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原创]我对王小波的迷惑 [打印本页]

作者: 花篮的花儿香    时间: 2007-8-4 13:26
标题: [原创]我对王小波的迷惑
我读小说是因为一种惯性:少年时我比较沉默,长时间呆家里,看完了有趣的小人书之后,就从我父亲的书架上翻看小说。这些小说比较混杂,其中有大部分的权威文学期刊,什么收获十月当代之类,也有外国文学世界文学这些当时还较少在书店出现的杂志。在这种大量小说抬头可见的情况下,我无需再进行任何选择,于是一本接一本地看。村上春树说他的少年时代是在读外国文学中渡过的,“一本接一本地读,就此送走了少年时代”。我的景况与此有些相近。不过,我始终对流派、体系这种划分不明所以,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想要了解的欲望。

这就是为什么到了后来,也就是现在这些年,屡屡被人谈及的先锋小说,具体是什么一个东西我仍然非常混沌。也许我在不认识先锋文学这个流派的时候就读了一些之方面的小说而始终不自知。这让我某些时候与人谈及文学流派时比较迟钝,然而却有一些小说名却与这个流派吻合了。这又让我得以有一丝安慰,能够长吐一口气,不复有最初的那种在体系中的慌乱。

我们知道王小波死后的扬名依然延续着大众一段时间内的狂热这种现象。这方面代表的人物有许多,如梵高。我不能知道这其中到底含有一种什么因素,使这些人生前少为人知,死后却开始影响世界。这种现象当时社会学家研究的课题吧。前两日,与一人聊天,论及梵高生前悲惨的生活经历时,他说,其实,这种现象(指梵高的死后扬名)其中包括着一种感情因素-------对作者生前的景况的同情,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他们在读者心目中加重了情感因素的分量。我的这位朋友的这番话让我得到一些在这之前没有触及的感受。确实如此,首先是文学或是艺术的品质,然后是作者那种较为少见的人格,再加上如果生前潦倒不堪,这几方面已经可以构成一段并不多见的传奇。

但是我始终很难对王小波有一种亲近感。

我读了一些王小波的作品。有一本《王小波文集》,从封面看装帧的就比较冷肃。色调偏冷,设计中规中距。以我的从书皮猜度内容的不经意习惯中,我猜想到这当数严肃文学的范围。其中有其代表作《黄金时代》、《我的阴阳两界》,以及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篇目,读了也就读了,都没留下较为新鲜的印象。感觉上王小波的小说语言不是很合我的胃口。后来触网,知道王小波很被一批主要是青少年的文学爱好都痴迷,甚而至于有诸如“王小波门下走狗”这样的旗号性小团体联盟。再后来于论坛上看到一些针对王小波的讨论等等,方才了解原来王小波也属于先锋作家那一派。再后来又读了另一部他人推荐的《万寿寺》,读完了就感觉开始有些烦躁的情绪。

按照我从网络上看到的资料,一般认为,王小波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比较大。在知道王波并开始了解他之前,我已经将阅读小说的兴趣从当代中国转向了外国文学。这其中是一段对中国当代文学不甚了了的空白,至多,也就通过媒体宣传影响下,看了些美女作家或是八零后的小说,不过基本上都不过脑子------王小波热现象的持久让我有些惊讶。我对于王小波对文学的贡献在哪里一直很不明白。

我觉得王小波的语言是属于那种比较留不在纸面上的品质。也就是说,没有多少味道。我一直注重小说阅读中的一种叙事意味感。这种意味感通俗点说,就是通过一种气质性的书面语言可以引起读者某些联想。在这方面我举的例子是看似语言平淡的茨威格。在茨的小说语言中确实存在着少见的某种引发我共鸣及其想象的特色。卡夫卡的也有,比茨威格更为强烈。首先我在王小波的语言里没有感受到更多的那种“阅读本身的愉快感”,甚至,我觉得王小波的小说语言较莫言、林白、甚至苏童等还要粗糙和欠火候。建立在这种初步的阅读感受上,致使我对王小波没有太多印象。

