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我们的宇宙 [打印本页]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标题: 我们的宇宙

太阳



日冕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是天鹅座圈状星云的很小一部分,它是天鹅座一颗超新星爆发的余迹。从照片中云翳状气体束的长度大小说明最初的超新星爆发仅仅发生在5000年之前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这张由Chandra X射线空间天文台与哈勃望远镜数据合成的照片则提供给天文学家在光波长下与相对较冷的物质比较、星云中更炙热的X射线发射气体会出现在哪儿这一难得的观察机会。Chandra X射线空间天文台研究人员发现在炙热气体(X射线强度表示为紫色)的区域内充裕的化合物并不像从中心星产生的缠绕气体中的化合物,且与外层较冷物质(照片中红绿色的结构)也不同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小麦哲伦星云只能在地球的南半球才能看见。它距离地球有200000光年远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旋涡星系——M51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距离1100万光年远的邻近星系人马座A在其中心隐匿了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VLT(Very Large Telescope)的ISAAC设备帮助下,天文学家彻底的窥视了这一奇特星系中壮观的“尘埃巷"。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通过哈勃望远镜自紫外波长到红外波长的宽光谱分析的帮助下,其最新拍摄的照片向我们展现了华丽的,栅条状的螺旋星云NGC 1512中心的景象。照片中的颜色(根据光强的差异显示着)表明:新诞生的星团在星系的“尘埃”与“洁净”的区域都有存在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猎户座大星云的红外线照片——近来在那儿发现了大于100颗的褐矮星——且超过一半以上拥有尘埃盘结构。照片中蓝色表现的是短红外波长(1.25微米),红色是长红外波长(2.2微米)。最明亮的恒星是熟悉的梯形星组——在小望远镜的观测下是十分明显的。蓝色的“束形”是可见的猎户座星云的部分,而红色的区域是被尘埃遮掩的恒星诞生区域。褐矮星由于太黯淡,在这张照片中并未显示出来。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这是“哈勃”拍摄的双星团NGC 1850,位于与银河系比邻的大麦哲伦星云,是其中最亮的星团。它是年轻的球状星团,在它的周围留下了超新星爆发的痕迹,象是镶了丝状的边。
  
  我们现在对球状星团还缺乏了解,因为在银河系中找不到类似的物体。组成NGC 1850的两个星团,一个位于中间是球状星团,年龄为5千万年;另一个小一些也更年轻,位于右下角,由蓝色的炙热恒星和红色的T-Tauri stars组成,仅4百年。
  
  对于NGC 1850的观察可以同时研究低密度的T-Tauri星和高密度的OB星。年轻的T-Tauri星刚刚开始把氢转换成氦,并且由于自身的引力塌缩而辐射能量。T-Tauri通常存在于拥挤的背景中,由于它们十分暗淡而难以被地面望远镜辨认出。OB星比重很大,放射出大量易被地球大气层吸收的紫外线。因此,只有依靠位于大气层外的“哈勃”对它们进行分析。
  
  这张照片也是气体、尘埃和恒星相互作用的很好例子。数百万年前,主星团的超新星爆发,形成了图中壮观的丝状弥漫气体。科学家相信,正是由于超新星爆发的巨大能量和气体触发了新的恒星的诞生。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新哈勃的照片展现了一颗发展中的行星状星云的细节,这是第一次发现与理论预知相符的复杂气体结构。天文学家对观察到的强烈气体碰撞产生的超声波冲击阵的出现感到异常兴奋。
  类似我们太阳的恒星将最终排出自身绝大多数的物质成为行星状星云。这一过程正在一颗称为OH231.8+4.2的天体上发生着。从天体可见:初始的行星状星云正围绕着寒冷且垂死的恒星。这一系统因其特殊的形状而更多的被称之为“葫芦星云”。另一对这一天体的昵称则是“腐臭的蛋”——因星云气体中大部分的硫磺化合物的呈现散发出讨厌的气味(如果有人能到宇宙空间去闻的话^^)而得名。
  
  星云由中心恒星喷射的气体组成,这些气体随后被加速散发向外。这些气体(照片中显现为黄色)已经达到了极大的速度,约有150万公里/小时。气体喷射的过程相当有效率,使得大部分的恒星质量如今已包含了这一“两极气体”的结构。
  
  一组西班牙与美国的天文学家利用哈勃望远镜来研究星云的气体流是如何撞击而形成星云四围的围绕物质的(照片中显现为蓝色)。由于高速度的气体在撞击中形成冲击阵并加热着周围的气体,如此的交互作用被认为是主宰着行星状星云形成过程的关键。虽然计算机的计算已经预测了未来某个时候如此的冲击结构的存在。但观测的证据至今依然是相当贫乏的。
  
  最新的哈勃照片展现了深刻的冲击波细节。利用滤光器使光只能从电离的氢气与氮气原子中通过,天文学家已能够将被强烈冲击波加热的气体中最热的部分区别出来,而且发现它们组成了一复杂的双气泡形状。
  
  照片中亮的黄—橙色的细节展现了高速的气体是如何从恒星流动的——如同两个超声波速度的子弹正由中心折向对立两边,中心恒星则隐藏在星云中部的尘埃带中。
  
  今天、大量的气体被观察到依然在流动着——似乎源于仅仅约800年前产生的突然的加速。天文学家相信再过1000年后,“葫芦星云”将最终将成为一颗发展完全的行星状星云——像从“茧”蜕出的蝴蝶一样。
  
