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转帖]贾平凹获首届红楼梦文学奖时谈感想 [打印本页]
作者: 陶北 时间: 2007-8-4 13:37
标题: [转帖]贾平凹获首届红楼梦文学奖时谈感想
<
>中新社香港九月十三日电 题:贾平凹:“香港应该是我发展文学的福地”</P>
<
> 中新社记者 邓卓明</P>
<
> “别人来香港可能是购物,香港是购物天堂呀;我来香港却都是与文学有关,香港应该是我发展文学的一个福地。”中国着名作家贾平凹站在领奖台上,面对香港诸多媒体记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发表如是感言。<br>
<OBJECT style="WIDTH: 28px; HEIGHT: 36px" codeBase=http://download.macromedia.com/pub/shockwave/cabs/flash/swflash.cab#version=5,0,0,0 height=36 width=28 align=left classid=clsid
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PARAM>
<br>        <embed <br>src="/fileftp/2006/09/2006-09-13/U88P4T47D4228F970DT20060913085154.swf" <br>width="350" height="250" scale="exactfit">  </embed> </OBJECT></P>
<P> 今日下午,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首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举行。凭借作品《秦腔》荣获“红楼梦奖”的贾平凹,亲临香港与读者和传媒朋友分享得奖感想和创作经验。</P>
<P> 贾平凹先生在颁奖典礼上获颁三十万元奖金,该文学奖的金额为现时全球同类文学奖项中之最高。首奖作品《秦腔》以贾平凹生长于斯的故乡——陕西南部的丹凤县棣花街为原型,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作品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采用密实的流年式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P>
<P> 贾平凹在致辞中开门见山直言,“当八月初的新闻发布会通知我获得‘红楼梦奖’后,我就急切盼望着来香港。我曾经两次来过香港,上一次距今也十年了。”</P>
<P> 贾平凹对记者解释说,香港是他发展文学的福地,因为前两次他来香港,都是与接受文学奖和参加文学活动相关。三次来港,都是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时期。</P>
<P> 谈到“红楼梦奖”,贾对记者说:“针对全球华文长篇小说创作,香港设立了这项奖,也只有香港才能设立这项奖。以‘红楼梦’为奖名,表明这项奖的高贵和设奖机构的勃勃雄心。《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代表了汉语长篇小说最高成就,以此命名,给当代华文作家提出了奋斗的目标,让大家能够永远面对着一种永恒和没有永恒的局面而激励反省。”</P>
<P> “在那么多优秀的华文作家和作品中,我仅是普通的一员,《秦腔》出版恰好赶上了时候,这项奖能授予我和我的《秦腔》,实在是出于我的意料,更是我和《秦腔》的幸运。”贾平凹谦虚地对大家说。</P>
<P> 贾平凹坦言,当代的华文写作,可以说是极其繁荣的,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的写作并不是强势,仍需要突破。“怎样使我们的长篇小说既能追赶世界文学的潮头,又能充分体现华文写作的特质,这是我们这一代作家最为焦虑最感兴趣又最用力实践的事。我们到底有什么?我们目下正缺什么?这就不能不说到《红楼梦》。”</P>
<P> “《红楼梦》是我们最珍贵的遗产,它一直在薰陶着我们。我以前曾写过文章,评论我所崇拜的现当代作家沈从文和张爱玲,我觉得他们写作都是依然在《红楼梦》的长河里。沈从文的湘西系列让我看到了《红楼梦》的精髓;张爱玲的作品更是几乎一生都在写《红楼梦》的片段。</P>
