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4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片“红” 与它的道具

[复制链接]

22

主题

0

好友

23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1: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align=left><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影片“</FONT></B><B >红</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 </B><B >与它的道具 (随笔)<p></p></B></P>
<  align=left><p> </p></P>
<  align=left><p> </p></P>
<P  align=left>影片名:红色情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align=left>《红蓝白》系列之一<p></p></P>
<P  align=left>英文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Three Colors: Red<p></p></FONT></P>
<P  align=left>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p></p></P>
<P  align=left><p> </p></P>
<P  align=left>站在街头四顾,总会看到众多的电影海报,从大型豪华的电影院到私人承揽的简陋放映厅,从大制作到小成本,从好莱坞英雄主义到九寨沟自然风光,眼花缭乱、四彩纷呈。纵然我们面临巨大的电影消费时代,但此时此景却一度让人茫然无措,陷入一种不知该看何片的境地。似乎是面对繁多而庞杂的选择,心里有一股被洪流牵着走却又不想走、可转儿不知往哪儿走的尴尬。在电影这股洪流里,我们更多是扮演了被选择而不是去选择的身份。我们站在街头的放映牌前掏钱选择影片时就已经没有了选择的权利,这股巨大的洪流已在不经意间、轻易的将我们带向了它要去的地方。这好比一个人在一艘巨大的游轮内选择通道前行,这艘游轮的茫茫海上选择方向前行,那个在游轮内前行的人无论怎样选择道路,也无法摆脱游轮对于方位的选择,更无法摆脱这种前行的路线,即使你在游轮内怎样改变方位,可从大局上看你依旧沿着游轮选择的方向前进。因此,游轮是一种大选择,游轮内的人是在这种大选择下的小选择。这种小选择必须符合大选择。想象一下,当我们站在电影放映预告牌前,当我们在选择那些电影时,我们曾经是否有过这种茫然若失的感觉?</P>
<P  align=left><p></p> </P>
<P  align=left>我想,如果有,那自然是好事。如果没有,也正常。前者更多是予以赞许,后者是情有可原。我是带着这心情去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的。一方面,可能是拗不过它的地位与声誉,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看多了有关于批评近几年国内几位文艺片见长导演的世俗化、商业化。当然世俗化和商业化并不是坏事,中国一直是世俗商业得不够的,可换个角度来讲,这心里头的确不是个滋味儿。不过这是话外题,姑且不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在拍摄手法上、故事叙述上,以及表现的主题上,给我一种别样感受,它与目前浮躁而惟利是图的电影圈子格格不入,是艺术大师的高格调和不妥协。这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给我的整体感觉。这部片子我前后看过两遍。我说到这儿也许有人会笑。只看过两遍就来这儿发感慨了?莫不是来露小丑屁股给人笑话的吧。</P>
<P  align=left><p></p> </P>
<P  align=left>当然,如果可以,我尽力避免吧。</P>
<P  align=left><p></p> </P>
<P  align=left>  贝尔发明电话时,也许不会想到电话会成为艺术中一种奇特的意象和手法,像上古的燧人氏在钻出火种那会儿不会想到火不但可以用来烧生猪肉,还可以用来烧人和放火。只是前者是好事,后者是恶行。这里,我们当然只说好事。说起电话在艺术中的运用,我想起当代小说中的一种类似的道具:门。门是一样异常特别的东西,它带着某种连接属性,可以从一个地方去往另一个地方,是关卡或者出入口一样的关键设置。它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异数,一种拥有两面的独立存在。所以,在卡夫卡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乡村医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里,那扇破旧的猪圈门后面无缘无故走出了两头剽悍的高头大马。这就平常来说,一般人是较难接受的。可我们在阅读中认可了这种荒诞,是什么让这种毫无根据的行文得到默许。我想,这里有一点可以尝试着提出:因为我们对门背后的世界是一无所知的,那背后神秘暗藏的信息我们无法获取,所以一旦打开这片未知的领域,不管发生什么,里面走出什么,我们都无法反驳,也不敢去怀疑和奇怪,因为它们不是门这面的,不在我们的经验范围内,是空白的,无法衡量的。门这一面的现实经验也无法为我们提供判断的方法和尺度。所以,这种荒诞无疑能给我们新鲜体验。</P>