  “葫芦星云”有1.4光年长,位于南天的船尾座,距离约5000光年远的一颗空旷的星团中。AstronomyNow 8.25
  (我特别喜欢这张)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这是NASA的康德加X射线天文台拍摄的距离地球1100光年的巨大椭圆星系人马座A的精彩图象。除了明亮的中心源,一个可能的超大黑洞和核心的X射线喷射,还有超过200个点状X射线源被辨认出并研究。
  
  根据这些点状射线源围绕星系中心的分布,可以认定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是X射线双星,包含一个中子星或恒星大小的黑洞和一个共生的伴星。通过对人马座A中X射线双星的数量与其他星系的比较,对于认识星系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已经清楚其他类似星系的X射线双星数量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原因尚不确定,但可能与恒星诞生历史或X射线双星产生机制的不同有关。
  
  对于喷射的观察也令科学家感到吃惊。喷射的X射线结构与无线电结构迥然不同,并且比原先认为的不均匀得多。这些结构对带能量粒子从核子逸出的模型提出了怀疑。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来自哈勃望远镜最新的照片仿佛是一“用光来绘画”的范例。天文学家通过氧气和氢气所形成的独立色彩来研究星云 NGC 2080中的恒星形成的过程。照片的色彩解释了这一星云的大量本性。
  照片中恒星、星云与星系的色彩其大胆的“一笔一划”仿佛源自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笔下。但这些确确实实不是艺术的装饰品,而是提供了这些天体的科学演化细节。
  
  哈勃的照片示范了天文学家是如何能够利用光亮来“绘画”。光亮源自于不同的化学元素,在不同的温度下,这些元素通过特别的窄带滤光器的分离,展现出复杂猛烈的恒星形成过程。
  
  哈勃的照片显示的星云NGC2080,天文学家称其为“鬼头星云”。它位于大麦哲伦星云中剑鱼座30的南方,是一条恒星形成区域的一部分。这些区域已在哈勃的帮助下被详细的研究过了,也曾被一度认为是唯一的恒星形成地点。剑鱼座30这一巨大的恒星形成区域并不仅仅位于大麦哲伦星云中,而是存在于整个本星系。
  
  照片中源自星云的光亮是由两种元素所散发的:氢气与氧气。红色与蓝色的光源于那些完全电离的氢气区域,这些气体的电离是在邻近恒星的加热下所促成的。照片左方的细丝状绿色光则源于被双重电离的氧气。照亮这些细丝状的能量是由巨星形成的强大恒星风所提供,而这些恒星恰好在照片之外。中心的白色区域是三种光亮的组合,预示着这是此恒星形成区域内炙热,巨大恒星的核心。从这些恒星散发的强烈光亮在环绕着的气体中“雕刻”出一个“碗状”的空洞。
  
  照片中两个称为A1(左方)和A2(右方)的明亮区域(“鬼之双眼”)是非常炙热的氢气和氧气所组成的“块状”。A1中的“气泡”产生源于一颗独立的巨星所散发的强烈恒星风与辐射。A2由于众多星际尘埃的存在而具有复杂的外表。它包容着几个隐藏着的巨星。在A1和A2内的巨星必然是在最近的10000年间形成的,因为裹着它们外面的诞生时的气体还未被这些新近诞生恒星的强大辐射所破坏瓦解。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NASA的哈勃望远镜最新拍摄的照片是一颗从边缘看来与众不同的星系。照片展现出其不普通的弯曲尘埃盘结构并显示出碰撞的星系如何开始孕育新一代恒星诞生的景象。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IC 4406最有趣的特征之一是星云中心相互交叉着的“尘埃巷”组成的不规则格子。这些“尘埃巷”约有160天文单位宽(1天文单位=地球至太阳距离:1亿4千万公里)。它们恰好位于产生可见光图象的炙热气体与只有射电望远镜才能观测到的中间气体的分界线上。我们看见“尘埃巷”的轮廓是因为它们的气体尘埃密度数千倍于星云中的其它部分。“气体尘埃巷”仿佛是张开着的网状包装着明亮的圆环周围。 这些由尘埃物质组成的密集节点的命运依然是未知的(“尘埃巷”)。也许它们会在星云的膨胀中存活下来成为星际中恒星间的暗物质,也许会完完全全的消失。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这一死亡星体的碎片状残余称为仙后座A(Cassiopeia A-缩写为Cas A)。仙后座A是我们银河系内所知的最年轻的一超新星遗迹,位于10000光年远的仙后座。所以这颗星体的光亮在17世纪末到达地球之时--实际上10000年前就已经开始爆发了。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这一幅照片显示的是超新星遗迹展开外形的顶部边缘。在照片顶部附近是无数微小的物质块。每一个小物质块就是最初恒星(爆发星体)的一个小碎片--数十倍于我们的太阳系直径。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这一位于巨蛇座,距离我们有6亿光年远的不寻常星系其几乎完美的炙热蓝星环萦绕着星系的黄色核心。这一类天体我们一称之为Hoag天体。这一张来自哈勃望远镜的照片扑捉到了直接的星系恒星环景象,比现有这类天体的照片显示了更多的细节。照片也许可以帮助天文学家解开这些奇异天体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问题。
  整个星系约有120000光年宽,比我们的银河系稍大。蓝色的环状,绝大部分由年轻的巨星星团所主宰,与照片中显现为黄色的极其年老恒星组成的核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照片中看上去这两类恒星之间的“间隙”间也许包容着许多星团,它们相当暗弱以至于不可见。奇怪的是,一颗与Hoag天体类似的天体,恰好位于“时钟的一点处所指”,这是相当离奇的。这颗天体很可能是一颗背景环状星系。
  