后来我又对小说技法进行力所能及的思考。记得以前读过一本《小说技法》,当时是视为独门暗器般的心理来研究的。虽是死读,不过却也有一些理论性的常识了(这说明书是读越多越杂可能越好,只读经典或是只读某一国家的小说恐怕都对视野开阔有制约)。这时开始从小说结构这些方面来看王小波。其实我对小说结构这些因素一直也就没有专门了解,不过望文生意,也能凭着读了些小说看出些东西。王小波最典型的以结构取胜的《万寿寺》,运用了一种“套盒术”,即在小说中又有小说这种处理技法。这种被称为套盒术的叙事手法在我读过的中国当代小说中确实很是少见。不过这也并非王小波的独创。由于我对小说史知识的缺乏,对此问题的发现仅是因为前不久在《世界文学》上看到介绍文章,说法国的纪德早在上世纪就运用这种手法了,其中还介绍了代表作《伪币制造者》。无独有偶,也是在另一本《世界文学》上,看到一篇当代美国小说《堪萨斯》,表现手法与电影《罗拉快跑》如出一辙,从时间上来看,小说当在电影之前。这几个偶然的巧合让我想到许多人称道的《万寿寺》中这种结构上的特点,恐怕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王小波的文学地位。

总体上我看了王小波之后,也没有能感受到经常被人提及的王小波的幽默感。我的感觉是王小波的语句在紧凑性上有一些问题。杂文上有一些观点虽然我也颇为赞同,但感觉这种赞同不是由于看了他的杂文后而更加肯定了,只不过是一种被他提醒一下的感觉。

就是在今天,虽然王小波热还在持续着。但是好象这种现象没有波及影响到中国当代与王小波同时代的作家们。对于这种一冷一热的情况我觉得反而比较正常。对于一种文学现象如此长久的生命力我也表示一种谨慎的怀疑。这些都是窝在心里不吐不快的话。我也没有更大的动力再去读王小波的其他作品。就此想到写出来,并有一人希望,那就是,对王小波研究比较深的人,能否给我补补这个课。所谓作品与争鸣共存可以促进多角度的思考。我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谁来给我上一课。
作者: 优雅少年    时间: 2007-8-4 13:26
王小波 关键是他对不对你的路子.  要是不太感冒的话,稍微了解一下就行了,不然那说什么都是白搭不是么. 喜欢一个人,以目前的理性是解释不通的
作者: 花篮的花儿香    时间: 2007-8-4 13:26
话虽这样说。想来确实是不合我的胃口。不过我想增进一点交流,如果可以详细一点,未尝也对自己有所提高也不定。
作者: 骑老虎上天    时间: 2007-8-4 13:26
以下是引用花篮的花儿香在2005-5-11 22:46:56的发言:
王小波最典型的以结构取胜的《万寿寺》,运用了一种“套盒术”,即在小说中又有小说这种处理技法。这种被称为套盒术的叙事手法在我读过的中国当代小说中确实很是少见。不过这也并非王小波的独创。由于我对小说史知识的缺乏,对此问题的发现仅是因为前不久在《世界文学》上看到介绍文章,说法国的纪德早在上世纪就运用这种手法了,其中还介绍了代表作《伪币制造者》。无独有偶,也是在另一本《世界文学》上,看到一篇当代美国小说《堪萨斯》,表现手法与电影《罗拉快跑》如出一辙,从时间上来看,小说当在电影之前。这几个偶然的巧合让我想到许多人称道的《万寿寺》中这种结构上的特点,恐怕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王小波的文学地位。


王小波在《万寿寺》开头提到了莫迪阿诺的《暗店街》。《万寿寺》的结构就是模仿这部小说。不是套盒术,而是对失忆导致的追忆的可能性叙述。
王朔有一部小说也是直接套用《暗店街》的结构。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7-8-4 13:26
不喜欢一个优秀作家,是很正常一件事啊。不代表你有任何问题。
就好象我看着刘晓庆或王小丫的光屁股也许从来不能勃起,这不代表我性功能有问题。

老实说我也不是很喜欢王小波。他的杂文有时流于随意油滑(这个“油滑”是鲁迅所谓的那种油滑)。有时他为了证实自己的论点,引用一些有矛盾的论据。
而且,他讲的那些道理,20岁以下的人看着可能非常过瘾,在我这个年纪看来营养已经少了。

他的小说,和金庸的小说一样,我读不下去。
我还是喜欢那种端着写的小说,喜欢假深沉的,不喜欢他这一路。

比如莫迪阿诺的作品就是端着写的,深沉神秘的。王朔和他都喜欢莫迪阿诺的《暗店街》,使我有种酸溜溜的感觉。好象我不希望自己喜欢的作家也被他们喜欢似的。
我是个莫迪阿诺迷。

