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展讯]上海酷·创意再生产国际艺术展 [打印本页]

作者: 苏文祥    时间: 2007-8-4 13:25
标题: [展讯]上海酷·创意再生产国际艺术展
时间:2005年3月2日至4月  3日  

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1、2、3、6楼 (上海多伦路27号)   

主办: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  


行销顾问:是因品牌顾问  

指定媒体:City Weekend

参展艺术家:
Akihiro Hirano、B6、陈曼+张丹、Channel_A、Enlightenment、耿晨、广煜、洪东禄、洪易、Hong Seung-Pyo、吉吉、金江波、Jeon Joon-Ho、Kim Hyun Cheol、李明道、林珮淳、林天苗、林荫棠、Lee Kyung-Ho、Lee Sang Jin、Lee Yong Deok、Mao Hosoda、Miwa Yanagi、Nendo、彭+陈、宋冬、师进滇、史金淞、拾克智、孙原+彭禹、UNMASK、王智远、许仲敏、姚瑞中、岳路平、张达


展览总策划人:顾振清  

联合策展人:李圆一、原田幸子、罗秀芝、比利安娜  

空间设计师:王晖  

艺术总监:沈其斌

开幕仪式:2005年3月2日19:30,20:30六楼

舞蹈表演:隔壁的春天-Mao Hosoda,黑色关系-Akihiro Hirano,21:30  现场音乐表演-B6

——————————————————————————————————————


Exhibition Date: Mar.2.2005-Apr.3.2005
Venue: Shanghai Duolun Museum of Modern Art 1-3F & 6F, No27, Duolun Road, Shanghai, China
Presented by: Shanghai Duolun Museum of Modern Art, Shanghai Zendai Museum of Modern Art
Pointed Brand Marketing: 4 IN Brand Consulting  Officia      Media Partner:  City Weekend
Artists: Akihiro Hirano, B6, Channel_A, Chen Man+Zhang Dan, Enlightenment, Geng Chen, Guang Yu, Hong Seung-Pyo, Hung Tung-Lu, Hung Yi, Jeon Joon-Ho, Jiji, Jin Jiangbo, Kim Hyun Cheol, Lee Akibo, Lee Kyong-Ho, Lee Sang-Jin, Lee Yong-Deok, Lin Pey Chwen, Lin Tianmiao, Lin Yin-tang, Mao Hosoda, Miwa Yanagi, Nendo, Peng & Chen, Shi Jindian, Shi Kezhi, Shi Jinsong, Song Dong
Sun Yuan+Peng Yu, UNMASK, Wang Zhiyuan, Xu Zhongmin, Yao Jui-chung, Yue Luping, Zhang Da

Chief Curator: Gu Zhenqing

Co-curators : Wonil Rhee, Harada Yukiko, Lo Hsiu-chih, Biljana Ciric  

Space Design: Wang Hui   Art Director: Shen Qibin

Opening: March.2.2005, 19:30, 20:30 6th floor- Dance Performance:  Mao Hosoda- The Next Door Spring, Akihiro Hirano- Black Relations, 21:30 Sound Performance: B6




.
作者: 朽瓣    时间: 2007-8-4 13:25
海报做得好骚
名字取得很超现实啊……什么叫“创意再生产”?
作者: 赵罡    时间: 2007-8-4 13:25
确实骚,从请柬上还没看出来
作者: 苏文祥    时间: 2007-8-4 13:25
你管骚还是不骚.作品不骚不就照了.....





.
作者: 朽瓣    时间: 2007-8-4 13:25
骚是夸奖
作者: 赵罡    时间: 2007-8-4 13:25
现场实在非常一般啊!不过热闹确实热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5 11:52:48编辑过]

作者: 死K    时间: 2007-8-4 13:25
展览形式的关系,那些照片感觉形同虚设
其他有几个感觉不错啊~~
作者: 朽瓣    时间: 2007-8-4 13:25
发点现场照片和作品图片来啊
作者: 赵罡    时间: 2007-8-4 13:25
图片来了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25
你是说现场布置一般啊还是说现场作品一般呢?
作者: 赵罡    时间: 2007-8-4 13:25
我觉得作品并没有让我觉得很意外的东西。
作者: pepper    时间: 2007-8-4 13:25
标题: 从侧面补充一点资料
与独立策展人谈时尚

