式加以取消——费耶阿本德坚持多样性是神圣的。

二、相对主义
不少人以拒斥相对主义的名义拒斥费耶阿本德,实际上在费耶阿本德眼里,相对主义并不是什么坏词儿。相对主义到底是什么,相对主义者究竟是怎样的?现在不妨让我们来看看陈嘉映先生是如何告诉我们他如何区分他自己与标准的相对主义者。

我觉得我和标准的相对主义者有一个共同点,一个表面上的不同点,还有一个真正的不同点。我们的共同点是,我们都认为,真理是有条件的,如果再次用语义上行的方式来说就是,“真”只在某种类型的句子中才有意义。我想这一点是明显的。我们表面上的不同点是,我认为有条件的真理是真理,相对主义者认为有条件的真理就不是真理了。我一向觉得相对主义者是些有强烈绝对主义倾向的人,像普罗塔哥拉那样主张“没有是,只有看似”,这种非此即彼的口气,一听就是绝对主义那一流的。但我们在这一点上只有表面的不同,对着半杯水说“只剩半杯了”或者说“还有半杯呢”,也许只是说法不同而已,那是不是真理,也许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然而,最后还有一点实质上的不同:相对主义者认为有条件的真理就不是真理,因此他就懒得去研究某一类真理实际上是根据什么条件成其为真理的,而变换了哪些条件就不再成其为真理了,而对我说来,真理是重要的,有条件的真理一点都不减少其为真理的重要性。④
我们是从哪里作出这样一个判断,即费耶阿本德是一个相对主义者的呢?相对主义总是把“主体间性”夸大为绝对不可克服的东西,它把个人意识当作终极标准,使一切个人的意见都获得了平等权利,其极端口号是“一切都行”——这正是费耶阿本德的名言。在相对主义这里,所有传统意义上的真理、本质、根据、标准、渊源都遭到最为猛烈的攻击和质疑。当库恩最后不得不承认范式“部分可通约”时,费耶阿本德依然对这种妥协无动于衷,随即,他便把相对主义这顶大帽子永远地戴在了自己的头上。当然,他戴的这顶帽子有一个牌子,叫做“文化牌”,即费耶阿本德属于文化相对主义者的范畴。然而费耶阿本德从不认为“相对主义”是一个破玩意。他提出相对主义在青铜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试图三人的共同作用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说①。实际上相对主义的广泛分布使它成为了一个难以讨论的概念——甚至它已经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②无怪乎无论谁,假若是以相对主义的名义来指责费耶阿本德,他从来都是不屑一顾的。相对主义摆脱了无知和虚伪,也与教条主义永远告别——但它与机会主义却密不可分。无论谁都要承认,机会主义在西方科学的传播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费耶阿本德还例举了柏拉图喜欢数而不喜欢艺术的原因——绝对的,客观的,精确的。但与此同时,费耶阿本德认为这种原因毫无意义。针对“一定有一个确定的数,我们不得不找到它”这个命题,费耶阿本德诘问道:“究竟什么是这个确定的数?这个定义将会随着我们的定义,我们所持的态度和理论假设的变化而改变”。歌颂自然状态的美(比如瓦扎里),那才是艺术和这个世界共同的进步。
最后,在关于“进步”的最后评论中,费耶阿本德潇洒的批评了那些曾经批评过他的“批评家”,后者认为“于我来说似乎很显然,我们对这个世界所知道的要比巴门尼德和亚里士多德时代的人知道的要多。”而费耶阿本德抓住了这个命题中的“我们”做文章——谁是“我们”?是那个“批评家”么?他知道的可不比亚里士多德要多,人家可是集大成者。是“受过教育的门外汉”么?是“所有现代科学家”么?“这些都是不对的!”费耶阿本德非常高兴得到这样的判断③,但是他可能忽略了相对,他是如此的相对主义。
“在我们的文化之中,意见无需去影响科学的作用,我也不会断言我们不要科学。”④这句话极好的表达了费耶阿本德作为一个相对主义者对于科学的态度。

