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小说:过年 [打印本页]

作者: 上善若水    时间: 2007-8-4 13:24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宇文光    时间: 2007-8-4 13:24
标题: 小说:过年
主题帖见一楼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24
事实上,专注而缓慢(时间与叙述双重意义的)的写作,对于文字的质量是有保证的。读到最末一行的时候,事先的某种期望基本上没有落空,这种期望针对一种文字可能达到的强度的。虽然这期待并不具体,甚至是先入为主的挑剔,但这些文字漫过来的时候,我的眼光一点都没有跑路。这些琐碎的日常之极的场景,这些细致入微的细枝末节构成的瞬间,这些隐忍着的模糊的虚无感,这些不开朗中的几点幽默,就靠着文字的力量稳稳当当地呈现在那里了,精致中带着一些拖沓,拖沓中又参杂着寂寞,寂寞中浮动着一丝不经意的暖意,暖意里又隐藏着不可说的无所寄托的孤独,孤独的人的那种偶尔自我调侃或幽默他人的眼光,眼光里的挥之不去的灰白冷清的茫然……,总体上看下来,叙述的最好,描写的次之,对白则时不时会有些走偏锋的感觉,总是隐约着一个险字,在我看来显然至少还需要再抽去一些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再简单一些……因为那种缓慢的非戏剧性的叙述里过多琐碎的细节所面对的窒息的危险是如此的大。从小说总体气息的类型上说,这个让我不由得想起鲁迅的《在酒楼上》,但从写法与切入的角度上说,又完全是另外的一路,从始至终都没有任何紧要的事情发生,因而所谓的情节也就散漫的并不会聚在一起生出什么戏剧化的效果,场景的依次浮现并不推动情节的行进,起点与终点说到底还是重叠在一个点上了。从文体本身上讲,我觉得最难得的变化是精到中多了几分厚实的感觉,这就使得整篇小说的力量感前所未有地增强了。但这样回头看一看,又觉得前面的三分之二部分在结构上还是缺乏些变化,叙述的过程中明显缺少了回旋的东西,平稳中损失了一些深层的节奏变化。虽然这样,我仍旧认为这篇小说是今年我在黑蓝看到的少数优秀作品之一,它在文体上的想法与隐含着的变化趋势让我有了新的期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 13:30:52编辑过]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24
“这些琐碎的日常之极的场景,这些细致入微的细枝末节构成的瞬间,这些隐忍着的模糊的虚无感,这些不开朗中的几点幽默,就靠着文字的力量稳稳当当地呈现在那里了,精致中带着一些拖沓,拖沓中又参杂着寂寞,寂寞中浮动着一丝不经意的暖意,暖意里又隐藏着不可说的无所寄托的孤独……”
作者: 宇文光    时间: 2007-8-4 13:24
赵松你的意见我都接受。总体来说,现在我对这个东西是比较失望的。
没有把握。有把握的是我已经尽力了,因此,我还是期待着评论。
作者: 杀丑    时间: 2007-8-4 13:24
虽然这样,我仍旧认为这篇小说是今年我在黑蓝看到的少数优秀作品之一,它在文体上的想法与隐含着的变化趋势让我有了新的期待。

------------------
我也觉得蛮好,在那个小说版我写了个评。没想好怎么写,我也挺奇怪的,为什么会觉得好,却不是很能一下说出自己的感受。
为什么赵松却能细细道来呢?
我知道原因,但是我不说。哈哈。
大家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呀。祝
作者: 加尔达尼    时间: 2007-8-4 13:24
有一种潜在意义上的张力,虽然是平流浅进的记述,但是隐隐的总有点别的东西,大家关心的话题似乎成了一个自己并不敢去解答的问题,所以要这样去反衬出这些问题的不置可否甚或是一无是处.
这种意义上的张力,可能在一些细节上不经意间显露了出来吧,我这样想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24
从宇文的两个作品看,感觉他对琐碎事物的把握有着自己的耐心,只是,就这件作品而言,有时这些耐心里会出现比较“急”的音符,之所以会有“急”的成分,估计跟作者对这些东西有着自己的体验和情绪偏好,如果把“急”的成分砍掉,我认为应该不会伤害作者的情感。
总的来说,这篇东西还是比较喜欢的,但要是再短些、再压缩掉1/3,可能效果更好。
作者: 宇文光    时间: 2007-8-4 13:24
顾,你的感觉很准。这个东西展示的失败比成功更多,
可以说,它表明了我在一些意义上还不会写小说,
在另一些意义上还可以写小说。
文体、结构上的问题是牵连着的。这小说是有内在
的推动力的,但是太过单薄,藕断丝连,没有结成网。
也许可以删内容,也许可以加厚度……
作者: 恐怖爱丽丝    时间: 2007-8-4 13:24
我决定不看了。。。至少这一星期是不会看了。。
作者: 米单    时间: 2007-8-4 13:24
相聚的时候总想着离去,热闹中总有孤独。