  环状星系能在不同的方式下形成。一种可能的方式就是通过星系的碰撞。不时的,一颗星系从另一颗星系中迅速的闯过,留下一堆恒星形成的“飞溅斑点”。但是Hoag天体并没有第二个星系存在的痕迹,如此使的人们猜测星系的蓝色环状也许是与另一星系“擦肩而过”时另一颗星系的碎片残余。一些天文学家估计这一“遭遇”发生在大约20至30亿年前。
  
  这一不寻常的星系是于1950年由天文学家Art Hoag所发现的。Hoag先生最初认为这类烟环状的天体与行星状星云相当类似,都具有类太阳恒星的发光残余物质。但是他马上对这可能性产生了怀疑,提出这一神秘的天体确实非常像星系。70年代的观测证实了这一预见,虽然Hoag星系的许多细节依然存在着神秘。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一独特的花生形尘埃茧般的反射星云围绕着年轻的炙热星团”--这是哈勃望远镜给我们带来的最新照片。这一双重的天体称为N30B,位于巨大的星云中。而这一巨大的星云称为DEM L 106--深藏于距离我们银行系160000光年远的大麦哲伦星云内。丝束形的DEM L 106充满了大部分的照片。哈勃扑获了炙热的尘埃茧中氢和硫元素的荧光光辉,同时还包括着代表明亮璀璨炙热恒星的蓝白色光亮。
  
  照片顶部非常明亮的恒星,称为Henize S22,恒星照亮了暗黑的尘埃茧,如同闪光灯照耀着烟尘粒子一般。灼热的超大恒星仅仅距离N30B星云25光年远。自N30B看去,灿烂的恒星比从我们地球上看到的金星明亮250倍。
  
  天文学家M.S. Oey和Y.-H. Chu是研究DEM L 106小组的成员,在与其同事的合作下,他们聪明的利用了围绕在N30B四围的反射星云,通过得到的穿越星云不同点的分光观测,他们能研究S22不同角度下的光谱。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发现恒星S22在不同角度的观测下光谱都不同。这一现象暗示着恒星被其赤道面抛出的平滑尘埃盘围绕着。
  
  天文学家R. Davies, K. Elliot和J. Meaburn创建了大小麦哲伦星云的“DEM”目录。最初的DEM L 106编录于70年代。N30B是天文学家K. Henize于50年代发现的,其本人最终也成为了NASA的宇航员。STScI.12.5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这一系列来自哈勃望远镜所拍摄的照片向我们展示了2002年一月间一颗不寻常的恒星爆炸后产生的光亮回荡的景象。爆炸后所产生的光亮源自一颗奇异的恒星,随着爆发向外层空间散发,产生的光亮映照着四围的气体尘埃壳,使得这些尘埃显示出了壮观的,多色彩的“牛眼”形状。
  而从2002年5月至12月的系列照片中显示出了在随后时间段中恒星爆发其产生光亮映照下的环状尘埃壳不同部分外观显见的变化。这一效果被称之为“光的回声”。从第一张至最后一张照片看,星云外观的直径看来似乎是有4至7光年宽。这一景况给了我们一个错觉--即尘埃壳“抛射”向外层空间的速度高于着光速。(注意照片拍摄时段的间歇只有几月)而事实上尘埃壳并未完全膨胀,只是恒星闪光产生的光线跃出了星云那么简单。星云所呈现的不同色彩表明了恒星在爆发中不同时期的变化。
  
  照片中心处的红色恒星如同“牛眼”状的特征是一正处在不寻常喷发的超巨星、称之为麒麟座V838(V838 Monocerotis)的,位于20000光年远的冬季星座--麒麟座.这颗恒星爆发所释放的光亮超出我们太阳有600000倍。
  
  恒星爆发所产生的环状特征如今已延伸的相当缓慢,仅仅微大于天空中木星角度的大小。在未来的多年内,我们仍能观测到从这颗遥远的星云中部分所反射出的光亮。最后,当源自星云背部的光亮开始到达,这一“光的回声”将给我们留下一段幻影,最后,它将最终消失。红色恒星周围的黑暗间隙是一系列由尘埃所形成的“洞”组成的空间区域。这一构造显示了星云具有“瑞士-干酪”般的形状。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宇宙中许多美丽的天体依然被神秘所笼罩着。即使众多在我们邻近的气体尘埃星云已被充分的了解,但仍旧有一些困扰着天文学家。
  所示的图片是一些小数量不寻常星云的代表,看上去是“强热天体”。它们呈现出令人惊异的“高温激发”,这是因为它们包含着众多数量的离子。也就是当原子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的时候,取决于包括原子及其失去电子的数量,这一过程便构成了辐射强度或活跃粒子撞击的证据。
  