<P  align=left><p></p> </P>
<P  align=left>  那么我们将门的这种连接属性赋予电话,毫无疑问,电话成为现代艺术一种奇特的现象也就能找到理由了。一场通话中,一个人对电话的另一端几乎一无所知,他不知道电话的那端在发生什么、那又是怎样一个世界,在这一片零信息中,除了语言和接话者,一切对话几乎在一片空白的背景中进行。而这一片空白无疑给艺术创作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另外一面,电话线是一条隐秘的通道,负载着信息在两端穿梭来往,如果这条通道一旦被第三者发现,那么暴露在窥看者眼皮底下这条失去隐秘性的通道,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第三者在这场对白中将获得怎样的地位,他几乎能够成为像上帝一样的仲裁者了,他洞悉真相和善恶,足以卫冕为真知,可问题是在这场对白中,第三者又该怎样面临道德这个问题,他作为一个偷窥者,该如何对待它。电话的这种性质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前者是范伦提娜与英国男友靠电话维持两人恋爱关系却衍生出了猜忌。原因是,电话中通话者对另一方所处世界信息的认知空白造成了判断失误,从而在这种错误上引发了对另一方的不信任。后者是一位退休的老法官因为监听左邻右舍的电话在道德与真相之间走着一条左右摇摆的细钢丝,在这里,虽然他洞悉真相和善恶,可他不得不在道德上受到自我审判。</P>
<P  align=left><p></p> </P>
<P  align=left>我们可以这样说,电话是隐藏生活真相的地方。而且这种真相不容许被随意获取,它是被道德这件重盔甲所保护的。至于我们平常眼界所触及的,又往往都是生活的表象,是结果和答案一样的东西,它是一件事情被去掉前奏和过程所剩下的,顶多是海面冰山的一个角。再者,也没有人不想一窥海面底下的那部分秘密。所以,当自闭的退休法官以偷窥者身份深入“海底”时,他的良心已经被定罪。因而,老法官最后自己举报了自己,通过对肉体的审判来救赎心灵。这种悔错是道德(或者说是那点残存的“爱”)给予的。在这里,如果说影片中电话是可以作为暗示隐藏真相的道具,那么剧情中连续出现的报纸则是作为表象记录的工具了。我不知道大家对报纸是怎样看待的,我个人认为,报纸至少是记录所见所闻的地方,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地方。当然这部分信息是被我们感官捕捉到的,是浮出水面的那一部分。它们是某一件事情的结果。就像我们在报纸上读到一则谋杀案的新闻,我们只知道它是一桩谋杀案,是已经发生的,是即成现实,是结果。我们并不知道杀人者出于什么动机、又是在哪种情况下杀了人。至于结案时的记录,则往往是对这件谋杀案的还原、推测、拼凑和揣摩,它与真相是失之交臂、擦身而过的。所以,真相又往往被掩藏和埋没。</P>
<P  align=left><p></p> </P>
<P  align=left>那么,它被埋没在哪儿呢?这一点上,我们再将话题回到电话。电话在影片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我们似乎能理直气壮的说,它一定被埋在那一条条凌空而架的电话线里了。但是,SORRY,即使你知道其中隐藏了真相,可你还是无法、或者说你不敢接近。因为一个人的良心面对道德难逃自我的审判。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真相不容许被随意获取。再接下来,让我们来说说影片中第三种时常出现的道具,赌博机。我想,一件事情的到来一般都有预兆和气味。就像在下雨前燕子低飞、河鱼浮头,挂大风前空气里会有一股特别的味道一样。影片里的赌博机,我想,它起的就是这样的功用。赌博机第一次扮演这种角色,是范伦提娜的弟弟因吸大麻而被捕前,第二次起这种功用是范伦提娜所乘的游轮翻覆之前。这里的赌博机是带点提示意味的,是一件事情发生前的风标,是某种风雨来临时的前奏。如果我们有意识把电话、报纸和赌博机放在一块儿,我们可以这样讨巧的说,赌博机可以成为一件事的前奏,是事件未发生前的气味和预兆,电话是一件事情的内容,是真相和经过的部分,而最后的报纸则是这件事情的结果,是我们所见所闻的表象。它们一起组成和暗示了一件事情的完整。我这样说可能显得牵强,但也不失我作为一个观众的内心话,权且这样写下。<p></p></P>
<P  align=left><p> </p></P>
<P  align=left>我想,“红”讲的是个交流和爱的话题,从影片中可以看到,老法官的自闭通过监听电话来维持,而影片中出现的“老法官要范伦提娜出去时不要关门”这一举动又似乎证明,老法官在心底也是希望和社会交流的,他希望有人能去找他,所以他经常要将门洞开,可以让外人随时进入。虽说他很自闭,但依旧没有下决心抹煞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最起码活动:交流。这里的门是一个人通向社会的门,一个连接口。影片试图通过“交流”这个话题来证明,不管现实如何残酷,人心底的那一点“爱”是存在的。从范伦提娜进入老法官的生活,到最后她离开、去英国寻男友,老法官年轻时代被熄灭的“爱”又被再一次唤醒,从这个过程,我们似乎依稀找到了所谓人间真情存在的依据。影片又通过女主人公范伦提娜一次次与老法官的对话交锋来试图说明,生活是残酷的、不尽如意的,一个人对生活的信念虽然会被创伤、磨平,但那股“爱”的气息不会消失,它永远蛰伏在人的心间。<p></p></P>
<P  align=left><p> </p></P>