我想起了乔伊斯的《死者》,大脑抽疯的人群,在舞会上空虚而感伤,热热闹闹。加布里埃尔的领悟,生活的苍白,过去和以后的分离,淡红色而甜美的过去,雪白而忧伤的以后。大脑有正北某处在阅读时不断地提醒我,可惜我醒悟得太晚,直至全爱尔兰都被白雪覆盖我才知道尽管所有的外部活动如此纷乱嘈杂,但是结构的真正意思在于结尾的精神上的顿悟。那些爱尔兰的雪花,默尔索等待死刑的那天,可惜,过年里看不到,浪费了太多的力量在表象上了。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24
陈卫 15:10:16<br>刚看完了宇文光的《过年》 <br>顾 15:10:51<br>恩? <br>陈卫 15:10:31<br>恩 <br>陈卫 15:10:43<br>其实你们基本上都说到了 <br>顾 15:11:14<br>哦 <br>顾 15:11:19<br>我还以为你还有别的要说 <br>陈卫 15:10:59<br>有当然有 <br>陈卫 15:11:15<br>不过首要的是,确实肯定要精简 <br>顾 15:11:46<br>对 <br>陈卫 15:11:28<br>有些过于琐碎了 <br>陈卫 15:11:42<br>而这些琐碎不是意识之内控制的 <br>顾 15:12:16<br>作者太过沉迷了 <br>顾 15:12:24<br>是被他自己的情绪左右的 <br>陈卫 15:12:07<br>这个我知道。但他还是想控制的 <br>顾 15:13:17<br>这个当然<br>他写东西起来喜欢控制——或者说,他很重视“控制” <br>陈卫 15:14:11<br>他不是不想控制——这个从他整体的感觉能够看出——他此文中一些没控制住的琐碎,是因为他没有以更大的定力站在它们上面(或者握住它们)控制它们,简单地说,是还没修改好 <br>顾 15:14:56<br>恩 <br>陈卫 15:14:44<br>我觉得他后来没什么力气去修改了——我感到他发之前就想着还要修改 <br>顾 15:15:45<br>对。他甚至还有个愿望,想要有跟帖给他力量继续能够修改 <br>陈卫 15:15:46<br>“没什么力气”,也只是暂时的,他需要把它放一放,过个一段时间,就能有新的力气——或者是新鲜的陌生面对它、整修它 <br>陈卫 15:17:25<br>前面说的这个现象,我们只是说了它“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它,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他写小说的一些素质:他能忍受琐碎,这非常重要;而且某些写景非常到位,某些气氛的烘托也非常到位 <br>陈卫 15:18:16<br>实际上,我觉得他的强项正是“气氛的烘托”,他的一些直抒胸臆的段落看了就让人急 <br>陈卫 15:19:59<br>那些气氛烘托的部分,让人既感到准确,而且能感到感动,而且能通过他烘托出的气氛理解到当时当地所有人——包括“我”的表面的顺从和自我的尴尬, <br>陈卫 15:21:50<br>同时,这个小说,到最后,太“完善”了,并因此缺乏了期盼中的(哪怕是小小的)“意外”的力量 <br>陈卫 15:23:04<br>太完善了。或者哪怕我盼望它仍旧戛然而止在一个很正常的叙事中 <br>陈卫 15:23:43<br>不要结束在“我”的察看和感觉中,因为这感觉太清楚地告诉大家也告诉自己:准备结尾、谢幕了<br>陈卫 15:35:43<br>反正结尾没有化开——当然也不能刻意化得很大——甚至表面是以更收为标志的 <br>陈卫 15:36:16<br>他把一种很普遍的在外面读书的年轻人回到老家的感觉写得很准。只是还没达到“命名”的力量。<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4 1:25:14编辑过]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24
我倒是觉得不是琐碎没有控制住的问题,而这个琐碎本身太缺乏变化了,色调节奏比较单一,所以会有控制不好的感觉。另外就是我觉得这个琐碎还不够碎,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琐碎”。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24
以下是引用赵松在2005-1-26 19:25:27的发言:
另外就是我觉得这个琐碎还不够碎,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琐碎”。