<P> “我同所有的华文作家一样,熟读过这本大书,可以说,优秀的民族文学一直在滋润着我,传统文化渗透在我的血液中,所以在写《秦腔》时,我自然在语感上,在节奏上,在气息和味道上受到《红楼梦》的影响。”</P>
<P> 贾平凹说,“《秦腔》这本书,是我对中国大陆在世纪之交社会巨变时期所作的一份生活记录,也是对我的故乡我的家族的一段感情上的沉痛记忆。写这本书,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和惊恐不安,越是分明的地方越是模糊不清,常常是将混沌的五官凿出来了,混沌却死了。但是在敍述的过程中,语言的狂欢又使我忘乎所以,不顾了一切。我尽可能地写出我所生活的所熟悉的那片土地的人们的生存状况和他们的生存经验,又尽可能地表现民族审美下的华文的作派和气息。”</P>
<P> 贾平凹在《秦腔》的后记说过,以这本书为故乡树一块碑子,故乡从此失去记忆。《秦腔》的写作,是他的灵魂得到了一种安妥,而成书后他却不知道它将是个什么样的作品,能不能出版,出版后又会是何等的命运?</P>
<P> “值得一提的是,这书出版后虽同我以往的作品一样,依然引起了争论,但它的命运要比《废都》好得多。他也曾担心这本书的脚步走得不远,因为所写的内容和写作的方式会不会被别的地区的和生活在另一种环境里的读者所理解。因此,‘红楼梦奖’授予《秦腔》,能得到来自各个地区的评委们认可,仅这一点,给了我极大的慰藉和鼓励。”贾平凹感激之情溢于言表。</P>
<P>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贾平凹对《废都》会否解禁,不愿多加预测与评论。他同时也郑重声明,“没有人评价说,我是写性高手!”</P>
<P> 尽管以写小说为职业,贾平凹坦言,一般的小说他没时间看,主要是看一些名着。“当然,香港金庸的武打小说,很喜欢看。他的《倚天屠龙记》电视剧,有时会看到深夜一两点钟。”</P>
<P> “人们常常说,水是文学的象征,今年的雨水特别多,”贾平凹预言,这可能是文运要昌盛吧。“今日站在这个大厅里,我有一种敬畏,感觉到文学之神就在空中游荡,在注视着我们。为了华文写作,为了华文长篇小说能走向成熟,我们将努力再努力,去作出更多一些的、更新一些的突破吧。”</P>
<P> 据作家出版社总编辑侯秀芬介绍,《秦腔》目前发行量已达二十万册,十分畅销。贾平凹也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在进行一个新的创作计划,该小说的字数应该在二十万字之内;至于具体内容,他则没有透露。</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4 11:52:02编辑过]
作者: 高原 时间: 2007-8-4 13:37
能不能再勤劳一点,转个格式好点的来。挤做一团怎么看?运行完代码也一样。
作者: 吴学俊 时间: 2007-8-4 13:37
<
>今日下午,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首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举行。凭借作品《秦腔》荣获“红楼梦奖”的贾平凹,亲临香港与读者和传媒朋友分享得奖感想和创作经验。 </P>
<
> 贾平凹先生在颁奖典礼上获颁三十万元奖金,该文学奖的金额为现时全球同类文学奖项中之最高。首奖作品《秦腔》以贾平凹生长于斯的故乡——陕西南部的丹凤县棣花街为原型,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作品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采用密实的流年式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 </P>
<
>贾平凹在致辞中开门见山直言,“当八月初的新闻发布会通知我获得‘红楼梦奖’后,我就急切盼望着来香港。我曾经两次来过香港,上一次距今也十年了。” </P>
<P>贾平凹对记者解释说,香港是他发展文学的福地,因为前两次他来香港,都是与接受文学奖和参加文学活动相关。三次来港,都是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时期。 </P>
