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在希区柯克的所有电影里,都存在着这样一个或大或小的MacGuffin,从他早期的《房客:关于伦敦雾的故事》(The Lodger: A Story of the London Fog,1926),《戒指》(The Ring,1927),《勒索》(Blackmail,1929)到他后期的《玛蕊涅》(Marnie,1964),《家族阴谋》(Family Plot, 1976),包括他最著名的几部影片,像《三十九级台阶》(The Thirty-nine Steps,1935)《眩晕》(Vertigo, 1958)和《惊魂记》(Psycho,1960),希区柯克就一直在恐吓他的主人公和观众,他半真半假地说他自己小时候受了这个世界的很多惊吓,现在轮到他来恐吓世界了。而这个MacGuffin后来被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导演用来作为讲故事的策略,最为流行的世俗版本就是007系列,只可惜邦德们遭遇的MacGuffin都被坐实了。MacGuffin一旦真的被用来捕狮,故事就剩下体格搏斗,想象力从此瘫痪。
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法国新浪潮的主将,说他多次观看了希区柯克摄于1954年的《电话情杀案》(Dial M For Murder)。这部影片在希区柯克的众多经典作品中,并不特出,但是希区柯克的摄影机所表达的暧昧的道德却意味深长。故事讲一个过时的网球明星(雷·米兰德演)娶了一位富家小姐玛高(格瑞丝·凯莉演),他出于嫉妒(妻子爱上了一个悬念小说家)和金钱问题意欲谋杀自己的妻子。当然,天才的罪犯不会自己动手。他恐吓了一个有污点被他掌握了的大学同学,巧妙地勒索了他去干掉自己的妻子。但是,他那个倒霉的同学在向玛高行凶时,反而被惊恐万状的女主人公失手杀了。罪犯在计划南辕北辙之际,在极短时间里又极巧妙地重新部署了一个犯罪线索:他妻子因受他同学的勒索而蓄意杀人。他的计划基本上天衣无缝,如果他不是放错了一把钥匙的话。最后,罪犯在众目睽睽之下曝光。他眼看败局已定,非常绅士地走到自己家的酒柜前,倒了一杯酒喝。
罪犯落网了,可是我们似乎并不觉得法网恢恢,反而有点替主人公的百密一疏而感到遗憾。――这就是希区柯克"邪恶"的地方。他的很多镜头是从罪犯的角度拍摄的,他让观众的心跳和罪犯的脉搏押韵,当罪犯即将犯下致命的错误时,我们恨不能大声提醒他:"不要去摸那把钥匙!"而且,希区柯克的"坏人们"经常是些体面人,他们看上去彬彬有礼,甚至是值得尊敬的。包括「爱德华大夫」中那个原精神病院院长,《美人计》(Notorious,1946)里那个受了伤害后不断给英格丽·褒曼喂毒药的丈夫。因此,在不少时刻,希区柯克的道德会变得极其暧昧,而这种"不健康"的道德感在新浪潮导演特吕弗那里就更是变本加厉了。比如在《射杀钢琴师》(Tirez sur le Pianiste,1960)这个片子里,特吕弗的"坏蛋们"事实上已经徒有其名,甚至变得相当可爱了,他们也无奈,也温柔,也苦涩,同样受生活的拨弄。有一个细节,那两个"坏蛋"绑架了男女主人公,带着他们上路,车子过路口时,女主人公很机智地踩了油门让汽车闯红灯,这样警察就来了。男女主人公因此轻松地下车逃脱,一个"坏蛋"就在后面无奈而友好地说:"过会见。"
希区柯克在美国的殖民势力自然更是无与伦比的,他之后美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几位导演――布莱恩·狄帕玛(Brian De Palma)(《姐妹》,1972),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出租车司机》,1976)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第三类接触》,1977,特吕弗出演了该片)――都受到了希区柯克的强烈催眠,他们都以希区柯克的后代自居,狄帕玛和史柯西斯还先后请了希区柯克最喜爱的作曲家赫尔曼(Bernard Herrmann)为他们的电影配乐。
当然,也有人强烈反抗过希区柯克的殖民统治。美国最伟大的"黑色电影"剧作家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一直对好莱坞深恶痛绝,可是为了生计,替好莱坞写了许多不朽的剧本,比如《夜长梦多》(The Big Sleep,1946),但到1950年后,钱德勒就永远搬离了好莱坞,发誓再不为好莱坞干活。可是不知怎么鬼使神差地又让希区柯克说动了帮他改编《火车怪客》。但是,双方之间的关系从合作开始就不断恶化,每次,希区柯克亲自上门找钱德勒时,车一停下,钱德勒就开始诅咒他:"这肥胖的混蛋滚下车来了!"后来,两人之间的战争终于只有诉诸法庭,钱德勒坚决要求在电影中拿掉他的名字。这样硝烟弥漫的合作也难怪《火车怪客》在希区柯克的众多经典中不怎么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