三、反科学与非科学
即使是费耶阿本德都最后不得不承认科学的必要,科学现在当然被认为是一个好东西。这就像一个名牌优质产品,容易出现冒牌货,把非科学的东西愣是说成科学,也就成了伪科学。既然出现了“冒牌货”,人们就要起来反对它。但我们是否可以把“反科学”看作是“反伪科学”?不是这样。西方的这些“反科学主义者”反对的可都是真正的科学。
“反科学”并不等于“非科学”,“反科学”并不光是愚昧迷信的人,也不光是宗教徒、神学家,大体上还包括了西方一些国家的很多学者,人文学家,绿党、生态环境主义者,女性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可以这么说,当今的“反科学思潮”在西方世界很是流行。他们“反科学”的理由各式各样,比如学者,人文学家觉得“科学太霸道了,国家的钱都给搞自然科学的人拿走了。”(这理由本身的确有点可笑,但这现象也滑稽至极),“本来世界是很美妙,有魅力的,科学一搞就没有魅力了”;而生态环境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环境破坏了;例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放射性污染等等。和平主义者认为科学搞出了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整个人类可能就要毁在这里面。女性主义者强调过去的科学文艺都是男性主义,现在要倒过来,要女子中心主义,至少要男女平等。胸怀后现代主义的人们认为西方现代化出了问题,不要由西方的科学来主导。他们不谈建构,谈解构,要把一切东西都解构掉,"只破不立"。他们认为科学是权力创造的,有权就有真理。
总而言之,这些人统统认为:科学已经变成了现代人类社会最大的宗教。
而费耶阿本德正是第一部分的“反科学主义者”,“本来世界是很美妙,有魅力的,科学一搞就没有魅力了”,费耶阿本德就是这么个意思。这也不利于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对自然世界美的发现。

四、“科学革命”观
费耶阿本德及其思想一个重大的积极意义在于,他如此粗暴地“告别理性”,是否刚好契合了某种科学革命观?为科学哲学的下一次战役做好了理论铺垫?从而引发科学的自省和更大的科学进步?
近几十年来,在科学知识增长理论中形成了关于理论发展的另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理论的发展不是连续的,而是间断的;不是积累性的,而是否定性的;不是渐进的,而是革命的。我们可以把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理论看作是间断的科学知识增长中的那个停歇期中盛开的理论之花,一篇充满否定词汇的但依然是进步的演说辞,铸就了一次科学哲学的革命篇章。
库恩先生强烈的反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式发展模式,主张用科学革命观取而代之。库恩先生认为,科学知识是按照“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这样的阶段顺次发展。毋庸置疑,我们可以把费耶阿本德的学说看作是“危机——科学革命”这一环。唯一值得商榷的是费耶阿本德的学说是否真正意义上构成了“革命”。参考科恩(I. B. Cohen)先生在他的《科学中的革命》一书中所写到的:

尽管很难否认,在16世纪机17世纪中已经产生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进步,但有些评述者却宁愿把这些发展看作是改进而不愿把它们看作是革命,有些人甚至根本否认这种确实伟大的进步曾经发生过。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论战亦即著名的书战或古今之争中发表的那些著作,就是一个例子。由丰特奈尔、格兰维尔、佩罗、斯威夫特、坦普尔以及沃顿等人写的著作,甚至在科学和医学领域中也倾向于使用知识的“改进”这一概念,而不使用“革命”。下面的事实更令人惊讶:丰特奈尔和斯威夫特在别的著述中却使用了革命这个词,丰特奈尔还把这个词和这个概念用于新数学之中。在谈到厚“今”薄“古”和我们称之为科学革命的伟大成就时,这些作者都避免使用“革命”这个词。
另外,库恩分析中的一个主要论点就是,所有种类的科学变革,包括革命在内,并非像恩斯特·马赫以及其他一些人所设想的那样是观点竞争的结果,而是由接受或信仰这些观点的科学家们造成的。而革命,就是一组科学信念的转换——用库恩自创的术语讲,就是“范式”的转换。
费耶阿本德的“告别理性”学说,告别理性的同时是否连同范式一起“告别”而不能构成一个“范式”?正是如此彻头彻尾的“告别”,才是一种“革命”。