<P>谈到“红楼梦奖”,贾对记者说:“针对全球华文长篇小说创作,香港设立了这项奖,也只有香港才能设立这项奖。以‘红楼梦’为奖名,表明这项奖的高贵和设奖机构的勃勃雄心。《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代表了汉语长篇小说最高成就,以此命名,给当代华文作家提出了奋斗的目标,让大家能够永远面对着一种永恒和没有永恒的局面而激励反省。” </P>
<P>“在那么多优秀的华文作家和作品中,我仅是普通的一员,《秦腔》出版恰好赶上了时候,这项奖能授予我和我的《秦腔》,实在是出于我的意料,更是我和《秦腔》的幸运。”贾平凹谦虚地对大家说。</P>
<P> 贾平凹坦言,当代的华文写作,可以说是极其繁荣的,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的写作并不是强势,仍需要突破。“怎样使我们的长篇小说既能追赶世界文学的潮头,又能充分体现华文写作的特质,这是我们这一代作家最为焦虑最感兴趣又最用力实践的事。我们到底有什么?我们目下正缺什么?这就不能不说到《红楼梦》。” </P>
<P> “《红楼梦》是我们最珍贵的遗产,它一直在薰陶着我们。我以前曾写过文章,评论我所崇拜的现当代作家沈从文和张爱玲,我觉得他们写作都是依然在《红楼梦》的长河里。沈从文的湘西系列让我看到了《红楼梦》的精髓;张爱玲的作品更是几乎一生都在写《红楼梦》的片段。 </P>
<P> “我同所有的华文作家一样,熟读过这本大书,可以说,优秀的民族文学一直在滋润着我,传统文化渗透在我的血液中,所以在写《秦腔》时,我自然在语感上,在节奏上,在气息和味道上受到《红楼梦》的影响。” </P>
<P> 贾平凹说,“《秦腔》这本书,是我对中国大陆在世纪之交社会巨变时期所作的一份生活记录,也是对我的故乡我的家族的一段感情上的沉痛记忆。写这本书,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和惊恐不安,越是分明的地方越是模糊不清,常常是将混沌的五官凿出来了,混沌却死了。但是在敍述的过程中,语言的狂欢又使我忘乎所以,不顾了一切。我尽可能地写出我所生活的所熟悉的那片土地的人们的生存状况和他们的生存经验,又尽可能地表现民族审美下的华文的作派和气息。” </P>
<P> 贾平凹在《秦腔》的后记说过,以这本书为故乡树一块碑子,故乡从此失去记忆。《秦腔》的写作,是他的灵魂得到了一种安妥,而成书后他却不知道它将是个什么样的作品,能不能出版,出版后又会是何等的命运? </P>
<P>“值得一提的是,这书出版后虽同我以往的作品一样,依然引起了争论,但它的命运要比《废都》好得多。他也曾担心这本书的脚步走得不远,因为所写的内容和写作的方式会不会被别的地区的和生活在另一种环境里的读者所理解。因此,‘红楼梦奖’授予《秦腔》,能得到来自各个地区的评委们认可,仅这一点,给了我极大的慰藉和鼓励。”贾平凹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P>
<P>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贾平凹对《废都》会否解禁,不愿多加预测与评论。他同时也郑重声明,“没有人评价说,我是写性高手!” </P>
<P> 尽管以写小说为职业,贾平凹坦言,一般的小说他没时间看,主要是看一些名着。“当然,香港金庸的武打小说,很喜欢看。他的《倚天屠龙记》电视剧,有时会看到深夜一两点钟。” </P>
<P> “人们常常说,水是文学的象征,今年的雨水特别多,”贾平凹预言,这可能是文运要昌盛吧。“今日站在这个大厅里,我有一种敬畏,感觉到文学之神就在空中游荡,在注视着我们。为了华文写作,为了华文长篇小说能走向成熟,我们将努力再努力,去作出更多一些的、更新一些的突破吧。” </P>
<P> 据作家出版社总编辑侯秀芬介绍,《秦腔》目前发行量已达二十万册,十分畅销。贾平凹也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在进行一个新的创作计划,该小说的字数应该在二十万字之内;至于具体内容,他则没有透露。</P>
作者: 吴学俊 时间: 2007-8-4 13:37
<
>贾的书没法看,自我抄袭极其严重。</P>
<
>这件事让我十分郁闷。</P>
<
>我一直没有想明白,自我抄袭算不算一种抄袭,</P>
<P>抄袭一般是指抄其他人的。</P>
<P>但是,秦腔抄了无数他本人其他小说中的段子,</P>
<P>客观上会影响他本人此小说及其他小说的利益相关者(比如出版社,读者)的收益,</P>
<P>存在一圈子受害人,至少我是受害人,买了本自我抄袭的书,不值啊,</P>
<P>但是贾同志并不会为之付出任何代价,</P>
<P>即是道义上的。</P>