  但什么是这些“高温激励”的根源呢?是否可能是深藏在星云中的活跃恒星或是一些奇异天体所促成?这些特别的天体是如何与代表着宇宙演化的这些图片相符合的呢?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颗数千年前爆发的恒星遗迹创造出一幅宛如来自天上的抽象肖像画。哈勃望远镜为我们捕获了这一经典的“肖像画”的照片。
  照片所呈现的星云名为“铅笔星云”,其正式名为NGC 2736,星云是巨大的船帆座(Vela)超新星遗迹的一部分,位于南天的船帆座。于1840年代由天文学家John Herschel所发现,星云的线状外形促成了这一“铅笔星云”的通俗名字。星云的形状也暗示着它是超新星冲击波的局部,而这些冲击波近来正遭遇着一区域的密集尘埃气体。正是如此的互动作用使得星云得以发光发热,呈现出如同波纹的薄片状。
  
  在这幅照片中,天文学家们的视角是沿着起伏的气体薄片的边缘看去的。这一景象显示出了星云巨大的、纤细束条状的结构,小的明亮的气体节点,和成块的弥漫气体。星云照片所跨越的区域约有3/4光年。而船帆座超新星遗迹跨度有114光年。这一遗迹约离我们太阳系有815光年远。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在这幅哈勃望远镜拍摄的照片中。一颗满是星际尘埃的旋涡星系看上去似乎正竖立着旋转,如同一“纸风车”般,滑行穿越着另一巨大的明亮星系NGC 1275。
  照片中生动的尘埃巷与代表着活跃恒星形成区域的明亮蓝星展现了星系旋涡结构的轮廓。NGC 1275的细节观测表明这些尘埃物质是属于照片前景边缘的旋涡系统。而第二个星系,位于第一个之后,实际上是一巨大的椭圆星系,在其核心则具有着特殊昏暗的旋涡结构。这些星系被认为正以超过600万英里/小时的速度碰撞着。
  
  NGC 1275位于英仙座,距离我们约有2亿3500万光年远。深嵌在巨大的英仙座星团之中,而且它也是我们所知的同时释放着X射线与无线电频率信号的星系。星系的碰撞使得早已存在于明亮星系中心的星际气体尘埃开始围绕着星系中心的天体以旋涡状盘旋。X射线与无线电波的散发显示出明亮星系中心黑洞存在的可能性。
  
  当我们把视线深入照片下方内部的暗黑尘埃物质,NGC 1275显示出远远超出照片范围的错综复杂的丝状结构。这是一个典型的明亮星团星系的特征。另外的观测证据表明强烈的互动作用至少有两个星系,且可能有另一些小星系,包括一些恒星以及大星团的形成共同参与其间。虽然NGC 1275中星团的大小类似于银行系中年老的球状星团,但它们却是相当年轻的,而且每个星团都容纳着10万至100万的恒星。STScI 5.1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照片中的天体名为:N49或是DEM L 190,是一巨星死亡形成超新星爆发后的遗迹,其释放的光波已于数千万年前就到达地球。丝状的物质将最终再循环制造出大麦哲伦星云中新一代的恒星。我们的太阳与行星系统也是由数十亿年前银河系中类似的超新星爆发的残骸形成的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哈勃望远镜最新给我们带来的照片是宇宙中最宏伟和上镜的“草帽星系”--梅西耶第104号天体(M104)。此星系的显著特点是闪耀着的白色,球根状的核心被密集的尘埃巷组成的星系旋涡结构所包围着。从地球上看去星系几乎沿着边缘翘起。这一闪耀的星系之所以被命名为“草帽星系”是因为它的形状很像墨西哥人所戴帽子的宽阔帽沿。
作者: 梁云    时间: 2007-8-4 13:22
好看!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如同一汹涌的大爆炸,在我们邻近星系M33中的巨大星云NGC 604爆发促成着年轻巨星的形成。一大群密集的达到120个太阳质量的蓝白色恒星,其表面温度也高达40000K,辐射出丰富的紫外线激发着四围的星际气体发出荧光,同时,在紫外辐射的压制下,源自恒星的恒星风也塑造着四围的星际气体,吹制出一巨大的中空状的“洞形”。
  虽然NGC 604远离我们有270万光年,但它依然能够通过业余望远镜在三角座旋涡星系M33的观测中显示出一明显的“小斑点”。NGC 694--巨大的星云跨度有1300光年,相当于地球与猎户座星云之间的全部距离。哈勃望远镜通过拍摄一系列紫外线,可见光,近红外的照片合成连同对星云散发的氢,氧,氮,硫元素的窄带图像的加强处理才得到了现今的照片。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一些无名星系


