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5-28
- 在线时间
- 3039 小时
- 威望
- 18642 点
- 金钱
- 123473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7435
- 精华
- 5
- 积分
- 25875
- UID
- 5288
  
|
虽过短,但感觉还不错。
有几个我个人认为“过”的地方,指一下。
“风中夹带的轻寒,令他消瘦的双臂雨后春笋般兀的生出了一片鸡皮疙瘩,饥饿之感也由此被牵发而出。”
“雨后春笋般”完全可以删掉。“兀的”本身已经有很快的意思在里面,再加上一般读者,都有起鸡皮疙瘩的感觉。所以不需要雨后春笋来比喻,这比喻使读者很容易从文本营造的氛围中跳出,因为它滑稽。再深谈的话,如果是我,可能连“鸡皮疙瘩”这个词都不一定用,虽然这个部分,通过肌肤的感觉来表达情景,是最贴切,那我也宁可用“寒战”“冷战”或“皮肤收紧”等说法,因为鸡皮疙瘩这个词很不上台面,特别是在你这篇小说所营造的世界观中——但这一点并不算是个问题,只是谈我个人的习惯看法。
“独居者的居所位于远郊,是那种虽不闭塞却落后依然的农村。”
这种解释没有必要。“虽不封闭,但却落后依然”,我想任何人对郊区或农村的不同情况都有了解,你可以通过描写,来回避这种“解释”。这种句子再怎么精准,它也是一种解释,而不是描写,而解释是跳出的,是破坏了前后文的连贯性的。
而且,无论读者了解郊区或不了解郊区,这一句解释,都不能更好地推动读者对你营造的世界的信任更深一步。如果要让这种信任更深一步,也惟有“描写”能够达到。
是什么给我带来了“虽不封闭,但却落后依然”的感受?这对作者而言,是很有意思,很值得去抓、去挖、去想的事。而且这种描写,也不需要好几句才能完成。一句描写,也胜过一句解释。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谈作品,也只能就细节谈一点个人的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