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Zen在2003-12-25 16:26:41的发言:
剧因是谁?
以下是引用小饭在2003-12-27 5:53:55的发言:
就是蒯因啊,别装傻——你装傻,傻人会嘲笑你的!
以下是引用王晨在2003-12-24 21:23:22的发言:
激因的《词和对象》和《从逻辑的观点看》同时人选,加上克里普克的《命名和必然性》艾耶尔的《语言、真理和逻辑》表明语言、逻辑与世界的关系在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性。这些哲学家和著作对中国学者不陌生,都已有中译本。艾耶尔的书d年代就已有中译本,但我们从未把这本书提到经典的高度。我们对艾耶尔及其著作一向很注意,但主要当作了解和研究逻辑实证主义及其代表人物和哲学思想的参考书,并未把他和他的著作当作经典来研究。80 年代以来激因一直为我国哲学界所关注,有关的论文不少,青年学者陈波还写了一本专著。被收人《从逻辑的观点看》一书中?quot;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还被评为20一世纪最重要的论文,名列第一。这篇论文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诘笔钡挠⒚勒苎Ы缰幸?鹁薮蟮恼鸲?统寤鳎?延⒚勒苎Т游?材裳?傻穆呒?抵ぶ饕宓乃嘉?蚣苤薪夥懦隼矗?行┭д叱扑??苎е械?quot;一篇独立宣言",我们当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克里普克及其著作传人我国要晚得多,迄今有关的研究成果较少。总的来说,80年代以来在我国各门学术蓬勃发展的晨鲋?校?呒?Э撇⑽词艿接τ械闹厥樱?⒄瓜喽灾秃螅?蚨?陨婕坝镅院吐呒?恼苎а?珊屠砺鄣难芯浚?诠愣群蜕疃确矫娑家?钜恍???窕刮葱纬扇鹊恪H搜∥??1名经典的赖尔的《心的概念》在80年代已经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并且有了中译本,但我们主要是从分析哲学的视角来看待赖尔及其著作的,将他当作日常语言哲学学派的代表,而西方学者主要是从心灵哲学的角度来认识赖尔的著作的。心灵哲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热门话题之一,但在我国学术界并未形成热点,虽也有些反响,但迟钝而且较弱。迄今未见对赖尔及其著作的专门研究成果,有关的论述往往是在写分析哲学时作为一方代表的观点而已。
与此相联,科学哲学在我国倒曾热过一个时期。但是,人为的学科分割把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归之于"自然辩证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水平和质量。被选人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波普的《科学发现的逻辑》都曾是研究热点。相对而言,哥德曼和他的著作在我国并未成为热点,是否因为这本书较为难懂?我们不能妄作结论,但这本书对20世纪西方哲学的影响是不亚于其它科学哲学著作的,我们应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胡塞尔的两本著作列为经典应毫无疑问,但把它们排在萨特和海洛·庞蒂的书后,使我们中国学者难以接受,更不用说德国学者了。我国学术界有一批中青年学者致力于现象学研究,很有声势和成绩,但胡塞尔著作晦涩难懂,是否已把这两本书的思想弄清楚了,还很成问题。因为这些书难懂,它们的影响和声势还只局限于专业的小圈子内,在学术界并未产生重大效应。萨特热在我国自90年代起已消退,而且自从海德格尔研究升温后,似乎认为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不值得去花时间,这当然是错误的。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还是富有创见和特色的,尤其是他的哲学和文学作品在思想上沟通融会,更具独创性,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和学术。萨特在国际上的影响虽已远不如60年代,但学界的研究并未终止,剑桥哲学家指南丛书1996年出版的萨特卷可见一斑。"萨特热"是可以终结了,但萨特研究不应终止。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周年代已有中文节译本,但全译本刚问世不久,至于对他的哲学思想了解更少了,一些教材上虽有点介绍,但都笼统简单,有待系统深入的研究。
萨特的伴侣波芙娃的《第二性》也被列为哲学经典可能出乎我国学者意料之外。《第二性》中译本在我国已有几年,但主要为文学界所关注,基本上在哲学界的视野之外,这是很不应该的。与此相关,女性主义运动在西方社会是一个热点,从理论上讲,它涉及伦理学、社会政治哲学,可是我国学术界对如此重要的运动和思潮反应迟缓。近年来虽有一些零星的文章,但不成气候,对广大读者依然是一个陌生的论题,但愿我国学术界能将它补上。二战以后在欧洲大陆十分活跃至今仍有重要影响的一些法德哲学家的著作虽被提到,却未能列人25名经典之内,这是令人遗憾的,如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事物的秩序》德里达的《论文字学》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知识和人的旨趣》,阿伦特的《人的条件》等等。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的著作更未见提及。活了整整一个世纪如今还健在的释义学大师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列为经典当之无愧,但名次很是落后,这恐怕也是北美哲学家对(欧洲)大陆哲学家缺乏理解的一种偏见吧。该书中译本出版已近十年,我国学者对释义学的兴趣是很浓的,而且已尝试运用 于中国文化和学术的研究,但对伽氏和该书本身的研究似乎还未见有分量的成果。北美哲学教师们当然没有忘记把地道的美国哲学家杜威和詹姆斯的著作列为经典,名次居中,应该说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我国学者对这两位实用主义大师和这两本人选的经典可以说是很熟悉的,而且正在努力对之作出正确的评价,目前这方面的呼声很高。
最后,必须指出,我们谈论这份书目,主要目的不是要评论它是否客观公正,事实上让任何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哲学工作者来评选都会有倾向性和局限性。自古至今哲学一直处于不断的争论之中,只能在某些场合某种情况下有共同一致,难以达到完全一致的看法。我们谈论这些书目,主要目的是希望对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情况能有更加全面和清楚的了解,尽量防止片面和偏见,以使西方哲学的教学和科研健康地发展。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