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很有意思,更喜欢前半部分,很有现实感.但似乎隐含着某种矛盾.有一次我去听宪法讲座,老师是人大的.他很敢讲,一开始就抨击不真实的民主,入木三分.我们都觉得他很热爱民主.后来,他谈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又说,多少个臭皮匠也顶不了一个诸葛亮.这时我就明白,他倡导的民主不是真正臭皮匠们的民主,而是诸葛亮们的民主.坛友的这篇文章题为:"为大众文化正名",但文中出现了这样的话-------------"正如所有的学术研究一样,大众文化研究要走向深入,其研究手段必须由“评价”走向“分析”和“解释”。这个简单的常识在中国其实没有几个人明白。
跳过这些,给那些“靠吃猪腰子长大的小脑袋”们开些必读书吧。
弗迪南德•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罗兰•巴尔特:《符号学要素》,《神话研究》;
威尔•莱特:《六响枪与社会:西部片的结构研究》;
雅克•德里达:《语言与现象》;
雅克•拉康:《心理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
米歇尔•福柯:《性态史》;
西奥多•阿多诺:《文化工业》;
马尔库塞:《单面人》;
霍克海默尔:《文学品味、文化与大众交流》;
阿尔都塞:《拥护马克思》;
迪克•海布第奇:《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
安东尼奥•葛兰西:《监狱手记选》;
艾莱恩•萧沃特:《谈性别》;
罗丝玛丽:《女权主义思想综合介绍》;
劳瑞安•加曼:《女人眼光:妇女作为通俗文化的观察家》;
劳拉•吉普尼斯:《普遍放纵:后现代主义的政治》;
拉德威:《阅读浪漫小说》;
麦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通俗文化》;
包德里拉德:《模拟》;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
科诺尔:《后现代主义文化》;
约翰•费基特:《后现代主义之后的生活》;
桑塔格:《反对解释》;
……
就这些。如果缺乏天才式的颖悟能力,就请你看完这些书后再对大众文化发言,谢谢。"
似乎又是一种"精英论调"?就是说只有精英---(天才或读过这些书的人)才配谈论大众文化,而大众(没天才也没读这些书的人们-----我相信完整读过所有这些书的人在中国还称不上"大众")则是不配谈大众文化的.这正是一开始令我感到奇怪的地方.但文章是好的,观点我也赞同:不成为真正的精英就别来批评大众(我个人的理解,可能是误解?).
欢迎常来批评指教~
[em4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24 20:38:3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