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此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 黑蓝微信阅读个感

[复制链接]

3

主题

0

好友

24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1#
发表于 2014-12-9 20:30:59 |只看该作者
此岸 发表于 2014-12-2 11:43
-
过度的信息,对充实的 ...

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2#
发表于 2014-12-10 10:09:4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此岸 于 2014-12-19 17:10 编辑

                                                                                     .   
比蒂、卡佛或者霍珀

光棍节打折买过三本纽约客故事集一册奥丽芙基特里奇两种新出的艾科顺便搭载汤译卡佛短经典。显然艾科跟这仨美国佬没什么关系,只这么一回共同出现在我的购书单上。还有一丝主观的关联——这几本书都适合读而不是议或者仿——我觉得。

没看这条微信的内容而所以有感,是先看到Hopper的画了。清晨起来翻看艾德那几百张图片,有不少Beattie和Strout的文字在这位“城市歌者”的画里若隐若现,而Carver却不多见,虽然这俩爷们的人生交集可能多些。后面的议论自然不必看,但一定要谢谢配图的美编。


P.S. 分享艾德几幅画作:
http://www.salonedegliartisti.it/Pittore-Famoso.aspx?nome=Hopper%20Edward&id=036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3#
发表于 2014-12-10 13:56:47 |只看该作者
此岸 发表于 2014-12-10 10:09
.   
比蒂、卡 ...

看得出来,这位妹妹很有评头论足的得意和暗喜,就是缺少点让人看着激动的真知灼见,不过瘾。
今早我泡了一壶乌龙和一杯蓝山,抿了几小口,乌龙是好喝的,至于蓝山更不必说,要从包装设计上来看,我觉得蓝山更胜一筹,因为看着好看,不喝也让人开心,真心的。总不过大抵也许可能就是这类腔调。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mengjiangou/
微博:http://weibo.com/mengjiango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4#
发表于 2014-12-11 11:04:0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此岸 于 2014-12-19 17:13 编辑

                                                                                  .
莫奈的明确阴影和突显轮廓

试图用文字直接描摹音乐绘画舞蹈建筑雕塑等任何一门非文字艺术的特征或细节,都难免捉襟见肘,不知所云。以比较具象的绘画中的阴影为例,可以一望而知的阴影大致两分:一是主体投射在背景上的光影,一是主体或/和非主体本身的明暗。前者多半有明确的光源(却不一定出现在画面),亦不妨阴云密布日落西山,如莫奈的草垛系列火车站系列;后者本就如影随形,无论日白天青还是风高月黑,如莫奈的水莲系列鲁昂教堂系列。至于这些阴影是否明确模糊,也不便一言以蔽之,比如莫奈的这幅自画像,阴影就十分明确,而莲池中各种植物的阴影原本就应该比较模糊。

可能,印象派和早些时候的浪漫派各家貌似都不太关注绘画主体轮廓的“突显”,应非莫奈绘画之独有特征。不过说实在话,我还真不太明白何谓轮廓的“突显”。是雕版白描那种清晰分明的轮廓?是鲁奥梵高那种大笔触堆积的颜料凹凸不平程度?或者仅仅指比较准确的造型对象边界?在后一种意义上,印象派诸位除晚年雷诺阿之外,大部分还是非常精确的具象与形似,因此也就不免轮廓分明、笔触清晰,莫奈亦复如是。

日出·印象,或许是个例外,无论阴影的是否明确,还是轮廓的是否突显。

二十世纪以前的画家书信语录无疑是非常重要和有趣的一手文学素材和历史片段,但对理解其作品本身意义不大。二十世纪以后,这种情况开始有所改变,艺术的多维度诠释成为风尚和习惯,画家的表达能力也趋于多元。所以,我们可以从康师傅的点线面、安迪的自传胶片,以及徐冰的各种访谈录中,获知更多作品本身的信息和背后故事;于此同时,外行的置喙也更显多余了。

对于传统绘画,最好的欣赏方式还是,趴在原作或高仿复制品前面,闭上嘴巴,看。

(本条微信出处甚详,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5#
发表于 2014-12-13 10:12: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此岸 于 2014-12-13 10:38 编辑

国家公祭日

虽然是个姗姗迟来的日子,虽说清晨街头义卖今日全部单色《现代快报》的多半是十来岁的孩子,又虽说买报的市民行人毕竟远远多于平日,而今天还是周六。但仍然懊恼为什么昨日早睡而偏偏在这时候看到小津的微信语录。

七十七年前的今天的前一周,日本鬼子从沪上一路比赛杀人经过无锡常州丹阳镇江并很快拿下民京,开始其更大规模的兽性屠杀。这些信息早在几天前就在各种媒体全方位滚动重播。那么,在每年的这些日子里,生活在这一带的后人们,起码应该不以任何方式主动传播东洋文化。这和意识形态无关,甚至连政治正确都谈不上。

十点钟到了。默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6#
发表于 2014-12-17 14:53: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此岸 于 2014-12-17 17:41 编辑

文学在哪里?