<P>此事很郁闷。</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4 12:51:41编辑过]
作者: 苏谡 时间: 2007-8-4 13:37
同意楼上,并且,他的小说处处透露出一种小家子气,这严重阻碍了他成为一个大师。
作者: 陶北 时间: 2007-8-4 13:38
贾平凹小说《秦腔》初探<br/>作者/逍遥天蓝客<p> 贾平凹自20世纪70年代起,发表了众多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尤其是小说创作成就突出,这是众所周知的,不用赘述了。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秦腔》可谓横空出世。如果说贾平凹的文学创作由初期追求人性美和心灵美向暴露人的潜意识和病态心理转变,创作态势可谓波澜起伏,作品《满月儿》代表一种纯情的美,而后的低吟之作如《晚唱》、《好了歌》、《二月杏》等,转入对病态人生及心理的描写。那么作者1983年后大量关于商州的可谓具有浓郁乡情的小说创作,无论如何都应该值得关注。时代变迁的骚动,整个人文环境变迁后的心灵震撼,留下时代的痕迹,这就是作品中丝毫不掩饰作者哲理性的思考和在形式技巧方面的突进。我认为这些作品的创作中,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讲,《浮躁》当之无愧的应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与90年代以后创作的长篇小说《高老庄》有密切的关系,简而言之,《浮躁》改革小说氛围浓厚,但不难看出它应是后来文化小说气息浓郁的《高老庄》的一次预演,一次很成功的预演。老子曰: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基于乡土气息浓厚的立场和事情纠纷的圆滑处理方式,突现出风格的连贯性,故事人物似曾相识的可感性及两篇小说内在蕴涵的互补性,这一点我是很肯定的,而且也说明了一点,任何作家总对自己熟知的东西趋之若骛,做起来成竹于胸,而《废都》赋与象征色彩的一切,似乎验证了有些人的道理:或许贾平凹不习惯城市的勾当。当然环境对人的适应总会使人无能为力,但反抗是会有的,《废都》中的虚虚实实不正是作者寻找自我的努力吗?文化命题在其中不是很严肃吗?《怀念狼》的出现正是作者回归的表现,但迈出的步伐不能退回,只能千锤百炼,于是乎文化命题意识更浓,只是离开城市进行。当然,这些都是我一家之言,料想人们历来对平凹的文章看法不一,我也有话好说,比如小说创作中从头至尾令人茫茫然的对话和叙述,虽不割裂传统,但也让人有点头脑肿胀,需耐心性进行,而现代节奏养成的习性使人无奈,这是观察了一些传统小说新派武侠及外国小说作品之后的一点感慨,不知平凹先生对此是否一哂?<br/> 《秦腔》虽有疑点,但瑕不掩瑜,何况它的出现正如作者所说,乃一丰碑,意义非凡。前面已说过,从《浮躁》到《高老庄》,地基业已建好,只待伟大的建筑出现,众人都明白中国的精神力量是长城,但长城确是中国精神的体现。《秦腔》不仅是贾平凹的杰作,而且是这个喧嚣世界的杰作,宛如一颗耀眼的新星。我们就可以领略其景致了。<br/>一 悄无声息的爱恋 真挚的情感<br/> 就从《秦腔》的人物谈起。《秦腔》中复杂的人物关系的展开,是以夏家老一辈兄弟四人为主轴,即夏天仁、夏天义、夏天礼、夏天智,下文中我用仁义礼智简称这四人,而小说中的“我”张引生和白雪,则可作为两个点。如果从平面几何角度来看,这轴线牢不可破,很单调;“我”和白雪是轴线两侧的两个起始点,这两点即不是一个集合上的两点,也不是没有任何方向感的出发点,而是毫无规律且不断变化的两点,只是不能相遇,不能碰到轴线。这在中国巫术家看来(所谓巫术家,在我看来即是民间风水阴阳先生、星象家、相面家、占卜家等等),应为吉之下下签,假若两点连成十字状,其应变脸失色。如果从空间角度看去,这可大有学问。单从“我”和白雪这两点的运动来说,文中倒是展现了一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苦恋和单相思足以使人回味无穷。这点,我在《浮躁》中就感受到了一种伏笔。弗洛伊德认为,“任何人所爱的深度,可以通过又目的受压抑的情感本能所包含的多少来测定。”① “我”引生,文章开头就写到“我最喜欢的还是白雪”,白雪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心肠也好,这是“我”喜欢她的理由,也变成“我”爱她的产物,即使白雪嫁人,“我”“不慎”和白娥发生令“我”痛斥自己的关系,也不能改变“我”的情感方向;即使“我”自残之后,也不能改变“我”对白雪的本能反应。