有点象银河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女巫头星云,是一个依照它的形状而命名的反射星云,它位在猎户座內,而且受到亮星参宿七 (Rigel)的影响。 在上面这张图片中,参宿七並不在里头,而是位于照片右上侧的外面。 女巫头星云的正式的名称为IC 2118,星云会发光,是因为星云內微細的尘埃,反射参宿七的星光所形成的。女巫头星云的颜色是蓝色的,这不只是因为参宿七是蓝色的,而且也是因为星星际尘埃的颗粒,对蓝光的散射效率比红光要好。 所以,这与地球白天的天空是蓝色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散射源不同而已;地球的蓝天是由阳光经由空气中的氮分子与氧分子散射所造成的。这个星云与地球相距约1000光年。BadAstronomy 10.31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李金增博士与美国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大学Travis Rector博士合作,使用我国2.16米望远镜和美国KPNO 90公分望远镜,在著名恒星形成区玫瑰星云(Rosette Nebula)中首次发现了一系列处于极端天体环境下的光学喷流系统。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一簇新生的恒星团在“情人节”到来之时向我们宣布着它们的诞生。这一星际情人节的纪念照片来自NASA的斯皮策空间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这些明亮的年轻恒星在一具有“玫瑰花芽形”(同样也拥有着玫瑰的色彩)的星云(所知的NGC 7129)中被发现。星团与它关联着的星云位于仙王座,距离我们约3300光年。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两个星系碰撞的结果将留下一具有不寻常外观的恒星系统,同时这个系统也有着奇异的内在运动。梅西耶天体第64号(M64)就拥有着一壮观的暗尘埃带在星系明亮的核心前,如此的景态也使其拥有着“不祥之眼”的外号。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相信科学的人都知道,天文学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找到通往天堂的阶梯,但是近日美国国家航天局的哈勃望远镜却仿佛让人类看到了这样的盛景,它拍摄的图片显示在一颗“垂死”的星体周围围绕着梯状结构的星云。
  
  哈勃望远镜近日拍摄的一张图片让科学家对银河系中最不同寻常的,编号为HD 44179的星云有了新的认识。通常科学家将这类星云称为红矩形星云,因为从地面天文望远镜看去,它呈现出矩形结构,颜色为红色。但由于大气层的遮掩,科学家从地面天文望远镜对这一星云进行观测受到了诸多的限制,而这次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图片则让科学家们看到了该星云此前不为人知的一些新特性。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三个互相交叉着的巨大星际暗尘埃巷使得"三叶星云"成为夜空中极易辨别的天体,它同样也是著名的恒星诞生区域.星际尘埃被恒星光所照亮并勾勒出炙热气体的轮廓,星云的中心是明亮恒星的发源地."三叶星云"也就是熟知的梅西耶天体20号(M20)和NGC6514,它位于我们自己的银河系,距离地球有9000光年远,处于射手座中.
  这一来自哈勃望远镜的最新照片提供给我们一个接近的视角用来观测在暗尘埃带交叉处附近"三叶星云"的中心,照片中一组新生的巨型明亮恒星清晰可见.这些恒星被天文学家归类为炙热的蓝星,称之为"O型"星,它们释放出汹涌的紫外辐射,强烈的影响着恒星周围星云的演化和结构.许多天文学家研究着类似"三叶星云"的星云,研究的焦点集中在这些恒星形成区域恒星演化的进程.
  
  从照片中心的右侧看去,"三叶星云"中,明亮的O型星照亮着一密集的尘埃云柱,在恒星的外层制造出明亮的边缘,在尘埃柱顶端的左上方,有一复杂的束状结构.这一束状结构具有着蓝色的色彩是因为它是由蒸发至空间的炙热氧气组成.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恒星形成不再发生在显著的明亮O型星团紧邻的附近,因为星团强烈的辐射已经驱散了组成恒星的尘埃.然而,在不远处,仍有星际物质在自身引力作用下碰撞的迹象,导致正在进行中的恒星形成.一个例子即是一颗非常年轻的恒星仍被在恒星形成中产生的环状气体尘埃所围绕.这些环饶恒星的气体尘埃称之为"原形星盘"----被认为是行星系统形成的雏形."三叶星云"中的"原行星盘"在哈勃照片的右下角附近可见."原行星盘"的放大照片位于照片左下方的框形区域内.
  
  右上方的框形内,可见一簇物质自一颗非常年轻的低质量恒星上喷发.这一喷射物质延伸到右下方的框形中,在密集尘埃柱的顶部突出,从四围的稀薄气体中延伸出3/4光年.喷射物质的来源是一非常年轻的深藏在尘埃柱内的星际天体.先前1997年哈勃所拍摄的"三叶星云"照片,显示出了非常小,但可见的自喷射源喷射的节点物质的变化.伴随着喷射源的是一"茎"状,直指向"三叶星云"的中心恒星.这一手指形的"茎"状非常相似于著名的"鹰状星云"中的巨大尘埃柱.哈勃同样有它的照片.
  
  哈勃所拍摄的"三叶星云"照片给予了天文学家对尘埃气体云和新诞生恒星,年老恒星共存区域内气体,尘埃与星际物质之间互动作用本性的洞察机会.STScI 6.3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为了纪念哈勃望远镜升空14周年,天文研究人员向我们展现了哈勃所拍摄的一幅"环状的世界"--一颗环状星系.这一恒星系统被标示为AM 0644–741,其不寻常的外观是星系碰撞的结果.数百外年前的另一个星系(哈勃照片区域的外围)直接陷入了曾经是一颗旋涡星系的中心.在引力的激发下,"入侵者"便遗留下了一个由密集恒星形成区域组成的蓝色扩张的环形.
  
