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剪辑1:空间和其中的物品,和它们的消失,和重现 [打印本页]

作者: hooxi    时间: 2007-8-4 13:21
标题: 剪辑1:空间和其中的物品,和它们的消失,和重现
起初,这是一间废弃的照相馆。有很多人的影像从这里被生产出来,这些面孔从儿童到青年,或许还有老年人,垂死的人,黑色的、或红色的兆头。开照相馆的人是个老头,他或许不太老,但声称已经营业了10年。我们假设他厌倦了(这可能吗?在10年间,这个屋子里几乎不会出现同一张面孔,对于职业的摄影师来说,他喜欢面孔胜过一切,皆因表情如天空上的云朵一样变幻莫测)。然后,有一个电影剧组来到这个镇上,和他谈了一些话。他们要租下这间照相馆,在本来空空如也的窗户前面搭起一座炉灶,把门和窗的颜色改动一下,把棚顶拆掉,另外,在后墙上开一间窗户(据说将来还要在外面不定期地布置一棵葵花)。他们称它为“炒货铺”。事情就这样成了。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照相馆的痕迹彻底消失了——不,在外面还有一些字未被彻底擦除:是腐败青苔的颜色的字(“彩色”、“黑白”、“照相”)。这个电影剧组的到来,象一群巫师一样改变了这个空间的布局,和其中的物品,从而改变了里面的光线、物品的质感,还有温度、气味。风从后窗进来,吹起地上的灰尘;灶膛里的浓烟弥漫开来;瓜子到处都是,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有一面镜子,和一只洗脸架;有一张床,铺着从镇里一户农家借来的被子;有一张桌子(不,是两张),上面是暖瓶、喝水的缸子,和一些信件——这个空间开始生动起来。这时,按照电影剧组的说法,它应该生产喷香的瓜子,并且总是处在开工的状态。然而一个月过去了,当地的人对这个空间的生产机制仍然没有弄明白。事实上,它仍然是一间生产影像的房子。它依赖光线胜过火苗和原料。有一台冷酷的机器在榨取它的一切,在一天天地剥落它的新鲜感,使它变老,仿佛多年以前,它和其中的物品就在那儿了,并且安于自己的命运。不,甚至物品本身也被剥落了,只剩下它们的影子。清晨的光线射进来,改变了地上的质感;人物或坐或站,或晕倒,或发呆;有三个人来,其中一个是在梦里;此外,是漫长的孤独——它的气味附着在所有物品的表面,象油污一样不可清洗,直到人物离开,仍然弥漫在它所贮存和残留的影像中——孤独,不可言说,但或许能够感光,经过洗涤,使它更纯粹。它就是这个样子。一个月以后,这个空间的主人收回了它,电影剧组离开了,随即,它被另外一组人进驻,这里面的一切也都四散开来,发出包子和油条的日常气息……这一切,象在某种虚拟的空间作业,我们没有任何收获。有什么东西长久地驻留在影像里,它使这个空间里所有的角落更加空虚、弱小、更加不可捉摸。影像——这是唯一的信物,我们靠此和曾经往返的空间建立并不长久的联络。你要善待它。它消失的很快,也很残忍。无论你干了10年摄影师,或是只有一个月,你都应该善待它。它消失的太快了。比一场缥缈的恋爱还要快,还要迅速。没有什么能够长久。DARLING们。

[进入电影《葵花朵朵》专题博客浏览更多信息]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22
好文
作者: yzj99    时间: 2007-8-4 13:24
支持,支持,再支持!
作者: hooxi    时间: 2007-8-4 13:24
谢楼上。
作者: 马骥    时间: 2007-8-4 13:25
“电影好比一座房间,我住在这样的房间里很舒服。”
——Hooxi访谈



Hooxi是那种典型的、学院里的另类知识分子,温和而绝不腐朽,安详的表情下隐藏着尖锐。电话里通常他的声音很低,甚至显得冷淡——这是他清醒的时候。我偶尔遭遇他兴奋的时候,话语被微醺的酒意打散,夹杂上一两句表示情绪的语气词,汇成一条有情感力量的河流,缠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去。在北广门口我们初次见面,他马上领我去淘碟子,这是他独特的款待方式,随意、放松,在之后的聊天,我们自然地聊起网评、实践社、电影……以及他的《葵花朵朵》。