因为顾振清是最早到的,我让造型师先给他化妆。这立即引起了周围人的哄笑,那是在七九八工厂的“长征空间”,他们的工作人员都以一种熟人之间的放松揶揄着他们的“老顾”。顾振清,这位近年来国内最活跃的职业策展人,也只能应对以无奈的憨笑,同时有点紧张地四处寻觅更幽秘的地方:“这事情要是传出去会被圈子里的人笑话的……皮利呢,还没有到?要化妆一起化,三个人的事情,谁也不能落下。打电话再催催他。”但是皮利始终不到。于是我们只能先拍顾、邱二位的合影。
邱志杰的脸上始终带有那种自嘲的、仿佛又忍俊不禁的怪笑,风言风语不断。在调整他与顾振清的距离时他说:“积极向老顾同志靠拢。”在与顾振清背靠背拍摄时他又说:“老顾,这是我们头一回照结婚照吧?等一会皮利来时我们还要照一张全家福。”当皮利终于来到现场时,我马上明白了话里的含义所指。
皮利长着一张娃娃脸,嘻嘻哈哈地,但是在闲聊时又会突然郑重地告诉我说:“我们是独立策展人,这一点不能忘记。”贴上这个标签就会有什么实质地区别吗?顾振清认为独立策展人在创意文化生产的机制里,能提供超前的创意,相反,北京文化圈里某些知名的画家,他们的趣味还停留在八十年代。邱志杰说独立策展人和画廊系统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能不能在一些艺术家刚冒头的时候有足够的敏锐去发掘。但尴尬之处在于,他们所培养出来的艺术家会迅速地被画廊系统吃掉,变得商业化。在“长征空间”的工作室里,我们就此迅速地交换了一下看法,三位策展人的直接和敏锐让我对接下来的采访充满期待。随后,我们来到“ART空间咖啡馆”,要了咖啡和PIZZA,边吃边聊。
                          
