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永志不忘的心曲 ——罗赛蒂的《Song》译后 [打印本页]

作者: 王敖    时间: 2007-8-4 13:03
标题: 永志不忘的心曲 ——罗赛蒂的《Song》译后
永志不忘的心曲 ——罗赛蒂的《Song》译后

文 张宇绰

  一.
  书友L大概因为读了我的《译事乱弹》, 看到里面说:“翻译,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译诗就更是如此”,虽然明明知道,译诗,我无论功力和兴趣都大有不逮,却还是邀请我一起探讨女詩人克里斯蒂娜.罗赛蒂( Christina Rossetti)的《Song》的翻译。为此,L除了详细介绍自己对原作的理解,还提供了几种现成的译文供我参考。
L自己的译文,用古雅的汉语,力求得到一种“本地化”( Domestication )的翻译效果。更重要的是,因为原诗使用的本是比较古雅的英语,而L本人也喜欢用古雅的汉语翻译英语诗歌。L对于自己的译文不够满意(这是任谁都会经历过的)要我提点修改的建议。看到样样都现成,我又“手痒”了。于是,就有了下面我的“中翻中”的“译文”。
  Song
  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
   Sing no/ sad songs /for me;
  Plant thou/ no ros/es at /my head,
   Nor sha/dy cy/press tree:
  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
   With showers/ and dew/drops wet;
  And if /thou wilt,/ remem/ber,
   And if/ thou wilt, /forget.
  I shall /not see /the sha/dows,
   I shall /not feel /the rain;
  I shall/ not hear/ the nigh/tingale
   Sing on,/ as if /in pain:
  And dream/ing through /the twi/light
  That doth/ not rise /nor set,
  Haply/ I may /remem/ber,
  And hap/ly may /forget.
  以下是L的译文:
  歌
  当我故去,寄语吾爱
  勿为我作哀歌
  玫瑰无需茔前种栽
  也不要成荫松柏
  唯愿芳草戚戚
  细雨浸润,晨露欲滴
  忆也随你
  忘也随你
  再不见阴翳
  再不觉雨霖漓
  再不闻夜莺
  如泣如诉悲啼
  从此长睡不醒
  不辨暮霭晨曦
  也许还记得你
  也许把你忘记
  以下是我的译文:
  歌
  当我故去嘱吾爱
  长歌休作动地哀
  玫瑰无需坟头种
  森森松柏更莫栽
  举头愿见草萋萋
  细雨浸润晨露滴
  故剑有情劳一念
  能如太上亦由之
  九泉无复见阴翳
  更无风雨觉凄迷
  痛断回肠如泣血
  如今不听夜莺啼
  耿耿星河天欲曙
  长是暮霭共晨曦
  偶转灵飙忆曩事
  忽焉旧梦又依稀
  我和L说,我觉得原诗的风格,翻译成诗经那样的文字,会显得拘谨,而且也难翻译。我曾经想过用“散曲”的形式,但又怕容易流于油滑。终于还是选了“七言”。L说,“词”的形式会更好。不过,我想想也会很难。
  二.
  好像又回到了当学生的年代。考完试,已经都交了卷,还要再回头钻研试题。跟着L 为这首诗所写的非常专业而又透辟的分析,我不禁把这首诗又重读了好多遍。于是,自己心里就更加清楚,我率尔操觚的“译文”,实在远远未能表达原诗的意思。不过话说回来,细细体味之后,我也觉得,这首诗的含意,本来就不是通过翻译能够完全“送达”(deliver )的。
  诗的上半部分,是死者对自己的所爱交代後事。