需要指出的是,“我”的本能冲动和一时轻狂,绝不是庸俗的动物本能,而是一种爱的情感下支配的行为,这种爱是有太多的压抑,“我”的自残一方面是爱的鲁莽,另一方面却是道德的借刀之计,这是爱的极端发展下,自我的贫乏的表现,要不其怎会得逞,“这也是一种羞耻心,它是大自然的一种秘密,限制难以束缚的欲望”(康德语)。许多人都不理解“我”对白雪的情感,即使理解“我”的赵宏生也不利外,“我”对此也不屑一顾,当然悲哀是不可免的。文中说“我”对白雪,无人理解,只要白雪知道就行了。这正是“我”的痴情所在。“我”偷着看白雪、关心白雪、思念白雪,作者在其中用了一些类似魔幻的手法,小虫子都是“我”,把“我”似乎写成了一个很像精神病人的形象,实质上把“我”引生对白雪的爱升华到一种绝妙的境界,庄重伟大。庄生梦蝶的故事在这里倒市是具有代表性,只不过庄子在梦中而“我”却在对白雪的一片爱的精神境界中,这是一种极度的感情支配着“我”:“我”的一生里有白雪,文中提到来世说里也夹杂着这点,那么所有与白雪有关的事都是“我”的生活,文中提到“我”在街里的生活,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打架闹事、闲聊、喝酒、发疯,甚至为夏天义一句真心话而跟随其余生,等等,这些无处不存在白雪的影子。从这里可以得出,中国文学作品中能够写出一个男子活着的一切及一切的活着,都是为了一个今生都无缘在一起的女子,仅此一绝!“我”引生可谓中国传统痴情男儿的杰出代表,绝无仅有,但不可不抱憾永生!<br/> 而另一重点人物白雪,她对“我”的一切“秘密”似乎都洞察一清,作者借一点如古人所云心灵感应,现代人称之为伪科学的心电感应,百试不爽,心照不宣的表明这点。康德曾说,女性的道德是美的道德,“我”的举动在白雪看来,“我”不是人人称道的疯子引生,“我”是一个充满永恒生命情感的奇男子、伟丈夫,在庸俗视野里披上了病态,她自己也在庸俗道德之下勉强的似乎接受不了“我”,这是可以理解的。她对“我”的爱很迷惑,无所适从,却不能不有所表示,文中曾多次提到。总之因为她到底是一个闲妻良母型的女人,具有女人的道德观念,其中一点就是“一个女人的勇气在于她为自己的荣誉或为了爱而忍耐地宽容罪恶”。② <br/>二 轴线的定位 现实难题<br/> 其次,这一轴线,仁义礼智四兄弟(前面已说明所用简称)就带动整个空间运动系统,包括他们自己及其子弟演义出一场场闹剧,不可胜数,又有街坊邻居的掺和,大小官员的上场,还有“我”和白雪表演,因为这无不受仁义礼智四人的影响。观察四人,他们的称谓和各个的形象紧密联系,他们可否真是仁义礼智。“仁”“义”“礼”“智”,乃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简称,“五常”之四,其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是为正统所称道、倡导的,作者以此命名人物可谓独具匠心。且不论此,这四人在小说中的位置可是核心,小说无处不在的流露出他们的影响。他们领导影响着若大一个地方,然而就在仁义礼智的眼皮底下,闹剧丛生,诸如家庭矛盾的尖锐、家族矛盾的激化、邻里矛盾的不可调和等问题,又有明娼暗盗、贪污腐败、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丑恶现状,更重要的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最终结局却由一个巫术家的预言得到应验,仁义礼智滚开、夏家后代在劫难逃。这里面,最为触目惊心的莫过于夏家没**的婴孩,应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和警示。但令人疑惑的是,如此合理的故事,为何偏生出如此多的怪事?这就是让人容忍的人和事,为何又充满玄机?至于“我”和白雪同他们的关系,那都是由于“我”爱白雪关系及她失败的爱情的关系,前面已提过,在此不赘言。<br/>三 文化的症结 时代抉择<br/> 以上许多令人惊异之处,作者贾平凹的意图很明显,症结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得失,这一文化命题。