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原创] 无意识对余华创作的隐秘决定 [打印本页]

作者: 廿一行    时间: 2007-8-4 13:34
标题: [原创] 无意识对余华创作的隐秘决定
<  align=center>作者:廿一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张字羡一</P>
<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 >创作的过程具有女性的特质,作品产生于无意识的深处——我们也许可以说,从母性的国度产生。</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荣格</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align=center><B > </B><B >弗洛伊德、荣格、海德格尔论创造</B></P>
<P >归根结底,弗洛伊德的本质是科学的和理性的。弗洛伊德心理学将宗教、哲学和艺术都看成是压抑之产物。经由此种分析,宗教、哲学、艺术竟被置于与神经症相似的可疑地位。</P>
<P >荣格承认弗洛伊德的方法仅仅是解释了宗教、哲学、艺术发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个人决定因素。然而,荣格认定宗教、哲学、艺术决非单纯的人类创造物。相反,它们是某种神秘的必须,而人不过是它们借以实现自身的工具。</P>
<P >弗洛伊德的解释是在现世经验中具有普遍性的。在荣格看来,弗洛伊德只是发现了个体无意识。诚然,任何个人的创造都必然留下个体无意识的斧凿。但是,真正伟大的创造,却必将冲破个体无意识之束缚,为人类深沉博大的集体无意识所驱动。</P>
<P >谁来越过发生学,最深层、最本质地决定集体无意识,乃至更微小之个体无意识?唯宇宙无意识耳!何为宇宙无意识?大道无为之异名也。此即荣格作为一位道者与融贯中西之大学者东学西渐之法!</P>
<P >海德格尔提出此在的天命。与个体无意识之现世发生学意义相比,天命是存在者更本质的铸成方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而集体无意识背后则隐藏着更高级的天命。宇宙无意识非是尼采式的无意义的永恒轮回,而是包容一切意义的大道之描述。</P>
<P >因此,作为心理气质之个体无意识贯穿于作品始终,而只有那些真正的艺术家才能更宽更广地达于集体无意识之域。谁能承载集体无意识之辉煌使命?谁能达于大道之神圣边缘?只能寄于大道赋予此在之天命。真正的艺术家每每穿透个体之局限,达于世界与神圣之域否?非也!每位肩负使命的创造者,亦只能收获一两件有效的真品,海德格尔如是说。</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align=center><B > 无意识对余华创作的隐秘决定</B></P>
<P >我们且以余华为例,来探察无意识如何隐秘地主导了作家的创作,而一旦其不再成为主导,作家的创作又将如何蜕变。</P>
<P >读者业已看到,从先锋实验文学,到《活首》、《许三官卖血记》,再到《兄弟》,余华的创作已历经三大阶段。在深入展开论题之前,先行出示如下判断:在先锋时期,个体无意识隐秘地主导了余华的创作;第二阶段,集体无意识命运式地决定了《活着》作为经典的诞生;到《兄弟》时,表面化的历史现实意识与媚俗情绪则不幸占了上风。</P>
<P >弗洛伊德从艺术家的个人经验出发来解释作品,认为一件艺术品可以追溯到我们称为情结的那些心理之结上去,它们产生于情感状态或者是想象中的童年经验。荣格认为弗洛伊德只是发现了作家创作中的个体无意识。确实如此!</P>
<P >余华在先锋时期完全处于弗洛伊德所说的个体无意识阶段。这一时期余华的表现主题即是暴力与死亡。代表作品诸如:《死亡叙述》、《古典爱情》、《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往事与刑罚》、《一九八六年》等等。创作上主要受陀斯妥耶夫斯基、川端康成、卡夫卡、罗伯·格里耶影响。</P>
<P >对于这一时期的创作中为何遍布着鲜血和死亡,余华曾一再坦言,这可能与他的童年生活和记忆有关。“对于死亡和血,我却是心情平静,这和我童年生活的环境有关。我是在医院里长大的……”余华经常看到当外科医生的父亲身上血迹斑斑地从手术室出来,身后的护士还手提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他家窗户对面就是太平间,余华小时候常在放过死人的水泥床上午睡。他说,曾在那间小屋里感觉到的不是死亡,而是生活。</P>
<P >现时期,评论界普遍存在过度阐释泛滥的现象。某些评论家为图见解的翻新出奇,而牵强附会,不断将作品人为放大。于是,余华的实验文本被神秘化,过分形而上化。事实上,这一时期余华的创作内容基本上是由个体的无意识情结所掌控,而采取了陌生化的形式。如余华所说:“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P>
