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13|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杀现场

[复制链接]

8

主题

1

好友

18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4 10:23: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琅琊瘦龙


令李先生惊痛之处在于,那个被他心仪许久的吊车已经被人占领了。李先生用一种忧怨甚至嫉妒的眼神看着吊车上的那个男人。
那个男人穿着蓝色的西服,微风吹过,地面的观众可以看到他的白色衬衣已经被汗浸得发黄,或许这是失意中年男人的一种象征色彩。李先生把那个男人的服饰与自己的做了比较,惊人的相同!一种更加无比沮丧的心情再次袭击了他,在那个苍凉的灰色天空的背景中,那个被观众们确定为妄图自杀的男人比他更加值得同情。不知哪来的一片枯黄此时从空中的飘摇,更加增添了现场的悲怆与肃杀。
在这种状况下,生活在这个社会的观众,谁还会把李先生的不幸作为同情的对象?就连李先生这种自杀的权利,也被吊车上的那位蓝色西服先生抢先。
吊车上的蓝色西服先生,他用一种大家都熟悉的姿态坐在吊车的吊臂上,托着腮部的坐姿,恰似罗丹的伟大的《思想者》,他的这个姿态在天空的背景中是那样的恒久,致使地面的观众对于这个姿态产生敬仰之情,人们甚至于不敢大声地喧哗,人们更加担心,任何一个轻微的刺激都会破坏了蓝色西服先生的心情,或者说破坏了一种暂时平衡的意境,一旦这种破坏的发生,或许有一块蓝色的物件从空中落下来,破坏了一个生命,破坏了更多人的生活。
李先生用手摸了一下自己的白色衬衣领口,这是心理焦虑的肢体表现,他知道自己的白衬衣像那位先生的一样枯黄而且有汗馊味,他知道自己的不幸也像那位蓝色西服先生一样令人消沉而绝望,但他更加佩服这位先生如此果断地爬上了这个吊车,而不像他在来时路上无比犹豫不决而荒废了时间。又有谁能够体味到一个人决心自杀是一个无比痛苦的选择,在如今这个花花世界里,做出自杀的选择需要何等的毅力?
李先生感觉心跳加速,一阵窒息。他已经感觉一阵微风几乎将他吹倒,他已经虚弱到极点,他有恐高症,他体味着自己坐在那个吊车的臂上,浑身瘫软,只需一只蚂蚁就可以将他从高空推下来------耳边呼啸着风,天空迅速地后退,人体如同进入了时空隧道,大脑完全地空白,只需要一声巨响,一切便消失------
这阵微风的吹来,也惊动了吊车上的蓝色西服先生。以他的视角看来,脚下的树林是随风涌动的绿色海洋,地面的人群是杂乱运动的苍蝇,人需要有一种高度才能看到许多问题的真正;他看到了那个女人他的妻子正在向警察诉说什么,他看到那个执行命令的警察正在一点点地爬着吊车的塔架。他的老婆,那个穿着一身红色衣裙的女子,因为他的俯视,变成一个扁平的红影,像一个象征符号在人群里穿梭。
当处于一个完全真正的高度时,当处于一个完全真正的孤独时,当处于一个万念俱灰之时,也许蓝色西服先生才会真正地陷入思考。
地面上的李先生,刚才那阵接近死亡的感觉使他疲惫不堪,他不得不慢慢蹲下身子,坐在工地上。他的坐姿完全是空中那位蓝色西服先生坐姿的拷贝,他用手托着自己的腮部,他陷入了对自己不幸的思索:几乎被压扁了的生活;没有未来的明天;每天的疲倦的工作,每月无法逃脱的银行还贷;甚至于频繁不断地夫妻口角------他的不停地思索,使他的灵魂已经飞到了吊车上,附在蓝色西服先生的身上。
蓝色西服先生看一眼地面上他的妻子,同时一阵闪光刺激了他的眼。那是吊车吊着的那几块蓝幽幽的大玻璃。或许是因为风的吹动,或许是因为那个警察向上爬的震动,总之那几块玻璃的反光照射了他的眼。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现场成了一个旋涡。好奇的人驻足张望,关心的人往事态的中心拥挤,漠不关心的人绕过人群继续前行,各个方向人暂且在这里聚集,人流,车流。蓝色西服先生站在一个似乎完全脱离了人间生活的高度看着地面,看到一个五颜六色的人类的一个大拼图,他变得万分冷静,木然,或者说他已经无异于死亡。那个警察已经爬到的吊车的驾驶舱,他冲蓝色西服先生打着招呼,他希望能够与这个自寻短见的男人进行沟通,但是他失败了,因为这个蓝色西服先生拒绝任何的沟通,致使这个警察不敢做出任何行动,因为他担心任何一个微小的刺激会使蓝色西服先生跳下去,结果这个警察不得不与蓝色西服先生默默的对峙,他身上的对讲机不停地呼叫,问他当事人的情况。这个警察不得不警告地面的指挥者,不要打扰当事人,现在上面需要安静。这个警察索性蹲在吊车的吊臂上,与蓝色西服先生有5米之遥,令人不解的是,他也情不自禁地用手托着下巴,他看着地面的人群,想像着这个吊车的高度,跳下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蓝色西服先生的妻子向警察诉说他丈夫的情况,她说最近蓝色西服先生给工人讨工资了。于是所有的人把这件事情与讨要工资联系起来。观众似乎已经明白了这件事情的原委,于是引发了人们对那些所谓的“剥削者”的怨恨。而这种怨恨的发泄似乎决了堤的洪水,引发了观众的其他的牢骚,有人在谈论房子缩水的问题,有人谈论汽车质量的问题,等等,总之,这个社会到处是让人不满意的地方。人们似乎失去了对吊车上蓝色西服先生的关注,他们只需要知道一个结果,跳还是不跳?一旦有了结果,他们就会四散而去。
而李先生,他在那种跳与不跳的体验中,已经被折磨的心力憔悴,他无力地抬起头,看到那几块玻璃轻微的转动,那些玻璃像多年以前的梦想,闪着幽幽的蓝光,充满了神秘,可那是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他又感觉到那块玻璃会掉下来,他似乎听到轰隆的声音,难道那是一种幻听,他闭上眼,眼前呈现出一幅玻璃被砸碎的场面,他忽然间紧张起来,他脸色苍白,走到警察跟前,说,把玻璃放下来,吊在上面很危险。
现场指挥者当即立断,立刻处理这个隐藏的危险,决定把玻璃从空中扔下来。警察的指挥是很得力的,很快吊车的司机来了,他指挥吊车里的警察到驾驶舱里处理情况。
蓝色西服先生已经知道了警察要处理掉空中的玻璃,他也开始关注玻璃,在他的眼里,所有的动作都是缓慢的,他似乎听到摁电钮的声音,他看到玻璃轻盈地离开吊钩,他看到地面的人群早已让开。他看到玻璃离他越来越远,飞速地向地面冲去,他认为那是一颗炸弹,他听到轰的一声巨响,他看到地面震动的波纹,那些玻璃的碎片像沸腾的热水四处溅开,像一朵盛开的巨大的花朵,随之啪啪地落下。
地面的李先生看到那玻璃从空中扑面而来,那简直就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原子弹,他似乎被巨大的力量征服了,轰地一声,他被一种强大的震动袭击了,心脏随之悬在嗓子眼处,那些玻璃的碎片像巨浪一样扑出去,他被一块小碎片击了面部。
蓝色西服先生又看了一眼地面,玻璃已经不复存在了。
地面的李先生看到了一个消失地过程,他的心忽然间变得无限平静,他想事情已经结束了。
人们被这强大的震撼抓住了思想,他们的思想几乎停顿,盯着地面的玻璃碎片。
很少有人注意到蓝色西服先生,他已经麻利地往下爬。
不知在何时,有一个人是送工资的,他来到了现场,于是,众人的关注点又变了,大家饥饿的眼睛看着那些钱。
而蓝色西服先生早已经离开了人群,似乎并没有关注钱的事情。
而李先生呢,那个跟在蓝色西服先生身后的影子,在某些人的眼里,两个身影重合到一起。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09-5-4 13:45:32 |只看该作者
分析的成分太多了,读者不停地被作者牵着走,很快就索然无味。描写时转述的声音太大了,叙述者可以做到和人物的视点一致,这样也许不会显得太涣散,太居高临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