《Bazaar》:你们怎么看待当代艺术和时尚的关系?
顾振清:最近的国际趋势是时尚和艺术的合流显得越来越明显,像美国的MOMA和日本的MORY,这些美术馆都在做时尚文化层面的、创意文化的英雄。但是在后发展的国家它们都在讲“后发优势”,这种急功近利导致:如果被生产和消费接受的时尚叫做创新,不接受的就不知道。艺术不一样,它与大众文化相比还有反省和批判的内容,有距离感。这个距离感就要靠美术馆,独立策展人来帮助理解它们之间的界限。
皮利:我觉得时尚在我们的工作中,在某个特定环境下是我们的借口,但不是我们的理由。时尚的趣味往往要滞后于艺术,比如北京的一些成功画家在10年前是一种时尚,现在就混到名人圈里面去了,失去了价值。我觉得我们的生活方式可以很时尚,而且时尚界也是特别好玩,特别具有魅力的一个圈子,但这种魅力对我们的工作杀伤力太大了。
邱志杰:皮利说得有点像一个左倾青年。(众笑)
《Bazaar》:相反,我会有这样的判断:当代艺术越来越时尚化了。主要是因为当代艺术的展出方式,往往会利用刺激感官的多媒体和一些小点子,比较吸引眼球。
邱志杰:我觉得当代艺术不是铁板一块的。有一些人还用很古典的方式工作,比如画抽象画或者是实验水墨的画家,其实是在解决一个艺术史问题。就他本人而言,他不关心时尚,但恰恰他们往往容易被时尚界接受。另外时尚发展起来后,会有一些艺术家很关心时尚,从中获取资源,像波普和艳俗。还有一部分年轻人,他们的东西自然就带上了时尚的气质,他本能的去做比较精致的品位。我最近作南京的三年展,然后考察年轻的画家,我发现只有一本书是每个年轻画家家里必有的,就是陈逸飞的《青年视觉》。时尚文化这么强大,潜移默化会对他们有影响,即使画画的时候不会很直接的处理时尚问题,也会有一种优雅的诉求,这个其实是时尚的文化偷偷给他的。
同时,艺术对时尚又有一种反馈。比如为什么你们拍照的时候会来七九八厂,找那种斑驳的墙面,这个本来是艺术家先觉得酷,然后被更多的人认同。不同的当代艺术形态和时尚文化的关系很难简单的确定。我们批评艺术界的某些现象时经常会声东击西,有时候会用时尚来批评当代艺术。比如我批评一些录像艺术的那种枯燥的长镜头,完全象牙塔似的,我经常会觉得它就是没有一些MTV拍得好。或者一些时装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他们的创意确实比一些当代艺术的小点子来得好。
从创意的角度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谈论时尚,总体上时尚文化确实有一种趋同,而这是当代艺术家非常反对的。时尚界往往会有一种同一的品位,达到这个品位就认为是好的。在艺术界坏的品位确实更容易让人激动,但是当代艺术的纯艺术机制会导致我们不会轻易认同这种品位。[皮利插话:当代艺术都是包不同的。(笑)]我觉得当代艺术受时尚的影响其实是蛮大的。
皮利:整个西方也是这样的。七十年代以前,时尚向艺术寻找资源,七十年代以后,从波普艺术以后,艺术在向时尚寻找资源。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
邱志杰:但我很理解皮利的这个左倾。其实是一个立场的态度。在时尚界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点,它只盯着成功者。
顾振清:我觉得在时尚圈里面还可以细分,分为时尚接受圈和创作圈这两个圈子。创作圈的创意文化必须要有超前性的实验探索,而时尚的接受圈实际上是滞后的,他们只接受名流,只接受成功的东西,不愿意接受探索的东西。但是现在创作圈里面有一些人如果他们不按照接受圈的需求来做作品的时候,一旦他用个人的风格和兴趣去做的时候,到达一种自娱自乐自为状态的时候,会有一种类似于当代艺术中实验艺术的作品产生,虽然他们的语境是一种商业文化的语境,但是它里面也涉及到原创。这些原创的信息这几年在日本、韩国和中国是相当明显的。中国的创意文化还主要围绕着视觉艺术,比如平面,但在日本等国,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把创作圈和接受圈看作是两个极,如果我们把接受圈的时尚看作是时尚的话,那就是滞后的,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指向创作圈所推出的时尚,那么它是有一定的超前性的,和实验艺术的超前性是接近的。
    《Bazaar》:也就是说,像村上隆这样的设计师我们完全可以把他看作是实验艺术家。
顾振清:还有一条特别有意思,上海的外滩本来在政府规划中是一条金融街,现在被时尚界入侵。像乔治•阿玛尼、路易•威登,所有这些全世界的时装品牌都想把旗舰店开进外滩,政府的规划都失败了。现在3号出来以后,马上外滩9号,外滩18号以后整个外滩全是时装街,有点纽约第五大道的感觉。这是时尚的消费层面,而在时尚的创意层面已经改变了时尚和艺术的传统关系。像大矢宽朗是搞设计的,矶崎新是搞建筑的,还有村上隆是搞卡通的,大良美智是搞漫画的,宫崎骏是搞动画的。他们做成了艺术圈的一种文化英雄。这种创作把当代艺术圈的疆界扩大了。非常简单,拿进美术馆就是当代艺术,不能拿进美术馆就是时尚文化或者创意文化。现在时尚文化有的已经走在当代艺术前面去了,他们的创意在商业机制不断的压力和推动之下,有一种喷发力。而当代艺术自身的造血机制不够,就循环的慢,有可能时尚会点醒我们。