莫迪阿诺名声在外的作品,反而不如《8月的周日》来得完美。那篇小说太美了。莫迪阿诺喜欢重复自己,又相对通俗,成不了大家,可我不知怎么就喜欢这种有缺陷的作家。
《暗店街》我觉得后半部分有泄气的感觉,没有前半部分的气势足。
我更倾向于译文出版社翻译的《暗铺街》,那个版本感觉更好,那个翻译成《暗店街》的开头读起来像东北二人转。

没有解答楼主的问题,只是借题发挥一下自己的感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3 11:43:32编辑过]

作者: 花篮的花儿香    时间: 2007-8-4 13:26
不是套盒术,而是对失忆导致的追忆的可能性叙述。
——————————————————————————
对失忆导致的追忆的可能性叙述这个所指的是《万寿寺》的故事总体概括啊。恐怕不是小说技法本身的一个说明。我所指的套盒术,指的是在这本小说中,还有另外一个小说。意即,王小波本人运用了一种手法:他写这个小说(一个盒子),然后又在这个小说里写一个人写着一篇小说(另一个盒子)。这就使叙述的层面出现一种立体感。这种手法好象就是套盒术了。莫迪阿诺的小说我没有读过。看来得找这篇《暗店街》来看看。

————————————————————————————————

王朔是我喜欢的作家了。金庸我觉得被不适当地夸大神化了。金曾自己说过:“我的文学水平不是很高的”,但痴迷的读者并不管这一个,从大众层面上说,金庸拥有最多量的读者群。但是严肃文学好象并没有接纳金。我对武侠小说的看法是一种消遣性的玩意。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7-8-4 13:26
你要买,最好买译文的那本很薄的小册子,叫《暗铺街》的。
我收集到的莫迪阿诺的中文小说,现在是市面上很难见到的,我很得意。有两本还是上海一个从未谋面的朋友“宝剑赠英雄”送我的。

中国人吃“小资”这份法国菜,目前还只能吃吃春上村树做的那种不正宗的日本玩意儿,莫迪阿诺这道菜知道的人不多。

不过我不懂法语,常把他的译名与写《爱的沙漠》的莫里亚克搞混了。莫里亚克那是大菜了。



王朔我喜欢他的性格,多于他的作品。《我是你爸爸》写得不错。他讲很多道理,不比王小波浅。
作者: 文沁可人    时间: 2007-8-4 13:26
万寿寺并不象楼主说的那么简单。但王做的是穷尽小说可能性,还是穷尽小说情节之可能性,还有待一说。
作者: 花篮的花儿香    时间: 2007-8-4 13:26
我觉得王朔与王小波是两个被误解的当代作家。在这里的误解我理解为要将二王的作品价值做一个调换的意思。也就是说,王朔被媒体性地贬为痞子和王小波被不适当地神化都是表错了情的事儿。其实王朔是没有一点痞性的。他的作品很耐读,我也从中读出会心微笑的真实感。我始终理解不了王小波被一些读者称道是幽默感到底指的是什么。

从小说上如此,杂文上也如此,王朔有一种帝王将相脚下踩的精神,不管这种精神到底有多么令人不舒服。但你不得不承认,他的矛又尖又利,击穿了许多我们莫棱的东西。王小波的语言缺乏一种灵性,没有节奏感。虽然很熟练,但是没有什么愉快的感觉。是比较滑的那一种。小说我认为语言的段位才是第一位的。

