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是耶魯大學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教授的作品,介紹一位中國人於1722-25年間旅法但被羈留在瘋人院二十幾個月的傳奇遭遇……
此書是耶魯大學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教授的作品,介紹一位中國人於1722-25年間旅法但被羈留在瘋人院二十幾個月的傳奇遭遇。主角姓胡,生於廣東佛山近郊,原籍江西,名字不詳。1700年,十九歲的胡氏領洗入天主教,取教名為若望,其時當地的教務正在耶穌會士龐嘉賓(Kaspar Castner, 1665-1709)和利國安(Giovanni Laureati, 1666-1727)的努力下蓬勃開展。
胡氏的學識談不上淵博,但他讀寫的能力還算不錯。由於他對天主教教義的理解及對宗教活動的投入,令他被選為教廷傳信部(Sacred Congregation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Faith)的傳道師(catechist)之一,協助神父們在華的宣教工作。1721年,他被傳信部委派管理設於廣州辦事處的門禁。
傅聖澤為研究所攜帶的文獻,亟需一名中國助手隨行,雖然法國耶穌會在廣州傳教團的負責人戈維理(Pierre de Goville, 1668-1758)堅不允許,傅聖澤仍私下與毛遂自薦的胡若望簽訂了一紙為期五年的合約,同意每年支付二十兩的薪資,並提供伙食和來回旅費,且答應其預支十兩五錢做為安家之用,而胡若望則必須負責文件的抄寫並協助解讀。
由於教皇派遣來華的特使嘉樂(Carolus Mezzabarba, 1682-1741)在廣州時即已安排傅聖澤於抵歐後赴羅馬覲見教皇,故胡若望滿懷希望地以為自己亦將見到教皇,他並期望能在歸國後將旅歐的經歷撰寫成書,相信自己必能因此一舉成名。
胡若望的想法和決定,想必受到前人旅歐經驗極深的影響。先前,已知曾遊法的中國人有三位,其中沈福宗乃隨柏應理(Philippe Couplet, 1623-1693)於1680年赴歐,曾晉見路易十四世和詹姆士二世(JamesII),但不幸卒於返鄉途中。黃嘉略(Arcadio Huang)則是隨從De Lionne主教於1714年抵歐,他在巴黎娶了一位法籍女子,並在皇家圖書館工作,未幾,病卒。第三位樊守義,則是伴隨康熙皇帝所派的特使艾若瑟(Antonio Francesco Giuseppe Provana, 1662-1720)於1707年起程赴歐的,艾若瑟在幾經周折後,終於向教皇表達了康熙皇帝對禮儀問題的立場,但在無能扭轉局勢的情形之下,艾若瑟即於1720年攜同樊守義返華,不幸卒於海上,樊氏乃將其屍體攜歸葬於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