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来的行为艺术作品〈对艺术犯罪性地接触〉(There is a criminal touch to arts, 1976)打响他的「行动」名号。悟来在大白天众目睽睽之下从柏林国家艺廊「拿」起墙上一幅胥皮兹维格(Carl Spitweg)(希特勒曾指出胥皮兹维格是他最爱的画家之一)的画〈贫穷的诗人〉(Der arme Poet)拔腿就跑。朋友在美术馆外接风,迅速驾车逃逸,将画作带到一个土耳其裔「外籍劳工」的住处,挂在客厅墙上,然后大伙人拍照留念。艺术这一回也牵涉了犯罪行为,古往今来,艺术品只有被盗的份儿,这回,艺术家自身成为盗「艺」者:究竟谁能拥有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何处?在已逝的艺术家身上,还是在其留下的痕迹中?艺术得在画廊中存在?亦或是在平凡生活里也可以发生?
悟来与阿帕莫维却的关系作品(Relation Works)系列(1976-80)所谈的是人际(特别是二人之间)关系之间的张力。例如〈移动中的关系〉(Relation In Movement, 1977)作品中,悟来无止境的在一处开着车子绕圆圈,而阿帕莫维却则坐在车中随其移动,并以扩音器宣布当时已完成的圈数,如此进行了十六个小时。在〈时间中的关系〉(Relation In Time, 1977)中二人背靠背地坐着,以彼此所蓄的长发交缠在一起,保持不动,十六小时之后有观众陆续进入行动发生之场地,又再继续了一小时。亦或是互甩巴掌、互相吼叫至其中一人停下来为止,「持续性」在二人作品中扮演十分重要的因素。受到东方哲学的灵感启发,静下心体会时间的力量,在平凡中定能见着不平凡。
悟来与阿帕莫维却的合作关系以〈走长城〉(The Great Wall Walk, 1988)划下句点。二人分别从山海关与嘉裕关开始行走,至彼此相遇为止,一共经历连续九十天。二人为了要分开而朝彼此的方向行走,不知道哪一天会迫近彼此,碰见了,便是道别的时刻。行为艺术的纪录方式多以摄影或录像为主,其实大部分的「观众」都未曾真正目睹行动的发生,但二人已完成的行动就如观念(计画型)艺术口耳传颂的想法与宣言,如今,〈走长城〉象征性地含括了二人一向力行反美学的创作哲学,艺术家身体也可以是创作主体,奠定了行为艺术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在现代主义艺术创作的理论范畴之后,二人将艺术带出美术馆的脉络,游牧性与高度实验性的创作方式,质疑艺术之本体并阐释艺术「发生」的独一无二(而非时空重重阻隔下的再现)、无可复返之特质无法。而二人行遍澳洲、亚洲等地,也可谓「贫穷旅行」的先驱。这种以追求性灵升华为目的的旅行方式在八零年代末期、九零年代已经蔚为风潮。悟来与阿帕莫维却的艺术与生活方式的确给这世界开启许多可能。
评论家麦可艾维立(Thomas McEvilley)指出悟来的作品逃开了摄影这媒材可能的限制,并非总是令人感伤或嘲讽或批评,而是在现实中根植他的摄影作品。〈柏林残影〉系列(Berlin afterimages)便包含了二个子题,一是〈城市的肌肤〉(Berlin Afterimages- The Skin of the City, 1994-95) 谈德国的过去,半身石膏胸像或是歌德咖啡厅的招牌,以柏林这个城市保有的痕迹作为象征性历史缩影;另一则是〈十六张欧盟国旗〉(Berlin Afterimages- 16 EU flags, 1996)诠释欧洲整合趋势下的德国,凝结每一张欧盟会员国的国旗「飘过」曾经分割东西柏林的布兰登堡大门的影像。这一系列影像皆是以负片效果成像呈现「过去」的质感,色彩鲜艳的国旗看来则不再栩栩如生,反而如僵化的国家机器图腾。类似以不同成像方式混和的作品还有〈灰色花园〉(Greygarten, 2004)摄影系列,悟来以完全灰色调的背景衬托全彩的女主角,已经不再专职成人录像带女主角以性感内衣、轻薄打扮入镜,虚与实、过去与当下诡怪而绝妙的混和,不禁令人想问:这些女主角现在又在从事些什幺呢?过去是怎幺影响着未来呢?未来的转变隐含任何对过去有不同诠释的可能吗?
悟来曾经表示,真理并非他所关心,真实(Reality)才是他的课题。这也是悟来的艺术引人入胜的原因。从悟来的摄影作品里,我们以他的眼睛为圆心感受他真实的世界,无论是住处附近市集的邻人,或是远在他方的部落老长者,都令人体会到相机背后的摄影者与被拍摄者无可言喻的互动关系在其中。悟来镜头下的主角与主题皆是相对社会边缘化的一群,像是〈长期播放记录〉(Long Playing Record, 1992)系列拍立得中的纽约非洲裔美国籍街头游民;他的触角也延伸至全球脉络下的边缘人,〈罗马尼亚人〉(Romanie, 2002)中的现代吉普赛人,〈我们出头天〉(We Emerge, 2003)计画作品中在摄影师前搔首弄姿的年轻摩达维亚(Moldavian)女性,或是〈灰色花园〉里过气的成人录像带女星。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对于悟来而言「是一种互补特质的吸引」,这也不禁令人联想到悟来早期行为艺术的所处理的课题与今日议题的延续性,如今转化成柔软的对质、更趋于完整的镜像中的互补。
悟来目前正在进行一个名为生命源头事宜(Live Streamed Matter)「水是所有人的」(WATER≈4ALL)水计画报导。他说:「我的作品不是要提供最终的解答,而是提出建议。」安全的饮用水是生命基本与必要的条件,但是根据联合国发展计画(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 UNDP)的「水」报告,世界上超过一千二百万人(相当于一半台湾的人口)无法取得安全的饮用水,而每年与水相关的疾病与不恰当的净水过程至少使得超过二千二百万人丧命。他有感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前往巴勒斯坦占领区的西岸(West Bank)与当地居民接触,深入了解水资源在当地的匮乏及其所带来的问题,也在「水是所有人的」的计画之下,建立了一个交互沟通的平台,以艺术报导、记录(包含图像、影片与文字)及艺术与媒体行动主义者为中坚,将这个攸关生命源头的本质问题传递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