自触网起,多年没有买纸本的书了。都看电子书。我对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完全没有概念。只要有,都读。当然这会影响一种视野的开阔。所以我认为,读书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你读到的好作品(在这里好作品指的不是已经的经典,{比方《红楼梦》我就多次未能卒读,我觉得很拖沓],而是指对你胃口的那些小说)。读书的盲目性并非是一件坏事。但是这种盲目性有了广泛性的催化,我觉得就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王朔 的空中小姐、过把瘾就死、我是你爸爸都是当代好小说。好象王蒙,王小波,王朔曾被并称三王。在这里,我最佩服的是痞子的王朔。
作者: 优雅少年    时间: 2007-8-4 13:26
我第一次看王小波的书就立刻喜欢上了. 也没人向我推荐。
觉得他是个很有想象力的人,他制造的小说氛围让我深陷其中,很是快慰~~,我很喜欢看他的舅舅和他塑造的奇妙女性。 幽默有吧?但也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有趣,很有意思不是么?
我和你就是这么的不一样啊,一个人所认定的东西绝不是真实的。
我觉得张曼玉漂亮,你说不漂亮,辩论也是没用的。 不过不能否认,她是个有特点的人。这个特点对于你来说是无法感受的,因此你迷惑,从而只能抓住一些不相干的东西。
作者: 花篮的花儿香    时间: 2007-8-4 13:26
能否都具体点呢?我觉得读书评需要具体一些。表达一种概括性的观点式句子缺少说服力啊。
作者: 花篮的花儿香    时间: 2007-8-4 13:26
穷尽小说(情节)的可能性?这不可能。百科全书也不能这样全面。小说的可能恨,还有小说情节的可能性怎么能够由一部小说完成呢。它的个体创造性决定了它跟本不可能做到。

小说发展到今天,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小说具有无限可能。从语言到情节,从结构到其他种种。

王小波这部小说信息量是非常大的这个我承认。但我们看一部小说的角度是怎样的呢?只能从一个比较突出的方面做深入一点的探究。王小波不过是在这部小说中表现一种手法,一个故事发展到这个点。这个点以后有若干种可能的发展下去。在这一点上他表现了出了特点。其他我觉得没什么特别神奇之处。
作者: 花篮的花儿香    时间: 2007-8-4 13:26
阅读诉诸个体感受。以主观成分占比例为大。又非体育竟赛,有一条终点线在那里摆着,谁先到达谁第一。所以才有作品与争鸣的共存吧。

我的看法是,个人的观点对错(暂时用这词,我觉得文学艺术这些精神创造的东西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喜欢不喜欢的个体感受上的区别)。一个人读了本书,尽量做到表达自己的看法,且不论他的才能的高低。总比人云亦云有些意思吧。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才写这个帖子请教这方面研究多的人。你说详细一点,我的理解就可能深入一些。这是一种我的观点。

我现在对王小波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所处的地位表示自己的一点怀疑。要我具体说,我觉得他被神化了一些,至于为什么被神化了,我在主题帖里也不怕大伙笑话实话实说了。人总是在不断地修正自己中前进。可是对于王小波,我却始终无法修正这个观点。也许是我真的无法触摸到王小波的神奇小说世界。

不过我希望确实喜欢王小波的人也能象我一样,对他不大感冒的人一样。说出个具体点的东西来,大家彼此交流。论坛论坛,若没论,何成相互促进呢?
作者: 骑老虎上天    时间: 2007-8-4 13:26
以下是引用花篮的花儿香在2005-5-13 18:03:26的发言:
我所指的套盒术,指的是在这本小说中,还有另外一个小说。

原来如此,是我看文章的时候没留心。
不过,就为这个,还给起个名,“套盒术”什么的,实在有些煞有介事了。
作者: 骑老虎上天    时间: 2007-8-4 13:26
以下是引用花篮的花儿香在2005-5-13 21:43:18的发言:
不过我希望确实喜欢王小波的人也能象我一样,对他不大感冒的人一样。说出个具体点的东西来,大家彼此交流。论坛论坛,若没论,何成相互促进呢?


你让我想起这里以前有个ID,叫“杀丑”。
作者: 骑老虎上天    时间: 2007-8-4 13:26
以下是引用优雅少年在2005-5-13 20:20:54的发言:
我觉得张曼玉漂亮,你说不漂亮,辩论也是没用的。 不过不能否认,她是个有特点的人。这个特点对于你来说是无法感受的,因此你迷惑,从而只能抓住一些不相干的东西。


说得好。

王小波不是一个好的小说艺术家,但是是一个好作家。
作者: 花篮的花儿香    时间: 2007-8-4 13:26
套盒术不是我独创的呀。。。。是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具体可想不起来了。就是这个意思。好象也叫纹心术啊。

另外我不是杀丑啊。我与杀丑是认识的,不过风格与其不似啊。何来此说呢?