皮利:但是艺术在时尚面前的消亡是必然的,就是手工业去对抗机器大工业。时尚就是一个机器的大工业,艺术是小农经济的手工业。偶尔手工业者会从机器里面得到一些启发,但是手工业者最后一定会被机器大工业吞噬掉,像英国的圈地运动那样的。所以我们是“都市游侠”里面的唐吉珂德。(笑)
邱志杰:其实时尚完全有能力自己玩的,不理这些住在草堂里面的艺术家。可是它又追求品位,认为小众的东西是最有品位的。那么反过来它去追求手工业劳动。你看欧阳应霁《回家真好》这样的书里面写的一半都是写艺术家,而这个东西成为指导时尚的一种潮流。但是他们消费的不是真正艺术家的内涵,比如他写名人,关心的不是名人的画,而是关心名人的家,我觉得艺术界的外延部分是非常亲和的。
艺术界本来的价值标准是革命是吧,当然以前的艺术也不是这样的,但是从现代主义以后,艺术界慢慢地形成迎接革命的、向革命者欢呼的新传统。时尚的核心是成功,而成功底层的原因是革命,比尔盖茨革命了,所以他成功了。但是这个层面往往被忽略掉了。大家开始只说名字,大家也不管周杰伦的唱法,只要出现周杰伦这个词,有人就会激动,就会热血沸腾。现在的艺术界其实也有点向时尚转化,大家也在对成功者欢呼了。
《Bazaar》:刚才皮利说的那个观点,我觉得从情绪上可以悲观的,但从事态的描述其实它又是乐观的。邱志杰提到现代化所形成的革命的传统,其实意味着艺术家要不断创新,至少被时尚逼得创新,就像八十年代的作家所说的被创新这条狗撵得四处跑。我觉得这是当代艺术家的使命,你就是要和大众拉开一定距离,否则你就不是好的艺术家,至少不是这个时代的好艺术家。
邱志杰:我觉得就艺术家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别理它们,这样对艺术界来言是更健康的。
《Bazaar》:那么社会的反馈从何而来呢,艺术家还是要向公众发出声音吧,甚至来改造社会。
邱志杰:艺术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啊,过早的接触……其实艺术家应该是些什么人?他们是一些……我觉得应该要离群索居。(笑)你应该给他空间去做他那样的人。不要过早地用他们的作品来改造社会,其实他们也没想改造社会,以前的艺术家有这样的幻觉。我能够保证自己不太受污染,这已经是很成功的。经常连自己都保不住,经常自己一哼怎么哼出一句流行歌曲来。(笑)
皮利:大家的意见是时尚是一条狗,艺术家在前面走,现在的问题是狗的速度越来越快。从梵高画出作品到它在时尚杂志上出现,用了多长的时间?100年。波洛克从他开始做作品到上生活杂志的封面用了20年。陈丹青从他画画到进城只用了10年。然后可能像方力钧王广义会更短,7年到8年。到我们现在手上的艺术家会更快,两年!
顾振清:没有,现在已经同一了。你在大山子和上海莫干山区能看到那种所谓的艺术导游,每天的工作费是200美元,是普通导游的两倍,因为它是一种更加时尚的导游。我可以带你去看北京的大山子和上海的莫干山路,甚至可以帮助旅游者和艺术家谈判买作品。我觉得可以谈我们比较切身的体验来看时尚和艺术的关系。有一个艺术家在埋头做自己的作品的时候,不到大概十二分钟时间,他抬起头来,突然发现他的工作室里黑压压地站了三十多个人。一个旅行车拉来的。他都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进来的。这些人就是来看他工作,把这个当作时尚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我觉得这时候已经没有距离感。
邱志杰:已经成功地把大山子给毁掉了。像大山子这种模式,好不容易艺术家找到一个偷偷摸摸的地方,可以……当一个变态的人。(众笑)然后有一些人来说,哎呀,好啊,变态的人真好!然后开始消费这种变态,然后他就没办法真的变态了。当然大山子也是特例,因为它想跟企业的老总谈判,艺术家自己热衷于和时尚媒体打交道。他们通过媒体的频繁报道,包括老外老是经常来访,挟洋自重,挟媒体自重,来给政府压力,再通过政府来给厂家压力。整个大山子的情境是有点病态的,跟莫干山路又有点不一样。本来它应该是一个创作基地,现在变成了一个展示基地。这边现在也开始出现大量伪造的艺术。住在这里的人很多的不是艺术家,为了显得人多势众。这个当然是生存危机所挤压出来的特别特殊的一个例子。
皮利:我来总结几句。我觉得第一个我想说的是,离群索居不是物理和空间的状态,而是一种心理的状态。我比他们两个要时尚得多,我会打高尔夫球,会骑马,晚上会去泡吧去玩。第二点我觉得我刚才的谈话并没有否定时尚的意思,我就是说艺术和时尚有一种对抗的关系,这个对抗让彼此都很精彩,这个世界才越来越好玩。
邱志杰/顾振清:这个说得好。

离开ART空间咖啡馆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走在大山子的道上偶尔回头,觉得咖啡馆已经变成黑暗中的一个象征,朦胧而又充满魅惑。


(初稿,因为还没有在杂志上刊发,请毋转载)
作者: 苏文祥    时间: 2007-8-4 13:25
啊哦,改变“金钱”啦``~ O
作者: 赵罡    时间: 2007-8-4 13:25
这就是那张独立策展人的微笑的解释啊!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