五、费耶阿本德学说在中国的现实意义
实际上费耶阿本德是尊重科学的,在这个基础上又反对科学太过于霸道。当理性成为我们思维的唯一通道,成为了我们与这个世界唯一的交流枢纽,就阻碍了我们自身的认识和对美的追求。
联系到中国的“非科学”现状,中国似乎只有“非科学”,而缺乏“反科学”的精神,有中国学者对此作了研究,在谈论中国当前反科学主义时提出了四种理论依据,即一、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二、形而上内部的争辩,三、自由主义的指控,四、从中国文化语言的独特性出发。显然,这些依据都不是中国目前学术的主流。作为西方学者,费耶阿本德无疑持有第三个理论依据。而且在西方,第三个理论依据最为盛行。那么中国为什么缺乏“反科学”的精神?我觉得主要是中国的传统向来都对科学精神不重视的结果。因为不重视,所以更加不重视去反对。中国对科学技术的要求非常之低,中国的传统精神之一是娱乐身心,这也是一个核心。人家用火药做炸弹,我们用火药做烟火。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已经重视了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对科学技术的要求。我们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难能可贵。但也不得不担心,科学精神在中国是否已经扎下了根,尤其是一旦科学精神崩溃,“非科学”的精神就占据上风。前几年的“法轮功”邪教盛行就是一个例子,必须引起警惕。让自由主义引导人们认识科学精神,这是一个可取的道路。这也是我如此要在这里研究费耶阿本德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丰富精神世界的名义,我们可以去反对一切试图取消多样性的名目,但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科学的必要。我想这也是费耶阿本德及其思想在我这里所起到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告别理性》,保罗·费耶阿本德著,陈健、柯哲、陆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2.《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概要》,保罗·费耶阿本德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
3.《两种文化》,查尔斯·斯诺著,陈恒六、刘兵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
4.《必要的张力》,托马斯·库恩著,范岱年、纪树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5.《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致谢】感谢陈嘉映老师、傅海辉老师、晋荣东老师、李似珍老师对本文写作过程中的帮助。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10
同行12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我今天必须先睡了,明天认真拜读,你要常来啊! 咱们论坛还真是卧虎藏龙,都不知谁是昆仑山的剑客,谁是崆峒派的掌门.陈嘉映是很高水平的哲学家啊,我最开始看了他的一本介绍海德格尔的书,很受震动.后来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一本没皮的<<存在与时间>>,就是他翻译的.最近还买了他的<<语言哲学>>.<<哲学中的语言学>>和他译的<<<存在与时间>读本>>和新译本\\<<哲学研究>>我也有.他翻译的<<哲学研究>>很棒.好啊,欢迎来瓦窑堡!明天再细说~~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10
据说费死于脑病,死前去了医院而没有去找巫师.一个处于一定文化中的人即使意识到所处文化的相对性也很难克服它.也许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它?如果看了费的理论,人们都不打针,不吃药,那他的理论就成鞋窖了.
科学在未成为权力的工具时(也许是权力还不够强大),它只能被压制.就象"性"一样.但一旦它成为权力借以控制人的工具,它就被极大强化了.通过科学,人的活动可以被预见\\组织\\整合\\调控,这就肯定带来单一化.但什么是权力呢?似乎是人类或种族的本性,她在"自我组织".高度的可组织性,就为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契机.所以文化的多元性不只是给人更多的快乐\\更多的可能性,它也削弱组织\\整合人的行动的条件?
对相对主义有很丰富的解释,每个相对主义者可能都有自己的相对主义概念?
中国的情况确实还没有什么"科学主义",中国的弱点似乎是组织性弱,力量总整合不到一起.最近还有人跟我说,中国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互相拆台.所以中国面对一些后现代的东西,应该慎重.本来就有些无中心的散砂状态,再来点反中心\\怎么都行这样的观念,真打起了,恐怕会自己先乱.(扯远了又)
作者: leon    时间: 2007-8-4 13:10
费是个历史主义者,他反对理性的理由在于理性作为一种具有统治地位的力量,排斥了认识世界的其他方式合理性,从而使人类面临着单项度的境况,提倡多样性正是矫正这种偏向的一种努力。是不是可以说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权力,一种异化的力量,而不是仅仅是权力的工具?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10
相对主义和反科学的观念作为一种纠正性的思想,对理性和科学至上主义是有作用的.但是如果作为一种绝对性的观念来遵从的话,同样会导致巨大的麻烦.而且理念上的纠正性再有效,一落实到生活世界的使用上就很难保证这种有效,生活世界容易把一种思想绝对化,容易作为不加批判的宣言来执行.这个题目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来讲有些太大了,不容易挖深.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10
相对主义好象有很多层次的含义,本体论的,认识论的,真理理论的,文化方面的,实践性的(机会主义).它们之间又有复杂的关系.其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它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作者: 小饭    时间: 2007-8-4 13:10
以下是引用王晨在2004-7-1 22:31:45的发言:
相对主义和反科学的观念作为一种纠正性的思想,对理性和科学至上主义是有作用的.但是如果作为一种绝对性的观念来遵从的话,同样会导致巨大的麻烦.而且理念上的纠正性再有效,一落实到生活世界的使用上就很难保证这种有效,生活世界容易把一种思想绝对化,容易作为不加批判的宣言来执行.这个题目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来讲有些太大了,不容易挖深.