<P  align=left>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老法官受邀去看范伦提娜的时装表演,他在混黄色的太阳里打开了汽车库的门,那个时候,阳光里的灰尘纷纷扬扬,地上投射出他纤长的影,连他的脊梁也微微弯曲了,我们从这里可以猜测,这位老法官自爱情受挫后有多少年月没有出过“门”了啊。当他的汽车再次驶向街道、驶向社会,我们甚至有些百感交集了。一个老人在年轻时遭受爱情的背叛,他不知道女友为什么背叛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他整天活在现实残酷的阴影里,仅仅靠通过监听邻居的电话来维持生活。可生活残酷却又显得公平,他在年老后相遇范伦提娜而回首岁月,他终于顿悟,原来人间的那份“爱”近在眼前,只不过生活的不如意修改了它,掩藏了它,当他又一次与它不期而遇时,他该是一种怎样的感动和满足。汽车嘭嘭嘭的发动了,栅栏的门也打开了,街上树下的碎影多么温馨而美丽。从这里我似乎能够知道,为什么网上很多人士都说“红”这部影片是小资情调的最高代表,当然这里的小资情调是褒义的,是没有被篡改过的本来面目,影片中的这幅场景如此让人情不自禁,甚至足以让你满面潸然了。小资会是什么?如果我们说话的语气能够严肃些,去掉无理取闹的偏见与批判,我想,小资的本质还是可以还原到一个“爱”字上的,这里的爱是生活的爱,爱情的爱,温馨的爱。它们与风月场无关,与红酒、戒指、男人或者女子的嘴唇也无关。</P>
<P  align=left><p></p> </P>
<P  align=left>还是让我们接着说这部影片。</P>
<P  align=left><p></p> </P>
<P  align=left>红,整部影片是在范伦提娜与老法官的四次会面里完成的。第一次是因为范伦提娜的撞到了狗。第二次是因为溜狗,而那只狗逃脱了,范伦提娜去找狗。第三次是老法官自我检举时,范伦提娜因为看了报道去避嫌。第四次是范伦提娜邀请老法官来看她的时装秀,两人在剧院里碰的面。我记得第一次会面时,范伦提娜问他的狗的处置问题,老法官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什么都不需要”。范伦提娜有点不岔,提议道,“不呼吸不就好了。”老法官接着回答,“好主意”。从这里我们似乎能够揣测,老法官似乎是个弃世者。第二次会面时,是范伦提娜看到他在监听电话。影片穿插了四则内容。第一则是同性恋的电话。范伦提娜想告诉那位被偷听者,老法官就对她说了被偷头听者的住址,结果范伦提娜发现那位同性恋者是有老婆和孩子的,而且他的女儿就在偷听他的电话,可是他的妻子似乎并不知道真相。范伦提娜最后仓皇而出,她没有对被偷听者(或对他的家人)说明真相,不敢说,也不忍心说,她异常害怕因为自己而破坏这个美满家庭。可老法官却对她这样说,不管说与不说,真相总是要被知道的,那个家庭总有一天要破碎的。范伦提娜无言以对。第二则是奥古斯特与卡伦,两位情侣间的对话,可卡伦在最后背叛了他。第三则是毒贩。第四则是一位女儿与她的母亲的对话。这位母亲想念自己的女儿,希望她常常来看她,于是经常向自己的女儿撒谎。女儿最终知道了真相、知道母亲骗她,于是对母亲异常冷漠。可她不明白,她母亲的所作所为都不过是想念女儿,想让她多回去看看、陪陪她。女儿自以为所知道的真相,也不过是肤浅的表象而已。</P>
<P  align=left><p></p> </P>
<P  align=left>影片在这里试图要向我们证明,其实也就是老法官试图向范伦提娜证明,他的意思无非如此:看吧,你自己看看吧,你现在应该明白了吧,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生活就是这么残酷和无奈,生活里根本没有所谓的爱。这是一个生活阅历丰富的老一辈对下一辈的提示和教育(范伦提娜是个大学生,在阅历上可以看作是一片空白的、刚刚进入社会的新人),可范伦提娜不相信这一切,不相信这些是生活的全部,她认为爱是存在的,因为她对“爱”执念和憧憬有着无限期带。她开始反抗,她说,你错了,你一切全都错了。她认为生活不该只是这样,生活不该全是阴暗,老法官说,我错哪儿了?无力反驳的范伦提娜落荒而逃。以上是第二次会面的情景,颇有深意。影片中两人第三次会面时,是老法官检举了自己,这时的老法官已悟到什么,似乎看见了阴霾的天气里出现的那一丝曙光,这曙光是范伦提娜给的,她对爱的真诚和执着让他模棱两可的理解了范伦提娜明净而纯洁的内心,模糊的相信 “爱”,所以,他举报了自己,将自己从悬崖边缘拉了回来。第四次就是剧院里,此时的老法官已是一个坚定者了,也是一个康复者,他还想买一台电视机,想从新融入社会,因为有“爱”的社会毕竟值得重新期待,他要走近这错失太久的东西。年轻时失去的一切,这会儿的他想试图把它们重新找回来。这时的老法官已经真正在走向社会,是敢于交流的一位社会人了。</P>
<P  align=left><p></p> </P>
<P >应该说,这样四次的会面是一次心灵解放史,是从否定到怀疑再到模糊相信、最后走向坚定的一次心灵救赎。而范伦提娜无疑是这次救赎的推动者。她对这个世界的期待和对自由、博爱的期待,完成了这次心理上的遥远历程。即使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怀疑,这个世界充斥着背叛和残酷,即使你的亲人,你最深爱的人,他们都无法理解你,甚至还处处难为你,可请你相信,拨去你心灵伤口上的那层疮疤,那层覆盖新生血肉的死皮,其实,“爱”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这就是范伦提娜的信仰,是对爱的信仰,也是对老法官的一种布道。我们可以怀疑任何事物,但不要怀疑这个世界的爱、自由以及美,它们的确是存在的、也是夺目的。昏黄岁月中老法官纵然曾经受到过爱的背叛,纵然经历过种种不如意,可生命傍晚里的他也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他信的是人心中那点残存的“爱”,是支撑这个世界的那份最后的、却耀眼无比的博爱之光,或许也是“红”这部影片想要展现的主题。<p></p></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22