好友

18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
发表于 2009-5-4 17:28:53 |只看该作者

目的就是要说,让人听到

分析的成分太多了,读者不停地被作者牵着走,很快就索然无味。描写时转述的声音太大了,叙述者可以做到和人物的视点一致,这样也许不会显得太涣散,太居高临下。

***********************************
考虑到读者的耐性了,当时写的确实有些生涩。因为这段文字写的是一个场景,题目是 《自杀现场》,是一个面。所以有必要铺开了写一下这个面,关于那些过多的分析,是一些社会的声音。过多的分析成分可能过于 实, 为读者提供的空间过小。

居高临下的感觉, 可能更多的来自于 观察点从李先生和蓝西服之间的快速切换,李先生在地上,蓝西服在高处。

话语权的控制过强,没有办法,如果不做到这一点,恐怕很难将话筒在两个人之间传递。

更让人难以控制的是,最后的结尾,要将两个人合二为一。本来是分裂开来的。最早的灵感是一个人的人格分裂,另一个自我在上空,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最后的结尾虽然过于强硬,但是目的达到了。
因为只是一个场景,不是情节,所以,要把场景之外的声音传递出来,虽然嘈杂,但是得让人听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4#
发表于 2009-5-4 18:45:54 |只看该作者
通过一个场景来实现作者想传达的社会的声音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这容易弄得看起来像在抱怨.而且,像"人们被这强大的震撼抓住了思想,他们的思想几乎停顿",这样的句子,读者很难买账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