“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在精神方面无形的影响这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及历史走向,因此文化传统不但决定了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道路,而且还影响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未来发展和前途命运。”③而时代在发展,新旧会冲突,我们应该关注。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为:重人道、轻天道;重礼治、轻法治;重群体、轻个体;重直觉感悟、轻理性思维。这些传统当然有可贵之处,然而长期的专制统治,文化精华与糟粕鱼龙混杂,那么在新时代条件下,新旧东西、合理与不合理的东西的冲突,必然会带来中国社会诸多领域的变化。《秦腔》中无论悲喜都有关于秦腔的渲染,作者就是在全文中贯穿这一地域文化色彩浓厚的唱腔,烘托博大的文化传统及其精神,这也是在强调其不可或缺,反过来也对秦腔这某种传统文化精神的杰出代表在新时期所遭遇的尴尬局面提出了批评,反映了一定文化问题。文中写村人对秦腔的喜爱,尤其是夏天智、白雪对秦腔的满腔热情,另一方面写剧团没落、白雪与丈夫因秦腔而发生隔阂等,就是这一思考的体现。那么在这种传统气息浓厚的文化环境中,新旧事物展开了斗争。<br/> 观察作者笔下的仁义礼智,夏家四兄弟,这“五常”竟变为人名,我们默查这些人,综观全文,可以说这四人代表了一种道德伦理传统,然而恰恰是这出了问题,作者妙笔以夏天仁早亡,夏天义不得善终,夏天礼暴死,夏天智不智,展现出仁义礼智所代表的道德伦理传统在新时代面前的溃败,从一个更深远的角度来说,应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磨练。原因何在?康德曾说,虚假的道德和健全的道德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仅仅是在寻找对付恶的手段,后者所关心的则是消除恶的根源本身。正是仁义礼智的伪仁伪义伪礼伪智!夏天仁早亡,给“仁”字纲常画上了句号,夏天义霸占人妇,早已不“义”,后虽努力不过也不济事,而夏天礼不闻“礼”德,大肆投机,终于暴死,夏天智“智”慧异常,竟为家庭矛盾气极致癌,命已不长。但细究其祥,发现作者并不是对“五常”这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道德伦理中最重要的东西进行全面否定,因为作者始终保留对传统文化的坚强信心,而是企图揭示一个道理,即鲁迅先生所称道的“拿来主义”精神,应当作为一种文化选择。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也不至于受旧道德的压迫去自残,“我”可以说那样做是丝毫不会觉的有道德上的折磨,而只有白雪的折磨了;白雪也就不一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而白白断送了自己的爱情;仁义礼智四人也不会有呆板的作为,留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其他众人也不至于在时代发展中仓皇鲁忙的作为等等。另一方面,作者以无比的正义之心严厉指责当前的物欲,经济利益不应成为一切的主旨,文中曾对那些昧着良心赚钱的人的描写入微,刻画其嘴脸,以及对肉欲也提出了批评。这样,我们看到,作者揭露中国现代社会的冲突,在涉及更深层次的精神方面─文化方面的问题,目的就已达到。<br/>四 谁主沉浮 道路问题<br/> 然而这是怎样的过程?谁将是这个动荡时代的精神主宰?我们不难发现,从小说主要人物仁义礼智四人、白雪和“我”,及夏家的其他人还有其他主要人物,到小说的主要情节,得出一点,那就是具有失败感、毁灭感的残缺的美,这也适用于作者叙说故事的手法。举几个例子,如仁义礼智并不怎么仁义礼智,漂亮的白雪嫁给丑夏风,“我”张引生洞察一切空有聪明才智,对白雪空怀思恋,却是疯子、残废,多好的夏家小女婴却没有**等等,好象作者在变戏法,正常不过的事物在贾平凹的手中都残缺不全了,这正是作家贾平凹的高明之处,给你惊叹,你才会思考,这不正是一种美的享受,残缺的美,尤其注意的是在“我”引生这里,这种美令人发狂到极点。这作为突破口,“我”并不是疯子,即使从生理上或是精神上,也都看不出,文中“我”除痴情外,“我”应是个聪明绝顶之人,恰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共同塑造的典型,当然“我”的缺陷一方面是作者带给读者思打开思想大门的钥匙,另一方面正是“我”不断追求完美的动力,如果这篇小说能够指点我们时代的精神理想,我想“我”这一形象是否能作为唯一的源泉。