对于你所参与过的民间电影组织和民间电影交流,你如何评价它们的意义?
Hooxi:2000前后我参与过实践社的活动,也在网上发发影评帖子。我认为这些民间电影社团激发了人们的影像表达潜力,也培养了一批未来的艺术电影观众。但能够坚持下来的社团很少,这很可惜。对电影需要有持久的宗教般的热情,而不是一时头脑发热。

你认为民间影像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Hooxi:“民间影像”的首要敌人,我认为不是市场和官方,而是学院。每当出现一部不合学院规矩的作品时,争论都是很大的,并最终还是需要得到来自学院(主要是电影学院)的肯定。这很可悲的。情况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电影学院也有一些老师,一直非常鼓励和看重溢出规矩之外的民间影像。但还不够。

从看影碟、评电影再到拍电影,这似乎是一种非常顺理成章的结果,你觉得你的经历在电影人中间具有典型意义吗?
Hooxi:可能不是很典型。第六代基本上都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从工艺的角度讲,这些人有一套成规,能非常快的进入电影业。但是,我仍然希望看到更多象我这样,是从看影碟、写影评开始拍电影的,尽管艰难,但未来的电影导演,至少首先应该是喜欢看电影、看过大量电影的人,而不是那些需要别人崇拜的“学院导演”们。

《葵花朵朵》的情节非常单纯,情感也非常质朴,你为何这样处理你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你怎样避免它成为另一个版本的《我的父亲母亲》?
Hooxi:我认为一个好的电影,应该同时是一部单纯的电影,情感应该真诚。在拍这个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点一点地筛掉了那些观念性的、复杂的东西,只剩下一些人物和场景的表情。这个电影是个“纯”电影。甚至,主人公没有一句台词,但内心会被看到。我不认为它和《我的父亲母亲》有任何共同之处,因为,我在这个电影里并没有强烈的煽情冲动。很冷静。单纯并不是“单一”,仍有丰富的元素在我的电影里充分使用着,比如:民谣、场景,同时,它的情感是“干净”的,“谦卑”的,它不试图征服人。

你觉得你的这种趣味和哪些电影类似?你最喜欢的电影导演是谁?
Hooxi:我非常喜欢法国的布鲁诺•杜蒙的影片:《人之子》、《人性》、《29棵棕榈》。他能非常冷静地处理他的题材和人物,并且,每一部电影都充分地开掘了场景的表现力:小镇、沙漠、岩石,都是非常具有表情作用的。但又绝对不是“符号化”。当然,它们一般都很闷。另外我也非常喜欢侯麦的电影,他是个优雅的导演,很宽容,很自信地讲述他的男男女女。

《葵花朵朵》选择著名流浪民谣歌手杨一为影片配乐,甚至让他出现在电影情节中,对此你如何考虑?你如何评价这位歌手?
Hooxi:在杨一粗粝的嗓音背后,是一颗敏感、单纯的心。我跟他总是能一拍即合。他总是能非常准确地表达出我想表达的东西。这点我非常幸运。让他几次出现在影片中,是一种结构性的需要,同时也是叙事者。这个叙事者的存在,使我的电影能够避免过于影像化。事实上,正是有了他的四首民谣和几段吉他、口琴音乐,使这个电影看似单纯的画面有了丰富的“织体”。他几乎是对着画面在唱,感觉非常好!我认为杨一首先是一个诗人,而不仅是一个民谣歌手。他的决不妥协的生活态度,民间的立场,还有充沛的情感内力,都让我非常敬佩。喜欢杨一的人,一定要来看这个电影,它不会让你失望。