怎么你们都很保守地不愿详谈呢?那我不是仍然迷惑着了?
作者: 花篮的花儿香    时间: 2007-8-4 13:26
谁给我谈谈王小波是什么样的风格啊。他的幽默感,他对小说的创造,他对你们的影响。具体些啊。
作者: 废都闲人    时间: 2007-8-4 13:26
王小波的想像力是匪夷所思的,但是他的性心理是变态。
阅读他的作品是免俗的标志,所以我们还是喜欢他!
作者: 优雅少年    时间: 2007-8-4 13:26
以下是引用废都闲人在2005-5-15 9:56:24的发言:
王小波的想像力是匪夷所思的,但是他的性心理是变态。

他是性心理是多么的健康啊,健康极了!
作者: 废都闲人    时间: 2007-8-4 13:26
以下是引用优雅少年在2005-5-15 10:40:00的发言:[
他是性心理是多么的健康啊,健康极了!

你连话都说不清了,还谈健康!?[em19]
作者: 优雅少年    时间: 2007-8-4 13:26
咦~~? 怎么会酱紫?
总而言之,他的那个黄金时代,把如此健康的性交发挥到了极致.
作者: 好了吧    时间: 2007-8-4 13:26
对于王小波。是不能离开王小波生存的年代去谈王小波的。

王小波不应该是一种现象,确切的说,他应该是代表了他所表现出的一种生命感觉,完全是一种生命感觉,是一种非那样活(我是只按他的愿望那样去活)不可的生命感觉。是在那种特定的时代烙印里的影象。就像现在我们不能脱离历史去谈曾经发生过的进化、战争、灾难以及其他的一切历史事件一样,不可能仅仅以现在对生命的困惑或者不困惑去看那个时期的困惑与不困惑。
而且对于一个已经不在的人,我们不可能对假设如果他并未离世现在会取得什么成就等等问题进行讨论,这根本就是悖论,因为他已经不在了。

所以如果非要讨论,也只能从现在已经存在的事实出发,比如活着的人对他的认可(世俗意义上的成就)等等。

可以从杂文和小说两中文体来简单看看。

杂文就是要论,论就一定会有论点和论据,像现在咱们正在进行的事情一样,那么如果没有终极真理的话,也不会存在终极论点。不过是仁者见仁的事情罢了。但杂文关键要看讨论问题的态度,态度是关键的,你可以表达一切你认为是对的的观点,但不论怎样,要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上表达。这一点小波做的是很好的,你可以看到很多尊重。所以说即便在他的杂文中有一些所谓“愤青”的冲动表达,也无伤大雅,并且没有这种“愤”的情绪,何来的“论”的需要。

小说就更没有标准可言了,关键在于你喜欢的看重的是作者哪一方面的才华。包括结构,包括语言,当然还包括想象力等等。小波的《万寿寺》所用的结构并非他独创的,也没有人这样说过,只是说他用的挺好,充分利用了这一结构可能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感受。小波的想象力的丰富应该不用多说,估计花儿香同学也有同感。而对这种众口难调的东西非要统一其多样性是否牵强?比如提级的“套盒术”还包括“复调式”叙述形式,请记住这些只是形式,小说本身能否写好是没有惟一对应的联系的。难道“重奏”这种音乐形式就只认可开创时的名作,而不可以谱新曲吗?新曲不可以好听吗?应该没有这种说法吧。并且,新曲好不好听,这取决于听众,正如读者对于小说。所以有不少人喜欢起码可以说明从这些人的欣赏角度出发是这样的。你不喜欢什么都说明不了,这不是读者“媚雅”或作者“媚俗”的问题。不喜欢也不用太追究不喜欢的原因。

至于幽默感。
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你真的感觉不出来小波的幽默感吗?假设他不是一个作家,而是你生活中的一个朋友;假设他的话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对你讲出的;假设你没有以太高的要求去要求他,你仍然这样觉得吗?
其实还是欣赏多样性的问题。如果你并不觉得他的这种幽默感是幽默感,那么你可以把这种幽默感和你认为的幽默感进行比较。也许比较了你仍是这样认为,只能说明你的确不适合读他的东西,因为你都不认为他的这种幽默感是幽默感了,何必还勉强自己。我可以给你说我十分欣赏他的这种幽默感,可以告诉你我读了哪句话就是无法不去发笑,可是你并不能感受我的感受。正如我可以将我身上疼痛表达出来,可是你仍然无法感受。