滨湖小区位于城郊,常住居民五六千人。四周有近三米高的围栏和近十米宽的绿化带,不规则的东西北三面各有一应急出口,平时大门紧锁。小区正门朝南,日夜开放,有物业保安二十四小时值守。出门左转直行,约三百米处为一十字路口。十字路口东南那个街区是一所本科大学,筱昊的妈妈在这里教书,隶属理学院。据说学校前年新增护理学院后实至名归,成为全城唯一一所十大学科齐备的综合性大学,有近两万人的各色大学生。今年读小四的筱昊,在滨湖小区对面那个更大也更旧的小区深处上学,放学后就不让进去玩了。妈妈又比较忙,就只能偶尔和爸爸一起到大学校园溜达,平时多半在小区和小区西南处不远的公园嬉戏。公园面积有大学一半大小,不过植物,水,鸟儿,还有玩的地方,比大学多。

每隔一个月,小区活动中心广场和那边大学生之家广场各有一天流动书摊造访,好几年了。书摊的规模还不小。五花八门的书,书脊朝上趴在宽大的塑料周转箱里,一箱七八十本,总共百二三十余箱,摆成五六个分列的长方形书摊;面对行人一端,插着几个粗略分类的牌子。在校园是“社科”“科技”“励志”“考试”“文学”还有“外文原版书”几类,字体很大很清晰,文印社简单设计过的样子。第二天来小区,会换上“养生”“旅游”“摄影”“烹饪”“手工”“文学”等牌子,有时候还换换字体和装饰纹样。

卖书的是两个小伙子,亲哥俩儿。哥哥二十四五岁,弟弟二十左右。哥哥爱笑,弟弟爱说。哥哥经常坐着或者蹲着,弟弟喜欢四处走动,随手把书码放整齐。爱笑的哥哥负责收款,对索要发票的人也不怠慢,在一个简易折叠桌椅上工工整整写抬头写书款大小写数字;闲着的时候蹲旁边地上看书,或是笑眯眯的看着弟弟忙活。爱说的弟弟从不吆喝,也不主动搭讪,但你要是问他,就该说不该说地话唠;突然发觉你烦了,能立马住口,挺不好意思地说您慢慢看,您字说的特别自然;说完溜到人多的那个长方形书摊边,随时准备下一轮答疑解惑。比如这本书为什么不是盗版,那本书为什么不可以拆封,这本书为什么好卖,那本书谁谁谁也喜欢看等等。当然,最让人受用的是你说需要哪本书哪个版本(主要是一般意义上的长销书和近期畅销书)而这次没带来,弟弟就会认真记下你的要求,说下次一定带过来。虽说十有八九带来的时候无人问津,但弟弟仍然会这样做。弟弟说,人家碰巧不在家嘛,最多再打个电话发个消息呗。

如今电子书到处都能找到,在不影响使用前提下,过去不成套的实体书,宁旧毋新,宁缺毋烂(指品相太差)。这是小区一位老先生的老生常谈,不过哥哥比较赞同,弟弟也能尽量配合。筱昊的爸爸也这样陆陆续续买过不少书,甚至配齐了初版金译尤利西斯下册和徽版朱光潜全集中缺了快二十年的两卷。哥俩的书基本都是正版,塑封做得也很仔细,尤其外文书,尤其一二十年前的老版书。最近要的那本五十篇伟大短故事简装本就很地道:六百页的小说集可以轻松翻开到三百六十度,封底封面打个招呼再轻轻合上,书脊只略显细密皱褶。弟弟见了忙说,没见过这么结实的书。其实他是在暗示,不能这么粗暴地翻书吧。

