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8-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20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6
- 精华
- 0
- 积分
- 12
- UID
- 2598

|
铭记
无论淹没泰坦尼克号的惊涛骇浪曾吞噬过多少血肉之躯,掩盖了几许悲欢离合,一旦隔开时间这道屏障,一切事实便都没有了表情,只能化作几句简洁的陈述:1912年4月14日,周六,半夜11:40,航行了整整四天的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2:20即告沉没,1503人殉难。如今我们已经可以历数出当时导致这场惨剧的种种缘由:对其他船只用电报发出的冰山警告信号视而不见;救生艇太少;船体的防水舱壁高度不够……然而,当时的英国媒体对此讳莫如深。悲剧需要英雄。船上的乐队当之无愧。于是,大大小小的报纸都以浓墨重彩推出了乐手们的名字。往常,他们一般分成两组,视船上不同需要组成三重奏或四重奏。4月13日凌晨,八个人无一幸免。
他们的名字镌刻在利物浦(泰坦尼克号所属的“白星船队”注册在利物浦,因此利物浦有不少关于泰坦尼克号的纪念物)城内的“爱乐厅”休息室墙上的一块铜匾上,后面还跟着一句话:勇气加上同情心,塑成了完美的英雄与男子汉。
据1912年5月18日的《利物浦每日电讯》报道,当哈特利的灵柩从利物浦启运送返家乡科尔恩时,他的父亲艾尔比恩·哈特利“双手不停地颤抖,眼里噙满泪水,然后带着一颗破碎的心黯然离去”,凡读之无不动容。
遗体运抵科尔恩以后,在当地一座小教堂里举行了葬礼。原来仅能容纳七百人的教堂里一下子涌进了千余人。遗体上有明显的伤痕,再加上经过防腐处理,显得污迹斑斑。人们静静地站着,轻轻地唱起圣歌;哈特利的母亲、两个姐姐以及未婚妻罗宾逊小姐都在场,不时可以听见她们的抽泣声。当《与主接近歌》(当时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这是泰坦尼克号上奏的最后一首曲子)响起时,所有的人都流下了热泪,“女孩们已哽咽难言……男人与女人失声痛哭……歌声颤抖,连不成调……”。
在葬礼上宣读悼词的是曾与哈特利一同出过海的牧师T·沃辛顿。时隔九十年,伊安·杰克在科尔恩图书馆里重温了当年的悲伤:“……(在哈特利身上,)传统的英格兰精神彰显无遗……对,当一个英国人是需要勇气的……而做一名基督徒必须既勇敢,又高尚。事实上,如果你是一名基督徒,那就更容易成为一个真正的英国人。”
当日,小小的科尔恩镇上每一寸土地都笼罩着悲伤的气息。各处都降半旗致哀,家家户户都放下窗帘,灵柩所到之处,人们纷纷脱帽肃立。甚至,小镇上空不再像往常那样烟雾缭绕──所有工厂都停工半日,当天的《曼彻斯特晚报》说,“不管是工人还是老板,都怀着一腔崇敬静静地聚集在没有车通行的大街上。”
更有甚者,当哈特利的十二个表兄弟抬着灵柩走入公墓大门时,《科尔恩及尼尔森地区时报》的记者居然听见“头顶上有一只云雀在纵情歌唱”,那位记者举目望去,“但见漫山遍野都是脱帽肃立的人群……”
科尔恩有一尊哈特利本人的半身像,两侧还有分别代表音乐(古希腊的里拉琴)和勇气(月桂花环)的小雕塑──这些是科尔恩人自筹二百六十五英镑修建起来的。不过,当1915年雕塑揭幕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打响,主持揭幕仪式的镇长不失时机地把哈特利同“成千上万自愿献身之士”联系在了一起。1992年,半身像意外被毁,四年后方才得到整修。在沉寂了将近半个世纪之后,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那个表现哈特利和他的乐队的转瞬即逝的镜头使人们恢复了记忆。哈特利的墓前重又出现了鲜花。
伊安·杰克久久地在哈特利的半身像前徘徊。塑像旁矗立着八根石柱,每根柱子上铭刻着九十个来自科尔恩镇、在一战中捐躯的战士的名字。杰克在其中找到了二十一个姓哈特利的人。一个突兀的念头在他心里油然而生:这二十一个哈特利,如今还有谁能记得他们是何时何地,死于何因?如果说,“牺牲”也有“时机”可言, 那么,三十三岁的华莱士·哈特利倒像是选对了时机的──至少,他已经在人们心里停留了将近一个世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