这非常对。而且这个感触很深。
但目前不能以这个打乱他的思维。因为这一动,就动全身了,全要重来了。我觉得应该先按他固有的方式解决好现有的琐碎。至于再走出“传统意义上的‘琐碎’”,放到以后的篇目再说——而且我觉得他是有这可能的。
作者: 宇文光    时间: 2007-8-4 13:24
以下是引用米单在2005-1-26 15:54:05的发言:
相聚的时候总想着离去,热闹中总有孤独。

我想起了乔伊斯的《死者》,大脑抽疯的人群,在舞会上空虚而感伤,热热闹闹。加布里埃尔的领悟,生活的苍白,过去和以后的分离,淡红色而甜美的过去,雪白而忧伤的以后。大脑有正北某处在阅读时不断地提醒我,可惜我醒悟得太晚,直至全爱尔兰都被白雪覆盖我才知道尽管所有的外部活动如此纷乱嘈杂,但是结构的真正意思在于结尾的精神上的顿悟。那些爱尔兰的雪花,默尔索等待死刑的那天,可惜,过年里看不到,浪费了太多的力量在表象上了。


虽然是反面比较,你提到《死者》还是让我高兴。最初的动机之一就是来自死者,像唱歌那地方还直接借用了。写的时候,不断响起的低音是隐含的副标题“家”,不知意识到这个是否会增强阅读的感觉?结尾稍作修改便可往“顿悟”的方向去,但是,结构上的问题似乎已经让这没意义了。现在知道了自己并没有读明白前辈的作品,包括死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7 22:29:17编辑过]

作者: 宇文光    时间: 2007-8-4 13:24
陈卫,你说的都对。那种定力的确超出了目前的能力,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与语言搏斗上了,想要准确写出某些所谓切肤的经验,好多地方一两句话写一两个小时。虽然这种地方基本上都做到了我想要做的,但是这种“准确”对于别的读者究竟有多少意义是个疑问。乔伊斯在《青年艺术家画像》里提到抒情、史诗、戏剧三个写作层次,我多半还挣扎在第一个层次,需要更多的跳出来,但是这种挣扎也许是必经的?

是不是一定要删东西,我并不确定,我感觉不是简单删的问题。赵松说的调子单一我赞同,我的做法(尤其是前半部分)更像是堆积一首首的短诗,这肯定不是结构之道。

结尾是有点没化开,这是个小问题,不难解决。不过小小的意外还是有的,那就是没有过零点就结束了。可能最后的写法让这个意外的力量没有发挥出来?

很感谢大家认真的批评,这是最喜欢黑蓝的地方,呵呵。。。

另外你们说的“传统意义上的琐碎”是不是指“有意义的琐碎”?与之相应的是“无意义的琐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7 22:35:21编辑过]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24
“你们说的“传统意义上的琐碎”是不是指“有意义的琐碎”?与之相应的是“无意义的琐碎”?”


应该说是“有意地指向什么既定意义的琐碎”,与之对应的是“无意于任何即定意义的琐碎”。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24
以下是引用宇文光在2005-1-27 22:11:48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米单在2005-1-26 15:54:05的发言:
相聚的时候总想着离去,热闹中总有孤独。

  我想起了乔伊斯的《死者》,大脑抽疯的人群,在舞会上空虚而感伤,热热闹闹。加布里埃尔的领悟,生活的苍白,过去和以后的分离,淡红色而甜美的过去,雪白而忧伤的以后。大脑有正北某处在阅读时不断地提醒我,可惜我醒悟得太晚,直至全爱尔兰都被白雪覆盖我才知道尽管所有的外部活动如此纷乱嘈杂,但是结构的真正意思在于结尾的精神上的顿悟。那些爱尔兰的雪花,默尔索等待死刑的那天,可惜,过年里看不到,浪费了太多的力量在表象上了。


虽然是反面比较,你提到《死者》还是让我高兴。最初的动机之一就是来自死者,像唱歌那地方还直接借用了。写的时候,不断响起的低音是隐含的副标题“家”,不知意识到这个是否会增强阅读的感觉?结尾稍作修改便可往“顿悟”的方向去,但是,结构上的问题似乎已经让这没意义了。现在知道了自己并没有读明白前辈的作品,包括死者。