《葵花朵朵》的影像给我一种过度曝光的感觉,但又不失精致。这是怎样做到的,为什么这样处理?
Hooxi:我们选择的外景地在阴山脚下的一个小镇上,那里阳光非常强烈,阴影和阳光的反差非常大。葵花和阳光总是在一起的。我们所用的主打胶片是柯达50D,这种胶片的特点是宽容度大,能够最大限度地把阳光和阴影反映出来。同时在拍摄时,一般都要增加几档光圈,然后在冲洗时进行“强制显影”,加大反差。这样做首先是想还原当地的光照情况给我们的主观感觉,一种强烈的西部味道;其次,可以反映人物内心的不安和紧张。第三,还有一个结构的需要。这个电影是“过去时”和“现在时”交织的结构,我需要让“现在”的影像暴烈一些,“过去”饱和一些。

听说你的电影在通过审查时,得到的最大意见是看不懂。你怎样评价艺术电影的这种“看不懂”?
Hooxi:这是在厂审时我听到的意见。可能跟看的心态有关,如果只是去看一个故事的话,这个电影显得太浪费时间了。而且,剧情里有一些逻辑链条的缺失,过多地关注这个,对一部“艺术片”来说是不公平的。当然,也有一个客观情况是:在审片时,很多元素,比如音乐、音响、色彩配置、字幕等等还没有完成,可能造成了理解上的一定困难。但最后还是通过了,电影局审片时也通过了。能够看出领导们是非常宽容的,对年轻电影人艺术上的探索还是非常理解和支持的。不过,这种“看不懂”艺术片的情况在社会上实在是太具有代表性了。一方面跟现在观众的文化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跟观影人群没有很科学地分离有关。应该建立“艺术院线”,各取所需,而不是一锅粥,这样就可以避免《2046》那样的尴尬:王家卫的忠实影迷不满足,觉得它太简单了,从未看过王家卫电影的人又大呼“看不懂”。这很不正常。

在第六代导演(借用一种方便的称谓)中,你对待现实的态度和其他人不太一样,你不关心当下的现实生活?
Hooxi:首先我不承认我和第六代有什么关系。这个“第六代”的称谓也很可疑,完全暴露了电影界的“小圈子”作风和试图进入某种“谱系”的野心。但是就关注现实来说,我觉得只是程度和表现方式不同。他们关注的是所谓“边缘”人群,这首先就把自己看做“精英”了。我认为我的电影是非常现实主义的,场景、人物都来自活生生的现实,但在表达上又最尊重我自己。我并没有把自己排除在当下的现实之外。同时,我认为电影是虚构的艺术,一种复杂的表达语言。完全向现实投降并不能出来好作品。

你曾经写作小说、诗歌、影评,到现在拍电影,这种艺术化的生活肯定让你丧失掉一些东西,比方说你到现在还没有房子。你怎样看待你的这种选择?
Hooxi:丧失掉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但是也便于我轻装出逃,保留随时对自己的生活“洗牌”的可能性。关于房子,比利时的达涅兄弟说;“电影好比一座房间”,我住在这样的房间里很舒服。

简历:Hooxi,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1991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2000年在网上开始撰写影评。2001年获得北京广播学院艺术学专业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主要故事片作品:《赵小姐》(2002年)、《葵花朵朵》(2004年)。


注:此文发表在杂志上有删改。
作者: 马骥    时间: 2007-8-4 13:25
标题: 相关一个防谈
“电影好比一座房间,我住在这样的房间里很舒服。”
——Hooxi访谈



Hooxi是那种典型的、学院里的另类知识分子,温和而绝不腐朽,安详的表情下隐藏着尖锐。电话里通常他的声音很低,甚至显得冷淡——这是他清醒的时候。我偶尔遭遇他兴奋的时候,话语被微醺的酒意打散,夹杂上一两句表示情绪的语气词,汇成一条有情感力量的河流,缠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去。在北广门口我们初次见面,他马上领我去淘碟子,这是他独特的款待方式,随意、放松,在之后的聊天,我们自然地聊起网评、实践社、电影……以及他的《葵花朵朵》。


对于你所参与过的民间电影组织和民间电影交流,你如何评价它们的意义?
Hooxi:2000前后我参与过实践社的活动,也在网上发发影评帖子。我认为这些民间电影社团激发了人们的影像表达潜力,也培养了一批未来的艺术电影观众。但能够坚持下来的社团很少,这很可惜。对电影需要有持久的宗教般的热情,而不是一时头脑发热。

