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9-5-8
- 在线时间
- 2 小时
- 威望
- 19 点
- 金钱
- 115 点
- 注册时间
- 2009-1-16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7
- 精华
- 0
- 积分
- 50
- UID
- 30550

|
司马迁有时也迂腐得紧 (2008-11-04 07:55:25) [编辑][删除]
标签:《商君书》 秦本纪 孝公 商鞅 魏国 分类:杂谈
——看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有感
电视剧《大秦帝国》51集,36个小时,花了一周的下班时间才看完。叙事范围以秦献公新败秦孝公继位始,以商鞅被车裂终,讲了秦孝公如何与商鞅如何互相试探,如何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富国强兵,以及最后孝公崩逝商鞅被诬杀的事。电视剧之余,顺便还读了一下司马迁的《商君列传》、《秦本纪》以及商鞅的《商君书》。感受如下:
一、又被历史教科书骗了!
遥想当年教材定性,商鞅变法有积极作用,一二三四五,但是它最终是失败的,失败原因一二三四五,条款很多。但它真的是失败的吗?《商君列传》中说,第一次变法,实施连坐、让奴隶成为自由民、自由民有战功者给予爵位、限制私斗等法律,“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又是三年后,第二次变法,剥夺贵族土地,分田到户,交够国家的,留够贵族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国家实力大增,九年后,秦国富足,周天子和各诸候国贺之,次年,秦国大败魏国,魏国不得不割了河西之地,并且把都城从山西夏县,迁到了河南省开封市。另据《秦本纪》,秦孝公与商鞅之后,秦惠文公与公孙衍并没有改变新法,直至秦朝灭亡,其法治传统依旧未变。一句话,商鞅变法是一场核裂变似的巨大成功。为什么教科书说商鞅是失败的呢?
原因或许是:
(1)历史总结者把事情与变法者个人的命运与利益混到一块了,商鞅不得善终,所以商鞅变法就是失败了。这些知识分子们也太势利眼了。
(2)历史总结者把事情与政治团体的起伏混到一块了。商鞅死了,世族复辟,从在野党成为执政党,于是商鞅变法就失败了。政党复辟,并不意味着制度复辟,这是刻舟求剑,是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对于(1)、(2),我想,论事之成败,主持者个人的命运、团队的进退只是一个参考因素,或许从以下角度来看变法或者任何变革更合适一些:一、变法有没有在预定的时间,达到预设的目标;二、变法的代价有多少,收益又有多少,值不值得;三、是不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但或许以上都不是,只是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别有一番深意,因为翻遍我们的中国史书,可曾有成功的“变法”,王莽改制,失败!王安石变法,失败!张居正变法,失败!戊戌变法,失败!看来,还是安份点,做个顺民吧!天不变,道亦不变!
二、司马迁有时也迂腐得紧,不免人云亦云。
司马迁评价商鞅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1)说商鞅天生“刻薄”“少恩”,只是变革者怎么能做老好人呢?一个人的性格不好,受影响的只是与他直接对接的下属同事,也就那么十几号人,这并不妨碍他为整个国家获得的福利与进步。
(2)说商鞅见用是基于一个秦公宠幸的人推荐,呵呵,这又何妨,英雄不问出处,何况商鞅也是被秦孝公面试了三次,才决定录用的,秦孝公是识得谁是真人才谁是大忽悠的。
(3)至于“刑公子虔”,则是公子虔犯法在先,商鞅依法行事而已,何况这样的大案要案,商鞅只可能是一个建议者,秦孝公才是拍板的那个人。
(4)欺魏将卬说的是,秦魏交战,商鞅PK魏国公子卬,开打之前,商鞅假意邀公子卬会盟和谈,他在和谈现场安排了武装士兵,袭击并且擒获了公子卬,然后攻击魏军,完胜,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於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於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战场,生死存亡之地,当然是兵不厌诈,尔虞我诈,只有笨蛋,没有骗子,何欺之有?
(5)至于“不师赵良”,想想商鞅居“大良造”之高位(相当于唐宋之丞相、明之六部、清之军机处、如今之总理),有二十年变革经验,有统兵灭国的能力,还著有《商君书》,这样的人,跟一个没有实干过的MBA有什么好聊的!
三、二千年前的理念依旧可用。
(1)法治。《大秦帝国》小说及剧本的作者叫孙皓晖,曾是西北大学法律系的教授,现在六十了,写这套书花了十六年时间。电视剧演的是第一部。还有五部,小说已出全,共五百万字。或许因为作者的法学背景,讲的又是变法,所以剧中也有不少的法言法语,而且它们与当今的法理学的基本理念也是相容的,比如士大夫犯法与庶民同罪、法不错刑、新法替代旧法、法律即使部分不合国情但也不要立即修改、杜绝特例、不多头法律等。
(2)经济改革。基本理念,不同的历史时期,土地具有不同的价值,只有让最大多数的人平等地享受土地收益,才能有效地推动经济改革。商周实行井田制,让人从游牧渔猎中投入农业生产,进入农业社会;商鞅是废井田、开阡陌,给普通国民以私有土地所有权,提高国民生产效率;其后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土地兼并,形成地主与佃农,生存平衡一旦被打破,或者农民起义,或者外族入侵,以战争的方式进行土地洗牌;1950后,城市土地国有化,农村土地集体化、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大锅饭,失败;1980后,农村土地使用权私有化,生产力激发;2000后,城市化兴起,农村土地闲置,如今,土地的价值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态农业、规模化农业;二是土地商用。如何让最大多数的人平等地享受土地这两方面的价值,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经济的变革与增长。(吴学俊,2008年11月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