你说得太好了,如果我早点把我的草稿贴出来,看到你这个意见,一定把你这些想法挖掘一下,说不定这个论文就能评上优秀了。
作者: 齐天大圣    时间: 2007-8-4 13:20
相对主义不是反对打针吃药吧,疯犯? 相对主义,它反对的是磨灭个性的“范式”,反对一切成型,它反对破坏原生态的改变,反对成见,它追求的是绝对彻底自由的自然的生活和生存状态。他不是说科学本身是不对的,他说的是科学在今天对于“人”的态度,科学破坏了人本来的生存状态,损害着本来的环境(广义的环境)。(“纠正性”这个词很好。)作为一个理论,它否定进步,否定批判,将反对者置于一个老虎吃天的恐怖境地。他不承认自己是有缺陷的。其次:从否定进步的角度,既然现在的科学出现危机并引起反思,那么首先表示怀疑者的否定是否就是合理的?它要求从最原始的水平开始反思是否就是正确的?既然不可以以构建一个新“范式”来解构另一个旧“范式”,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它所追求的完美形式?手段可以解释为“‘彻头彻尾’的革命”,那么结果究竟是要形成一个怎样的新局面才算是完美的革命的无可挑剔的?这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插一段)新的观点:中国历史上确实是缺乏或者说拒绝“科学主义”的,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展,仅有零星的极个别的研究性学者出现,(如炼丹术炼出了火药最终却没有发展出化学理论,《齐民要术》等生物学著作也是后继无人的“断代”著作)演绎中国科学史的基本是以皇权巩固或者踏踏实实以生产的需要为目的的(既首位生存)。除数学这样的系统性学科,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诸多方面尽管建树颇丰,也是没有形成西方式的脱离实际生活的研究性氛围的。那么,是不是可以有这样的假设:如果没有近代西方世界的侵入,中国完全在自己的古老体系中封闭发展,就极有可能会发展出费耶阿本德所倡导的人文至上的科学。(以都江堰,灵渠这样为国家发挥巨大使用作用的工程为例,大批中国原装的古代工程所体现出的理念完全符合费耶阿本德倡导的人与人与人的生存环境的关系)(也扯远了,算是引申的
末尾,谈到中国目前学术主流,如果不是文化而是科学、理性这些方面,中国几乎还无从说起“自己”的主流。中国的科学理性发展观是“五四”以来才从西方引进的,既所谓的请入了“德先生“与”塞先生”。传统是继承人家的啊。
(以上全是个人愚见)
最后问一句,小饭:)你是《惊奇》里常出现的那个小饭么?
作者: 王晨    时间: 2007-8-4 13:20
一派胡言!
作者: 小饭    时间: 2007-8-4 13:21
原来齐天大圣就是孙悟空啊……(抄七格),我就是啊。不过我已经不干了,我在当出版公司编辑。多多赐稿~~~~~~
作者: 行为不端    时间: 2007-8-4 13:21
就楼主的论文发表一点个人看法:(若有过激言辞,还望包含)