  AM 0644–741位于剑鱼座,距离我们有3亿光年远.星系的环形有150000光年宽。具体的细节可以访问哈勃望远镜的官方网址http://hubblesite.org/newscenter/newsdesk/archive/releases/2004/15/image/a)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宇宙中的约90%的物质是不可见的。如果没有这些“暗物质”的巨大作用,星云、星系就不可能迅速的“飞离”。可是“暗物质”是什么?又在哪儿呢?这一天体物理学的神秘问题最近在一些研究者的努力下有了“证明”!在对近200000个星系“考察”后,经过计算机特殊软件处理的照片(图左)中,表明了确实存在“暗物质”的巨大引力影响将来自遥远星云、星系的光线弯曲,拉成伸长的“圆盘状”(图中蓝色部分)。而“暗物质”则类似“丝状”部分隐藏在星系间。(图中“红色”或“白色”的部分)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这幅拍摄于2003年9月的照片,显示了星系的混杂,照片中包括一颗黄色的旋涡星系,它的旋涡臂被可能发生过的碰撞所延展(照片右下方),一颗随着恒星诞生而爆发的,年轻的蓝色星系(照片顶端),以及一些小的红色星系。
  
  但在这一群星系中具有最特别外观的星系――在照片中部显示为生动的蓝色弧状――事实上是一光学的幻影。这一蓝色弧状是一颗遥远星系散发出的光线被模糊后形成的奇异图像,这一现象也称之为“引力透镜”。这一有趣的镜像效应是自遥远天体的光线在空间大质量物体的干扰下被扭曲伸展而形成。这一样例中的引力透镜,抑或是参与的干扰天体,是一颗距离地球60亿光年远的红色椭圆星系。红色的色彩暗示着星系包含着年老的,温度相对较低的恒星。
  
  这颗被模糊成蓝色长弧形图像的天体距离我们约有100亿光年远。这一古老的星系仅仅在宇宙大爆炸后的数十亿年,也就是相当于宇宙四分之一现在的年龄时就已经开始存在。
  
  “引力透镜”能够在空间被观测到是因为宇宙中充满着星系。光线自遥远星系散发,但并不能总是逾越过它行进方向上星系。就像行走在拥挤的机场一样,在星际空间中遥远星系的光线将路过它行进方向上星系。一旦这些星系质量足够大,星系的引力将扭曲这些光线。
  
  长弧形,就如照片中的一般,在巨大的星系团中经常可见,因为星系团集中着巨大的质量。但像照片中这样――在独立的星系中却并不多见。导致“引力透镜”的产生,星系必须几乎相互的并排在一起。
  
  “引力透镜”能够获得星系的重要信息。对于直接判断星系中,包括暗物质,以及各类物质质量的大小,“引力透镜”是一独特且非常有效的方法。星系并不只是由恒星,星际气体尘埃所组成。另一种物质的组成形式,称之为暗物质,它们构成了大部分的星系质量。这一新发现系统的研究,已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这一研究伴随着类似的观测,也许能够使得天文学家们得以用最直接的测量方法用来勘测明亮的邻近星系。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来自哈勃最新拍摄的壮观照片是一称为“斯蒂芬五重奏”的星系组。“斯蒂芬五重奏”是优良的业余望远镜的挑战目标,是广受业余天文爱好者喜爱的观测天体,“斯蒂芬五重奏”的原型是紧凑的一组星系,它们被深入的研究了数十年。
  哈勃拍摄的照片是对“斯蒂芬五重奏”中心的“特写”,它给予了我们这一壮观宇宙间碰撞的景象。“尘埃巷穿越在星系间,恒星与星际气体形成的长丝状自中心区域延伸出很远”,整个一切暗示着星系们正被猛烈的碰撞所扭曲着。星系散播着穿越整个空间,时起时落的星系间交互作用铸成了它们扭曲的形状,在相互引力的影响下,进行着这一无边宇宙间壮观的“舞会”。
  
  “斯蒂芬五重奏”正如名称所示,它是有五个星系组成的星系组,其成员为:NGC7317, 7318A, 7318B, 7319和 7320。位于飞马座,距离我们约2亿7千万光年远。第六个星系(NGC7320C)则位于这五星系组的东南方(照片的左上角)。“斯蒂芬五重奏”是于1877年由法国天文学家Edouard Stephan所发现的,顾命名之。今天,我们已知道了成百上千个类似系统,但很少有“斯蒂芬五重奏”如此壮观。
  
  历史上,对于“斯蒂芬五重奏”的观测曾对“‘红移’作为测量宇宙距离正确性”的争论有过一段有趣的“插曲”。1961年、对“斯蒂芬五重奏”的光谱观测结果表明星系组中除了一个星系外其余星系都以约6000公里/秒的相同速度远离地球,而那一“不和谐”的星系(NGC7320位于哈勃照片的底部)却以不及800公里/秒的速度远离我们。一些天文学家顾此认为“红移”与距离没有关系,以此证据对抗着宇宙正在膨胀的观念。当然,现在我们有了一致的结论:NGC7320只不过是一“前景”星系,仅仅距离我们3500万光年远,碰巧投映到那2亿7千万光年遥远的其余星系中去了。
  
  照片区域中的其它星系看上去在空间中紧密的结合着。从我们现在看来,数亿年前NGC7320C就开始穿越了星系组。它碰撞着星系组中的星系,在其所穿越的空间中喷射出星际气体与恒星形成长长的潮尾状。而在中心区域旋涡星云NGC7318B(中心右方)此时正碰撞着星系组。这一“闯入者”在其穿过星系间的星际气体时,引发了恒星形成的巨大爆发。最新诞生的恒星可在NGC7318A/B的上方左面众多的蓝星区域见到。
  