[/quote]
其实《罗思萍》的时候,就有人提到过乔伊斯。我记得当时自己也想提的,但后来不知怎么忘了。忘了的原因,现在想清楚了,应该是这样:我觉得你确实从乔伊斯那儿学了很多东西,但我认为你看到了他的精髓,而不是普遍粗糙的对他的“意识流”的推重。实际上,乔的“传统功夫”、对细节琐碎的承受和锻造,非一般人所能想象(我写过的一个关于乔伊斯的随笔《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里说到一些)。我觉得你恰恰重视了他的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表面上值得艳羡的传说。这很宝贵。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24
以下是引用宇文光在2005-1-27 22:27:06的发言:<br>陈卫,你说的都对。那种定力的确超出了目前的能力,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与语言搏斗上了,想要准确写出某些所谓切肤的经验,好多地方一两句话写一两个小时。虽然这种地方基本上都做到了我想要做的,但是这种“准确”对于别的读者究竟有多少意义是个疑问。乔伊斯在《青年艺术家画像》里提到抒情、史诗、戏剧三个写作层次,我多半还挣扎在第一个层次,需要更多的跳出来,但是这种挣扎也许是必经的?<br><br>是不是一定要删东西,我并不确定,我感觉不是简单删的问题。赵松说的调子单一我赞同,我的做法(尤其是前半部分)更像是堆积一首首的短诗,这肯定不是结构之道。<br><br>结尾是有点没化开,这是个小问题,不难解决。不过小小的意外还是有的,那就是没有过零点就结束了。可能最后的写法让这个意外的力量没有发挥出来?<br><br>很感谢大家认真的批评,这是最喜欢黑蓝的地方,呵呵。。。<br><br>另外你们说的“传统意义上的琐碎”是不是指“有意义的琐碎”?与之相应的是“无意义的琐碎”?<br>
<br><br><br>虽然这种地方基本上都做到了我想要做的,但是这种“准确”对于别的读者究竟有多少意义是个疑问。<br>——有意义。达到了准确的效果。<br><br>是不是一定要删东西,我并不确定,我感觉不是简单删的问题。赵松说的调子单一我赞同,我的做法(尤其是前半部分)更像是堆积一首首的短诗,这肯定不是结构之道。<br>——不一定要删。精简,精更重要。就我自己看的感觉,主要是部分写景时的节奏有点单调。<br><br>乔伊斯在《青年艺术家画像》里提到抒情、史诗、戏剧三个写作层次,我多半还挣扎在第一个层次,<br>——哈,这个,让我想到《第一级》:<br><br>《第一级》<br>卡瓦菲斯<br><br>青年诗人尤梅尼斯<br>有一天向忒奥克里托斯诉苦:<br>“我现在已经写了两年了,<br>但我只作了一首田园诗。<br>这是我惟一完成的作品。<br>我看到,真可悲,诗歌的梯子<br>很高,太高了;<br>从我站着的第一级<br>我再也不能爬得更高了。”<br>忒奥克里托斯回答:“这种话<br>不像样,亵渎神明。<br>能够来到第一级<br>你就应该高兴和骄傲了。<br>能够走到这么远已经是不小的成就了:<br>你已经做了一件光彩的事。<br>即便是这第一级<br>也已远远超出这俗世很多。<br>能够站在这第一级<br>你已经有权成为理想城中的一员了。<br>而成为那个城中的市民<br>可是一件困难的、不平常的事。<br>它的市政厅里充满立法者,<br>他们不是骗子可以愚弄的。<br>能够走到这么远已经是不小的成就了:<br>你已经做了一件光彩的事。”<br>(译者黄灿然注:此诗的场面可能属虚构。忒奥克里托斯是古希腊诗人,创始田园诗,对维吉尔及后来的田园文学有很大影响。)<br>随便一录,以资共勉。[em14]<br><br>至于“另外你们说的‘传统意义上的琐碎’是不是指‘有意义的琐碎’?与之相应的是‘无意义的琐碎’?”,老赵说得精准:应该说是“有意地指向什么既定意义的琐碎”,与之对应的是“无意于任何即定意义的琐碎”。<br><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4 1:26:14编辑过]

作者: 晏子棠    时间: 2007-8-4 13:28
存下这篇小说,闲来看完,跟着作者游了几个圈,那些略为熟悉的场景和声音~
很自然,过多流水的帐,和上面的评略有差距~
作者: 宇文光    时间: 2007-8-4 13:28
多谢观看,不容易呵呵
作者: 刘书声    时间: 2007-8-4 13:39
我得静下心来看看!!
作者: 于天于心    时间: 2007-8-4 13:39
<p>依旧无法触摸,</p><p>&nbsp; 但决定要看下去。</p>
作者: 阿呆    时间: 2007-8-4 13:40
<p>楼主的文章读完了,大虾们的评论也基本看完了。我再罗索两句挣点看裸照的币币。</p><p>琐碎的细节。这个赵松也喜欢。不同的是,赵松对琐碎是有摘取的,而他摘取的那一部分,首先用力很到位,其次总是欲指未指的模样很迷人。</p><p>陈卫也喜欢这个东西。但他在他的文本里不能称之为琐碎,而说全面、精确更准些。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野心和力达极限的努力。而且,他的节奏、张力非常好。</p><p></p><p>不过换成我写这个东西,到这份上,非吐血三升不可。最难得的是给走走(《收获》女编辑,赵松朋友)之流一个有力的巴掌——你把那个一开始就端起来的姿势不泄地干到最后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4 0:02:40编辑过]

