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称中国人不应翻译本国作品 [打印本页]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7-8-4 13:36
标题: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称中国人不应翻译本国作品
满头白发,白得没有一根杂质,精神矍烁,步履矫健;在厚厚的玻璃镜片后,有一双睿智而含笑的眼睛。他有着北欧人的身材和长相,却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甚至包括四川方言。他就是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Goran Malmqvist)教授。
<>近日,在哥德堡号造访广州期间,马悦然教授参加了在中山大学举行的“中欧文化接触与交流——纪念高本汉学术研讨会”。</P>
<>  昨天,利用研讨会的间隙,记者对马悦然进行专访。 “诺贝尔文学奖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中国人不应该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这位82岁的学者思维清晰而敏捷,屡有惊人之语。</P>
<>  <STRONG>不要把这个奖看得太重</STRONG></P>
<P>  记者:“哪位中国作家有望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距离诺贝尔文学奖有多远”,这样的话题近几年一直在中国国内争论不休。你怎么看待中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心态?</P>
<P>  马悦然:我想告诉中国的作家们,不要把这个奖看得太重要了。它其实没有那么重要的,它并不是“世界的中心”。</P>
<P>  我们选出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但不能说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家。我们只是认为这个人写的东西是个很好的作品,就这样而已。现在这个世界上有500个作家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每年只能发一个。</P>
<P>  记: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不同的文化,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如何能做到公正?</P>
<P>  马:这是不可能的。标准很苛刻,作品文学价值要求很高。公平只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观念。</P>
<P><STRONG>  很多人让我帮其得诺贝尔奖</STRONG></P>
<P>  记:你虽然一再强调这个奖并不是那么重要。但事实上,一些中国作家仍然很在乎。</P>
<P>  马:我现在每个月至少会收到15封信,给我寄稿子,要我把书稿翻译成瑞典文、出版,给他们弄一个诺贝尔文学奖……</P>
<P>  (那你帮助他们了吗?)当然没有!因为我翻译的是我自己感兴趣的、自己喜欢的作品。</P>
<P>  记:有一种说法,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一个障碍是缺少好的翻译家。你怎么看?</P>
<P>  马:一个中国人,无论他的英文多么好,都不应该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要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需要一个英国人,文学修养很高的一个英国人,他通晓自己的母语,知道怎么更好地表达。现在出版社用的是一些学外语的中国人来翻译中国文学作品,这个糟糕极了。翻得不好,就把小说给“谋杀”了。</P>
<P><STRONG>  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STRONG></P>
<P>  记:你最近可有翻译一些中国作家的作品?</P>
<P>  马:这段时间,我在翻译山西作家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连说两遍书名,语气轻柔)。译本在瑞典马上就要出了。这部小说,写的是山西北部山村的农民在“文革”时候的生活,他是用农民的语言来写作,非常动人。在1973、1974年,他们穷得要命,吃的都是土豆。这不仅是物质上的痛苦,精神上也有一种痛苦。(语气突然变得愤慨)中国要是没有办法把农民问题解决好,那中国就没有希望了(注:助手陈文芬说,马悦然前年去了作家李锐插队时呆过的山西邸加河村,目睹了当地一些农民的现状)。</P>
<P>  记:许多人都知道你致力于研究、传播中国文学,却不知你也关注中国的社会现状。</P>
<P>  马:是的,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的乡愁。</P>
<P>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许黎娜 实习生 邵乐园</P>
<P>  <STRONG>马悦然盛赞广州“山楂鸭”</STRONG></P>
<P>  7月18日,马悦然第二次来到广州。 </P>
