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斯蒂芬·克莱恩:海上扁舟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原    时间: 2007-8-4 13:35
标题: 斯蒂芬·克莱恩:海上扁舟
<> [只有第一节,但也值得一看]</P>
<>  孙致礼译注</P>
<>   他们谁也不知道天空的颜色。几双眼睛平望出去,紧紧盯着朝他们汹涌扑来的波涛。波涛是暗蓝色的,只有浪脊上喷溅着白色的泡沫。他们几个人全都知道这海的颜色。地平线窄了又宽,落了又起,边缘上总是参差不齐,波浪看上去像巉岩一般尖削地向上搏击。<BR>    漂浮在海上的这条小船,许多人家的浴盆都该比它大。那阵阵波涛无法无天、飞扬跋扈地翻得又高又陡,每个浪头都给小船的航行带来危险。<BR>    橱子蹲在船底,双眼瞅着那6英寸厚的船舷,他与这汪洋大海就这一舷之隔啊。他把袖子捋过肥胖的前臂,当他俯身从船里往外舀水时,身上的马甲因为没有系上扣,两片襟子在荡来荡去。他不时说道:“天哪!好险啊!”他说话时,眼睛总是向东凝视着那波浪滔滔的大海。<BR>    加油工在用两把桨中的一把划着船,有时猛然抬起身子,闪开由船尾漩进的海水。那是一把细细的小桨,好像随时都会啪的一声折断似的。<BR>    记者划着另一把桨。他注视着波浪,奇怪自己为何置身此处。<BR>    受伤的船长躺在船头,此刻陷入极度的沮丧与冷淡之中。如果事情不顾人意,出现商行倒闭、军队败北、船只沉没等情况,即使最有勇气、最坚忍不拔的人,也会产生这种心情,至少暂时如此。一个身为一船之长的人,不论他指挥了一天还是十年,他的心深深地植根于船上的一筋一骨。更何况,这位船长头脑中还留着如此严酷的景象:晨曦蒙胧中,海上漂着7张翻转的面孔,后来又见到一根中桅的残杆,上面还缀着一只白球,在随波冲荡,越来越往下沉,最后沉下海去。此后,他的声音就变得有点奇怪了,虽说还很镇定,但却带着深沉的哀伤,带着一种口舌和泪水所无法表达的特质。<BR>    “比利,把船再向南转一转,”他说。<BR>    “是,‘再向南转一转,’船长,”加油工在船尾回道。<BR>    坐在这只船上,简直就像坐在一只狂蹦乱跳的野马上,何况,野马也不比那船小多少。那船腾跃,竖起,栽下,就和那野马一样。每逢浪头打来,小船因此而颠起时,它好似一匹烈马身高耸的栅栏扑去。那船如何攀越过一道道水墙,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况且,到了滔滔的白色浪脊上,通常还存在这样的问题:浪花每次从浪峰上俯冲下来,小船就必须跟着再跳一次,而且是凌空一跳。接着,小船目空一切地撞上一个浪头之后,便滑下一道长坡,风驰电掣,水花四溅,颠颠晃晃地来到了下一个威胁跟前。<BR>    大海上有个特别不利的情况:当你成功地越过一个浪头之后,你发现后边又有一个浪头接踵而至,一样的气势汹汹,一样的急不可待,非要想方设法把小船吞没不可。在一条10英尺长的小船上,一个人可以了解大海如何善于兴风作浪,而对于从未乘小船在海上漂流的一般人来说,这是无法了解的。每逢一垛暗蓝色的水墙涌来,船上的人便给挡得什么也看不见,因而也就不难设想,这个浪头是大海的最后一次爆发,是海水的最后一次逞凶。波涛的运动极为优雅,静静地荡来,只有浪脊在咆哮。<BR>    在惨淡的光线中,那几个人的面孔准是灰白色的。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船尾,眼睛准是在奇怪地闪烁着。若是从阳台上看去,这整个场面无疑是神奇而迷人的。但是,船上的人却无暇来观赏,即使有这闲暇,他们心里还要想着别的事情。太阳冉冉地升上天空,他们知道是大白天了,因为海的颜色由暗蓝变成了碧绿,上面还夹带着琥珀色的光道,而那浪花好似滚滚白雪。夜去昼来的过程,他们并不知晓。他们只是从滚滚而来的浪涛的颜色上察觉到这番变化。<BR>    厨子和记者在争辩救护站与收容所有何区别,说起话来前言不拱后语。厨子说:“就在蚊子湾灯塔的北边,有一个收容所,他们一看到我们,就会乘船来接我们。”<BR>    “谁一看到我们?”记者问。<BR>    “水手们,”厨子说。<BR>   “收容所里没有水手,”记者证说。“据我了解,收容所只是为船只失事的人准备衣服和食品的地方。他们没有水手。”<BR>    “噢,有的,他们有的,”厨子说。<BR>    “没有,他们没有,”记者说。<BR>    “算啦,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没到那儿呢,”加油工在船尾说。<BR>    “嗯,”厨子说,“我看离蚊子湾灯塔不远处,也许不是收容所,说不定是个救护站。”<BR>    “我们还没到那儿呢,”加油工在船尾说。 </P>
<P>注 释:</P>
<P>(1)蒂芬·克莱恩(1871——1900)是美国著名作家,以《红色英勇勋章》、《街头女郎玛吉》以及一些短篇小说闻名于世。The Open Boat是他最脍灸人口的短篇名著,此处选译的是该小说的第一节。<BR>(2)gunwale:船的(上部)舷侧(the upper sides of a boat)。<BR>(3)That was a narrow clip:(情况)真险呀。<BR>(4)willy nilly:副词,也写作willy-nilly,意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BR>(5)…though he command:此处用的是虚拟语态,因而command未作词尾变化。<BR>(6)…beyond oration or tears:是言语和眼泪无法表达的。<BR>(7)…by the same token:在此为“不单如此,而且,况且”的意思。<BR>(8)…which is never at sea in a dingey:which的先导词为the average experience,意思是说:一般人从未有过乘小船在海上漂流的经历。<BR>(9)…the last effort of the grim water:试比较“无情的海水的最后一次努力”和“海水的最后一次逞凶”两种译法,哪一种译法更好?好在何处?<BR>(10)ight:在此意为“灯塔”(lighthouse)。</P>
<P>来源:《秋阳译刊》<BR></P>
作者: 高原    时间: 2007-8-4 13:35
没人看啊,不要只看作者的名气嘛
作者: 硬硬的还在    时间: 2007-8-4 13:35
<>说起话来前言不拱后语。</P>
<>
</P>
<>真的这样翻?</P>
作者: 高原    时间: 2007-8-4 13:35
应该是搭吧
作者: 大火析木    时间: 2007-8-4 13:35
<>也是很有名的啊</P>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36
他好像还有个《蓝色旅馆》,好几年前看到收在一本书里,书里其他内容全看过了,就没高兴买,后来一直没见到。
作者: 高原    时间: 2007-8-4 13:36
辽宁教育出过《街头女郎玛吉》这本短篇小说集~里面这几篇都有,我反正也没见过~
作者: lincoln_1    时间: 2008-12-4 17:21
在美国是很知名的作家,毛姆曾经在随笔中提到过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