你认为民间影像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Hooxi:“民间影像”的首要敌人,我认为不是市场和官方,而是学院。每当出现一部不合学院规矩的作品时,争论都是很大的,并最终还是需要得到来自学院(主要是电影学院)的肯定。这很可悲的。情况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电影学院也有一些老师,一直非常鼓励和看重溢出规矩之外的民间影像。但还不够。

从看影碟、评电影再到拍电影,这似乎是一种非常顺理成章的结果,你觉得你的经历在电影人中间具有典型意义吗?
Hooxi:可能不是很典型。第六代基本上都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从工艺的角度讲,这些人有一套成规,能非常快的进入电影业。但是,我仍然希望看到更多象我这样,是从看影碟、写影评开始拍电影的,尽管艰难,但未来的电影导演,至少首先应该是喜欢看电影、看过大量电影的人,而不是那些需要别人崇拜的“学院导演”们。

《葵花朵朵》的情节非常单纯,情感也非常质朴,你为何这样处理你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你怎样避免它成为另一个版本的《我的父亲母亲》?
Hooxi:我认为一个好的电影,应该同时是一部单纯的电影,情感应该真诚。在拍这个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点一点地筛掉了那些观念性的、复杂的东西,只剩下一些人物和场景的表情。这个电影是个“纯”电影。甚至,主人公没有一句台词,但内心会被看到。我不认为它和《我的父亲母亲》有任何共同之处,因为,我在这个电影里并没有强烈的煽情冲动。很冷静。单纯并不是“单一”,仍有丰富的元素在我的电影里充分使用着,比如:民谣、场景,同时,它的情感是“干净”的,“谦卑”的,它不试图征服人。

你觉得你的这种趣味和哪些电影类似?你最喜欢的电影导演是谁?
Hooxi:我非常喜欢法国的布鲁诺•杜蒙的影片:《人之子》、《人性》、《29棵棕榈》。他能非常冷静地处理他的题材和人物,并且,每一部电影都充分地开掘了场景的表现力:小镇、沙漠、岩石,都是非常具有表情作用的。但又绝对不是“符号化”。当然,它们一般都很闷。另外我也非常喜欢侯麦的电影,他是个优雅的导演,很宽容,很自信地讲述他的男男女女。

《葵花朵朵》选择著名流浪民谣歌手杨一为影片配乐,甚至让他出现在电影情节中,对此你如何考虑?你如何评价这位歌手?
Hooxi:在杨一粗粝的嗓音背后,是一颗敏感、单纯的心。我跟他总是能一拍即合。他总是能非常准确地表达出我想表达的东西。这点我非常幸运。让他几次出现在影片中,是一种结构性的需要,同时也是叙事者。这个叙事者的存在,使我的电影能够避免过于影像化。事实上,正是有了他的四首民谣和几段吉他、口琴音乐,使这个电影看似单纯的画面有了丰富的“织体”。他几乎是对着画面在唱,感觉非常好!我认为杨一首先是一个诗人,而不仅是一个民谣歌手。他的决不妥协的生活态度,民间的立场,还有充沛的情感内力,都让我非常敬佩。喜欢杨一的人,一定要来看这个电影,它不会让你失望。

《葵花朵朵》的影像给我一种过度曝光的感觉,但又不失精致。这是怎样做到的,为什么这样处理?
Hooxi:我们选择的外景地在阴山脚下的一个小镇上,那里阳光非常强烈,阴影和阳光的反差非常大。葵花和阳光总是在一起的。我们所用的主打胶片是柯达50D,这种胶片的特点是宽容度大,能够最大限度地把阳光和阴影反映出来。同时在拍摄时,一般都要增加几档光圈,然后在冲洗时进行“强制显影”,加大反差。这样做首先是想还原当地的光照情况给我们的主观感觉,一种强烈的西部味道;其次,可以反映人物内心的不安和紧张。第三,还有一个结构的需要。这个电影是“过去时”和“现在时”交织的结构,我需要让“现在”的影像暴烈一些,“过去”饱和一些。