主题

0

好友

23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
发表于 2007-8-4 13:31:46 |只看该作者
妄评了。好像。。。还有点迂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3#
发表于 2007-8-4 13:31:48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好。文字里体现的一种沉静是以前你所欠缺的,好多观点也在证明你正在趋于成熟。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4#
发表于 2007-8-4 13:31:48 |只看该作者
<>切入角度不错。</P>
<>基督之爱不小资,至少不是一般所说的小资,小资也不是基督之爱。</P>
<>其实我很想知道的是,《红》里面那个天使般女人的继续成长会怎样?(会成为那个想见女儿而不可得的母亲吗?)那个老人再生后重新融入社会后会怎样?(会成为出走后走投无路的娜拉吗?或者刺激1995中自杀的那个老黑人?)</P>
<P>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个瞬间,似乎恍然洞彻,似乎人生至关重要的问题已获解决,似乎我们马上就可以按照我们想要的那样度过一生。但那一瞬之后呢?我们往往还在超市的柜台前翻弄自己的钱包……一次问题的解决远不是一生问题的解决,口中说出、心中想到的解决也远不是真正的解决。</P>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0

好友

23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
发表于 2007-8-4 13:31:48 |只看该作者
<>回妖风,我自己也感觉了,希望这种成熟是驴子前面吊着的那个胡萝卜,吃不到,却在往前。</P>
<>回凌丁:“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个瞬间,似乎恍然洞彻,似乎人生至关重要的问题已获解决,似乎我们马上就可以按照我们想要的那样度过一生。但那一瞬之后呢?我们往往还在超市的柜台前翻弄自己的钱包……一次问题的解决远不是一生问题的解决,口中说出、心中想到的解决也远不是真正的解决。”——这段话好。</P>
<>       不过,如果老人重生这个过程再艰苦些,再让人难以想象些,那么,这个想法可能可以不去严重计较。得来不容易的东西要让他放弃肯定也不容易,当然,充分估计以后的苦难和生活的消磨与不如意,当这种不如意超过重生(解决)时的那种困阻时,他自然会回到原来的状态(或者另寻出路,这条出路自然是容易的,却更不如意,那么这种转变、以前的重生。也就没有意义。等于没有解决问题。)所以我认为,解决一个问题,得看他解决时遇到的困阻,困阻越大,而且他解决了,那么最终真正“解决”的几率会比较大。而且走下去的决心会比较大。毕竟人是功利性的动物,不管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有没有扯得太远。。。。?</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0 16:1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