On Feyerabend’s “farwell to reason”

首先,希望这个别字是你敲上坛子时弄出来的,闹到毕业论文文本上,就犯基本忌讳了。

其次,五个关键词中“告别理性”如你说言既是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观;同时也是其《告别理性》全书主旨。对作为不具备自明性的关键词,你当对“告别理性”有所界定。纵观你的论文,此理性既非古希腊的“逻格斯”,亦非康德所追问的先天综合判断得以可能的“定在”……那么费氏所欲告别的是什么,应该有所交待;或者在你全文分析完毕,在总结中直接明白的将费氏所意图告别的东西直接陈述出来。如此,你的全部关键词才在文中得以澄清。学术论文中对列举关键词不予以澄清同样也是一大忌讳。

以上系学术范式方面的,关于论文内容,容我明日想过再仔细作答。(这坛子咋不能删除自己发的帖子啊?前面半截系不小心多敲了一下回车,望斑竹帮删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9 22:05:34编辑过]

作者: leon    时间: 2007-8-4 13:21
提得很有力度,欢迎常来切磋。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21
好象既不是"罗格斯"也不是"定在"(?).费区分了"理性"的两种不同含义(说用法更好?),实质性意义和常规性意义.实质性的意义就是把与自己相对立的立场斥责为非理性,自己的立场就是"理性的"(评价意义大于描述意义?);常规意义就是说应当坚持已经确立的规则或程序,如果违背就被说成非理性.(参考徐纪亮,<<美国哲学史>>3)
所谓"学术范式"是不是就是一种常规意义上的"理性",既然作者写的就是"告别理性",他为什么就不能告别理性?以"拼写错误","不合学术规范"去批评一个正讨论"告别理性"的人是很奇怪的,能感觉到吗?有些东西我还说不清.时刻反思自己?
作者: 小饭    时间: 2007-8-4 13:21
逃犯啊,不不不,nonono,我觉得这个“行为不端”提得相当好啊,听了让我汗颜。论文不管讲什么要先讲规矩。不过我早说了我来献丑。我的哲学是非常差的,糟糕透了。不过我每次还是很有兴趣听zen,sieg坐而论道。因为那才是更好的学习方式。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21
小饭啊,耨耨耨,我不是说行为不端提得不好.我的意思是费耶阿本德其实是"理性的非理性",就如弗洛伊德说达利是"有意识的无意识".没有巫师会读费耶阿本德,研究他的人恰恰是在学术圈子里的人,他们还是要讲究学术规范.费可能希望他搞的是特洛伊木马,但结果可能是,木马里的士兵也变成特洛伊人了.认为能走出洞穴,但其实"认为能走出洞穴"又是另一层洞穴.我只是借行为不端的提法指出费耶阿本德的问题.我表达的不好,想拐个弯儿,没拐好.......
另,你过谦了,还是希望你能常来~
作者: 齐天大圣    时间: 2007-8-4 13:21
"逻各斯"看你说的是可以翻成"道"的那层含义的那个"逻各斯"呢?还是后来中心主义的那个?
流变说的那一套应该和费的告别扯不上多大关系吧。疯犯总是在强调费的观点是在圈子内的人研究的,那是肯定的啊。难道巫师不读费还会读赫拉克里特吗?我觉得,费的观点是否定近代以来人们盲目夸大科学的进步方面,而忽视了膨胀带来得负面的东西。没必要深挖那么远吧。

我不会说的太晦涩(我不是学哲学的嘛),怎么想的怎么说。不懂的就不说。
作者: 小导    时间: 2007-8-4 13:22
顶一下
作者: 小饭    时间: 2007-8-4 13:22
操,顶个屁!另外一张就算了。求求哪位好心的斑竹,快锁掉这个帖子。
作者: 萼别    时间: 2007-8-4 13:22
皆不通啊

费耶阿本德,不知何许人也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