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963|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康德《判断力批判》读书报告--导言1-4

[复制链接]

5

主题

0

好友

4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1: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反思判断力如何能够成为先天立法的能力?

《判断力批判》是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第三部分,通过这一批判康德试图沟通和弥合前两大批判所导致的自然领域与自由领域在其体系中的分裂问题。本文结合《判断力批判》一书导言而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试图简略回答康德在其哲学中划分自然与自由两大领域的根据及应从何种意义上去理解二者之间的鸿沟。第二部分将围绕判断力展开,首先是对反思判断力与一般判断力关系的简单回答,然后主要探讨了反思判断力的先天立法能力,其中涉及的问题依次是反思判断力为何能成为先天立法的能力和反思判断力怎样成为先天立法的能力。
(一)

康德的批判哲学起源于对人类理性能力的考察和研究,如康德所言“我理解的批判不是对书本和体系的批判,而是对一般的理性能力的批判。” 结合对以往哲学的考察,康德将人的认识能力分为两种:知性和理性。与认识能力相应,认识对象分为可感的经验世界和现象背后的物自体。知性以范畴整理经验现象而形成知识,理性则为为人的实践行为立法,这样康德的哲学就有了认识论与伦理学两大部分,前者使用自然概念,后者使用自由概念。“我们全部认识能力有两个领地,即自然概念的领地和自由概念的领地;因为认识能力是通过这两者而先天立法的。” 可感的经验世界是知性和理性作用的共同的基地,但在这一基地中它们却有各自不同的领地,知性在自然领域内活动,服从因果必然性的制约;而理性则属于自由领域,自由是它的法则。二者互不侵犯,自然概念不能影响通过自由概念的立法,而后者也不干扰自然界的立法,只有这样才能廓清和避免以往形而上学中因任意越界使用知性和理性而导致的种种困境,为人类的理性建立真正的合法性根基。由于自然领域与自由领域拥有不同的认识对象和先验原理,哲学才有理由也有必要分为完全不同的两个部分。
这种划分固然保证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合法性,却同时导致了自然领域与自由领域之间的割裂。但这种割裂并非绝对的。因为“理性和知性对于同一个经验的基地拥有两种各不相同的立法,……,这两种立法及属于它们的那些能力在同一个主体中的共存至少可以无矛盾地被思维。” 而之所以说这二者之间存在着鸿沟是因为,自然概念只能在直观中表述现象之间的关系,而自由概念表述物自体,却不能将其直观的表达,所以,无论是知性还是理性,都无法得到对物自体的真正认识。超感官之物是一切经验对象得以可能的基础,但却是我们的全部认识能力不可接近的世界,“这个领域我们虽然必须为了理性的理论运用以及实践运用而以理念去占领,……,但我们的理论知识丝毫也不能由此而扩展到超感官之物上去。” 自然领域与自由领域,前者是认识能够达到的,后者则是认识不能达到的。这样,在自然概念的领域(作为感官之物)与自由概念的领域(作为超感官之物)之间,似乎就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也就是说这条鸿沟并不存在于认识主体两种不同的立法能力中,而是存在于作为主体认识对象的两个领域中。
(二)

