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0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得技未必进道   [原创]

[复制链接]

19

主题

0

好友

13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07: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关键词]:技术、艺术、意境
??
??蔡元培曾赞扬林风眠的画是“得乎技进乎道,”如果这个道是指中国艺术固有之精神本源的话。那蔡氏则大错特错了。我认为得技未必进道。具体到林凤眠,其成功恐怕不在于中西技法嫁接得有多高明,而是因其非凡的学识,修养及独特的气质,方才成就了他艺术作品的格调。

??众所周知,林风眠画面的格调与传统艺术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在这一点上,徐悲鸿就差强人意,后者过于强调技法,甚至不惜失去传统艺术中含蓄、诗意、空灵的东西。而这一切,林风眠却做到了相当的好。正如林凤眠对中国艺术特征作的总结-----绘画单纯化。

??事实上,许多关于林风眠的学术论文或著作里,大都用了中西合璧、智慧选择、光辉范例等词汇。也就是说,老在外在形式与创新精神上说事,极少对作品本身意蕴进行研究。如果落实到林画的意境与技法上,我们就不难发现林风眠那些极为宝贵的东西。看《秋鹜》自然就想到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读《野泊》则展示了烟雨蒙蒙,杏花春雨江南的诗人情怀。而究其技法,轻盈、自由、无拘无束,独立的个人气质裂纸而出。就连他那独特的符号体系也是易于模仿的。从画的题材来看则多属传统型,如戏剧人物、荷、鹤、仕女等等,即使如此,令人高兴的是,他从不被物象所奴役,也不被笔墨、描法、叶法,这法那法禁锢,这是可贵的。通过艺术作品一目了然的看见画家旗帜鲜明的精神所指。而对外界的干扰林风眠却坚持自己的道路,凭着自己对艺术的执着地研究实验,用情感与理想编织自己的作品,以我入地狱之精神,终日埋首画室之中,奋其全力。(林凤眠语)

??古人说,质且迂者,其情与画最近。林风眠对本民族的传统有着深刻的研究与理解,这一点上,他无疑是取法乎上的。他说“中国艺术之所长,适在抒情。”关于传统技法,他有独到的见解“衰败的原因,是堕落于限制及规定的方法中。”翻看林氏文字,他在自己的理论著述中很少大张旗鼓的谈意境,也许他认为用画来谈比较直观。所以,在其作品中不难拾到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云罗一雁飞等诗句。仿佛他也成为了作品中的那只孤雁,“在大自然的原野里,在压城欲摧的乌云笼罩下,有力的挥动自己的翅膀,去寻找他的艺术天国。① 从而到达自己的精神归宿,以并不复杂或单纯化的手法来阐释出中国艺术的独特精神。

??说到中国艺术的精神,想起荀子在《乐论》中说,不全不粹不足谓之美。也就是去粗存精的意思,刘骁纯说:“简、情、远、静、玄”。这里补充一个字“虚”字。中国艺术多空灵,大多描写人的想象或情趣,及某种细腻的难以捕捉的精神状态。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具体到艺术创作中则是,无须故作惊人笔,写得性灵品自高。故而,唐诗宋画皆讲“超以象外”。王夫之谈到中国艺术时也说,“以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事实上,中国艺术又与西方艺术有很大的不同,正如勃纳得·贝伦森所言,“我们欧洲人的艺术有着致命的向着科学发展的趋向,而且每隔杰作几乎有着让人无法忍受的为瓜分利益而斗争的战场”②。此人所言虽失偏颇,但与此观点相对照的是------中国艺术极讲究深沉幽渺,以虚托实。就像姜白石的词,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林风眠作品中无疑是极有中国精神的。画中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交融互渗,展现出空幽旷达,鸢飞鱼跃,渊然而深的意境。

??好了,回到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上来。中国画的技法,从晋唐宋元而至明清,笔墨千种,万般流派,说他们全是精华,此观点显然是难以成立的。从事实上来说,应当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使人莫辨雌雄。而林风眠在这一点是则扮演了一个胆大之徒,他并不在追求传统技法上苦心孤诣,自设藩篱。更多的是,以一种现代抽象构成意味的设计,加上其过人的勤奋来与传统技法抗争,但又不失传统中国画色、墨、水和纸的材质趣味。这样一来,他显然是抓住了事物的关键所在后,再回头计算操作过程。所以,在思维上他就以先胜一筹。而不是简单的以技进道,靠比“功夫”来扎稳脚跟。

??当人类社会经历工业文明洗礼和政治革命之后,可谓天翻地覆。其影响波及多个领域,艺术首当其冲。林风眠站在这样一个风口浪尖,果敢地从徘徊与彷徨的人群中扭头而去。以先入为主的勇气继承了中国绘画的核心精神——矛盾统一的辨证原则③。他先占领了精神高地,再反过来追求表现技法,无疑有着高屋建瓴的智慧,从而,以并不复杂繁琐的独特符号中展示他过人的才华与经验。顺便说一句,那些运用既有观点运用所谓的技法来批评林风眠的人,无疑是不合时宜的,如同小朋友拿着关公的大刀嘲笑自动步枪。