听说你的电影在通过审查时,得到的最大意见是看不懂。你怎样评价艺术电影的这种“看不懂”?
Hooxi:这是在厂审时我听到的意见。可能跟看的心态有关,如果只是去看一个故事的话,这个电影显得太浪费时间了。而且,剧情里有一些逻辑链条的缺失,过多地关注这个,对一部“艺术片”来说是不公平的。当然,也有一个客观情况是:在审片时,很多元素,比如音乐、音响、色彩配置、字幕等等还没有完成,可能造成了理解上的一定困难。但最后还是通过了,电影局审片时也通过了。能够看出领导们是非常宽容的,对年轻电影人艺术上的探索还是非常理解和支持的。不过,这种“看不懂”艺术片的情况在社会上实在是太具有代表性了。一方面跟现在观众的文化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跟观影人群没有很科学地分离有关。应该建立“艺术院线”,各取所需,而不是一锅粥,这样就可以避免《2046》那样的尴尬:王家卫的忠实影迷不满足,觉得它太简单了,从未看过王家卫电影的人又大呼“看不懂”。这很不正常。

在第六代导演(借用一种方便的称谓)中,你对待现实的态度和其他人不太一样,你不关心当下的现实生活?
Hooxi:首先我不承认我和第六代有什么关系。这个“第六代”的称谓也很可疑,完全暴露了电影界的“小圈子”作风和试图进入某种“谱系”的野心。但是就关注现实来说,我觉得只是程度和表现方式不同。他们关注的是所谓“边缘”人群,这首先就把自己看做“精英”了。我认为我的电影是非常现实主义的,场景、人物都来自活生生的现实,但在表达上又最尊重我自己。我并没有把自己排除在当下的现实之外。同时,我认为电影是虚构的艺术,一种复杂的表达语言。完全向现实投降并不能出来好作品。

你曾经写作小说、诗歌、影评,到现在拍电影,这种艺术化的生活肯定让你丧失掉一些东西,比方说你到现在还没有房子。你怎样看待你的这种选择?
Hooxi:丧失掉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但是也便于我轻装出逃,保留随时对自己的生活“洗牌”的可能性。关于房子,比利时的达涅兄弟说;“电影好比一座房间”,我住在这样的房间里很舒服。

简历:Hooxi,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1991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2000年在网上开始撰写影评。2001年获得北京广播学院艺术学专业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主要故事片作品:《赵小姐》(2002年)、《葵花朵朵》(2004年)。


注:此文发表在杂志上有删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3 21:39:47编辑过]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25
老马你多时不出现,让我感到你似乎多时不打字似的,“访谈”都搞成了“防谈”。
谈话很健康,很在规律之内,——简单地说,就是没有那种中国任何一代年轻导演出现时貌似革命实质外行的话,——这让人感到希望。
作者: 马骥    时间: 2007-8-4 13:25
呵呵。

不过媒体的方式决定了问题的不深入,多少妨碍了Hooxi同学的发挥。
作者: hooxi    时间: 2007-8-4 13:25
看到我那“酷照”了,很得我的学生欣赏,哈哈。谢谢马骥了。有时间咱们还要再谈谈的。
陈卫:本来这学期我被派到南京广播学院教书的,可是今天中午上头又取消了这个决定。不过,还是希望有个机会到南京去放放这个片子,也想得到各位的批评。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25
以下是引用hooxi在2005-3-2 23:05:26的发言:
陈卫:本来这学期我被派到南京广播学院教书的,可是今天中午上头又取消了这个决定。不过,还是希望有个机会到南京去放放这个片子,也想得到各位的批评。

可以考虑把片子拿到南京来放,我们这边可协助做这个活动,这边首先场地没问题,另外需要什么条件你提出来。
作者: hooxi    时间: 2007-8-4 13:25
好的。过一段时间之后我联系你,在电话里谈。
作者: HenryLee    时间: 2007-8-4 13:29
空间即时间
作者: 没有毛的熊    时间: 2007-8-4 13:35
"你要善待它。它消失的很快,也很残忍。"
作者: hooxi    时间: 2007-8-4 13:40
<p>斑竹把贴子撤下来吧,这个电影已经“消失”了。</p><p>感谢黑蓝朋友的关注。</p>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