小波的心灵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的,美丽的。这些都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因为还有很多人的心灵也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的,美丽的。或者起码是这样去相信的。当然由于人都无法免俗,或者说一些人类的共性,使的王小波成为一种“现象”,这些都是可以原谅的,既然很多比这个“现象”更“现象”的“现象”都被原谅了。

如果你明白尊重,既尊重人类的心灵的多样性,尊重别人喜欢;又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尊重自己不喜欢。就应该明白这样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

相信花儿香提出这样的问题并没有攻击性。简单的表达了一点点,如果你愿意,可以读一本叫做《不再沉没》的书。应该比在这里的讨论更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但

请不要继续这样的讨论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6 15:37:36编辑过]

作者: 耗子    时间: 2007-8-4 13:26

作者: 花篮的花儿香    时间: 2007-8-4 13:26
以下是引用好了吧在2005-5-16 15:25:46的发言:


小波的心灵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的,美丽的。这些都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因为还有很多人的心灵也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的,美丽的。或者起码是这样去相信的。当然由于人都无法免俗,或者说一些人类的共性,使的王小波成为一种“现象”,这些都是可以原谅的,既然很多比这个“现象”更“现象”的“现象”都被原谅了。

如果你明白尊重,既尊重人类的心灵的多样性,尊重别人喜欢;又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尊重自己不喜欢。就应该明白这样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

相信花儿香提出这样的问题并没有攻击性。简单的表达了一点点,如果你愿意,可以读一本叫做《不再沉没》的书。应该比在这里的讨论更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但

请不要继续这样的讨论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6 15:37:36编辑过]


以上的话我不大同意吧。对于离开作品本身去谈作者本性的某种对应关系我觉得是牵强附会的。对于“什么样的人写出什么样的作品?”这句常用的话我表示自己的质疑。我的认识是:一个人的作品与其给人印象上的品性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这个不用我举例了。所以,我认为王小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不是讨论其作品的论据。如果我们认定了有着必然的关系,那么会发现许多时候都表错情。

至于说到尊重不尊重。这也不是问题。如果我们僵化到死守一条“存在即合理”的教条,那么还有什么评论的必要。任何作品产生的同时评论就难以避免。一个作品实际上要以作品本身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受无数的考验才完整。所以我认为你的观点是脱离了文学的范围,而去谈道德的教义,这已经脱离了轨道。

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上我认为只有喜欢不喜欢的区别。没有王者。这就必将产生争鸣与碰撞。一个人眼中的美女在另一个人眼里可能是丑陋的。这种多样性的客观存在用于文学亦然。红楼梦至今被称为最经典的小说,但是我很努力地去读了多次,也未能完成。这只能说,它好象不合我的那个胃口,我相信许多的人也许和我一样,并不认为可耻。那么,对于王小波,这个合理性也同样存在。

我觉得你更多地偏移到对王小波的捍卫的情态中去了。这可能基于对王的好感。但这就游离了一种主题,即:王小波本人与其作品的关系。我认为是相对独立的。

很可惜至今为止,我没有看到一个跟帖可以体现出:他或她确实是对王小波有深刻体会的。我总听到那些耳熟能详的词汇充斥着-----幽默,想象等等。

希望讨论继续。更多的人能给我以文学上的启示,而不是做人的道理。
作者: 优雅少年    时间: 2007-8-4 13:26
在网上关于他的评论有很多的, 你去看那些就完全可以了.
谈一个小说不考虑她的精神层面,而只一味关注其文学的形式什么的,有什么用啊?那些都是用来唬人的东西. 写不出好小说的,专门拿它来唬人!
也是乐衷于模仿他人的人只能看到的"皮毛"罢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6 20:46:29编辑过]

作者: 花篮的花儿香    时间: 2007-8-4 13:26
晕啊,精神层面不是也要靠形式来表现吗?没有形式的外在哪来审视精神层面啊?

是我犯晕了吧?
作者: 花篮的花儿香    时间: 2007-8-4 13:26
那些网上的有甚看头啊,,我是要你们自己的话来说。网上那些千篇一律。我估计写那些千篇一律的人真是那么千篇一律想的吗?