  西班牙天文学家Mariano Moles对“斯蒂芬五重奏”的研究已有许多年的历史了。他称:“因为NGC7320的红移及NGC7318A与NGC7318B间高达1000公里/秒的相对速度使得‘斯蒂芬五重奏’曾是令人迷惑的天体。在哈勃望远镜高分辨率的条件下NGC7320‘不和谐’的原因终于得以清晰。今天在其它观测手段的帮助下表明NGC7320C与NGC7318B也不过是偶然穿越的星系。‘斯蒂芬星系组’事实上应该是由NGC7317, 7318A和7319组成的‘三重奏’”。
  
  虽然星系组中的一些活动已经由地基望远镜的观测中所了解,但哈勃带来的照片能使天文学家对这一区域以更详细的细节来研究。正如一位法国天文学家所说:“‘斯蒂芬五重奏’是对恒星与矮星系形成的极佳研究场所。爆发中的恒星形成由远离星系中心的星系间交互作用引发。更有趣的是可以看见在长潮尾状中属于NGC7319的紧凑矮星系的创建。”
  
  如此潜在的具有破坏性的碰撞不仅仅引起新恒星的诞生,而且对星系组本身的生存也起着重要的影响。“闯入”的星系将能量传至了星系组,阻止着星系组在碰撞中得以“合并”。所以、尽管“斯蒂芬星系组”在星系间不断的交互作用影响下,成为宇宙中非常活跃的区域,但“斯蒂芬星系组”依旧在保持着明确的本性。AstronomyNow 10.26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火星全球观测卫星在1999年9月25日拍摄的火星南半球的一处区域的照片,照片中可见南极圈覆盖着大量的冰霜层。冰质的地形由于白色冰霜层内及它上下方红色尘埃混合物的作用显现出了一幅“蜡笔画”的景象。这些冰霜层主要是这一年冰结的水组成,是冬季的“残留物”(冬季约在99年、8月2日结束)一火星年相当于约687地球日,因而火星四季的每季时间也几乎有地球相应季节的两倍时间长。
  
  照片左上方最大的环形山称为Lau环形山,是为了纪念丹麦天文学家Hans E. Lau (1879-1918)而命名的。照片中心的暗点则没有名字,且它的起源也是未知的。照片实际覆盖区域宽约1020公里,纵向有1240公里。中心位于南纬76度,西经97度,北部面向右上方。太阳光自左上方照亮了这一区域。AstronomyNow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由年轻恒星与星际气体组成的结合体南冕座R是一处不远的恒星形成区域。右图是来自欧洲南方天文台拍摄的这一银河系中距离太阳约500光年远的恒星形成区域的照片。照片实际所显示的区域约有4.7光年x4.7光年。它向我们展示了结合体中心、明亮的恒星及被恒星照亮的星云状物。与结合体相联系的星际云贯穿整个区域,同时在边界的那一边一清晰可见。由于暗淡的尘埃粒子的影响使得在这些星际云后的恒星光芒变得“模糊”。也正是由于如此,使得照片的左下角很少有恒星被看见。
  
  南冕座R位于区域中心,照亮了周围微红的星云。底部明亮的恒星南冕座TY则照亮一稍微有些蓝的星云。
  
  以上这两颗恒星与同一区域的其它恒星的亮度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它们是属于所谓的金牛座T型星的类别——是一种在恒星形成区域十分普遍的恒星类型。金牛座T型星是处在恒星演化初期,它能够展示这个阶段恒星的多方面的特性。
  
  照片中星云状物之所以可见主要是通过小的尘埃粒子由恒星光反射的作用。在南冕座R结合体中的恒星因为没有散发出足够的紫外辐射使周围充实的氢气分子电离,因而导致这些气体发光。
  
  然而,一些由不同机理散发光线的天体的局部“特写”在上图照片左上方也清晰可见。那些天体被称为“赫比格-哈罗天体”(Herbig-Haro objects)。 AstronomyNow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是猎户座的反射星云,照片中星云中心的炙热年轻的恒星照亮了恒星附近的星际气体并使它们电离。在更外层的空间,黑暗的尘埃云“阻止”了更多的散射光线进入我们的视线。创造出一幅特有的“光影合成”的景象。照片中的恒星形成区域只有约10万年的历史。
  
  这幅照片是Sloan Digital Sky Survey(Sloan 数字空间勘察系统)所拍摄的。SDSS计划对一亿个天体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并测定出数百万星系间的距离,它将对宇宙空间重新进行三维的重建。它的应用是描绘宇宙天体图的重要里程碑,它将创造出一全新且空前的宇宙画面,揭示出宇宙的起源。同时这一崭新的天文观测方式不仅对其它天文学研究起着鼓舞作用,而且使得对可见恒星的观测不再是天文学家所独占的领域,任何普通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分享SDSS所提供的观测数据。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猎户座大星云中一群新诞生的褐矮星
  利用哈勃望远镜观测过程中,天文学家发现了一组褐矮星,这些古怪难以捉摸的天体似乎正渐渐的成为宇宙中的“孤独者”……
  天文学家称:因为褐矮星是介于行星与恒星之间的一座“桥梁”,它们的特性必然能很独特的揭示恒星与行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情况。
  
