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孔雀》屏上的宇宙 [打印本页]

作者: 吴学俊    时间: 2007-8-4 13:25
标题: 《孔雀》屏上的宇宙
顾长卫导的电影《孔雀》描述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个县级小城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兄妹弟三个人的青春、爱情和职业选择的故事。故事分成了三个模块,富于幻想却人生无处不碰壁的妹妹、呆胖低智又不乏精明的哥哥、忧郁消极并且行动叛逆的弟弟各居其一,用的是纪传体手法,每个人从一而终,不同的人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互文关系,但在情节却没用补充叙事、重新叙事、圈形对接等手法。

《孔雀》其实不是一部单独的电影,应该是某类电影,不是说它创造了某个类,而是说它归属于某个类。这类电影有个几乎固化的流程:有那么几个青春年少或人到中年的主人公,他们的家庭刚好温饱并不小康,生活地域多是小城市,或者大城市的边缘地区或老城区。出于地理优势或者某些机缘巧合,他们能够偶尔领略上等人的生活模式,但他们却不能痛快地进入这种生活,让你看、让你听,就是不让你进,最能让人产生欲望了。如果你小时候曾因兜里没钱而在电影院门口苦苦徘徊直到电影结束,那就很容易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了。不像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他们与其他阶级基本隔绝,消费信息不流通,他们可能产生的,往往只是针对社会不会的抽象愤恨。电影中这些主人公的欲望却都很具体,老三样:一份体面的工作,一处房产,一桩婚姻(通常是二手的)。他们对待这三样欲望的态度非常地认真,以至于你要描述清楚这些欲望,非得把它们与人生理想、个人梦想等堂皇大词儿合起来说不可。要命的是,主人公们除了一腔渴望之外,往往没什么特别的才华,也没有坚忍不拔之志。但是他们都很精明,能够对这些欲望充分进行黄仁宇所说的数目字管理,拿自己可怜的优势和同样可怜的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与欲望进行反复地换算,然后一厢情愿地与上等社会或上等人之间进行交换,但是在上等人的眼里,这个标的往往太小,他们的处置十分随意,或者上等人往往比他们更加狡诈,所以在这种交易中,他们常常是失利的一方。这个交易过程一般不会有什么苦大仇深、生离死别,只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罢了。主人公往往会因此痛苦,痛定思痛,出于个人尊严,或者仅仅是出于日子还得往下过的无奈,他们就以同样的手法去与下等人交换,这次他们总能万无一失地获取一把小胜利。然后故事就这么不光明也不暗淡地收场了。

至于《孔雀》用怎样的具体情节填充到这个流程里,我就懒得一一列举了,看过的回头想一下,没看过的下载到硬盘里看一遍,就一目了然了。因为要表现这样的故事,必须把人拉到各项物质条件严格界定的现实中来,就不可避免地要罗列大量的生活场景和可以对比的细节,要不主人公如何做人生的资产负债表呢,所以这个片子还是值得看一下。顺便说一下,也有这种业务流程的小说文本,那就是方方、池莉们搞了十几年扔在搞的新写实主义。

    有一点不写出来,我还真是有点手痒。《孔雀》中流氓阿飞果子捡了妹妹自己缝制的降落伞,妹妹向他追讨,果子说,想要你就找小树林来。妹妹去了,果子仍不肯还,他说,我凭什么还给你?妹妹挺斜睨着果子,然后把自己的裤子扒了下来。果子看着妹妹的下半身,渐渐地像只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然后他背过身去,取下随身带的猎枪,急忙冲着地上开了一枪。我想对修女稍微有点常识的人,该情节肯定会让他联想到下面这个荤笑话:有个修道院住着一个老修女和一个小修女,一天,小修女问老修女,我最近老是想男人,怎么办才好?老修女递给小修女一把左轮手枪说,如果再想男人的话,就到后山去朝天放一枪,你就会平静下来。小修女照做,有效。随着年纪的增长,小修女发现需要多放几枪才能解除欲望。终于有一天,她一口气把左轮的子弹全打完,可仍旧没有消除对男人的渴望。她想到老修女年纪这么大了,她一定有别的解决办法。于是小修女到老修女房间请教,进去一看,差点昏倒——老修女穿着迷彩装,肩扛两把机枪,腰上拴着一排首榴弹,拖着一门大炮,双眼通红地往外头走,准备大肆发泄一番……

