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今天看到了天才:史云梅耶! [打印本页]

作者: 门兴格拉德巴赫    时间: 2007-8-4 13:02
标题: 今天看到了天才:史云梅耶!
和我想得到的和我所向往的是那样逼近

"影迷被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从来没有听说过杨·史云梅耶的,一类是看过他的作品并知道自己遇到了天才的。"     ——《纽约客》

上网一搜才知道他这么有名,谁知道的或更好的再讲讲?


转自tom 的一个介绍

  我制造全新的幻觉,目的只是让日常物件回复生命——扬·史云梅耶
  “记得冬日/冷霜/解开纽扣卷起衣袖/燧石路/像滴水/变冻/油脂/像把剃刀/积攒起车的声音/或是钢琴声/手指分成白色和黑色/网球拍触摸的梦/如同粗糙之物/不肯让步/或许玉米由处女之地散过来/又或者一公斤的肝脏/没煮熟/握在掌心/没有恐惧/他们会送你一程/你光着脚,你看/足踝处有一滴血”。
  这是捷克动画大师扬·史云梅耶(Jan svankmajer)最为人称颂的诗《稀释接触》,也是他自认为最标准的触感诗。
  我们小的时候,动画属于电视,最好的动画作品来自于捷克,名曰《鼹鼠的故事》。“鼹鼠”一词在捷克文里拼作“krtek”,在英文中是“mole”。制作这部长篇动画片的公司因此而名利双收。我们长大以后,动画被当作电影来放映,可惜,现在的孩子只知道宫崎骏和迪斯尼,只偏爱小丸子和美人鱼,捷克的动画片依然是世界之最,却已经堕入凡尘,变成眷念,更不用说史云梅耶是何方圣贤了。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年代,“XX主义”早就落入了故纸堆,我们学会了跳一种高难度的足尖芭蕾:中庸。难为六十八岁的史云梅耶还坚守着他学生时代就钟情的超现实艺术。
  自从1964年,他独立制作完成了动画短片《最后的伎俩》以后,便沉醉于“电影中的超现实”创作,泥陶、合成物、手绘、现成物都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一晃,已经三十八年了,一个女人要是经历三十八年,也该从天真无邪的女孩变成圆滑丰腴的妇人了,何况一个艺术家!
  也许是太苛求完美,到目前为止,史云梅耶结合真人和动画完成的长片一共不过四部:1987年的《爱丽丝》、1994年的《浮士德》、1996年的《极乐同盟》、2001年的《吃人滴滴仔》。
  看史云梅耶的动画电影,蕴涵其中的无非是“直接”而“赤裸裸”的情趣。所谓直接,来自于他动画中无处不在的神秘主义和超现实色彩,都是以最简单、最经济的手法来表达的,完全抛弃了好莱坞似的花招和套路。所谓赤裸裸,则是因为史云梅耶的动画,往往以人类的动物性为对象,展现人类灵魂世界里的潜意识欲望——性欲、恋物癖、口腔期综合症状。冷眼旁观现代电影语言或者叙事技巧的人造痕迹以及含蓄、内敛、细腻的表达方式,史云梅耶更是别出心裁地用闹剧来还原电影的原始形态。
  “我对其他人的作品不甚专注,我的好友多数是诗人和画家。电影导演我则喜爱布努艾尔、费里尼、梅里爱。动画师专注于为自己建造的密封世界,一如玩赏白鸽以及饲养白兔的人,我不会视自己是动画电影人,因为我并非对动画技术感兴趣;我制造全新的幻觉,目的只是让日常物件回复生命。超现实主义存在于现在,而非与现在毗邻。”史云梅耶认为现代动画家的盲点在于过于在乎“技巧”。对他而言,“故事”才是至关重要的。
  由第一部作品《最后的伎俩》开始,史云梅耶动画的复杂性和单纯性犹如他的左右手那样运用自如,《最后的伎俩》将剧场表演和木偶表演合而为一,挪用了黑光剧场的特殊技巧,利用黑色背景和灯光营造出出人意料的奇幻视觉情境还是那么的纯粹。
  不管是梦游仙境的“爱丽丝”,还是被魔鬼附身的“浮士德”,在史云梅耶的作品里他们都是超现实主义的忠实代言人。
  法国的《电影手册》这样评论史云梅耶:“对于人生超现实的悲观诠释,只有文学巨擘卡夫卡可以和史云梅耶相提并论……”如果你认为动画只是一种充满情趣的娱乐,那么你千万不要选择史云梅耶的作品,虽然他的动画电影形式诙谐幽默,但是蕴藏在深处的却是对政治、对人性最沉重的批判。
  新近完成的长片《吃人滴滴仔》,改编自广为人知的捷克民间故事。一对不会生育的夫妇把一截木头当作婴儿,谁知这木头不断长大,而且食量惊人,把这对夫妇变成了盘中餐,更到处吃其他动物和人……蚕食,杀戮,极乐,疯狂,史云梅耶的作品不是为了呈现一个后现代的完美世界,而是为了体验真实、铭记丑陋。
  可以想象,这样的史云梅耶,这样的残酷写实,难怪他的作品会成为电影节常客,却成不了观众的话题或是票房的热门。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史云梅耶对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影响。《蝙蝠侠》的导演提姆·伯顿崇敬他的黑色幽默;亨利·施立克把他的梦幻色彩注入到自己的畅销作品《詹姆士和巨桃》中;动画界的奎克士兄弟更是拍了一套《史云梅耶的抽屉》来向前辈致敬。1997年,史云梅耶获得了洛杉矶电影节颁发的“PERSISTANCE OF VISION”大奖。
  “看我的电影不需要说明书,我的作品有不少意义,我宁愿观众用自己主动的象征主义去解读。就好像心理分析那样,人总有私自的秘密。没有这秘密,就没有艺术。”
作者: 王敖    时间: 2007-8-4 13:02
有一套比较老的世界动画大师系列的录像带, 其中有东欧部分, 包括罗马尼亚的, 匈牙利的,
捷克的等, 都是天才, 他们的东西跟现代音乐, 现代视觉艺术有直接的渊源.
作者: 门兴格拉德巴赫    时间: 2007-8-4 13:02
有DVD,还有俄罗斯的,我都搞到了,哈哈哈!
据说格鲁吉亚,爱美尼亚等的动画(姑且这样讲)都很有意思,可惜看不到,史云梅耶也是因为今年香港电影节上有展映单元,才盗进来