<P>  早在1946年,马悦然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跟随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先生学习古代汉语和中国音韵学。1948年,他来到中国四川做方言调查,1950年与中国人陈宁祖女士结婚。1958年,当时在瑞典驻中国大使馆工作的马悦然第一次来到广州。</P>
<P>  1956年到1958年,马悦然出任瑞典驻中国大使馆文化秘书。自1965年以来,马悦然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瑞典文,除了《诗经》(部分)、唐诗宋词,还有郭沫若、艾青等人的作品,以及朦胧派诗人北岛、顾城等的诗作;他还翻译了《水浒传》、《西游记》和沈从文、李锐等当代作家的作品。同时,马悦然也用中文写作,前年出版了中文书《另一种乡愁》。1985年,马悦然当选瑞典学院院士,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的一名评委。</P>
<P>  时隔近半个世纪,再次踏足广州,马悦然感慨:“完全是两个世界。”此行在广州期间,马悦然到清平市场和沙面逛了一些古董铺子,可惜没有淘到宝贝。令他赞不绝口的是在广州吃到的“山楂鸭”。<STRONG>来源: <a href="http://www.iask.com/n?k=%C4%CF%B7%BD%B6%BC%CA%D0%B1%A8" target="_blank" >南方都市报</A></STRONG> </P>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7-8-4 13:36
并不是中国人不能翻译本国作品,而是具有很高外语素质、更重要的是具备很高个人素养的中国翻译人才太少了。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7-8-4 13:36
中国作家重视诺贝尔的可笑程度,比中国人重视奥运会还不同。重视奥运会,那是别有所图。反正都很是一副第三世界的思维就是了。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36
<>因为从没得到,所以格外渴求。</P>
<>就像世界杯,据说黄健翔欢呼“马尔蒂尼生日快乐!”的时候,人马尔蒂尼正在看NBA呢。</P>
作者: 花篮的花儿香    时间: 2007-8-4 13:36
因为写不出好东西,人家也就忘了来为你翻译了。只好自家人去翻译,其实是比较可悲的。真有好的,不愁没有好的异国翻译者。
作者: 生于1891    时间: 2007-8-4 13:36
<>崇拜一下诺贝尔也没有什么不好啊。</P>
<>至少说明我们还关心文化嘛,哈哈。</P>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7-8-4 13:36
诺贝尔简直就是噩梦。
作者: 童末    时间: 2007-8-4 13:3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深圳小明</I>在2006-7-26 16:18:58的发言:</B><BR>
<>我觉得这种精神痛苦,并不一定是农民的“普通”痛苦,甚至不是一般农民所能体会到的痛苦。</P></DIV>
<>没错。</P>
作者: 李耕田    时间: 2007-8-4 13:36
黄色炸药的威力
作者: 黄色幽默    时间: 2007-8-4 13:3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生铁</I>在2006-7-26 12:39:10的发言:</B><BR>中国作家重视诺贝尔的可笑程度,比中国人重视奥运会还不同。重视奥运会,那是别有所图。反正都很是一副第三世界的思维就是了。</DIV>
<>我觉得这话说大了。人那么多,奖金那么多,荣誉看上去那么大,总有人去重视,总也要有人去重视的,每个地方也都差不多,不过是一部分人挺重视,一部分人更重视一点,还一部分人更重视一点,总共加起来也就那么一点人。奥运会则是凑热闹的成分多些。
<>说的尤其不好的是最后一句。既然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是事实,你有什么理由奢望它不“很是一副第三世界的思维”?
<>都一样了,说说而已。</P>
作者: 赵松    时间: 2007-8-4 13:36
马老头说的挺好的。是个看得很透的人。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7-8-4 13:3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黄色幽默</I>在2006-8-11 17:31:38的发言:</B><BR><BR>
<>我觉得这话说大了。人那么多,奖金那么多,荣誉看上去那么大,总有人去重视,总也要有人去重视的,每个地方也都差不多,不过是一部分人挺重视,一部分人更重视一点,还一部分人更重视一点,总共加起来也就那么一点人。奥运会则是凑热闹的成分多些。<BR>
<>说的尤其不好的是最后一句。既然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是事实,你有什么理由奢望它不“很是一副第三世界的思维”?<BR>
<>都一样了,说说而已。</P></DIV>
<P>也是。</P>
作者: 艾哲雪    时间: 2007-8-4 13:38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亢蒙</i>在2006-7-30 11:13:55的发言:</b><br/>诺贝尔简直就是噩梦。</div><p>诺贝尔不是噩梦,除非它已经无数次出现在重复的梦中。</p>
作者: 钟的秘密心脏    时间: 2007-8-4 13:38
<p>中国作家。。。</p>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