初冬的下午,太阳暖烘烘的,安静的校园一角,已没几个翻书的人。哥哥戴着墨镜在看伍尔夫的海浪,偶尔向这边望一望,冲弟弟和筱昊的爸爸笑笑。

我哥喜欢文学,我喜欢看国考书。因为这两类书最好卖,看过就扔了,接茬还有人要看,不愁没人买;品相不好的,还可以留给自己。其他书可能需要保存久些,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翻,所以很少被扔掉,也很少重印;书不好收,也不好卖。我哥除了找进书的门道,其他时间都用来看书。他老早就开始写诗,可能,也写小说。他兜里总揣个笔记本,写发票完了蹲时间久了就可能写上一两句,不过他现在还不让我看。我们俩都不上网,手机导航支付什么的早就在用,我们俩暂时也不需要微信。有车啊,二手标致,房子还是租的。来回拉书的是我哥的朋友,跑物流的,顺便。我哥说我们卖了五六年书,最大收获是看过的书认得的字肯定比同龄人都多。识字朗读是以前学的,收废品那几年,人家扔掉的各种磁带,还有英语的,好像都是新的。我哥说我有语言天赋,普通话、外语都挺像的。外文书都是我进的,文学和设计方面的主要,大学里很好卖。嘿嘿。也经常闹笑话,进了谁也看不懂的书,归类弄错了,被大学生揶揄。没什么,人家也是善意的。等我们将来有钱了,就把家里的书都换成自己喜欢的书,我们自己也写书。我就写,国考辅导书吧,好玩,也好卖。

哥俩来自徽南山区,差不多十年前的一次家庭变故,初中刚毕业的哥哥携五年级的弟弟外出谋生至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7#
发表于 2014-12-18 10:07:2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此岸 于 2014-12-19 17:08 编辑



Georg Baselitz

大块原色配以变态具象或非具象造型和粗放野蛮笔触线条,所谓表现主义到了这样“新”的程度(不是阶段),主题意象已退居可有可无而仅仅画者痛快,因而也就无可救药地成为一种同人间的惺惺相惜。想当初基希纳,黑克尔,施泰因仨小伙儿的别开生面,被一帮文人骚客借尼采、斯特林堡的名头和蒙克、席勒、康定斯基的张力,把画者和大众都忽悠得忘乎所以。很快,在奉献了麦克、马克、诺尔德的短暂辉煌后,终于被迪克斯、贝克曼们惊着了。于是纷纷扭头关注这些视觉经历如何在戏剧与诗歌中不断地被积淀和表达(这可能正是桥社和蓝骑士不断被人提及的一个重要由头)。

二战结束近三十年之后,因其在文学、电影、音乐和建筑领域半个多世纪积攒起来的成就,表现主义在德国画界死灰复燃。但毕竟太“脏”、太“粗野”、太“重口味”了,让二战后长大的年轻人无法亲近,更让那些九九三八六一人员难以释怀,而现实结果证实,他们甚至连前西德的边界都没有真正冲出来过。至于现在还有人能够从中读出“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缅怀民族传统的抑郁情境和反思战败历史的悲怆心态,有的作品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有的作品则嘲笑自己的无能”之类奥妙,那得需要多么深厚的阶级友情和多么昂贵的艺术补品啊。

巴塞的雕塑或许是一种转世,而非延伸或承继了什么,特别是木质部分。他还说了一句很通俗的话:观众一旦对粗野有了品味,就再也不能满足于那些不怎么粗野的作品了。对粗野敏感的人来说,尤其如此。所以巴塞会认为诺尔德很“优美”。

只是,所有优美都是相似的,而丑陋各各不同。所谓丑陋无极限,视觉心灵皆然且恒然,造型艺术和文字艺术的前景因此依然广阔无垠。何况粗野不妨优美,丑陋不掩浪漫。比如日渐流行的大臀男、女汉纸和暴力美学,比如在色彩渲染和造型铺张上略加规范,暴漫不也是东方新表现主义奇葩!

P.S. 对话二人的姓名缩写恰好是此岸经常用到的中国化工行业标准(HG)和国家标准(GB)的代号。HG的问,确实很行业(美术史),而GB的答,也很国标(穿越柏林墙)。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8#
发表于 2014-12-19 15:54:43 |只看该作者
                                    
彼得·汉德克

喜欢这个第一次遇到的家伙,喜欢这个短篇,喜欢那些冷战时期谨小慎微的东西交流。不过我还是决定先不买那本守门员的焦虑,据说那里的“想象”都是“想像”。买一本谩骂观众吧——很久没看戏剧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9#
发表于 2014-12-24 18:32:4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此岸 于 2014-12-24 21:32 编辑



Emil Nolde, Wildly Dancing Children. 1909


鸡汤八卦,无非养生

各种表格小结总汇,微信只能一瞥一念。哪承想,回首却已眉目清秀!