??技法的不断娴熟,经验的无限丰富,甚至会产生一些“倚技卖技”的现象,大大扼杀了画家的想象力。一个画家若失去想象力,终日埋头技术的精进,在他的艺术道路上无疑是南辕北辙,那么离“死”也就不远了。艺术并不以技术无限的积累而发生变化,艺术属于精神层面的活动,也许受某一启发而激发出另类情绪,从而依靠手头技术来表现思想与情感。艺术是一个行而上的概念,并不因技术的精湛而精湛。技术与艺术之间无必然通道,也就是说,技术与艺术属两个不同哲学范畴。一个行而下的概念不可能影响到另一个行而上的概念。甚至还可以这样说,技术与艺术简直就是一对同父同母不同天的兄弟,但他们的关系绝不可以混为一谈,甚至产生因果联系。

??有人说,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便是好猫。这话虽然有点俗,但话糙理不糙。当我们从越来越多的关于林风眠的史料及他如何大胆变革的陈词滥调中抽身而出;当我们的眼睛从那些靠嫁接西方素描技法的哗众者身上移开。于是,我们惊讶的发现,林风眠初震画坛,靠的就是其艺术作品中散发出的东方精气神韵。但这些似乎与其技法无关或者有关。“他毕竟留着未竟的事业,如果将他的艺术放在西方近现代艺术和日本画的汪洋大海中,不难发现他的造型语言赫然独立的跨度和力度还不够强大”④。也就是说其意境-----“道”的深度放大了其语言法则----“技”。

??当然,说得技未必进道,不是说就不要技法,技法便一无是处了。天才的创造力不会被任何技法扼杀,而蠢材即便没有技法,他依旧没创造力。有时候技法提供了画家发挥想象力的基础,技术可以落实画家的情感。它的缺席只会徒增表达上力不从心的遗憾。

??众所周知,“八股文”已臭名昭著。人皆说它苛刻,好比带着脚镣跳舞。就是说八股文的顾忌太多,太苛求技法了,“削足适履”。但有时候,一些必要的技法还是能辅助人们说清观点的。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破承起讲,提比后比”随处可见。“因为文体来自语言次序,某种常见的次序又多是实践中选择出来的”。⑤ 比如,现在写一篇论文,必须先亮出“观点”,然后进一步作补充说明,或道出内容大意,再慢慢逐点分析,利弊分处,最后收场。这都是技法。如果没有技法,满纸文字如苍蝇乱飞,则无人能懂。所以,技法还是有这么个好处的。技法可以起到约束作用,但最好的技法一旦与作者的“思想”、“表达目的”相驳。这样一来,技法便又成为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不管写论文还是画画都是如此。“勿以文害辞,勿以辞害意”。就像八股文“是陆数积累古代各种文体中的局部技法,拼凑而成的一种文体……但有意这种规格去……难人……则害了士子。”⑥

??综上所述,得技未必进道。技术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即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又不能完全割裂来谈。过分强调技术势必削弱艺术本质,偏离原有目的。过于排斥技术,则会掉入毫无头绪的荒野之中,无从下手。只有妥善对待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也就是说,应当利用已有技术,充分发挥想象力,调动主观能动性,才会正确表现个人的思想情感;才会在通往艺术圣殿的大道上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

??参考书目:
??①吴宪生《人品·画品——也谈林风眠和他的艺术》 见《林风眠研究文集》第499页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5
??②勃纳得·贝伦森(Bernard Berenson 1865-?)著有《美学·论理学和历史》 见《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34页 2001
??③选自《林风眠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美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28页
??④刘骁纯《吴冠中与林风眠》见《文艺研究》1991第4期
??⑤启功《汉语现象论丛》 中华书局 1997 第104页
??⑥启功《汉语现象论丛》 中华书局 1997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89

主题

0

好友

3674

积分

业余侠客

朱岳-影法师

Rank: 4

2#
发表于 2007-8-4 13:07:27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技术和艺术是两个范畴是肯定的。但也不是绝对矛盾的。技术也需要艺术性,站在艺术的高度上不一定只是贬斥技术,还可以提高技术,促使其克服封闭性,新技术的出现也需要一种艺术的能力?还有,技术和功力、涵养也有很复杂的关系,而且不是互相排斥的。功力深厚和技法高超也许相辅相成?艺术家需要功力、涵养,它们给想象力和真实情感的表现一种保障?这中间的辨证关系似乎还有发掘的余地。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好友

14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
发表于 2007-8-4 13:07:46 |只看该作者
现在人们说话中所使用的“艺术”一词其实绝大部分只是一个形容词。所以并不存在一个可以和技术并列的艺术范畴。
比如说:同样是踢足球,中国队那是在干体力活。而齐达内那是在玩艺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0 13:40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