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书生士兵巴别尔[原创] [打印本页]

作者: 石华鹏    时间: 2007-8-4 13:26
标题: 书生士兵巴别尔[原创]
书生士兵巴别尔
          石华鹏
鲁院这地方,适合做三件事:读书写作谈恋爱。为什么呢?鲁院在东四环,城乡结合部,被迫过灯红酒绿的日子不现实;院外十里堡路旧城改造大搞拆迁,狼烟四起,不适合休闲散步;院内地盘虽小但小径曲折林木各异清幽静谧,住得舒坦吃不用操心。这样,只有关起门来自娱自乐——谈恋爱读书写作。资源紧缺,谈恋爱这事只得搁下,剩下的只有读书再加写点东西,写东西要状态,读书就成了我虚度光阴的惟一借口了。
    鸭舌帽,细框眼镜,面孔从容,斯文儒雅,他是巴别尔。带着他的《骑兵军》在初春的鲁院与我相遇。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巴别尔以及《骑兵军》,那时刚出版的《读书》上同时登了两篇文章——王蒙《莎乐美、潘金莲以及巴别尔的骑兵军》王培元《巴别尔之谜》,文章写到:
    “他写得很精彩,他能够把生与死,血与痛,勇敢与蛮横,仇恨与残忍,信仰与迷狂,卑鄙与聪明,善良与软弱审美化,把人性中最野蛮的与最不可思议的东西写得如此精练和正当正常,如此令人目瞪口呆,如此难以置信却又难以不信,这是很不寻常的。”
    “海明威意识到巴别尔比他写得更凝练;博尔赫斯觉得巴别尔的作品享有散文难以获取,只有诗才配享有的荣耀;卡尔维诺指出《骑兵军》是‘本世纪写实主义文学的奇书之一’。《欧洲人》杂志评选全球一百位最佳小说家,巴别尔居魁首。”
这些颇有“挑逗性”的话语吊起了我的阅读胃口。第二天和赵月斌去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找到了这本书。我才发现这是一本“热”书,正在热销、热谈。我也来凑个热闹吧。
读了《骑兵军》后,我喜欢上了巴别尔。他对人事充满智慧和善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且不加掩饰。残酷血腥的战争摧毁了人们对生命珍视敬畏的情感,身首分离血肉横飞的场景变作日常生活,此刻,他的敏感在外人看来有些书生气的自作多情,但这种敏感对一个充满好奇的战地记者来说却是惊天大事。
“我为蜜蜂伤心欲泪。它们毁于敌我双方的军队。在沃伦地区蜜蜂绝迹了。我们玷污了蜜蜂。我们用硫磺烧蜂巢,用火药炸蜂巢。在蜜蜂神圣的共和国内,破布片冒着浓烟,散发出恶臭。垂死的蜜蜂乏乏地飞着,其营营之声微弱得听不见。”(《通往布罗德的道路》)
巴别尔为这事像心脏病憋得透不过气来时,他的连长朋友阿弗尼卡讥讽说:“谈论蜜蜂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虔诚。谈论得可神哩。”
战争中为一群蜜蜂伤心,是巴别尔作为一个出色作家存在的理由,他并不企图借助蜜蜂的绝迹来衬托战争的毁灭性,他的笔端流露出对万物生灵的一种大爱,尽管“太阳高悬空中,然而心灵享用不了这阳光灿烂、轻云飞度的晴空,心灵在等待不慌不忙走来的痛苦”。
哥萨克骑兵军是一支骁勇善战、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据曾在波军服役的美军飞行员回忆,从飞机上俯瞰这支在沙皇铺设的通往波兰的官道上行进的劲旅,但见每行8人8骑,哥萨克将士个个头戴圆桶形翻毛帽,身披有头套的黑色大氅,肩上斜挎着步枪,腰悬长马刀和短匕首,在尘土中威武雄壮、浩浩荡荡地驱驰,几公里外不见尽头……我不知道年轻的巴别尔在这支劲旅里是否如此威武,但他为一群蜜蜂伤心欲泪的样子留给人太深的印象。那位同样是作家、表扬过他的海明威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叼着雪茄,扛着钢枪的“硬汉”形象与巴别尔是多么不同。
面对惨绝人寰的战争,巴别尔更多的是以一副“冷”面孔出现的,他的文字像滴血的残阳照在书的每一页,既悲壮又绚烂。这样的描述司空见惯:“我这人往往不怜惜自己,常常把敌人揣在脚下,揣上一个小时,或者一个多小时”、“月亮爬到了水塘上空,绿得好似蜥蜴”、“残照如炽,其色火红而又离奇,泼洒在他头上,好似逼近的死神。”我并不认为这种“冷”叙述暗示着作家的无情和内心的坚硬,或许恰恰相反,它寄托着作家绝望中的希望、无路中的出路。他说,我的心叫杀生染红了,一直在呻吟,在滴血。这是生命折射出的痛苦、悲怜的人性。
我有一个感觉,巴别尔不是小说家,而是诗人。他钟情战场景色的描述,他为文坛贡献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写战争的方法,就是以静态的战后场景叙写代替动态的战争过程描述。他尤其喜欢写战争之后的夕阳,类似的语言多次在他的小说中出现,“我们迎着落日走去。夕阳似沸腾的河流,沿着如同绣巾的农田滚滚而去。”这样的文字,力量已经很强大,完全盖过了一位出色的画家。或许他很得意他的写法,几次三番出同样的招术。
这让我想起我国唐代著名诗人高适来,他也是位写战争的高手,与巴别尔写法如出一辙。“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悲壮淋漓,感慨无穷。难怪博尔赫斯说巴别尔的作品享有散文难以获取,只有诗才配享有的荣耀。
68年前,巴别尔被捕,指控“积极参预反苏的托洛斯基组织”的活动,是个“恐怖主义集团的成员”,并充当“法国和奥地利政府的间谍”。巴别尔被拘押了8个月,严刑拷打之下,他违心承认了莫须有的指控;但他被记录在案的最后的陈述词则竭力申诉自己无罪:“我是无辜的。我从来没有做过间谍。我对任何反苏行动一直持反对态度……我只请求一件事:让我完成我的作品。”
一辈子的书生士兵——巴别尔为我们留下了挥霍不尽的精神财产。
作者: 石华鹏    时间: 2007-8-4 13:26
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朋友不妨读读苏联作家巴别尔的<骑兵军>,定会有大大的收获.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26
除了引用的别人的话,几乎没什么自己的东西了。别人引用的那些话,也是被引用的滥掉了。
作者: 石华鹏    时间: 2007-8-4 13:26
赵松兄批评得对及,本来有些想法的被引用淹没了.不过我正在向巴别尔学习,写小说如何节约纸张,收获挺大的.
才到黑蓝来,兄弟们做的很好,不知这帮兄弟在哪里,可能的话,介绍介绍.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