年初夫人淘汰一款微信手机,用了几天就把原来那些圈子关注删了,只留家人同学各一圈。夫人问我何以排拒新鲜物什,我说这个帽子不对:其一,微信出来三年了,不鲜哦;其二,微信传播无非八卦、励志、养生,何新之有?但作录音电话,挺好很强大,我顶;只是暂不习惯当街远望如啃披萨般说话。夫人笑而不语。

后来出入一些朋友圈和公众号,慢慢修正最初的三分观。在少年时常励志者,与中年感悟鸡汤之谓,及老年热衷之养生保健美食,实则殊途而同归也。养生者,不外身心二途,或曰精神肉体、形上形下二端。前者如养眼、养耳、养心(灵)是也;后者如养颜、养嘴、养(肉)身是也。美人美物美图养眼,美声美乐美歌养耳,电影舞蹈戏曲兼而有之;小说、诗词、语录、故事、访谈、八卦者,选善而读,择喜而乐,遇真而转,则养心无疑,且收立竿见影之效。至于养颜面、养口鼻、养四肢廿指、养五脏六腑之各种低爱歪养身大法、制程、诀窍者,非动手动脚、使物用心习练,虽久暂不一,不能收效;何况消息多半来历不明,正误难辨,而练到走火入魔程度者,不免又被转成八卦专贴乃至鸡汤教案,以警世人,或博人一粲。故此端恐非微信所久长也。

黑蓝微信,多半形上心神一端,吾尤喜其养眼养耳消息。(谢谢!)下面录几个养心段子。

杜拉斯那个趴在女人身上嗝儿屁了的中年男人故事,怎么看都有地摊儿八卦味道,和那个十五岁女孩陶醉在中国熟男身下一样,令人难以嗨皮;但重温王道乾译文,仍觉汉字有时真是动人,甚至不觉这动人拜那法国女人所赐。里维特关于肉丝如何丑胖中国导演过分聪明之类议论,颇像小区大妈看不惯邻家女生俏模样隔壁男生很拉风;不过因为提到科克托,倒是勾起了陌生人日记存在之难美女与野兽札记的重新阅读,对电影人的好感很快得以恢复。电影狗那条比小强和马儿还机灵或者还蹩脚的大舌头,虽然令人哭笑不得但这一并置本身倒也喜感满溢。可是连续几天八卦,忽然现身中文鸡汤造句感很强的斯宾诺莎语录,害我不得不草草翻一遍贺译伦理学消毒,差点耽误第二天的年终述职大会。(还好还好,老贺的调调现在还喜欢,不过发现当年书上那些道道,划得多点。巨汗!)

昨儿个爱克私顺天逆天之说与唱戏初衷文学美学之论,貌似太着力而不着边际了。前者恐怕是尚不识天下、天道、天意或老天爷之“天”,后者仍是文艺范儿的鸡汤八卦类吆喝,似与哪里遥相呼应。可是,君不见文学们正蹲东边校园兄弟书摊儿晒太阳呢,霸王别姬失空斩们不也咿咿呀呀在西边公园小长廊一带时常盘旋吗!她们从来不知那些道貌岸然的危机或者威胁、坚守或者启蒙、消解或者挑剔、低潮或者抵抗、高傲或者高蹈之类大词儿。她们只是那样存在着、生长着、延续着,为热爱她们的人,永恒地存在、生长和延续。她们从不需要什么人去呐喊、去守护、去传承、去光大,因为总是有人在唱、在读、在写,足矣。

至于个人那点天赋呀才能呀创造力啥的,除了自己,又有谁会限制或能够限制它呢?

单就文学来说,她从来不是也不需要比附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国粹与民风民俗,她从来不需要也不可能取代任何非文学的娱乐、思想、艺术、科学、宗教或文化主流,她从来也不可能成为或按照个别人或团体试图打造的样子标榜与展示自己。文学永远是文学自己的主流和模样,从来不会改变,也不可能被改变。文学没有雅俗,不分高下,汇流东西,穿越古今。文学......抱歉,也像是在吼哦。

呵呵。二〇一四即将结束,很高兴今年遇到黑蓝。

P.S. 前天冬至,吾儿小四庆生,无数短信邮件微信贺辞,不胜其烦;临睡前抱怨,说的却是另外一事。老爸,我发现智能手机有一很大毛病,经常会拨错号码耶!我想了想,回说不是手机问题,是手比眼快。小四愣愣地看我,笑道:不明觉厉!晚安老爸。呵呵,少年心性,难免如此,何况回电话发消息确实疲劳,像成年人多半眼高手低而理由充分一样。不知这小子明天会想起哪四个字。还好不会是,嘴比脑快,写比读快。

明年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60#
发表于 2015-2-24 17:54:41 |只看该作者
今年把微信订阅号全取消了,感觉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0 01:52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