    《孔雀》中有一点不是很新鲜,但仍然值得一提,那就是对暴力的表现。生活中有两种暴力,一种是显暴力,比如片中果子应妹妹要求报复张喜子。这种暴力往往受到江湖义气、对等报复等规则的约束。顾长卫表现这种暴力时很节制,观众仅仅能看到暴力使用的结果:张喜子在溜冰场护栏那儿头扎绷带面上有伤。暴力实施过程被省略了。生活中另一种暴力是隐暴力,它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它是一种可能性,即天使可以变成魔鬼的可能性,它不为人知也难以为人所防范。这种暴力的发生原因往往是非理性的、富于激情的、一念之差的,施暴者自己也难以控制,人心中没有戒条可以约束它,它也是危害最大的。顾长卫在表现这种暴力时很铺张。比如弟弟拨开众人用伞尖扎使自己丢脸的哥哥的情节,在动作实施的可能性上不乏夸张之处。弟弟晚上在哥哥水杯里下药企图毒死哥哥这个细节,顾长卫先是作了全程描述,然后通过后续情节显示了毒杀的可能性。表现隐暴力的电影,在我的视野范围之内,最好的应该是《天才里普雷先生》。

最后要提到顾长卫对这种类电影的抽象能力。孔雀、孔雀开屏这些意象蕴含着的自恋、自尊,应该是对该电影一个相当精确的概括。让我们来温故一下《孔雀》的终局镜头吧:公园里的一只雄孔雀在寒冷的冬天开屏了,那屏风像是一片大大的宇宙一样舒展,艳若繁星,明眸闪烁,还有又长又尖的边缘,像是一场正在推进的爆炸。它让人联想到一种中世纪的宇宙概念:我们头顶的苍穹由无数个宇宙组成,(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对应着一个宇宙),每个宇宙里面都有一只上帝的眼睛。

这只眼睛在看着你。你必须像妹妹那样倒掉那杯毒药。

[em13][em13]
作者: 宇文光    时间: 2007-8-4 13:25
写得挺好。昨天混进电影院再看了遍“孔雀”,比DVD的效果好多了。

我的一些想法。
孔雀讲的是青春期。青春期并非性之发育,而是看清楚世界,更是看清楚自己。梦想是一个关键词。自己究竟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乃是一种定位。或者说,梦想在自我之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当然,这些解释对姐姐最有效,然而“孔雀开屏”之寓意无疑在此,而姐姐因此无疑是核心的主角。

与楼主不同的一点看法,结尾处的关键台词是那个小女孩说的:“这个孔雀是假的。”然而它却是真的。开屏的含义要远多过屏上眼睛的含义。这似乎是在另一个层次上赞美梦想,赞美生活。虽然这种赞美可能有点虚,但否认不了的是仍然很有份量。
作者: 卓雅    时间: 2007-8-4 13:25
“我最喜爱的导演” 评选活动正式展开
敬请黑蓝内外全体同人关注和支持!
活动内容:在候选名单中选出你最喜爱或崇拜的导演名字,以回复帖子或发新贴子的方式投票。票数最高的导演将获得“我最喜爱的导演”的奖项,本奖项没有实质性奖品或证书,但结果会在黑蓝论坛上公布,并用尽一切办法通知获奖者。万一通知成功,本活动的操办人将把导演的获奖感言公布于论坛上。
(不管该导演是否符合操办人的主观标准,活动的细则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特此保证。)
投票规则:每人只能投票一次,每次只限选择一个导演,并著名选择该导演的原因。
          投票到2005年4月30号截止。
活动意义:1评估结果能一定程度地显示获奖导演的人气指数。
2评估结果能一定程度地体现参加投票的黑蓝网友的审美取向。

注: 由于本次活动是本人一手操办,故碍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和规模所限,不可能也没必要把太多的导演纳入候选之列,所以,如果阁下最喜爱的导演不在其中,欢迎你把该导演向大家推介!
     欢迎对本活动有任何意见的网友发表。

候选名单:
斯皮尔伯格                           费穆
昆汀·塔伦蒂诺                       陈凯歌
伍迪·艾伦                           张艺谋
贝尔托鲁奇                           姜文
科波拉(男)                         顾长卫
希区科克(希治搁)                   张元
库不里克                             王小帅
特吕弗                               贾章柯
戈·达尔                             娄烨
英格玛·伯格曼                       王家卫
帕索里尼                             杜棋峰
塔尔科夫斯基                         关锦鹏
基斯洛夫斯基                         徐克
吕克贝松                             许鞍华
汤姆提克威(代表作《疾走罗拉》)      尔东升
                                     陈果  
黑泽明                               候孝贤
沟口健儿                             蔡明亮
岩井进二                             杨帆
北野武                               李安

本活动由黑蓝网友小欢猪主办,衷心感谢参加投票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还有小弟弟妹妹!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