作者: 宇文光    时间: 2007-8-4 13:40
不必跟走走对立起来吧,把她说的当成是一个个人的印象或感觉,应该会觉得她说的有道理。
作者: 老残    时间: 2007-8-4 13:40
<p>这个小说传达出来的那种气息,我很喜欢,冷略带点萧瑟。另外在对“我”的情感的控制也很适当,没有过分压抑,也没有过分张扬。</p>
作者: 李金军    时间: 2007-8-4 13:41
<p>刚开始以为是湖南的,方言太像</p><p>语言比沈还静</p>
作者: 木子彳亍    时间: 2007-8-4 13:42
看来个个都象评论家了,怎么评论人家 的东西 都看起来那么的老成,轮到自己写了就那么的什么什么了.我 看了这部小说,我觉得写的挺好的,有感觉,说不出的感觉.很好.我象你学习.……
作者: cugher    时间: 2007-8-4 13:42
镜头感很强,可以当剧本<br/>拍出来会很牛的<br/><br/>
作者: cugher    时间: 2007-8-4 13:42
另外,很加缪的感觉~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08-12-3 14:35
血浓于水。
脾气好点,不多想了。又快过年了。
作者: 猪皮    时间: 2012-8-9 11:03
陈卫 15:10:16刚看完了宇文光的《过年》
顾 15:10:51恩?
陈卫 15:10:31恩 陈卫 15:10:43其实你们基本上都说到了
顾 15:11:14哦 我还以为你还有别的要说
陈卫 15:10:59有当然有 陈卫 15:11:15不过首要的是,确实肯定要精简
顾 15:11:46对
陈卫 15:11:28有些过于琐碎了 陈卫 15:11:42而这些琐碎不是意识之内控制的
顾 15:12:16作者太过沉迷了 顾 15:12:24是被他自己的情绪左右的
陈卫 15:12:07这个我知道。但他还是想控制的
顾 15:13:17这个当然,他写东西起来喜欢控制——或者说,他很重视“控制”
陈卫 15:14:11他不是不想控制——这个从他整体的感觉能够看出——他此文中一些没控制住的琐碎,是因为他没有以更大的定力站在它们上面(或者握住它们)控制它们,简单地说,是还没修改好
顾 15:14:56恩
陈卫 15:14:44我觉得他后来没什么力气去修改了——我感到他发之前就想着还要修改
顾 15:15:45对。他甚至还有个愿望,想要有跟帖给他力量继续能够修改
陈卫 15:15:46“没什么力气”,也只是暂时的,他需要把它放一放,过个一段时间,就能有新的力气——或者是新鲜的陌生面对它、整修它
陈卫 15:17:25前面说的这个现象,我们只是说了它“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它,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他写小说的一些素质:他能忍受琐碎,这非常重要;而且某些写景非常到位,某些气氛的烘托也非常到位 陈卫 15:18:16实际上,我觉得他的强项正是“气氛的烘托”,他的一些直抒胸臆的段落看了就让人急
陈卫 15:19:59那些气氛烘托的部分,让人既感到准确,而且能感到感动,而且能通过他烘托出的气氛理解到当时当地所有人——包括“我”的表面的顺从和自我的尴尬,陈卫 15:21:50同时,这个小说,到最后,太“完善”了,并因此缺乏了期盼中的(哪怕是小小的)“意外”的力量 陈卫 15:23:04太完善了。或者哪怕我盼望它仍旧戛然而止在一个很正常的叙事中 陈卫 15:23:43不要结束在“我”的察看和感觉中,因为这感觉太清楚地告诉大家也告诉自己:准备结尾、谢幕了陈卫 15:35:43反正结尾没有化开——当然也不能刻意化得很大——甚至表面是以更收为标志的 陈卫 15:36:16他把一种很普遍的在外面读书的年轻人回到老家的感觉写得很准。只是还没达到“命名”的力量。
说得好啊。依然没有过时。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