那么,怎样才能跨越这一鸿沟呢?康德认为自然领域是无法对自由领域施加影响的,但“后者应该对前者有某种影响,也就是自由概念应当使通过它的规律所提出的目的在感性世界中成为现实。因而自然界也必须能够这样被设想,即它的形式的合规律性至少会与依照自由规律可在它里面实现的那些目的可能性是相协调。” 为此,康德在知性与理性中找到了一个中间环节――判断力,因为判断力自身同样包含有一个先天原则,因而能够“造成从纯粹认识能力即从自然概念的领地向自由概念的领地的过渡。” 但康德也同时指出关于判断力的学说仍然属于哲学的理论部分,也就是算作按照自然概念的理性认识,它虽然是一个中介部分,却并不拥有自己的单独领地。
“一般判断力是把特殊思考为包含在普遍之下的能力。如果普遍的东西被给予了,那么把特殊归摄于它们之下的那个判断力就是规定性的。但如果只有特殊被给予了,判断力必须为此去寻求普遍,那么这种判断力就是反思性的。” 规定性判断力与反思性判断力表现了一般判断力两种不同的可能路向,前者从已有的普遍出发去统摄特殊,而后者从已有的特殊出发去寻找普遍。“前一种判断力指向外部世界,是为了获得客观性知识;后一种判断力则指向内心世界,为的是通过对象表象在主观中一起的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而产生愉快的感情。……;因此前者受概念和范畴的必然限制,要求对‘客观对象’进行规定,……;后者仅以认识能力的自由而合目的性的运用为转移……” 《判断力批判》中所谓的判断力是指反思性的判断力。
判断力是从经验世界出发的。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知性的普遍规律不能完全规定的。在康德看来,这些知性概念规定不了的偶然的、特殊的判断也必须有一些相应的规律,也就是说它们也“必须出于某种哪怕我们不知晓的多样统一性原则而被看作是必然的。”
然而这一统一性原则既不能从知性也不能从理性中得来,它恰恰是反思性的判断力的任务:从自然中的特殊上升到普遍,并为这种上升寻找一个原则。这个多样统一的必然原则,就是反思判断力的原则。这样,判断力就成为针对那些特殊的多样性的一种先天立法能力;同时,通过判断力的发现,康德也完全解决了世界中无规律的偶然与杂多,一切都被纳入统一与规律中来了。
康德认为反思判断力的先验原则是自然的合目的性。康德在其哲学中试图将整个世界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一切现象是和谐而有规律的,但是在对知性和理性进行了批判之后,他发现仍有一部分现象是现有体系所无法包容的,面对这样一个给定的现实,只有当这些特殊、偶然的杂多被视为整个自然所朝向的那个目的的一部分时,它们才能被视为与自然领域中的其他现象相和谐。于是,康德为反思判断力找到了这样一条原则――自然的合目的性。
这一原则是先验的,因为“反思性的判断力的任务是从自然中的特殊上升到普遍,所以需要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它不能从经验中借来,因为该原则恰好应当为一切经验性原则在同样是经验性的、但却更高的那些原则之下的统一性提供根据。”
同时,这条原则又是主观的。“所以这样一条先验原则,反思性的判断力只能自己给予自己,而不能从别处拿来,更不能颁布给自然……于是,这一原则不可能是别的,而只能是:由于普遍的自然规律在我们的知性中有其根据,所以知性把这些自然规律颁布给自然,而那些特殊的经验性规律――就其中留下而未被那些普遍自然规律所规定的东西而言,则必须按照这样一种统一性来考察,就好像有一个知性为了我们的认识能力而给出了这种统一性,以便使一个按照特殊自然规律的经验系统成为可能似的。”  判断力作为一种先天立法能力,它并不实际涉及自然与自由两大领域,它只涉及对自然的认识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它只是涉及对某些现象是否可用某种方式加以说明和解释,“并不是说好像一定要以这种方式现实地假定这样一个知性;相反,这种能力只是给它自己而不是给自然界提供一个规律。”  也就是说,自然的合目的性原则只是范导性的而非构成性的原则,它是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一原则,我们得以拥有一个可以把无限多样的自然界在观念中统一起来的基础。
反思判断力只与认识能力的协调有关,而并不实际涉及认识对象,与知识无关。“判断力不是为自然和自由立法,而是只为自己立法,也不能构成关于客体的概念,只能把已发生的情况与由其他领域赋予它的概念加以比较,并且先天地指出这种联结的可能性的主观条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让我不要祈祷在险恶中得到庇护,但祈祷能无畏地面对它们;让我不祈祷我的痛苦会静止,但求 我的心能征服它。允许我,我虽是一个弱者,只在我成功中觉到你的仁慈,但不让我在失败中 找到你的手紧握。

5

主题

0

好友

4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
发表于 2007-8-4 13:21:49 |只看该作者
发现文章的引注不能显示,只好这样了。
让我不要祈祷在险恶中得到庇护,但祈祷能无畏地面对它们;让我不祈祷我的痛苦会静止,但求 我的心能征服它。允许我,我虽是一个弱者,只在我成功中觉到你的仁慈,但不让我在失败中 找到你的手紧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778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3#
发表于 2007-8-4 13:21:49 |只看该作者
欢迎啊,看来你准备踏入正途了!哈哈
从天而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0

好友

3674

积分

业余侠客

朱岳-影法师

Rank: 4

4#
发表于 2007-8-4 13:21:49 |只看该作者
你写得真清楚。我们分析一下康德的这句话吧~

“反思性的判断力的任务是从自然中的特殊上升到普遍,所以需要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它不能从经验中借来,因为该原则恰好应当为一切经验性原则在同样是经验性的、但却更高的那些原则之下的统一性提供根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0

好友

3674

积分

业余侠客

朱岳-影法师

Rank: 4

5#
发表于 2007-8-4 13:22:05 |只看该作者
我把这段话孤立出来分析,而不在康德的话语系统内分析,这对康德不公平,但让我先说说

"判断力"是指一种能力,谈论这种能力的任务其实就是要说明它是怎样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从自然中的特殊上升到普遍"?这说不通,应当是将"......从自然中的特殊上升到普遍"或者"是令自然中的特殊上升到普遍"."所以需要一个原则","原则"应该如何理解?一个需要去遵守的原则?这种对原则的遵守是如何发生的?"这个原则它不能从经验中借来","原则"如果理解为一种规则,它当然不是对经验的概括性陈述.所以它更接近"原理"的意思.这里的"借来"应如何理解?
"为一切经验性原则在同样是经验性的、但却更高的那些原则.......",   "同样是经验性的"就是说也是经验性的原则,那么就是"一切经验性原则"的一部分.但这一部分经验性原则又在一切经验性原则之上(更高),那么它们就要比自身更高?一切经验性原则统一于高于它们的一部分经验性原则之下是什么意思?"统一"应如何理解?它表示怎样一种关系?为这种"统一"提供"根据",是说由判断力完成其任务所需要的原则可以推.导.出一切经验性原则统一于高于它们的一部分经验性原则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好友