是的,我最近才意识到,这些我真正喜欢的东西根本不属于电影的传统(30年代的《奥非三部曲》显然要比电影手册派更有吸引力),就像我向往的小说根本不属于小说的传统一样,相比之下,它们或许被称为影象艺术,或许是一架高精密的文字机械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蓝如火焰    时间: 2007-8-4 13:02
在哪里可以买到啊?请问
我只在电视上看到过东欧动画片的一点点介绍啊,感觉非常不同
另外罗嗦一句啊,我好喜欢《鼹鼠的故事》
作者: 王敖    时间: 2007-8-4 13:02
还有一套世界各国的获奖动画短片的录像带, 好象有八盘, 里面多有高手.
svankmajer是崇拜卡罗尔的,  我一直在收集关于卡罗尔的资料, 他是个伟大的恋童癖, 数学家
nonsense大师, 他的业余摄影作品中有给小孩拍的裸照.
作者: 驴头狼    时间: 2007-8-4 13:02
捷克动画传统向来伟大,只不过了解的人不多,因为资料确实少。
史万梅耶是牛逼人,这点不庸质疑。
作者: 门兴格拉德巴赫    时间: 2007-8-4 13:03
卡罗尔的网站真多呀

找的资料贴上来些?
作者: 依洄    时间: 2007-8-4 13:03
记得冬日/冷霜/解开纽扣卷起衣袖/燧石路/像滴水/变冻/油脂/像把剃刀/积攒起车的声音/或是钢琴声/手指分成白色和黑色/网球拍触摸的梦/如同粗糙之物/不肯让步/或许玉米由处女之地散过来/又或者一公斤的肝脏/没煮熟/握在掌心/没有恐惧/他们会送你一程/你光着脚,你看/足踝处有一滴血。

喜欢这个。像动画片。XX是存在主义?最初我以为诗是还原。现在同样以为。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06
非常非常喜欢,虽然是超现实,在看之前是担心是完全担心的,可,却那么容易进入。镜头,镜头……生长,生长……我只能以“怪异”,这个远远不准确的词来渲染它的色彩——一个关于原始人类的童话,犹如看到8439的《乡野童话一则》一般。肆意。灵敏。暗示。象征。无处不在。没有时空和对称。静止。密封。
作者: 门兴格拉德巴赫    时间: 2007-8-4 13:06
说实话,虽然乡野童话看上去有些像——那无非是一些物品、颜色和光线造成的,但其实和史云梅耶的思路大相径庭,在我看来简直是截然不同。

史云梅耶没有叙事,但又不放弃作品的情节性,它依靠一个素朴的结构,但又不过分依赖结构——甚至把结构发展到一个本体论的地步去,在他那里,结构是一个框架,把他感兴趣的东西摆放好就可以了。对称的确是有的,就像一二三这种结构在这种作品里是必须的一样。这倒和我一直以来的想法比较类似,也是我很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这个不同很重要,我想它决定了史云梅耶拍不了长片,虽然我没看过《树婴》或爱丽思,但我估计它肯定没有那个《古屋的倒塌》或者《石头的游戏》、《维斯曼野餐》好看。