好友

18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
发表于 2009-5-5 09:45:38 |只看该作者

没有技巧,只有强大

这是一个技巧十分差的作品,差的原因就是强硬,因为它没有情节,没有悬念,只有一个现场。从头至尾,都只有作者在叙述,表现了作者过于强大的意念,就连最后的结尾,都是作者强加于读者的,“而李先生呢,那个跟在蓝色西服先生身后的影子,在某些人的眼里,两个身影重合到一起。”这种过于牵强的解释,如同迎头一棒扫来,让读者接受。
总之,这其实是讽喻,这是读者的懦弱!也是人类的懦弱。在整个作品中隐匿了两种情绪,一,作者强烈的控制欲望,对读者强有力地干涉,强行地推销观念,另一种情绪,是人的懦弱,其实也是读者的懦弱。在这个“自然现场”中,只要是读者,就是现场的观众,对于他们关心的结果,只有两种,跳与不跳,对于李先生来讲,也只有跳与不跳。主人公最终放弃了自杀,原因是懦弱。死亡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在强大的对手面前,人是懦弱的。读者在作者强大的控制欲面前,是懦弱的。肯定,读者在死亡面前,也是懦弱的。
读者,是现场的一个观众,只不过他(她)坐电脑前,或在文字的面前。
最后,作者肯定,人是怕死的。怕成什么样呢,“人们被这强大的震撼抓住了思想,他们的思想几乎停顿”。然后,只有屈辱地活着。活得屈辱,处处抱怨,会发生各种嘈杂的声音。

************************************************
后记:这是几年前写的一个作品,4月29号,看见一个人跳楼了。围观的人很多。想起几年前写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7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09-5-5 12:33:40 |只看该作者
我只知道,首先应该做到对事物独特而准确的观察并找到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不是喊着要批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36

好友

7512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7#
发表于 2009-5-5 16:39:25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X 于 2009-5-5 12:33 发表
我只知道,首先应该做到对事物独特而准确的观察并找到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不是喊着要批判。

说得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

好友

18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8#
发表于 2009-5-6 17:08:03 |只看该作者

短篇小说是不是在跳楼?

如果,我们面对文学的短篇小说,我们是不是观众?
短篇小说正在上演 跳楼之举,这正是自杀现场。
网络的写手们,动辄是上百万的篇幅,虽说他们的文笔一般,但是他们的故事正好迎合了现在青少年的阅读及审美。不知他们是否是在审美?
“批判”是作品以后的事情。再者,“批判”并非贬义,是积极的措施。
表达事物的方式,永远没有最准确的,最准确是事物本身。读者需要记住的是事物,事物永远是存在的,只要读者接触到事物之后。
在强有力的传达之前,所谓 “独特而准确的观察”都是意义不大的,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描述或者是传达,会真实的表现事物。不同的读者会接受到不同的信息,事物在不同的读者心中有不同的概念。
我也想使用技巧,但技巧在所要表现的事物“自杀”面前毫无力量。
就如同短篇小说,各种 期刊,已经进入了自杀的 境界,写手们都是观众。有的写手已经开始了新的长篇巨制。坚持的写手还在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驱魔人

Rank: 7Rank: 7Rank: 7

9#
发表于 2009-5-6 18:29:48 |只看该作者
回楼上 一个小说 要做到的基本要求是自圆其说 技巧 题材 等 都是为其服务 营造一个饱和的场(注意 不是深刻、优美或者别的什么 仅仅是饱和 也就是恰如其分) 而 自杀现场让我看到气场的不饱和 厚薄有异 句式生硬 以饺子为例 好的饺子饱满 不好的饺子要么瘪了要么胀破了
要远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36

好友

7512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10#
发表于 2009-5-6 20:16:57 |只看该作者
琅琊痩龙的正义感还是让人赞赏的。
强有力的批判是不是一种强有力的传达呢,是。但更适用于演讲之类的形式吧。如果作者的分析,议论,批判能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水平,也许无可厚非,但已是昨日黄花。最多象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恰到好处,点到为止的运用一下警句就已经很不错了。
“我也想使用技巧,但技巧在所要表现的事物“自杀”面前毫无力量。”现在的关键也许就在于找到作者自己的技巧,能够充满力量的表达事物。这种技巧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也许是小说的语言吧,但不是过于政治正确,声嘶力竭的宣泄。
管那些写手,期刊干什么,来到这个论坛,多交流交流,写自己的不就行了。文学的边缘化已是大势所趋,不想那么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8 10:4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