4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6#
发表于 2007-8-4 13:22:06 |只看该作者
刚下课回来。
这篇文章是我刚刚开始读《判断力批判》的课堂报告。判断力批判是康德批判哲学体系得以构建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我对前两个批判非常不熟悉,实践理性批判更是没读过,所以在阅读中有很多障碍,初读时更有不知所云之感。
其实这篇文章仍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首先是我理解的问题,其次便是它只针对导言1-4节,所以很多问题都是没有交代的。我想文章应该是清晰的,因为我试图通过写作它来整理自己阅读和理解中的思路。但这仅仅是对文本的一种解读,谈不上深入,只能尽力做到清晰。

现在回答问题,只代表个人意见,敬请指正、批评。
所谓“从自然中的特殊上升到普遍”在我看来,不存在“将”或“令”的问题,康德的目的是从给定的自然中那些无法被知性归摄的特殊、偶然中发现一种先天的普遍原则。当然你可以讲判断力凭借这一原则去整理、归纳特殊,但需要注意的是康德这样说是为了表明和强调审美判断力不同于规定性判断力的一个路向,即从特殊到普遍。
“原则”在这里并不强调遵守,而类似于一种解释、整理杂多的工具,就像我们用万有引力定律去解释许多不同的自然现象,使得它们不再是杂多而呈现出一种统一性一样。
“不能从经验中借来”,这是为了保证判断力原则的先验性,以此才有普遍、必然性。所谓借来,也有一些经验性的规则,比如说我通过对你的观察,发现你每天三点上黑蓝,这也是一种规则,但不具有必然性,因为我是通过对你的经验观察总结出的。
最后一个问题:反思判断力面对的是给定的种种特殊、偶然现象和经验原则,比如,蛇没有脚,蚯蚓没有脚,鳝鱼也没有脚,但它们没有脚的原因却绝然不同,不能归于同一原则。那么,康德要问的是,各不相同的经验原则有普遍性吗?有的。因为这些不同的原则尚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特性,把这个特性抽象出来,构成一个统摄它们的更高的原理(注意,这里是引文中的同样是经验性的、但却更高的那些原则)。现在,整体来看,使得特殊原则能找到一个统摄更高原则的方法或者说依据,就是反思判断力的先验原则,也就是自然的合目的性。
让我不要祈祷在险恶中得到庇护,但祈祷能无畏地面对它们;让我不祈祷我的痛苦会静止,但求 我的心能征服它。允许我,我虽是一个弱者,只在我成功中觉到你的仁慈,但不让我在失败中 找到你的手紧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0

好友

3674

积分

业余侠客

朱岳-影法师

Rank: 4

7#
发表于 2007-8-4 13:22:06 |只看该作者
问题是:"各不相同的经验原则有普遍性吗?"

回答是:"有的"

根据是"这些不同的原则尚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特性,把这个特性抽象出来,构成一个统摄它们的更高的原理"

我想,将不同的原则的共同特性抽象出来,构成一个原理,这个原理具有普遍的解释力,  这并不意味着各个经验原则就有普遍性.更高的原理只是更缺少内容而已.
有的命题是经验的,也是必然的.(这是个具体问题,可以另外讨论)我想谈的只是康德这些话的问题.康德那句话并不是说,为了保证先验性,所以"它不能从经验中借来",他的理由是"该原则恰好应当为一切经验性原则在同样是经验性的、但却更高的那些原则之下的统一性提供根据".该原则首先"应当"(这个"应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应当如此呢?)提供根据,为什么提供根据?就是为_一切经验性原则在更高的经验性原则之下是统一的_这一点提供根据.也就是说,这个原则可以为"一切经验性原则的共同特性构成一个更高的(经验性)原理"提供根据.("共性"如何"构成""原理"?).那么,它的推导过程是怎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好友

4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8#
发表于 2007-8-4 13:22:06 |只看该作者
这只是导言的1-4节,你的问题很关键,但在导言中,康德只是给出观点,他在《判断力》的正文中有演绎的,其中涉及到共通感和美的形式。具体的过程,我还没有读到,但对于导言来说,不可能都交代,否则就不成为导言了。
让我不要祈祷在险恶中得到庇护,但祈祷能无畏地面对它们;让我不祈祷我的痛苦会静止,但求 我的心能征服它。允许我,我虽是一个弱者,只在我成功中觉到你的仁慈,但不让我在失败中 找到你的手紧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0

好友

3674

积分

业余侠客

朱岳-影法师

Rank: 4

9#
发表于 2007-8-4 13:22:06 |只看该作者
其实读康德的东西肯定有个解释学循环的,我这样一句一句细究,你可以想象我在读<<纯批>>时有多头疼.我这种读法当然有问题,但我很害怕自己只是习惯了它而并没真正理解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8

主题

1

好友

1032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10#
发表于 2007-8-4 13:22:06 |只看该作者
康德的书读的最有感觉的就是这本了,可惜没有浏览精华帖子的权利。
不好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0 15:3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