另外,他对材料的敏感让人击节,对物品的迷恋可称同道,除此之外,我不觉得他非常怪异(那不过是真诚地面对了自己的恋物癖、食欲和性,并偏执地只在其中挖掘题材所致),只是很亲切。

说实话,我前几天看到了他短篇集的下篇,不觉得那么兴奋了。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8439    时间: 2007-8-4 13:06
以下是引用门兴格拉德巴赫在2004-4-8 11:59:27的发言:


说实话,我前几天看到了他短篇集的下篇,不觉得那么兴奋了。


一般是这样的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06
其实,我看这类小说和电影时,是基于《树婴》和《乡野童话一则》里那种仅仅在语言节奏上(文字和影象)稳定而跳跃的叙事方式去认可二者的同处的——零碎的点、线、面之间相互作用,遮蔽。一部电影,或者是小说,一旦在“叙述”的语言节奏上起步偏快,我就很自主的担心作品整个的将会太滑,太油而失去质感,现在看到很多片子都有这个毛病,前半部分,甚至是大半部分都还不错,可随着速度加快,往往“结尾”是一塌糊涂。我说的喜欢,更多的是在说这个。《树婴》在这一点上的节制很均衡。所以,在这部片中,我是分不清内敛和张扬的,这在他的手掌上全部融合模糊了;我非常认同这种自然。非常同意凌丁说的“是放大的短片”,实际上,我也仅仅最近才看这部,估计他的短片气质和这个非常相似。可能看的多了就显得不舒服了。他的其它片子都还没看过,有机会找来看看,以证实一下自己的猜测吧。
作者: 门兴格拉德巴赫    时间: 2007-8-4 13:06
凌丁指的是哪意义上的叙事?

我觉得你在推荐词里提到的《放大》特别贴切(用来类比你推荐的作品),不过我自己只把《少女穆谢特》那类的东西当作叙事作品。史云梅耶显然与后者不同,与前者有些类似,但也不一样,因为《放大》虽然有事,但不叙,史本就不关心事,就更不叙了。
我没看过树婴,但我觉得从写作的机理和可能性上看,几乎是没办法既叙事,又物化的(我得绕过意象这个词)。例如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很成功,《宇宙奇趣》在我看来就劣质得很,因为前者轻松放弃了事,只留下了暧昧的结构,后者仍依依不舍,结果不伦不类,其中的确是些事件的,但我想那很糟糕(最糟糕的是《我们的祖先》)。

我觉得很多目之所及的很多写作者是在此二者间迷茫不决,或者力图一箭双雕。的确,二者都是诱惑,但太贪婪就会一败涂地。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门兴格拉德巴赫    时间: 2007-8-4 13:06
love will tear us apart,hehe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羊    时间: 2007-8-4 13:06
:史云梅耶!==================我孤陋寡闻,他是谁呢/
作者: 习惯    时间: 2007-8-4 13:07
顶`
作者: 习惯    时间: 2007-8-4 13:07
以下是引用门兴格拉德巴赫在2004-4-8 11:59:27的发言:
说实话,虽然乡野童话看上去有些像——那无非是一些物品、颜色和光线造成的,但其实和史云梅耶的思路大相径庭,在我看来简直是截然不同。

史云梅耶没有叙事,但又不放弃作品的情节性,它依靠一个素朴的结构,但又不过分依赖结构——甚至把结构发展到一个本体论的地步去,在他那里,结构是一个框架,把他感兴趣的东西摆放好就可以了。对称的确是有的,就像一二三这种结构在这种作品里是必须的一样。这倒和我一直以来的想法比较类似,也是我很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这个不同很重要,我想它决定了史云梅耶拍不了长片,虽然我没看过《树婴》或爱丽思,但我估计它肯定没有那个《古屋的倒塌》或者《石头的游戏》、《维斯曼野餐》好看。


http://www.menggang.com/movie/czechoslovakia/svankmajer/otik/otik.html

另外,他对材料的敏感让人击节,对物品的迷恋可称同道,除此之外,我不觉得他非常怪异(那不过是真诚地面对了自己的恋物癖、食欲和性,并偏执地只在其中挖掘题材所致),只是很亲切。

说实话,我前几天看到了他短篇集的下篇,不觉得那么兴奋了。

作者: 门兴格拉德巴赫    时间: 2007-8-4 13:09
旧话重提

主要是本人最近因病卧床,又看了其长片《爱丽思仙境》和《快乐同谋者》,还差《树婴》和《浮士德》。众所周知,《爱》、《浮》只能是改编,《树婴》是民间故事。只有该《同谋者》是自己写的剧本,我以为这个电影的后半部糟糕得很,而《爱丽思》则仍然凌厉丰满令人击节。《爱》和《同谋者》的天壤之别可以再次印证我上面说的:史云梅耶不会叙事。他是物的发明家。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