  褐矮星这一奇异的天体,仅仅在一些年前才引起人们的好奇心。褐矮星不象恒星,其质量太小以至于无法“燃烧”氢(满足“热核反应”),但其质量却远远大于行星。(在15—80个木星质量范围间),因为褐矮星发射的光相当“暗淡”,所以对于确定它们散布于星系的具体数量及其形成的情况显得相当困难。
  IC 348中褐矮星很暗淡,以至于在可见光的照片中很难被“发现”
  此次哈勃望远镜的观测发现,如同恒星一样,褐矮星中低质量的占了大多数,且这种质量下降的趋势持续着, 几乎将接近了行星的质量。在这方面,这些自由漂浮着的褐矮星似乎“扮演”了许多类似恒星中巨星的角色,这仿佛暗示着恒星与褐矮星是由同一种方式形成的。
  
  然而,哈勃同时也找到了强有力的证据:褐矮星也与近来发现绕恒星的行星极其不同,褐矮星常常是“孤立”的, 而并非围绕着其它的恒星旋转。这仿佛暗示着太阳系内的行星与系外行星是和太阳及相应的恒星由不同的方式形成。
  
  在一些年前,普遍认为褐矮星非常“稀少”,也许是因为对于恒星的质量限定了标准(低质量即不加考虑)。但自然是“一视同仁”的,无论是靠聚变发热发光的恒星、还是低质量的无“能力”者,事实上宇宙都“轻而易举”的尽情创造着任意质量的褐矮星。
  
  此次的研究还发现,褐矮星不太可能对“神秘”的占据星系、宇宙大部分质量的暗物质作出任何“补偿”。虽然哈勃发现褐矮星的数量非常丰富,但还没有明确理由来弥补掉宇宙中的暗物质。天文学家推断:褐矮星的质量也许只占银河系少于0.1%的质量。
  
  在哈勃对英仙座的星系IC 348的观测中, 因为IC 348很年轻,其中的褐矮星显得相对较亮些,使得观测中很轻易的发现了约30颗褐矮星。关键的一步是将褐矮星从明亮的恒星中“摘选”出来。为了应付着问题,天文工作者利用了哈勃的NICMOS照相机,通过红外线water-absorption波对温度敏感的特性,发展了新的测试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IC 348中褐矮星很暗淡,以至于在可见光的照片中很难被“发现”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合并”中的乌鸦座“触角星系”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生成巨大的释放X射线的“泡沫”状气体形成“超级磁泡”,Harvard-Smithsonian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利用Chandra X射线天文台拍摄了这一空前的细节,并称:它提供了一个类似150亿年前年轻宇宙及各星系正在形成时的“雏形”。天文学家解释到:那时、星系都曾十分接近,星系的碰撞显得十分普遍,其碰撞的结果对形成我们现在所观测到的各种星系形状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NGC4038与NGC4039碰撞
  乌鸦座的“触角星系”(The Antennae)、约距离地球6000万光年。是由两个正在碰撞的星系(NGC4038与NGC4039)形成。 在合并中所形成的细长触角状的气体流是星系得名的由来。
  许多天文学家相信,我们的银河系也源自于星系的合并。当星系碰撞时,其间的恒星则未必相互撞击,因为恒星只占据了星系很小部分的空间。然而,在长达1亿年的碰撞过程中,随着碰撞星系的移动,其中的某一星系其巨大的重力(引力作用)能将另一个“撕开”。巨大气体尘埃的密集冲击波使得数以百万计的恒星能够“迅速”的诞生。
  
  数百万年后,这些恒星的“爆发”产生数以千计的超新星的残余。在富足的氧气、铁与其它重元素的供应下形成数百万摄氏度的“泡沫”状气体。这些“展开”的“泡沫”状,碰撞且结合着,形成约5000光年直径的“超级磁泡”。
  
  从早期Rosat X射线天文台的X射线观测给了“触角星系”额外的数据补偿,如今,科学家知道除了“超级磁泡”外,“触角星系”还拥有许多明亮的“点状源”——中子星、黑洞的存在——超新星活动后留下的“景象”。这些来源中释放的X射线是已被加热到几千万摄氏度的气体所产生,这些气体是从中子星上附近伴星涌出或进入黑洞时被加热的。
  
  对“触角星系”中“超级磁泡”与“中子星、黑洞”源的观测能够提高天文学家对星系碰撞后:恒星形成、引力、超新星相
  
  互影响下星系演化的理解。正如一位天文学家所说:“在Chandra的帮助下,我们目击了星系的生命形态。在数以千万年中,“超级泡沫”的存在富足了星系中的氧气和其它元素,提供了必需的能量得以满足许多气体云形成恒星、超新星的整个恒星诞生、死亡、复兴的生命循环过程。”
  
  下一步,天文学家将对“超级磁泡”的能量与温度有更准确的测定,确定在“泡沫”中究竟有多少铁及其它重元素、进行统计,再次精化星系生命的形态。8.17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碰撞的星系中由数以千计的超新星和黑洞、中子星产生的明亮“点状源”组合效应所形成的“超级磁泡”


 “触角星系”的光学、射频照片
作者: 张掖    时间: 2007-8-4 13:22
哈勃的官方网站
http://hubblesite.org/newscenter/newsdesk/archive/releases/category/galaxy/
星星天堂-图片来源地
http://www.starparadise.net/gb/index.htm
喜欢宇宙的朋友自己去看吧

(本帖转自天涯)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22
存下来了。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