这隐含作者的指向,因为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可能明确告诉你道路是是什么,怎样走,这是作者高明之处,下面将详细探讨。“我”身上有充分的传统文化气息,文中流露出老庄哲学意味的自我意识,而又不拘泥于自我,应当看作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思想,具有传统思想气息,这些都是一种淳朴的人类天性的流露。文中有“我”对自然、人和事物绝然异于别人的认识和感受,比如写“我”对树枝的形态的想法,对花草虫鱼飞禽的认可和寄托,是一种生命形态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是包括大自然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最朴实无华的感知,永远不变,而这些都是浅显的道德伦理及纷杂的现代物欲所顶礼膜拜的、所臣服的,也难怪引生“疯”,只对理解自己的夏天义老头子心存一念、鞍前马后了,只对白雪痴迷,聪明世事。在这里,贾平凹抒写了人生的两大目标,即追求自由和爱情,这就是引生活动的全部,只有引生才能从一种朦胧的生命感动中懂得,这就是引生的道路,人类天性的总称,生命意识在现实人生道路上直观的显现。对于爱情前面已谈过,而自由,康德认为,“对于习惯自由的人来说,没有比被置于和他一样的人的统治之更不幸了,而这个和他一样的人可能迫使他违背自己的意志,却做要他做的事情。为了更能忍受屈从别人这种可怕意识必须对此有长期养成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都可能体验到如下情况:虽然有许多灾祸你并不要摆脱,但如果灾祸事关生死存亡,涉及到在奴役和死亡间作出选择,那么每个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宁愿面对生命危险。”④引生似乎飘然的在街里飘来飘去,有点鲁迅先生笔下阿Q的飘然,但他决非阿Q。从打架闹事到闲聊吹牛,从吃喝拉撒到全力劳动,他都没有感到任何防碍,不像仁义礼智兄弟老钻牛角,弄出一大堆事,也不像君亭等村官忧心重重,媚上欺下,更不像夏风等人自找烦恼,他是洒脱的,只是在一件事上绊了脚,那就是爱情,若为爱情故,二者皆可抛,无可厚非。但作者也暗示这自由并不局限于此生活的表象,精神自由和生命灵魂的崇高,会在所有文化影响下的远古时空及现世未来的时空中,留下美的轨迹,向我们提出了问题,什么才是永恒的?文中魔幻的世界和手法、炽烈的感情、萌动的生命意识,不正是作者的努力吗?这都是天性使之然,一个理解生命的人,除过此二者,还能有多大的奢望,更何况作者笔下的引生只是一个平凡的农民。<br/> 总之,纵观全文,《秦腔》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一定高度,而且在思想上也令人瞩目。那么我应说,本篇小说应该是贾平凹的真正代表作,在社会发展中有积极进步意义。我们称之为一颗“喧嚣中的新星”,光辉无限。<br/> <br/> 注释:<br/> ①《弗洛伊德心理哲学》,第200页,弗洛伊德著,杨韶刚等译,九州出版社。<br/> ②④《康德美学文集》,第72页,第138页,康德著,曹俊锋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br/> ③《中国文化教程》,第15页,马敏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br/> 2005年五月于宝鸡<br/> <br/> 作者简介:靳胜,男,生于1983年,陕西丹凤人,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2006届毕业生。<br/> 联系地址:陕西宝鸡文理学院18#信箱<br/> 邮 编:721013<br/> 电 话:13759730040 0917-8624115<br/> E-mail :shasha00020032003@yahoo.com.cn</p>
作者: 衙内 时间: 2007-8-4 13:38
<p>这边蛙到底为什么蹲了大狱?</p>
作者: 末日征程 时间: 2007-8-4 13:57
没看过秦腔~不过我比较喜欢他的<<晚雨>>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