  她说,不要哀歌,不要玫瑰,也不要松柏。自己的头上,有那沾满雨露的芳草就可以了。她其实想要说的,是,她不想让自己的所爱,为她的逝去而悲哀;也不想让他借物寄情,徒然增加负担。你把我们之间的一切,都忘了吧。我们之间,所有足以引起思念的物品,你都通通毁弃了吧。就当作我们从来不曾认识过。这样,你没有任何负担,继续走下去。
  可是,如果我们走进死者的心扉,设身处地下点体贴工夫,也许会想到,她的心境,其实很矛盾。固然,她绝不希望因为自己的死去,而给自己的所爱留下永远的哀伤。我实在不想离开你,可是,我没有办法。自己没福气。但是,在心灵的深处,她一定会希望,自己能够永远活在他的心中,永远,永远。所以,终于,她还是不自觉地说了出来:唉,随你吧。愿意,就想起我;不愿意,就忘却。这两样,同样都是我的心愿。她把自己无法解决的矛盾,就这样移送给了自己的爱人。自然,也是万般的无奈。
  “翻译”之后重读多次,我发现这首诗的上下两部分,是如此的对称或者“共軛”,让人对着看来,真有无限深沉的意味。
  诗的下半部分,死者设想自己从此是要进入一个万古如长夜的梦里。
  既然自己不会看得到婆娑的树影,所以你也不必在我的坟头种植松柏和玫瑰;既然我不会听到杜鹃啼血,所以嘱咐你也不必在我坟前悲哀;既然我不会感觉到风雨的凄凉,那么,就让雨露尽情地沾染我坟头的青草。这些,原来竟是和上半部分都是一一有呼应的!死者长已矣,她从此处于一个梦的世界:不辨晨昏,无知;无感;又无觉。表面上,按理,确实会是如此。然而最后的两句,正是最让我震撼的:
  Haply/ I may /remem/ber, And hap/ly may /forget. 碰巧了,我会想得起;或许,我会忘记。
  百般情,千样爱,舍不得你,舍不得爱,舍不得离开。一颗弥留中的心,就是这样的万般无奈!
  再结合上半部的最后两句:
  And if /thou wilt,/ remem/ber, And if/ thou wilt, /forget. 唉,随你吧。愿意,就想起我;不愿意,就忘却。
  爱与死,个中的情感体味,通过一句句的叮咛诉说,淡淡道来,最后,一下子就这样到达了极致:最亲爱的人啊,我走了。对于我,对于我们的爱,愿意,你就想起;不愿意,你就甭提。而我呢;我已经不再能够有自己的意愿,我已经失去了自己“愿意”还是“不愿意”的能力和权利。我只能任由机缘( hap )的摆布。尽管如此,在永恒的寂静和长夜中,我还是寄望于有那灵飙一转,天可怜见,别让我全部忘记!
  所以,我的理解,她想要说的是:
  最亲爱的人,不管你怎样,对于我们的爱,我是至死,甚至死后,都永远不会愿意忘记!
                          2003.12.21 冬至前夜
作者: 依洄    时间: 2007-8-4 13:03
还是比较喜欢徐志摩译的。
~~~~~~~~~~~~~~~~~



我死了的时候,亲爱的,

  别为我唱悲伤的歌;

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

  也无须浓荫的柏树;

让盖着我的青青的草

  霖着雨,也沾着露珠;

假如你愿意,请记住我,

  要是你甘心,忘了我。

  

我再也不见地面的青荫,

  觉不到雨露的甜蜜;

再听不见夜莺的歌喉

  在黑夜里倾吐悲啼;

在悠久的昏暮中迷惘,

  阳光不升起,也不消翳;

我也许,也许我记得你,

  我也许,我也许忘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28 16:42:32编辑过]

作者: 随便    时间: 2007-8-4 13:03
词也不难 无牌驾驶:)



将离世
遗语踌躇寄
莫悲曲,死生应有时
纵然瑰柏荣坟,泉下亦无知
任纤草淋漓,碧如洗
长相忆?
何需忆

此去光终水糜
夜无期
愿歌者登临绝地,安魂泣
许我长睡别相思
休重提
勿想起
作者: 2Tigers    时间: 2007-8-4 13:04
有趣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