<P >诚然,余华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8</FONT>年撰写之《虚伪的作品》中也曾说:“现在我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白自己为何写作,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但是,事实上,余华却是首先本能式地选择暴力叙述,然后才引出所谓“对常识的怀疑”之思维方式。正如余华自己坦言,他个人的写作经历证实了李陀的话:“首先出现的是叙述语言,然后引出思维方式。”余华此时创作的核心动力是要演绎无意识深处的暴力情结,然后才寻找“表白真实”这种合理化的外衣。如果不是热衷于暴力叙述本身,而仅仅是为了“表白真实”,一位作家决不会像余华这般执着。</P>
<P >写《在细雨中呼喊》的时候,余华的创作开始摆脱个体无意识的完全主导,转向现世意识。但是还没能触及集体无意识。直到创作《活着》的时候,余华才开始超脱个体无意识之束缚,命运式地承载了集体无意识的天命。这时,余华才大大超越了其个人生活的领域,从艺术家作为一个人的精神和心灵出发,对人类的(和民族的)精神和心灵说话。</P>
<P >对《活着》的理解必须从“存在”出发。因为艺术的真正的深层本质并非单纯对象性的审美,艺术的本质乃是向“存在”敞开。《活着》的价值在于它如何达到了人的和历史的“存在”。在创作《活着》的时候,余华本质上不再是一个具有自由意志,寻求个人目的的人,而是一个允许艺术通过他来实现它的目的的人。用荣格的话来说,就是作为一个(践行使命的)艺术家,余华(此时期)成了一个更高意义上的“人”——他是一个“集体的人”——一个携带着并塑造着人类(包括民族)的无意识心理生活的人。</P>
<P >《许三官卖血记》的成就低于《活着》,尽管同样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存在”、真实和高尚。但是这种“存在”仍处于受遮蔽的蒙昧状态。相反,《活着》却达到了现世精神的某种澄明和超越。许三官作为主人公也远不能达到福贵老人对人心的影响力。因此,从使命的意义讲,《活着》是余华最为有效的作品。《活着》成为余华的命运,从荣格所言之“神秘参与”的层面讲,不是余华创造了《活着》,而是《活着》创造了余华。</P>
<P >但是,《兄弟》的诞生,再次验证了海德格尔的判断:几乎所有的作家至多只能留下一两件有效的(天命的)作品。到《兄弟》的时候,余华早已不再承载集体无意识的天命,他也不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反而惑于现世的表象,远离真正的“存在”而写作。这时候,余华不再是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个体无意识的神秘作用也几乎完全不再于他的创作中显现。余华不幸被时代所抛弃,在挣扎和抗争中,余华却又坠入表面化的历史现实意识与媚俗情绪中不能自拔。</P>
<P >至多如此,《兄弟》使余华的文学领域更加宽广,使其文学历程更加丰富。但它决不是余华的有效作品,相反,《兄弟》标志着余华作为真正作家之创作才华业已趋向枯竭。或许,《兄弟》也标志了那一代作家即将淡出主流文坛,成为历史。中国文学目前正处于转型的潜移默化阶段,旧文学即将消退,准备阶段的文学正不断扩大势力,而真正的新文学已在孕育之中,若有“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势。</P>
<P >从对余华创作历程的考察我们发觉,无意识之隐秘决定乃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效果的深层秘密。个体无意识使艺术家独特的心理气质贯穿于作品之中,它解释了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那些个人的决定因素。而当艺术家有幸承载集体无意识之天命时,其个人的幸福或者悲哀便不再有意义,此时只有人类的存在才真正有价值。正因为如此,每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客观的和非个人的,然而它又会深深地打动我们每个人和所有人。</P>
<P >无意识本能地接近“存在”,向着存在敞开,当作家倾听存在的声音而创作时,必将赢得读者的共鸣。然而,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都可能为现实意识所遮蔽,从而使作家的创作偏离本质存在之域,而遁入蒙昧的表象观察甚至媚俗之域。恐怕唯有极少数通达宇宙无意识的“得道”之士,内心几乎完全澄明无蔽,方能在创作的高度上一以贯之。(譬如老庄、孔子)因此,艺术家必须学会“思”,永不停止“思”(而“思须反对自身而“思”——海德格尔),方能沿着“思”之路标不断趋向前进。</P>
<P >另外,此文所言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是指作为个体和民族深层心理情结和气质的无意识;是作为海德格尔所言的“在之天命”之表现而发生作用的无意识。此“无意识”与所谓自动写作时所欲招唤的无意识基本无关。</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作者: 六点亡羊    时间: 2007-8-4 13:34
<>“读者业已看到,从先锋实验文学,到《活首》、《许三官卖血记》,再到《兄弟》,余华的创作已历经三大阶段。”</P>
<>三个名字怎么写错了俩?《活着》、《许三观卖血记》</P>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