晕,用点自己的语言归纳不行么?有内含的东西我知道都会有千百种表达出来的方式啊。。。
作者: 好了吧    时间: 2007-8-4 13:26
给你说了,找一本叫《不再沉没》的书来看看,应该是回答了你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你还没有提出的问题,比你在这进行这样的讨论有效率的多!不是不想写,而是那本书讲的很好,不能因为你没有读过,就说没有人说过,不能因为无知,就说不存在。这样不好。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给你举例说,就是已经得被证明是对的的命题没必要再被重新证明,这个过程是个浪费时间的过程,没有意义。你都没有读太多他的东西,就说了这么多,难道你不觉得对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东西是不应该有发言权的吗?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再读读他的其他作品,不是更好吗?


“什么样的人写出什么样的作品?”这句话你不赞同,其实正是说明了你对文学理解的浅鲜。
想请问你,你想进行的讨论的意义到底在于什么?
既然你自己也说:
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上我认为只有喜欢不喜欢的区别。没有王者。这就必将产生争鸣与碰撞。一个人眼中的美女在另一个人眼里可能是丑陋的。这种多样性的客观存在用于文学亦然。红楼梦至今被称为最经典的小说,但是我很努力地去读了多次,也未能完成。这只能说,它好象不合我的那个胃口,我相信许多的人也许和我一样,并不认为可耻。那么,对于王小波,这个合理性也同样存在。

那么你想讨论的到底是什么?你的思维为什么不能宽阔一些,而非要在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上绕圈圈呢?这样不好,不利于你从多样性的角度去理解文学。文学其实不用那么复杂,就是一种需要,是一种很宽容的东西。文学难道不是帮助一部分人活下去的理由吗?你现在问题是要揭示出这个理由存在的理由吗?
我并没有从道德说教的角度去说。我说到他这个人正是在给你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读者喜欢他的很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啊!因为很多的人并没有苛刻的在阅读中挑剔,而正是在追求一种生命感觉啊!有人这样觉得“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这些人从别人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同类。”这就是你从他的作品没有读出来的东西。所以我说你要是读不出来,就不要勉强自己。
作者: 花篮的花儿香    时间: 2007-8-4 13:26
“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这些人从别人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同类。”-----这句话我是从哪听过啊。。。。反正确实是在哪看过的。

不与你辩了。你介绍的书俺不想读啊。我想我也读过半数王小波的书。我不就是有个问题提出来要请教吗?我需要详细一些的。用自己的话来说的。这没错啊?

你不想说就算了么,有想说的人会说啊。。。

你热爱吧。我也有理由质疑啊。可不能有话语霸权呐。我读不出来我没有勉强自己硬要读出和上面引用的那句话的感觉啊。说不出来也不要硬说嘛。

下面继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6 23:12:23编辑过]

作者: 好了吧    时间: 2007-8-4 13:26
以下是引用花篮的花儿香在2005-5-16 23:10:53的发言:

不与你辩了。你介绍的书俺不想读啊。我想我也读过半数王小波的书。我不就是有个问题提出来要请教吗?我需要详细一些的。

你不想说就算了么,有想说的人会说啊。。。

你热爱吧。我也有理由质疑啊。可不能有话语霸权呐。我读不出来我没有勉强自己硬要读出和上面引用的那句话的感觉啊。说不出来也不要硬说嘛。




话语霸权这个词有点偏激了吧,你需要详细一些的,有想看想说的人说的,给你推荐的书却不看,真有意思啊?那本书很好,副标是——人文学者论王小波。就是可以回答你的你却不要看。

给你捷径你不要,还真是要绕弯路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7 10:52:55编辑过]

作者: 花篮的花儿香    时间: 2007-8-4 13:26
何来迷路。。。我都没上路呢。。。。
作者: 废都闲人    时间: 2007-8-4 13:26
没上路就自己去找路,我相信你的!
不要被某些看似高深的言论给蒙了,要自己去体味。
作者: 优雅少年    时间: 2007-8-4 13:26
以下是引用废都闲人在2005-5-20 12:33:39的发言:
没上路就自己去找路,我相信你的!
不要被某些看似高深的言论给蒙了,要自己去体味。

这么多人都劝他自己找路,可他自己偏要“高深言论”,而且你没发现言论最“高深”的人就是他自己么![em01]
作者: 表错情    时间: 2007-8-4 13:27
这帖子的讨论变成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捍卫去了。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